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最早的新诗集

台湾最早的新诗集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台湾最早的新诗集,是台湾作家、文艺理论家张我军的《乱都之恋》。它是作家唯一的诗歌专集,也是台湾日据时期唯一的汉文诗集,被誉为台湾新诗的奠基之作。1986年,台湾黄天衡先生在台北搜集到《乱都之恋》的孤本,经多方努力,1987年6月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影印本,终于使广大读者有幸一睹这本已经绝迹多年的珍贵诗集。

中国台湾最早的新诗集,是台湾作家、文艺理论家张我军的《乱都之恋》。它是作家唯一的诗歌专集,也是台湾日据时期唯一的汉文诗集,被誉为台湾新诗的奠基之作。1925年12月28日在当地自费印刷发行。著者自己标明为“抒情诗集”。

张我军(1902—1955),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原名张清荣,祖籍福建南靖,生于台湾台北县(今台湾新北市)板桥。曾两度来大陆求学,先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升学补习班,后入北平中国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曾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大学,同时从事翻译和写作。1946年返回台湾,先后任台湾茶叶公会秘书、台湾合作金库研究室主任。1924年起,在台湾报纸上发表多篇文章,批判台湾旧文学,介绍五四新文学运动。著有小说集、文论集和译著多部。大陆北京时事出版社1985年出版有《张我军选集》;台湾纯文学出版社1975出版有《张我军诗文集》(1989年增订并改名《张我军文集》),台北人间出版社2002年出版有《张我军全集》。

《乱都之恋》诗集形式为自由体,除序诗一首外,收《乱都之恋》《烦闷》《我愿》《无情的雨》《对月狂歌》《春意》等新诗五十五首,其中三十一首未曾发表过。三十三首写于北京,十五首写于由大陆回台湾的海上,七首写于台北。部分作品曾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副刊、台北的《人人杂志》和《台湾民报》上,写作时间除序诗作于1925年12月外,其他诗作则在1924年3月到1925年3月之间。这些作品多为抒情短章,大都为爱的表示与乡思的抒发。其中《乱都之恋》,以军阀混战、人心惶惶的“乱都”北平为背景,叙写诗人与女友罗文淑,为争取恋爱与婚姻自由而斗争的心路历程。作品抒发热恋、相思、惜别、怀念和结合种种情思,表现对纯洁爱情的执着、对人生的热爱、对黑暗现实的憎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可谓开创了台湾新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品展现中国五四运动以后的自然风格,感情细腻真挚,语言鲜明活泼,格调清新流畅,白描多于隐喻与暗示,表现出新文学草创期的单纯、素朴风格。不过诗作多数偏于散文化,诗的想象较为贫弱,表达的直露也使诗作缺乏耐读性。

这本诗集出版之际,正是日本殖民主义在台湾实行严厉的思想钳制、推行“皇民化”文化、禁止汉语传习的时期。《乱都之恋》问世后,台湾不少读书人才知道世间除了文言的旧体诗外,还有白话的新诗体,于是纷纷起而仿效,给宝岛的白话文运动以及诗体的解放,带来了一阵清新的涟漪。

这本集散佚绝版多年,已鲜为人知。1986年,台湾黄天衡先生在台北搜集到《乱都之恋》的孤本,经多方努力,1987年6月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影印本,终于使广大读者有幸一睹这本已经绝迹多年的珍贵诗集。辽宁大学出版社重印时,书前有战治纯撰写的《张我军先生在现代台湾文学史上的不朽功绩——〈乱都之恋〉重版代序》。书后有“附录”三组:一是张我军的《孙中山先生吊词》《弱者的悲鸣》两首新诗,以及《诗体的解放》一文;二是张我军夫人罗心香的《忆〈乱都之恋〉》,张我军长子张正光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三是《张我军先生传略》和张仲景的《乡国之情,血泪之华——写在〈乱都之恋〉重版前夕》,黄天衡的《台湾新文学的鼓吹者张我军及其诗集〈乱都之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