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尊儒术”的教育思想

独尊儒术”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他是西汉思想家、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认为教育可以防止恶性、培养善性,使人行善。汉武帝时上“天人三策”,以对策第一而著称。其对策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兴太学”、重选举等建议,为武帝采纳,对汉代的政治建设和文教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开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思想

请跟我来

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他是西汉思想家、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认为教育可以防止恶性、培养善性,使人行善。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专一虚静、强勉努力和博学多闻。

董仲舒青少年时学习勤奋,甚至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所以学术日精。汉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次相授业。汉武帝时上“天人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以对策第一而著称。其对策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兴太学”、重选举等建议,为武帝采纳,对汉代的政治建设和文教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开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阴阳、五行的学说,提出“天创万物”与“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君权神授和王道三纲编造理论。他还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之性生来就善,下品之性生来就无善质,且教而不能善,只有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这一部分人的人数最多,故又称“万民之性”,这些人才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提出了有别于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对策之后,他被武帝遣为江都王相,后又调任胶西王相,因恐久职获罪,告病归家,著书讲学以终。其著述颇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和《汉书·董仲舒转》中的《举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等。

在教育上,董仲舒主张立太学、设痒序、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提出了人才素养的观点。并且主张养士与选士并举,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以儒家《六经》为教材,道德教育则以三纲五常、正谊明道为内容。在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提出了多连博贯、学贵专一、勉强学问和以仁安人、以意正我、明于性情、必仁且智的主张。并且提出教师应遵循“圣化”的原则,即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学生的才性特长,把多种教学原则合理地结合运用,注重教学上的综合效应。

什么是三纲五常?

img10

董仲舒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为了维护等级制度提出的理论。“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它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怎么回事?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的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统思想非常赏识。武帝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汉武帝此举受到好黄老的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于次年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减系狱。儒家势力虽暂时受到打击,但汉武帝在建元五年(前136年)又置《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了。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他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县黜,排斥黄老别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艺者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开眼界

董仲舒喜欢谈论神秘莫测之事,善为灾异之说。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董仲舒在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推说其意,写成《灾异之记》草稿,尚未上书皇帝。主父偃私见其稿,因为嫉妒董仲舒,所以将《灾异之记》草稿偷窃出来上奏朝廷。汉武帝将它交与朝中诸儒审阅。其中有讽刺时政的文字。汉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打下了大狱,虽然后来汉武帝看重他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又下诏赦免其罪,复为中大夫,让吾丘寿王向他学习《春秋》公羊学,但是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