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白体诗流行时间

对白体诗流行时间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宋初“白体诗”流行时间的认识大致相似,即宋初三朝前后,但对其兴盛的具体时间则有不同见解,梁昆在《宋诗派别论》中说:“乐天诗派流行年代,自宋太祖建隆元年,迄王元之卒真宗咸平四年,约四十一年。”笔者后文将以欧阳修、苏轼、张耒、黄庭坚为例,简略看其融入宋诗的基本情况,以显宋初白体诗在宋代的遗响,此处从略。

(一)宋初白体诗流行时间与历史命运认识上的分歧

对宋初“白体诗”流行时间的认识大致相似,即宋初三朝前后,但对其兴盛的具体时间则有不同见解,梁昆在《宋诗派别论》中说:“乐天诗派流行年代,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迄王元之卒真宗咸平四年(1001),约四十一年。”[136]程千帆、吴新雷二先生在《两宋文学史》中认为白体诗盛行于太祖、太宗朝,声势延伸到仁宗朝。[137]

张海鸥先生则认为:“宋初学白体之风始于太宗朝而盛于真宗朝,至仁宗朝前期余风尚存,后来‘西昆体’渐成诗坛主流,‘白体’遂寝。”[138]把兴盛的时间向后推了二三十年;张兴武先生则把整个唐末五代一直到宋初三朝视为一个整体,宋初白体诗处在通俗诗风演化的第三阶段。[139]

至于宋初白体诗的历史命运,张兴武先生认为被历史所彻底淘汰,他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王禹偁的创作,是五代白体发展的终结,而不是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的先声。……于是,等到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登上诗坛,革新诗文,这种游戏式的诗风便被无情地画上了句号。”[140]

而吕肖奂先生虽然也承认宋初白体随着王禹偁的早逝,与西昆体的突然出现而发生逆转,但并未认为宋初白体诗彻底消失于诗坛,提出“后白体”一说,大大开拓了学术视野,她说:“从宋初的白体直到北宋后期的后白体,白居易的影响其实从未消失,只是在宋调求新求变的主潮中,白居易的浅近自然或者被吸收,成为宋调范型东坡体的一种底色,或者被发展,作为击壤体、耆英体一种渊源或起点。而专一学习白居易的诗人,在真宗、仁宗朝有所减少,仁宗至和间‘数达官’学白居易,甚至已变成世人嘲笑的对象,到了神宗、哲宗、徽宗时,张舜民、张耒等人的出现,才使得白体又重现诗坛。”[141]

尚永亮先生认为,白体在宋代的追慕从未停止过,宋初白体自然也未彻底走向灭绝,他曾撰写有关白居易在宋元接受与传承的系列论文,如:《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接受》[142]重点阐释宋初白体诗人的创作概况;《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143]则对北宋中期慕白的代表——苏轼,对白居易的继承与超越有较为深刻的论述;《论方回之崇白及其对白诗的评点》[144]对宋末方回晚年崇白有较深刻的阐释。尚永亮先生还有专著《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145]对包括白居易在内的元和诗歌在后代的传播接受有详细的考察,这极大地丰富了笔者的研究视野。

此外,李丹在博士论文《元白诗派元前接受史研究》中说:“如果说宋初白体诗人对白居易的接受是指名道姓的、公开声明的,那么欧、梅二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对元白的接受是暗里的契合……无论是其平淡畅易的风格,彼此唱和的形式,还是世俗化、日常化、生活化的题材,都与元白诗派心曲暗通。……总体来看,元白诗派在宋代的接受达到了新的高峰,如果说第一阶段——中晚唐,主要体现作品的广泛传播、被读者大量地阅读传唱与仿作;那么宋代的接受则是在创作中模仿、吸收和消化,以及在心态上的推崇、承袭和超越,较之中晚唐,宋代对元白诗派的接受无疑更加全面与深入。”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也可见白居易在宋代的影响之深,并非仅仅只是宋初形成白体。

面对上述问题,分歧各异的观点不仅丰富人们的认识,也使这一问题变得复杂起来,让人莫衷一是。

(二)对宋初白体诗流行时间与历史命运的再思考

宋初白体诗上承五代而来,至太宗、真宗达到极盛,随后转入更深层次的融合,成为宋代诗歌的重要渊源之一。其流传时间与宋初“西昆体”及“晚唐体”流行的时间虽以历时为主,但也存在共时性的成分,不能一概而论而割裂其内在的联系。

宋初白体诗的历史命运,我完全赞成吕肖奂、尚永亮诸先生及李丹博士的观点。其盛行的时期虽结束于真宗朝,但其精神融入了后来的诗歌革新之中,促成了宋初学唐到宋调的转变。笔者后文将以欧阳修、苏轼、张耒、黄庭坚为例,简略看其融入宋诗的基本情况,以显宋初白体诗在宋代的遗响,此处从略。

【注释】

[1][宋]陈师锡《五代史记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79册,第1页。

[2][五代]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九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02页。

[3][宋]陈师锡《五代史记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79册,第1页。

[4][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1页。

[5]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2—74页。

[6][清]赵翼著,王树民校《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二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5页。

[7][宋]陈师锡《五代史记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79册,第1页。

[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907页。

[9][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五,《马胤孙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29页。

