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政思想与经济思想

财政思想与经济思想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财政思想是各历史时期有关财政这一问题人们发表的意见和愿望的总和,这些意见和愿望通过人们的各种财政观点表达和展现出来。这并不奇怪,因为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关于经济学一个侧面的描述和研究,经济思想中必定包含着大量关于财政学的思想,而财政思想又是经济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毫无疑问,经济学和财政学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思想和财政思想发展的具体体现。

财政思想是各历史时期有关财政这一问题人们发表的意见和愿望的总和,这些意见和愿望通过人们的各种财政观点表达和展现出来。各时期由于人们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财政观都有所不同,而探究其背后隐藏的财政思想就是我们的兴趣所在。当我们就某一方面以历史年代为顺序探究财政学家的财政思想时,会发现这些有所成就的财政学家同时也是经济学家,并且是杰出的经济学理论家。这并不奇怪,因为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关于经济学一个侧面的描述和研究,经济思想中必定包含着大量关于财政学的思想,而财政思想又是经济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下面我们来简要地回顾一下经济学、财政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经济学和财政学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思想和财政思想发展的具体体现。

一、经济学的发展与现代经济学

“经济学”(Economics)一词发源于古希腊,它是由两个词根家庭”和“支配”组成,意为“家庭管理”。但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学与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学”相比,已有着本质的不同。古老的经济学主要总结人们在过往经济活动中的一些经验,并以此来指导今后的实践,但这种经验的总结和对实践的指导并未能上升到把握规律性的高度。作为一门科学的“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17、18世纪产生的。恩格斯曾经指出:“虽然到17世纪末,狭义的政治经济学已在一些天才的头脑里产生了,可是由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作了正面阐述的狭义的政治经济学,实质上是18世纪的产儿。”〔3〕这一政治经济学的特征是“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4〕,开始揭示在经济表象掩盖下的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并以此与以前的仅仅从事描述、归纳、概括经济表象的研究工作区别开来,从而使经济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W.Nodhaws)也指出:“以学科的标准来看,经济学有两个世纪的历史。亚当·斯密的奠基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发表于1776年,也就是以美国《独立宣言》发表而著名的一年,两个事件出现在同一年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从欧洲君主暴政下争取政治自由的运动到从政府强力控制下解放价格和工资的尝试,这二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的。”〔5〕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还是西方经济学家,在关于经济学产生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是基本相似的,即现代经济学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相关连而于18世纪诞生的,亚当·斯密的划时代著作则是其标志。

科学的经济学产生于这一时代的必然性在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如何很好地组织急剧膨胀的要素资源使其被有效率地利用越来越成为一个在经济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较以前复杂得多。这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市场的一般形态正好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得以迅速地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样,探究复杂市场制度背后的规律性就成为一种时代的要求。

到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全球经济大危机的现实,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经济学开始关注政府制度的作用,财政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近年来,企业制度也成为经济学家视野中的热点

总的来看,经济学就是这样一门学问:它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的资源来最好地达到配置效率与分配公平两大经济目标。或者,更通俗地来讲,经济学就是一门权衡之学,它考察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得多少、失多少,以及如何尽可能地多得少失。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就是“成本—收益”计量,这构成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独特视角与思考方法,并以此为基本特征将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对独立地分割开来。比如,在教育问题上,教育学关注的焦点可能集中在具体的教育手段以及有多少被教育者达到了可被反映的受教育水平,而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来看待这一问题,我们则关心从既定的社会范围来看教育投入与产生的收益之比。又如,在国防建设问题上,军事学主要关心武装力量的整体战斗力水平,而经济学则从国防投资所耗费的成本与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对比的角度来看问题。再如,在“推广高雅文化艺术”这样一项社会活动上,文化学的视角,主要分析被推广的具体文化艺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从道德学的视角,主要分析该项活动对社会道德的作用;从政治学的视角,主要分析其对社会政治格局的影响;而从经济学的视角,则着重分析培训演员、建造演出场地等所耗费资源的成本与取得的效益—效率与公平—之比究竟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综合的观察,正如我们要把握一头大象的全貌有必要从上下左右各个方面都看一看一样,才有助于掌握事物的全面信息而不致偏颇。每一个视角无疑都是有必要的。通过这样一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分支,它的视角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一切社会部门的活动都包含着经济学的意义,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加以研究,这是现代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的一大突破。

