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中的互文性理解与表达

翻译中的互文性理解与表达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3.2 翻译中的互文性理解与表达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互文性被理解为一切文本的前提。因此,将互文性引入翻译领域有着重要意义。翻译时,译者需完全熟知这个典故才能理解透彻,表达时才会得心应手。互文性的表达与翻译译者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内在意义和暗含线索之后,按照目的语的行文方式将源语的风貌再现给目的语读者。

12.3.2 翻译中的互文性理解与表达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互文性被理解为一切文本的前提。互文性强调的是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要完全理解某一文本的真正意义,文本读者必须能够识别并理解文本中的互文参照,否则就会造成误解或片面理解。因此,将互文性引入翻译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1)互文性的理解与翻译

从话语生成的角度来看,原文作者的创作过程是在吸收前人话语的基础上完成的。原作者不可能无缘无故就有了创作的灵感和动机,他必定是在他人或他人作品的影响下而诱发这种灵感和动机的,因而也必定会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他人的痕迹。T.S Elliot曾经说过:“稚嫩的诗人依样画葫芦。成熟的诗人偷梁换柱。”这种“偷”是指文本在“互文性的镜子”里相互反映。如前文所述,宏观互文性主要指一个文本在写作手法上如主题、风格、题材、结构等层面仿效前人,与另一个或多个文本具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借古讽今,该书的书名直指荷马史诗《奥德赛》(尤利西斯即该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而且在情节结构上,《尤利西斯》也和它形成了对应关系。微观互文性指一个文本通过明引、暗引、典故等手段,在语言层面引用西方文化中的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或者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的词语或话语,因此对它们的理解和释义自然就要牵涉其他相关文本,只有理解了这些引用在原文本中的内涵,才能正确理解其在新文本中的意义。

【例15】周由能理解老吴的忧虑和无奈——这周由本来就是一件被阿霓当作大玩具,拉回城堡的特洛伊木马,如果再不果断地将他请出城门。老吴美丽的海伦——水虹就可能被木马中躲藏的“盗贼”给抢走了。 ——(张抗抗《情爱画廊》)

【分析】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即相关的互文文本,例15中的话语是很难理解的。在这短短的一段话语中,作者运用了古希腊神话中有关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海伦是希腊神话中的美人、斯巴达王的妻子,被特洛伊王子诱走,因而引发特洛伊战争。古希腊人在攻打特洛伊城时,把精兵埋伏于大木马里,诱使特洛伊人将木马拉进城内,夜间伏兵跳出,里应外合,攻下此城。翻译时,译者需完全熟知这个典故才能理解透彻,表达时才会得心应手。

【例16】I suspected she might be right and 1 wrong;but I would not ponder the matter deeply:like Felix,I put it off to a more conversation season.

【分析】在例16中,如果我们不理解Felix的意思,就会导致误译。Felix是《圣经》中的一个办事拖拉的法官,后来用于形容某人做事拖拉。因此,只有掌握这个互文信息,我们才能正确地把源语的意思传神地翻译出来。

互文性还体现在文化层面,即话语的跨文化互文。跨文化互文指互文性的跨文化指涉。翻译作为一个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不同文化文本间的转换必然会充满各种文化隐喻和文化典故。因此翻译时,译者须把握好文化因素对译文质量的影响。

【例17】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送瘟神一其二》)

【译文1】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in tens of milions;/Six hundred milion we/shall all be Sage-kings!

【译文2】The spring wind blows amid profuse wilow wands,/Six hundred milion in this land all equal Yao and Shun.

【分析】例17中的文化隐喻“神州”在中国读者看来一目了然,指的是中国。“尧舜”分别指的是古代中国的两位帝王,代表圣人的化身。但这些未必是西方读者能看懂的东西。从字面上看,译文1改变了诗中的原来表达,但就诗的整体意境与主旨来说,译文1明显要优于译文2。Six hundred milion we表现了人民声势浩大的场面,Sage-kings成功地抓住了原文的精髓,突出了豪迈的气概。对于译文2中Yao and Shun的所指,如果不加以说明读者就很难明白。

(2)互文性的表达与翻译

译者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内在意义和暗含线索之后,按照目的语的行文方式将源语的风貌再现给目的语读者。这里面就涉及互文性的翻译策略问题,特别是在有文化隐喻出现在源语话语中的时候,译者必须克服文化的障碍,成功地表达源语的意图。对此类翻译通常可以采用四种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陈其相关意义;文化替代。

A.直译

当源语的信息或互文语义成分属于中外读者都熟知的信息的时候,多采用直译。这样做的好处较多。一方面可以将带有民族色彩的表现法通过翻译引入另一国话语,使该国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如汉语中的“丢脸”被直译,成了英语中固定的习语to lose face。另一方面,直译还可以保存原作的“情调”和“丰姿”。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直译要基于使读者能根据上下文心领神会译文的含义的前提。

【例18】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三国演义》第52回)

【译文】The woman was dressed entirely in white silk and her beauty was such as to overthrow cities and states.

