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最早的儿童诗集

现代最早的儿童诗集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诗集,是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散文家俞平伯的《忆》。又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现代最早的《诗》月刊。《忆》是俞平伯的第三部新诗专集,也是他的最后一部新诗专集。诗集收诗三十六首,书后附有旧体诗词十六首。《忆》的诗与画深深打动了朱自清先生,所以朱先生恰如其分地在跋中赞誉《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双美”之作。

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诗集,是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散文家俞平伯的《忆》。北京朴社1925年12月初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8月再版。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3月列入“新文学线装珍本丛书”,按原版本样式刊行。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祖籍浙江德清,1900年1月8日生于苏州。晚清朴学大师、文学家俞樾曾孙,近代文学家、书法家俞陛云之子。母亲许之仙是知府之女,也精通诗文。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1917年与杭州才女许宝驯结婚。1918年5月以新诗《春水》(载《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崭露头角。1922年以新诗集《冬夜》名动一时。是我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提倡过“诗的平民化”。曾加入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又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现代最早的《诗》月刊。后曾在上海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学院、北京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入新成立的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3年该所并入中国科学院,他转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因《红楼梦》研究问题遭到非学术的政治性批判。“文革”中遭批斗、抄家、挤占住房、关“牛棚”和扣发工资,虽年老体弱仍由夫人随往,被下放至地处河南农村的“五七干校”劳动。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提前回到北京,从此生活相对安定并逐步得以落实政策。1990年10月15日,以90高龄逝于北京三里河南沙沟寓所。有《俞平伯全集》行世。生前出版的诗集有《冬夜》、《雪朝》(与朱自清等合集,其中收俞诗十五首)、《西还》、《忆》、《古槐书屋词》、《遥夜闺思引》、《俞平伯旧体诗抄》;今人则编有《俞平伯诗全编》。

《忆》是俞平伯的第三部新诗专集,也是他的最后一部新诗专集。这部诗集与前两部诗集《冬夜》(1922)和《西还》(1924)不同,是作者毛笔手书的连史纸影印本,开本则是丝线装订的相当于四十开的小本。内容上很别致,是用诗歌的形式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在当时还没有别人做过同样的尝试。诗集收诗三十六首,书后附有旧体诗词十六首。封面由画家、作家孙福熙设计,用虎斑笺,篆字题签,画有瓶花香炉。扉页俞平伯用恭楷写有“忆——呈吾姊”字样。页后又题龚定庵“瓶花帖妥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诗句,这大概是作者出版此书时正当26岁的缘故。书前有作者自序,还有夫人莹环的题词。不仅自序用手迹影印,甚至书后挚友朱自清的跋也是以其手书影印而成。更使这本诗集增色的是,漫画家丰子恺为其画了八幅彩色插图和十幅黑白插图。

《忆》中的三十六首诗均无诗题,而一律以“第一”至“第三十六”标明,长的过十行,短的只两句。它们写的是诗人自称梦影里的儿时天真烂漫生活,特别是与许宝驯共同度过的那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快乐时光。

且看《忆》之《第一》:

有了两个橘子,/一个是我底,/一个是我姊姊底。/把有麻子的给了我,/把光脸的她自己有了。/“弟弟,你底好,/绣花的呢。”/真不错!/好橘子,我吃了你罢。/真正是个好橘子啊!

这首诗中的姊姊有点心计,但人们读了它对留下“光脸”橘子的姊姊一点也不生厌,对分得“麻子”橘子却欢天喜地的弟弟一点也不觉傻,感悟到的不是姊姊的自私,不是弟弟的幼稚,而是一双小儿女的童稚和童趣。

又看《忆》之《第四》:

骑着,就是马儿;/耍着,就是棒儿;/在草坪上拖着琅琅的,/来的是我。

这是写儿童把棒儿当马儿骑的平常事。不寻常的是,诗人以儿童的口吻活画出其稚气十足而又张扬自身的形象。

再看《忆》之《第十一》:

爸爸有个顶大的斗篷。/天冷了,它张着大口欢迎我们进去。/谁都不知道我们在那里,/他们永找不着这样一个好地方。/斗篷裹得漆黑的,/又在爸爸底腋窝下,/我们格格的好笑:/“爸爸真个好,/怎么会有了这个又暖又大的斗篷呢?”

读着这首诗,仿佛霎时间看到调皮嬉戏的一双小儿女,钻在爸爸的斗篷里,并且在爸爸的腋窝下,发出“格格”快乐笑声的情景。而这样的诗情,正好由丰子恺以诙谐有趣的漫画“画龙点睛”地画了出来,更显得格外的传神。

俞平伯在《〈忆〉自序》中说:“童心原非成人所能体玩的,且非成人所能回溯的。忆中所有的只是薄薄的影罢哩。”朱自清先生则在《〈忆〉跋》里说,俞先生称自己的《忆》只是“薄薄的影”,“子恺君便在影子上着了颜色……影子上着了颜色,确乎格外分明——我们不但能用我们的心眼看见平伯君的梦,更能用我们的肉眼看见了那些梦,于是更动摇了平伯君以外的我们的风魔了的眷恋了”。又说:“平伯君诉给我们他的‘儿时’,子恺君又画出了它的轮廓,我们深深领受的时候,就当是我们自己所有的好了。”《忆》的诗与画深深打动了朱自清先生,所以朱先生恰如其分地在跋中赞誉《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双美”之作。当然,《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即明显带有新诗草创时期的散文化倾向,未能具备大致整齐的句式和比较严密的韵脚,以致儿童难以吟诵和记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对小读者们的影响和作用。

就是这样一部内容上着力塑造童心似的纯洁、童趣似的天真而独一无二的佳作,装帧上精心营造“仙境似的灵妙、芳春似的清丽”而绝无仅有珍品,因为是写儿童生活的缘故,故而一直不为研究者所重视,以致几乎鲜为人知。而今,该是还其在新诗史,特别是在现代儿童诗歌发展史上地位的时候了——诚如《中国现代分体诗歌史》所评价的:“俞平伯的《忆》,主观上并非为儿童所作,但在客观上却实在是一部细致描写出令人难忘的儿童生活与儿童心理的现代儿童诗集。《忆》的出现是现代诗歌创作的重要收获,更是中国现代儿童诗歌不可多得的瑰宝。除了《忆》之外,似还未发现20世纪20—30年代有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儿童诗集。《忆》在中国现代儿童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和意义,堪称是中国儿童诗歌三十年历程的第一个里程碑。”

【注释】

①此书为双封面、左右开之狭长本,普通纸印制,平装。左开影印原书(漫画均为单色);右开为释文,后附俞平伯之子俞润民《关于〈忆〉的话》一文,均用宋体字横排。封面竖排“俞平伯诗 丰子恺画 朱自清跋”字样,并将初版孙褔熙设计的图案换为书内丰子恺的双燕在炊烟缭绕的青瓦屋宇上低飞的漫画。

②俞平伯《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一文,发表在1922年1月15日《诗》创刊号上。“艺术本来是平民的,应回到平民中去”即为此文的观点之一。

③吾姊:表姐许宝驯,是俞平伯舅舅许引之的女儿,长俞四岁。字长环,后俞平伯改其字为莹环,晚年自号耐圃。祖籍杭州,生于北京的外交官家庭,受到良好教育。幼时为避八国联军之乱来到苏州,与表弟平伯度过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日子。1917年与俞结婚。擅长昆曲,琴与书画亦无一不通,又是位贤妻良母,对夫君照顾十分周到。1982年病逝。

④1925年北京朴杜出版部广告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