[10][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四,《冯道传》,第615页。

[11][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三,《死事传》,第355页。

[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九〇,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455页。

[1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页。

[1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2页。

[15][清]潘永因编,刘倬英点校《宋稗类钞》卷一,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16][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二,第19页。

[17][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二,第20页。

[18][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第24页。

[19][元]脱脱《宋史》卷二四九,《范质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796页。

[20][元]脱脱《宋史》卷二四九,《范质传》,第8796页。

[21][元]脱脱《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第3801页。

[2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八,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86页。

[23][宋]蔡襄《端明集》卷二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0册,第512页。

[24][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页。

[25]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628页。

[26][清]赵翼著,王树民校《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二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3—534页。

[27]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页。

[28]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第98页。

[2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编第四册第65页。

[3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3页。

[31][清]潘永因编,刘倬英点校《宋稗类钞》卷五,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页。

[32]周兴涛《宋代武举武学研究》,2009年四川大学博士论文。

[3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〇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00页。

[34][元]脱脱《宋史》卷一五七,《选举三》,第3679页。

[35]张希清《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载《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36][元]脱脱《宋史》卷一〇五,第2547页。

[37][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第25页。

[38][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第25页。

[39][元]脱脱《宋史》卷一〇五,第2549页。

[40][元]脱脱《宋史》卷四三一,《邢昺传》,第12797页。

[41][元]脱脱《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第3604页。

[42]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2页。

[43]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44]蒙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339页。

[45][元]脱脱《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第10268页。

[46][元]脱脱《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传》一,第13149页。

[47][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79页。

[48][宋]邵博《邵氏闻见录》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49][元]脱脱《宋史》卷二四九,《范质传》,第8796页。

[50][清]徐松辑录《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之五〇,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9页。

[5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四《职官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5页。

[52]陈元锋《宋太宗朝翰林学士述论》,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第41页。

[53]李昌宪《宋代文官帖职制度》,载《文史》三〇辑,1988年。

[5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2页。

[55][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一,第394页。

[56][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一,第395页。

[57][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2页。

[58][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4页。

[59]陈元锋《宋太宗朝翰林学士述论》,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第48页。

[60]程千帆《程千帆全集》卷一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61]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

[62][清]王士禛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63][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一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4页。

[64][宋]叶梦得著,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7页。

[6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53页。

[6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3页。

[6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13页。

[6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75页。

[6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88页。

[7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65页。

[7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6页。

[7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45页。

[7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59页。

[7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95页。

[7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52页。

[7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53页。

[7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59页。

[7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73页。

[7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84页。

[8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39页。

[8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75页。

[8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95页。

[83][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页。

[84]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页。

[8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88页。

[86][元]脱脱《宋史》卷二六七,《张洎传》,第9212页。

[87][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二,第16页。

[88][宋]曹彦约《经幄管见》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86册,第66页。

[8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58页。

[9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8页。

[91][宋]欧阳修著,李逸安校《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93页。

[92]陈元锋《宋太宗朝翰林学士述论》,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第48页。

[93][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4页。

[94][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9页。

[95][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二,《送罗寿可诗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6][宋]苏轼著,孔凡礼校《苏轼文集》卷六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38页。

[97]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172页。

[98][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21页。

[99][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77页。

[100][宋]王正德《余师录》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80册,第780页。

[101][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8页。

[102][明]胡震亨著,周本淳校《唐音癸籖》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页。

[103]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08页。

[104][宋]吴处厚著,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5页。

[105][宋]何汶著,常振国等校《竹庄诗话》卷一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0页。

[106][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43页。

[107][宋]欧阳修著,郑文校点《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页。

[108][宋]吴处厚著,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109][元]方回著,李庆甲汇释《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3页。

[110]《全宋诗》第一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57页。

[111]程千帆著,莫砺锋编《程千帆全集》卷一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112]程千帆著,莫砺锋编《程千帆全集》卷一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1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114]赵义山、李修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115][唐]白居易著,朱金城校《白居易集笺校》,第3957页。

[116]张海鸥《宋初诗坛“白体”辨》,载《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15—20页。

[117][元]脱脱《宋史》卷二六七《张洎传》,第9212页。

[118][元]脱脱《宋史》卷四三九《宋白传》,第12999页。

[119][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三八,二十五别史本,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298页。

[120][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2页。

[121][元]脱脱《宋史》卷二六六《苏易简传》,第9173页。

[122]吕肖奂《宋诗体派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23]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124][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5页。

[125][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9页。

[126]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12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页。

[128]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49页。

[129]《全宋诗》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页。

[130][宋]欧阳修著,郑文校点《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7页。

[131][明]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6页。

[132][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133]张海鸥《宋初诗坛“白体”辨》,载《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15—20页。

[134]陈元锋《宋太宗朝翰林学士述论》,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第48页。

[135][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4页。

[136]转引自:尹恭弘《对〈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的意见》,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第199页。

[137]程千帆著,莫砺锋编《程千帆全集》卷一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138]张海鸥《宋初诗坛“白体”辨》,载《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15—20页。

[139]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222页。

[140]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141]吕肖奂《多远共生:北宋诗坛非主流诗派综论》,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42]尚永亮《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接受》,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

[143]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44]尚永亮《论方回之崇白及其对白诗的评点》,载《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9期。

[145]尚永亮《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