——(Tr.C.H.Brewitt-Taylor)

【分析】例18中的成语“倾国倾城”是用来比喻妇人之美貌。在英语中也有比喻美貌的表达法。《圣经·雅歌》第六章有Thou art beautiful,O my love,as Tizah,comely as Jerusalem,terrible as all army with banners。英国人Marlowe称Helen之美时说the face that launched a thousand ships。此例翻译采用直译法,生动形象地将原文的意图表达了出来。

B.直译加注

由于各国或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有时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和源语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此时,采用直译加注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特别是在翻译名著或影响较大的作品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给予不能直接阅读原文的读者极大的裨益。这种译法还能将源语作者的意图补充表达出来,以充分表达源语的信息。此方法一般适用于互文本引用或借用民族色彩较浓的成语典故、传说故事等。

【例19】…There was a woman in the shop—an elderly female—quite a Griffin…

【译文1】……那家铺子里,有一个女伙计——一个快上年纪的女伙计——长得简直是个怪物——……  (张谷若 译)

【译文2】店里有一个女人——一个年纪稍大的女性——实在是一个葛里芬——。(董秋斯 译)(注释:葛里芬狮身鹰嘴鹰翼的怪物,借喻古板的女人,在英国用以称监视男女交际的陪娼。)

【分析】例19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句话。此话语中的Griffin乃是神话中的一个怪物(其知名度不亚于中国小说里的“张飞”和神话里的“钟馗”),在英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译文1直接将其译为“怪物”,译文读者未能领会原作的妙处;译文2直译其名,并添加注释,使读者意识到了原作与所引用典故之间的互文关系,更好地领会了原作的意图。

C.直陈其相关意义

如果在译文中频频加注,势必会影响读者阅读的流畅性。有时这种做法还可能会导致与原文文体风格不合。这时,将源语的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一同译出也不失为一种恰当的翻译方法。

【例20】The question was like the Sphinx'riddle to them.

【译文】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就像斯芬克斯之谜一样是个难题。

【分析】例20中的the Sphinx's riddle源于希腊神话。斯芬克斯是一个传说中的狮身人面女妖。相传,她常叫过路人猜这样一个谜语:“什么动物先用四只脚走路,又用两只脚走路,再用三只脚走路。脚最多时速度最慢,体力最弱?”许多人因猜不出谜而被其吃掉,王子俄狄浦斯(Oedipus)猜出那是“人”。斯芬克斯见谜底已破,便跳崖自杀。后来人们用the Sphinx'riddle来比喻难解之谜或难题。翻译此话语时,译者将其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同时译出,直陈其相关意义。

D.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听起来似乎有点不符合逻辑。但在翻译中,文化替代作为译者的一种策略,可以有效地将源语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替换为目的语中意思不尽相同,但能对读者产生相似效果的表达方式。文化替代法的优点在于它能使读者较为容易地接受目的语。例如:

【例2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译文1】When shepherds quarrel,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

【译文2】Two dogs strive for a bone 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分析】例21是一个成语,源于一个寓言故事。西方文化中没有关于这两种动物的意象,如果直译,西方人很难理解它的含义。但如果在目的语中找到类似的动物或事件或近似的习语,此话语的意思就能够表达出来了。译文1和译文2都能较好地表达源语的意思。因此,译者可视具体的翻译情况而选择其中之一。

【例22】That wer all a part of the larry!We've been found to be the greatest gentlefold in the whole country—reaching all back long before Oliver Grumble's time—to the days of the Pagan Turks—with momuments,and vaults,and crests,and'scutcheons,and the Lord knows what all.In Saint Charles's days we was made Knights o'the Royal Oak,our real name being d'Urb erville! Don't that make your bosom plim?'Twas on thins account that your father rode home in the vlee;not because he'd been drinking,as people supposed.(Thomas Hardy)

【译文】那正是这场热闹儿里的一档子!你不知道,有人叨登出来,说咱们家原来是这一郡里顶有名气的大户人家——咱们家的老祖宗,从奥列佛·格哩咕噜往上,能一直数到裴根·土尔其的时候——有碑碣,有坟穴,有盔饰,有盾徽,还有好些别的,俺也叨咕不清。查理老圣人那时候,咱们还封过御橡爵士哪,咱们的真姓原来是德伯!……你听了这些,心里不扑腾吗?你爹就是为了这个,才坐着马车回来的,倒不是像人家瞎扯的那样,喝的晕达忽儿的。(张谷若 译)

【分析】例22节选自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在这部小说里,苔丝妈妈说的话颇具地方特色,此话语中,充满一种风格亲昵的方言。正是通过使用wer,larry,plim和vlee这些词才能体现方言的文体和语句特征。而这些词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表达法。为了把握住人物性格,张谷若的译文中引用了中国的北方方言中的一些功能对等词“一档子”、“叨登出来”、“俺也叨咕不清”、“瞎扯”、“晕达忽儿的”来表达,成功地再现了原文风貌。

掌握一定的互文知识有助于翻译实践。译者只有充分意识到翻译中的互文现象,并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契合,才能译出符合目的语文化的文本,否则将造成误读,继而产生误译。如有人将唐诗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误译为cold-hill,实因译者不知“寒山”这座山是以唐朝时居住在那里的一位名叫寒山的和尚而命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