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的分析与对策

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的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前关于学术道德的讨论中,对学术界中愈演愈烈的学风浮躁和学术腐败现象展开了有力的抨击,是非常必要的。从以上列举的部分现象可以看出,学风浮躁和学术腐败还是有所区别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一般来说,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可以认为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又如当前盛行的“公关”活动,一般可视为学风浮躁的表现,但发展到权学或钱学交易,就是一种腐败了。

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的分析与对策

在当前关于学术道德的讨论中,对学术界中愈演愈烈的学风浮躁和学术腐败现象展开了有力的抨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这只是对学术上不正之风的初步讨伐,未来的工作还很艰巨,在我国真正培养出优良的学风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近期,就这一命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科学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学术界面临的共同任务。本文提出一个论点:学术浮躁与学术腐败均属学术上的不正之风,均涉及学术道德问题,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前者好比适合毒菌生长的土壤,后者好比在土壤中滋生的毒菌。看不到它们的区别和看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都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的表现

首先从现象入手列举各种不正之风的表现。这方面的内容在其他文章中已经讲得很多了,这里主要着眼于二者之间的区别。

所谓学风浮躁,一言以蔽之就是崇尚虚浮、急功近利的风气。它和学术研究所必备的理智、沉稳、严谨、求实的风尚是背道而驰的。

●不安心从事系统、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而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粗制滥造、只求数量而不顾质量。企图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就获得高额的学术回报。

●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缺乏免疫力,为名、利、权折腰,各种利益都想沾边。认识上悟不到“有所得必有所失”,行动上做不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学术上见风使舵、随波逐流,不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是看风向,赶浪潮。

●热衷于宣传与“公关”。研究结果尚未正式公布(例如发表论文),就急于在媒体上大造舆论,整日忙于游说活动,到处挂名推销自我。

●在人才使用上重功利、轻培养。在科研工作中把人当成工具,如有的指导教师一人同时培养数十名研究生。在培养青年的工作中一味施加外在压力而非启发内在动力。

如果说学风浮躁是社会风气层面上的表现,那么发展到学术腐败就是严重的违规行为了。例如:

●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最近揭露的两名博士生导师的学术剽窃例证令人触目惊心:一名是在著作中抄袭了前人著述达10万字之多;另一名是采取“换名术”将多篇旁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除了这类典型的例证外,更多的是表现在自己论文中有意抹杀前人的首创记录,在集体研究成果中有意颠倒论文作者或申奖人名次,“贪天之功以为己功”。

●弄虚作假、伪造科学数据。与剽窃相比,这种情况更隐蔽,因而也更危险。尤其是发达的电脑技术,更为伪造提供了方便之门。然而真正的科研成果要经得起重复;如果无法重复,就会引起怀疑,一经查实属于伪造,终究纸包不住火,当事人也就身败名裂了。

●大搞权学交易或钱学交易。有些人仗着自己拥有的权位或财富,图谋以此谋取学术称号(如博士、教授、理事等桂冠)。而掌握这类学术称号授予权的单位也以之作为“无形资产”去从前者那里换取权、利方面的回报。实质上是学术上行贿和受贿。

●利用手中权力践踏学术民主、垄断学术资源。如在项目评审、学术评奖活动中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大搞不公平、不公正的学霸作风,从而阻碍学术的发展。

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的区别

从以上列举的部分现象可以看出,学风浮躁和学术腐败还是有所区别的。但在许多评论文章中对二者往往不加区别而笼统地归之为一类。我以为尽管学风浮躁和学术腐败之间有联系,并且在具体情节上有时难以划分,但总体上加以区分才是科学分析的态度。这两类学术上的不正之风有哪些区别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

①从性质上看:

一般来说,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可以认为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它们的差别在于逾越了一定的界限就发生质的变化。事物是复杂的,遇到难以界定的现象需要做具体分析。例如大家议论很多的“一稿多投”虽属违规,但究竟划入哪类要视情节的轻重:如出于无知或是偶犯,可视为学风浮躁;如系蓄意为之或屡犯成习,则可归入学术腐败。又如当前盛行的“公关”活动,一般可视为学风浮躁的表现,但发展到权学或钱学交易,就是一种腐败了。因此在判断和处置上要避免混淆两类性质的矛盾;无论大事化小或小事做大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②从分布上看:

如果同意前面列举的种种表现属于浮躁学风,那就不得不承认它们在我国已有相当可观的分布面,其数量之大、涉及面之广,恐怕很难套用“一个指头”来形容了。而达到学术腐败程度的现象尽管怵目惊心,毕竟是学术界少数人的败行。因此,在数量估计上对学风浮躁不可以缩小,对学术腐败不可以夸大。

