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时期以后的经济思想

春秋时期以后的经济思想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历史上经济生产建设与其理论变化,其正确与否,直接同社会政治制度优劣、哲学理论发展与嬗变紧相联系,这两者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之中。

二、春秋时期以后的经济思想

经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土地迅速私有化,大多数农户变成了从畜禽饲养、一般农具制作、春种秋收,到粮食加工、米酒自酿、纺线织布、裁剪缝纫等小而全的佃农、半自耕农、自耕农,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形式形成。这一家一户既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同时也是税赋的承担实体。国家用不着再计口授田、管理土地,取消了先前的各类官职,对如何发展生产的问题也就很少有人再去谈论了。在此之后,农民为着糊口、缴税而躬耕,手工业者为了赚钱而做工,商贾为了赢利而奔走,官吏为了升官而敛财,至于帝王将相们或为争权夺位,或为称霸,而用机谋、搞陷害、兴杀伐,无所不用其极。

因为,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切社会变革,都是为利益所驱动,都是朝着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利益相联系而进行的,旧的不合理的因素去掉了,新的不合理的因素又出现了,于是就再进行变革。而每当在社会变革中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其不合理的反差就更大,其乱象亦多。大家都去争夺利益,社会便相对秩序较乱,法理界限也相对模糊,“礼崩乐坏”的情况出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就是孔子论克己、讲仁义,墨子说兼爱、议非攻的历史原因。只不过,孔子通历史、学《易》经,善作哲理性思考,针对社会流弊以言道德修养,懂中庸,而很少讲过头话;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说话,就难免有偏激之辞,且信鬼神,不是一个完全的唯物主义者;相比之下,李耳采取割裂、歪曲、颠到语句之法抄袭《黄帝经·道原经》,玩弄“玄之又玄”的文字游戏,将读者绕一个晕头转向之后,就给统治者献上了禁欲、愚民、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以及煽动“绝学无忧”等一系列反对人类社会进步、反对社会文明的歪理邪说。有些人以为李耳玩弄的“玄之又玄”的文字游戏,当真是他发现了天下的“众妙之门”,于是乎就争相攻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此风之下,谈经济生产也就充满了权术,也是一种很自然的事了。例如商鞅就反对提倡仁义道德,认为那是“劳民”。他说,“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以此劳民。劳民者,其国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43]那么,何谓“不劳民”的“农战”呢?商鞅说:“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用兵之道。”[44]商鞅所说的“农战”,就是屯垦。集民垦荒耕种,为战争提供尽可能多的粮食、物资,然后再把这些人送上战场,为统治者的利益而战,实行垦荒与战斗相结合。《汉书·食货志》说:“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又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食……汉兴,循而未改”。看来,商鞅的“不劳民”,不过是比过去加重二三十倍的对人民搾取,是敲骨吸髓!这种经济“理论”,已经不讲“理”,也无所谓“论”了。此后,到了朱熹那里,就剩下一个存天理与灭人欲的论调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45]其实,这不过是李耳的禁欲主义的那一套,没有什么新鲜玩艺。

中国早在黄帝之时就以机械原理造出过指南车,其后在车船的制造上有过很大的发展。南北朝时马钧、解飞机、索驭驎、祖冲之等,都在机械制造方面多有发明创造,但就是没有很好地推广应用,没有发展其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水平。这恐怕与“绝巧弃利”的鼓吹是不无关系的。

纵观历史上经济生产建设与其理论变化,其正确与否,直接同社会政治制度优劣、哲学理论发展与嬗变紧相联系,这两者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