二、经济研究的基本要素与框架

前文我们已经对经济学的发展以及“经济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总括的描述,在此我们进一步地介绍经济学研究的大致轮廓。总体上看,我们可以把经济研究的要素表述为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人

我们知道,经济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种有人参与的活动,无论是经济活动的起因、目标还是结果都与社会中的人相连接。因此,研究经济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把握在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有无规律性可寻?那么,人的经济行为到底是有规律的还是随意的、把握不定的呢?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演变,直至灭亡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世界上不存在超出必然性之外的偶然性。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人的经济活动是有规律可寻的,而这一规律具有普遍性。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一规律性究竟是什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科学的经济学产生于两百多年以前。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的经济学”,是因为它揭示了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规律性。这些规律性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发现了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具有普遍的规律可循,这一规律被表述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值得指出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非仅指对于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内容。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承先就指出:“个人利益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上的运用就比通常的用法要广泛得多……当然,这里所谓‘利益’、‘好处’的内涵,就不仅仅限于金钱或物质利益。一个舍身报国的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因为他把国家的利益看作超过了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件事情。”〔6〕当然,在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大部分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的经济动机内涵中大部分内容还是极大化个人的物质利益,这应该成为我们分析一切经济问题的基本前提。

在经济研究中,我们把人的社会活动的经济方面的特质提炼出来,表述为“经济人”,也就是上述的人的经济行为的规律性。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经济人”并非是一个实体的人,而是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将人的社会活动中的经济方面抽象出来,并揭示其规律性。同样地,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社会活动的其他方面抽象出来,以便把握其规律性,并因此形成“政治人”、“文化人”、“道德人”等概念。

综上所述,“经济人”概念构成了我们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起点,或曰前提。

(二)经济制度

人们的社会活动除了像鲁滨逊·克鲁索这样的极特殊的例子以外,一般来说都要涉及与其他人之间的交互往来而不会是单个人的完全孤立的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侧面(或视角)的经济活动同样也是如此。由于社会活动的这种特性,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既有矛盾又有合作的关系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一大课题。在人类社会中,通过长时期的人们的共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为社会中绝大部分人所遵循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我们称之为制度(Institution)。通过适当的制度设置和确立就能够比较有效地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减少社会交易成本〔7〕,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中的另一类制度则是用于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与生产实践,人们在掌握了某一类问题的运行规律后,就会以成文或不成文的方式将处理这一类事务所应遵循的规则固定下来,并成为绝大多数人在这方面行事时遵守的准则。通过这一类制度减少人们凡事都要从零做起、自己摸索所花费的巨大而不必要的代价,从而更好地节约社会资源,加快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

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有的是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我们常见的各种法律、规章等,但也有一些制度并不一定见诸于文字,而是通过长期的约定俗成而为人们所共同遵守。同样,人们对于制度的遵守既可能来自于外部的强制力量,也可能来自于自我的约束,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那样,人类的社会活动具有多个侧面,因此社会制度同样也是有着多个侧面的内容,如道德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等。经济学所要研究的自然是经济制度。各种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动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经济制度旨在处理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协调经济发展中人们的共同力量,改造自然,实现人们之间的经济公平。经济制度事实上就是人们在处理经济问题时所借助的工具,人们通过这样一件工具能够比赤手空拳更有效率地应付各种纷繁复杂的经济事务,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经济制度称为“经济制度工具”。当然,正如人们在一般的生产活动中使用工具的道理那样,当某一种制度工具已经不适合当前所面对的经济问题时,改进这一制度工具或换一种制度工具尝试一下,则是一个必然的逻辑。人类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部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根据要处理的经济问题的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宜的经济制度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从纵向的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原始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未来必定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经济制度;从横向来看,又可分为市场制度、公共经济制度(政府制度)、企业制度、家庭制度等。下面,我们就横向划分的现代经济中的几种重要经济制度作一简略的表述:

1.市场制度

市场制度是当今世界中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最为广泛采用的一种经济制度,它的主要特征在于通过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在很多国家,市场制度是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制度,也就是有关资源配置的大部分任务是通过市场制度这一工具来完成的。