我国还缺少一部有关学术道德的法律,世界上这样的法律也还不健全。目前法律还只涉及知识侵权这样狭小的范围。不过,国际上自有学术界公认的行为准则。邹承鲁院士在《科学研究五十年的点滴体会》(《生理科学进展》,2001年第32卷第3期)一文中,就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所应遵循的准则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在该文最后列举了国际上公认的几种违反科学道德的违规行为,值得广大科学工作者参考。现在看来,在征求广大知识分子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一部我国的学术道德准则势在必行。而在此之前,参照国际上通行的规范对严重违规者给以必要的惩处也是各部门、各单位应该认真考虑的。至于对付范围较广的浮躁学风,则主要通过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政策导向的方法去解决。

学风浮躁与学术腐败的联系

和学术腐败相比,我们决不可因为学风浮躁性质较轻、分布较广和“法不责众”而掉以轻心。相反,正因为有这些特点的掩盖,使人们看不到它的危害性与发展成为学术腐败的潜在可能。学术界有如一个机体,若不经常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就会腐烂发臭以至病入膏肓。

如前所述,如果一名学术研究者不是把名利看做对自己的奖励而是当成人生的目标,不是凭真才实学而是靠玩弄权术捞取名利,不是以严肃、严格、严密的态度而是借推销泡沫著作来进行学术活动,并且对此类行为不加反省而乐此不疲,那就如同染上毒瘾而不能自拔一样终将堕入毁灭。这是就个人而言。如果就整个学术界而言,这样的人和事多了,许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会腐蚀我国的科教文化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后果。总之,学风浮躁本身既是毒化学术风气的催化剂,又是培育学术腐败的温床。要树立优良学风,还必须从解决学风浮躁入手进行正本清源。

治理学风的对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术上的不正之风,古今中外概莫能免。但发展到我国现今如此严重的地步,已不能仅靠一般的口诛笔伐所能奏效,而是需要揭露其深层的根源,加以治本。不少文章指出,我国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生活中的不正之风必然侵蚀学术研究这方“净土”。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但仍然偏重外因的分析。上层建筑毕竟有不同于经济基础的规律。从内因的角度追根溯源,学风不正之所以甚嚣尘上,大概有四方面的原因:学风与学术道德教育贫乏;学术民主空气淡薄;学术道德法治空缺;政策导向有所偏误。因此,应该从以下四点寻求对策。

①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

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从来没有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一席之地。尤其在“文革”浩劫之后,过去几千年中国历来学术道德中的优良传统被破坏无遗,而西方学术道德中的优秀成分又没有被很好吸收进来,反而吸进了不少糟粕,从而造成这片领域的无序状态。然而应当相信多少沾染一些不正学风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多数还是由于不明事理。只要我们注意学风与学术道德教育,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通过长期潜移默化自然会培养出一代新的学术风尚。

②发扬学术民主

真金不怕火炼,真理愈辩愈明。发扬学术民主是去伪存真的有力武器。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国至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术民主空气,多数学者还是埋头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近年有相当多的学术丑闻,不是在国内而是在国外先被披露出来才返回国内曝光,这个事实很能说明国内学术民主的不足,值得我们深思。在缺乏民主的氛围中,一些学术评审活动异化成为少数人评功摆好,缺乏严格的学术审查和评议。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今后应当在学术评审中指出有关材料中的错误,特别是学风不正之处,作为评审者的一项硬性要求,并在会议中培养人人畅所欲言的风气。

③建立学术道德规范

我国尚无一部学术道德法。《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在这方面起了带头作用。最近欣闻某高校的学生自发倡议学风自律,表现出青年一代可贵的品质。看来,有必要在各种学术机构和各类教学、科研单位中都建立适合自身的学术道德规范,以此作为对有关人员的管理与考核的标准。对严重违规者不可姑息护短,一经核实要依“法”处理。

④调整政策导向

不正之风所以形成学术界的风气,很大程度上起因于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例如:

●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盛行,客观上迫使与诱导单位与个人拔高成绩、掩饰问题、提出浮夸的奋斗目标。

●过分强调竞争,不讲和谐;在竞争中对不讲原则、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加控制。这实质上是在上层建筑领域推行弱肉强食。

●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利益。过于频繁的考评、雪片般的报表、不适当的指标量化,以及在基础研究中推行如同工程技术中那样一套“按图索骥”的考核办法,不利于学术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在积累的基础上创新

针对诸如此类政策导向中的偏差,领导部门有必要采取适当的调整措施,使今后的各项有关政策与措施能有效地遏制学风浮躁,促使我国学术事业的持续昌盛

总之,遏制浮躁、惩治腐败、树立优良的学风,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和长期的努力。

(原载中国科学院《学部通讯》,2002年第2期,本文经删节后曾以《治理学风要抓住“病根”》为题在2002年4月5日的《光明日报》刊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