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好像现代人对此颇有非议,认为这种政策限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周婧雨话音刚落,韩老师就拍手叫好了,“这既体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又把刚才我们说到的尊儒术而不废百家的意图表现出来了。”

董仲舒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只要不是在儒家‘六艺’之列的,不认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都不应该允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

“也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吧!”同学们对这句话都很熟悉。

“是的。董仲舒认为,只有这样,那些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再来迷惑百姓了,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子孙后代。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怎么做了。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

韩老师一连串排比似的句子,再现了董仲舒当年滔滔雄辩的口才。

“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好像现代人对此颇有非议,认为这种政策限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李毅诚小声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是的,这种政策从现代观点来看,当然是不妥的,我们现在提倡的是什么文化政策?”韩老师反问道。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有郑老师在此,政治课的内容当然学得不错。

“现代社会就应该按照‘双百方针’来实施文化政策,才能促进文化的大发展。不过,”韩老师话锋一转,“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话,董仲舒当时提出的这一文教政策有其历史意义,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因此对中国的整个封建历史影响深远。”

“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与秦时完全以法家相比,儒家宣扬仁义治国,比赤裸裸地宣扬人性本恶,容易走向暴政的法家思想,显得更加温情脉脉,让人容易接受;而与‘黄老之术’相比,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又更加世俗化和生活化,给人以希望和梦想。因此,‘独尊儒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郑老师把几种治国理念加以比较。

“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历来对它的评价都是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说的。而消极影响主要是说这种政策把战国以来学术自由、思想开放的文化氛围彻底破坏了,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但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认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并不表示从此中国进入了思想专制的时代,而仅仅是说明,西汉朝廷的官方学术终于确立了。就像刚才郑老师说到的那样,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

韩老师言犹未尽,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以给同学们全方面的了解和思考。

“这些学者认为,西汉的‘独尊儒术’是以儒学为首,但并不排斥其他的思想。只不过儒学为‘官学’,属于‘官言’,其他诸子是‘家学’‘私学’,属于‘家言’‘私言’。官学和私学、官言和家言,从此以后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并存,互有影响和消长。

应该来说,遍观诸子百家,能够既有自己的独立主张,又能容纳各家之言的,除了道家,就是儒家了。而道家对于世俗的生活而言,又不太合适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价值观。因此,能举一旗而众响应,又不伤及其他‘家言’的,非儒学莫属,独儒学有此功效。若以另一‘家言’为纲,恐将伤及其他诸子之言,倒真成了思想专制了,秦朝单纯‘以法治国’,导致了焚书坑儒,其崛起和速灭便是一例。

其实,综观整个中国封建历史,在‘独尊儒术’的纲领之下,源自诸子百家的各种治理社会的思想理论,没有一种被消亡,也没有一种被视为异端邪说,遭到观念和肉体上的剿除。当然,有时为了政治上的某种需求,也搞了很多的‘文字狱’之类的事情。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宣布哪一种思想和流派是异端邪说,绝不能存在,而且要从肉体上消灭的。这与西方中世纪相比,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可以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各种思想彼此消长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着各自不同的独特功用,其对不同思想的宽容,蔚为壮观。

例如日后来到中国的佛教、景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拜火教等,虽然对‘独尊儒术’的纲领造成了摇摆,但是,正因为‘独尊儒术’的确立,才使得一些彼此水火不容的思想,在中国出现了和平共处的局面,这一局面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因此,这些学者认为,‘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纲,但又不排斥、打击、镇压其他思想学说,是人类历史上最能体现自由的文教政策。那些将董仲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称为思想专制的人,是鼠目寸光的谬误之言。”

韩老师滔滔言辞仿佛是董仲舒再世为自己的思想做的一场辩护演说。

“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过,这个塑像的创意就有些难了。”郑老师有些激将。

“是啊,这有些难,除了董仲舒和汉武帝,还要有孔子和诸子百家的形象,这可是一大组塑像,在这路边可不好摆设。”

同学们互相对望着,纷纷议论着,又抓着头发想着,还四处看看,用手比画着。

突然周婧雨大喊了一声:“我想到了一个创意!”

大家都看向她。只见平时文静的她,有些激动地用手指着对面的城墙说道:“我们可以借助于这面城墙啊!这里还是汉武帝和董仲舒的塑像。”说着她指了指脚下的位置,“不过他们的形象是恭敬地朝着城墙这边作揖,特别要表现九五之尊的皇帝的恭敬之意。而城墙这边,”她又抬手指向对面的内城墙,“那边城墙上则设计一组浮雕,中间当然是孔子的形象,其位置要高于汉武帝的塑像;孔子浮雕像两旁有很多的儒生形象在读儒家经典;再两旁也有一些研究百家学说的,但不是主画面了。”

“这个创意好!”周婧雨话音刚落,韩老师就拍手叫好了,“这既体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又把刚才我们说到的尊儒术而不废百家的意图表现出来了。”

“而且中间的这段距离,既表现了历史时间的相隔,同时又表达出了思想文化的传承。”郑老师也连连称赞。

“还有,这两组属于不同艺术形式的塑像和浮雕,通过这历史的时空距离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了。”姚老师也忍不住称赞起来。

“人们行走在中间,两眼看这两边的形象,思索它们之间的联系,顿时有了穿越之感。”刘晨禁不住从马路中间走过,想象着‘穿越’的情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