2.公共经济制度(政府制度)

政府制度也是人类社会中久已有之的一种经济制度,它的特征就是通过非货币的政治强制力的方式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在这里,我们从经济意义上所说的政府并不是实体意义上的政府,也非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行政机关,而是指从理论上抽象出来的国家机器的经济方面的特质。随着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经济中政府干预的加深,政府制度的外延又有所延伸,因此,现在的经济意义上的政府制度往往也被称为公共经济制度。

3.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人类解决经济问题的又一个重要的制度工具。它的作用机制既不同于市场制度,也不同于政府制度,对于既不同于货币决定权,又不同于政治强制力的企业控制权究竟如何形成的问题,经济学家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市场制度、公共经济制度、企业制度以及其他经济制度的综合运用,现代社会中人们就能比较有效地处理好目前的经济问题。一个总的原则是:具体的经济问题由哪种制度工具来处理更适合,我们就使用哪种经济工具,而不拘泥于某些先验的唯心主义理念。当然,在处理某一个经济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也可以选择几种制度工具配合在一起使用的方法。这种使用多种而不是单一经济制度工具的时代,就被称为混合经济时代。

那么,经济制度的具体作用有哪些呢?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即配置与分配。配置指的是人们如何将稀缺的资源合理地运用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之上,以使人们取得最大的效用,它描述的是经济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涉及的是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则是指如何对社会中被提供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在不同的个人之间实行合理的分割,使尽可能多的人达到满意的程度。配置和分配构成了经济制度的基本功能。

从经济制度运行的时间顺序上,我们又可以把经济制度的运行分为4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三)经济决策

正如我们前面所揭示的那样,人的经济活动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但是这种由个人出发的经济行为动机在其实行过程中要受到制度的制约,这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现实中面对具体的经济问题时,为最大化个人经济利益,个人将根据不同的制度规则作出自己的决策。当然,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个人的经济决策从根本上还要受到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尽管不经常提及这一点,但是这一假定事实上却是经济研究中暗含的一个最基本的大前提。

在经济研究中,我们要避免的一个错误就在于离开了技术资源条件的物质基础和客观的经济环境来谈论经济决策,结果往往会对经济中客观的情况发生种种的误解。

众多个人的经济决策通过一定的集体决策机制的汇总又会形成某些公共的决策,当公共决策的范围大到整个国家的时候,这一经济决策就成为国家的经济政策。

(四)经济目标与经济结果

经济学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基于全体人民的经济利益的,这同样是经济学研究的一大前提,这与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有很大不同,管理学的研究是为了指导某些集体或个人达到该集体或个人的利益最大化。那么通过经济学研究如何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达到一个好的目标呢?通常认为这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即效率与公平。

1.效率

效率就是指人们在生产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一定成本下的收益多少或一定收益下成本的大小。要制造同样多的产品或者提供相同数量或质量的服务,花费最少的人力和物力的方案是效率最高的方案,同样,花费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能够提供越多和越好的产品和服务是效率高的表现。

效率所要表明的是经济中如何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也就是说,人们如何能够更好、更节约地利用自然来更有效地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公平

公平指的是如何对一个社会所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更为合理的分割,以使得更多社会成员感觉到这种分割是合理的。

公平与平等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平等指的是对于所有的社会产品和服务采取每人相等的分割方式,无论其贡献大小都一视同仁,但是这样的一种分割方式,对大部分人来讲很难认为它是合理的,比如在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曾实行过在经济分配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分配方式,引发了大部分勤奋劳动者的不满,破坏了社会的公平。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只有充分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将社会经济建立在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上,社会公平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并逐步实现一个公平合理、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历史已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也就是生产效率越来越高,社会公平程度越来越大。其次,社会公平状况的改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率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奴隶、农民和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使得社会的阶级矛盾激化,甚至爆发战争,大大地破坏社会的生产力。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分配机制日益公平合理,就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并最终在物质上战胜资本主义。当然,在某些社会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社会经济问题上,公平和效率之间又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呢?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这也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的。

达到一个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最优结果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经济人”动机、经济制度、技术资源条件)的限制,现实中所能够达到的经济结果往往与我们所设想的最优标准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五)经济评价

从经济人出发,借助于经济制度工具,人们将作出各种经济决策,并在实践中实现这些决策,最后产生一个与原先的设想或多或少有些偏差的结果,这就完成了一个经济活动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一个过程用图1.1来简明地表示。如何对于现实中这种过程的合意性(通俗地讲就是满意与否)进行判断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alt

图1.1 经济活动流程图

对以上所述的经济活动流程的评判,一般是从对经济结果的合意性判断开始的。面对着一个客观的经济结果,我们如何断定它的“好”与“不好”呢?从逻辑上讲,我们首先定出一个最好的目标,然后将实践中的结果与之相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但是,对于这样的差距不同的经济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常常看到的经济学中的争执所在。对于这样的争执,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如果有多个不同的经济结果,我们可以将它们每一个与最优目标的差距分别予以对比,以分清一个相对的“好”与“不好”。但是这在经济结果只有一个且无法重复试验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问题。

alt

图1.2 经济分析框架图

注:alt表示从属关系,alt表示影响关系


假定我们对经济结果的合意性已经作出了准确的判断,那么剩下的任务就是,如果经济结果是合意的,我们将归功于适当的经济决策和经济制度,并探讨这些经济决策与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并将总结经验以资后用。同样,如果经济结果是不合意的,那么同样追根溯源去探究经济决策与经济制度的不合意处何在,然后对之加以改进。所有这些工作均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经济评价。

总结以上对经济学各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用图1.2将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归纳。在对经济思想的研究中,我们同样可以以此出发,即从上述五个方面来归纳和把握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并通过上述的框架体系,把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所以,图1.2也可以看作研究经济思想史的一个基本框架体系。

三、财政学与财政思想

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运用政府制度是处理和解决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运用政府而非其他经济制度来处理经济问题呢?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理应是,政府制度在处理这些特定的经济问题上较之其他经济制度有比较优势。接着我们又会问到,到底是哪些情况下需要由政府制度而不是其他经济制度来处理经济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财政制度的运行情形究竟如何?是否有不同的可备选方案?当某些经济问题需要混合地运用政府制度和其他经济制度去共同处理的时候,它们之间应该如何分工协作?这些都是现代财政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所指的财政思想也正是与此相关的思想。

alt

图1.3 经济活动的制度路径图

通过图1.3,我们可以看到财政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图中所示的路径2。但是,财政学的研究又不仅仅限于路径2,因为为了证明在特定的情况下走路径2是必要的,就有必要将在相同情况下走其他路径可能发生的情况与之相比较,以证明采用政府制度的必然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在经济人行为假定、经济决策的产生、经济目标的确定、经济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经济过程的评价上所遵循的完全是与经济学研究相一致的原则。财政学家通过对政府制度运行的具体研究,力图使政府制度的发展更能符合全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所以财政思想的研究离不开对经济思想的研究,财政思想研究的框架体系也是从经济思想研究的框架体系上衍生出来的。财政思想的许多发展直接根源于基本经济思想的发展。

财政学家对政府制度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对政府收支的考察来实现的,所以财政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又可以从收、支两个方向上来考察。政府的收支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制度运行的客观过程,政府的支出体现了政府制度的作用方向,政府的收入反映了政府制度运行的成本,通过对它们的综合考察,就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把握政府制度运作的性质和效应。更深入一步,我们通过对政府收支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够更为清晰地把握政府制度背后之人的决定性因素,并对当前政府制度的性质作出基本的判断。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资本主义的政府制度,其财政收支总是反映着对资产阶级有利的原则,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尽管在人民内部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经济利益矛盾,但从总体来看,财政收支反映的无疑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

这里要指出的是,政府的收支活动与政府中的财政部门的收支活动是有一定区别和联系的。从原则上讲,财政部门的收支活动应构成政府收支活动的主体,但同时不排除政府中除财政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也会有一些自收自支的收支活动,所以,政府收支活动的范围自然要大于政府中财政部的收支活动的范围。因此,研究财政问题并不能仅仅以财政部门的收支活动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大财政”与“小财政”之分。前者指的是以整个政府的收支作为考察问题的基础,后者是仅以政府中财政部门的收支作为考察基础。在本书中,对财政思想的考察不仅包括与财政部门收支有关的思想,更包括了涉及全部政府收支的有关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