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大众的全面解放

追求大众的全面解放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必然地具有至上的地位和至高的价值,它从本质上要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尺度。马克思认为,主权在民才是真正的民主。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维护人民的各项权利,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每一个民众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必然地具有至上的地位和至高的价值,它从本质上要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尺度。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精神价值就丧失了应有的载体,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将潜在的生产力激发出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选择这条道路,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展示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中,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可能、途径和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不仅是“五位一体”社会建设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进程。

加强经济建设,目的是为了给人的解放提供更加深厚的物质资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解放的前提是物质基础,人的首要需求是生存需要,然后才会去追求其他方面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31]所以,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政治安定、社会和谐的时期,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正是我们党人任凭风吹浪打,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上也获得了宝贵经验。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民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人民收入方面,也要注意平衡收入差距,整体提高人民的收入。在科学发展观和“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从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同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和精神方面的追求,保证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人的发展建立在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之上,我们党也始终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为社会的和谐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强政治建设,为实现人的解放创设公正合理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政治环境、政治体制、政治气氛、社会管理运行机制都受到政治建设的影响,即通过政治文明建设,可以为每个人个性发展、施展才智、发挥能力、潜在素质的发挥提供充分的、平等的机会,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公正的制度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保证方向的正确,也就能避免党和国家事业受到损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马克思认为,主权在民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实现真正的民主,人民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创建属于自己的国家,并规定国家的相关制度。“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维护人民的各项权利,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每一个民众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可以说,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人民民主,人民的权利也就不会得到保障。切实维护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在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将一切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人的解放,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信仰、宗教、道德、法律、知识、艺术、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形成的习惯等。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生存之根,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与血脉。从历史观的角度看,文化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而且贯彻整个人类历史,不断进步发展。文化具有巨大的力量。从文化对于个体的作用来看,文化的力量在于对人的心智、美学、道德的培养。人与文化的关系是,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反过来服务于人,循环往复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文化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的。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在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时也要注意避免被资本主义的文化所侵蚀,坚持正确的方向,让文化为我所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是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把握住这个方向,才能确保我们的发展是正确的,道路是顺畅的,才能保障这种文化是人民的、大众的,是满足人民需要的。在当前文化大交融的时期,各种文化与价值观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矛盾甚至冲突,有传统与现代的,有西方与东方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如何保证在这样的矛盾与冲突中,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占据核心地位,是保证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对待文化既要有包容的态度,也必须坚持一根主线不动摇。应当积极地将各种文化与思想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解放服务。

人的解放离不开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必须不断加强社会建设。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活力、一切井井有条的社会,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五位一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社会建设。

第一,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要在解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保障是生存保障,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很大。因此必须妥善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对特定就业群体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做好促进就业的保障工作;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自身的就业能力。

第二,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是老百姓的“保险箱”。积极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深化医疗体制综合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的重要工程。将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加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等工作,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时,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给予民众基本的社会保障;将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通过广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将社会保障的大网编织得越来越密,增强了保障的能力;提升管理水平上,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参保单位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扩大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人民群众才能够更加充分地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才能够得到体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人类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十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进行各种建设中必须要重视的重大问题。环境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着人类是否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因此,在各项建设中,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只有保障了人生存的根本,才谈得上改造自然,人的解放才有根基。所以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民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在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把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是坚持开发与保护结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依靠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二是节能降耗,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三是统筹规划,将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贯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整体上全面布局。四是深化体制改革,从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着手,转变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方式,从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五是推进制度创新,将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淘汰那些不适于当前经济发展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毫无疑问,我们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

第一,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从革命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指导作用。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亿万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在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保障着各项建设的顺利开展。随着国门的打开,与外界交流的渠道逐渐畅通,外面的一些东西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文化方面,正在深刻影响着国人。相比于那些积极的文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也进入了中国,人们开始被这些思想所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中的一些消极方面也开始泛起沉渣,为了追求经济目的而无所不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在文化领域内,一些人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低俗文化冲击着文化市场,弱化了主流文化对社会生活和心理的价值引导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的渗透不可避免。但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一定范围内的传播,私有化、多党制以及西方的各种文化侵蚀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说明,市场经济体制是能够解放生产力,推进生产力进步的。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其也属于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的分离是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商品交换也就成为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而商品价值也得以在交换的过程中实现。我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必须建立在商品经济这一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为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和劳动力,促进市场的运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也就成为增强市场活力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起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对于增强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了更多的利益主体。由于我国在规制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较为滞后,使得部分企业主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了一些钻法律空子的行为,更有甚者有些不法商家为了个人的利益,采用了违法犯罪的方式从中获取利益。在一定时期内部分地方政府的唯GDP的政绩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这些行为,或者对这些违法行为采取了较为轻缓的处罚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些地方采取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还是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由于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上,关系民生的问题则被放在了一边,以至于在医疗、教育、住房、分配以及就业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将人作为全部问题的出发点,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使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同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方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规范人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一方面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主体的行为,避免违法犯罪的行为发生,同时也是避免因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所造成的市场失范,维护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为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让人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利用的,同时让人们了解市场行为以及相关的分配制度,熟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制,避免因意识形态问题而对市场经济进行抵制,及时解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应该切实注意的问题。

第三,要注意社会转型期间民众精神世界的变化。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到全面开放的转变。在这样巨大的变革之中,人的思想也会产生巨大的改变,当然这种转变也会随着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导致有些人在社会适应上出现问题,而因此产生精神上的痛苦和迷茫。社会转型,促使人在很多方面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大多数人能够随社会一起,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跟上社会的步伐。也有一部分人,在社会转型时期掉队了,由于无法适应社会中出现的新变化,从而产生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对于这部分人是需要及时关注的。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样化的社会和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会让人感到迷茫,在如何选择方面无法下手。旧的价值体系面临冲击,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由于缺少了价值观的支持,一些人的精神世界空虚,不知道自己在这样的社会里还能做什么,自己还有什么用,人生也失去了目标。而对于另一部分受到其他价值观所影响的人,他们接受的价值观可能同现有的价值观对立。因此,必须重视对这些人精神世界的疏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期间,原有的生产方式被淘汰,导致其丧失了生存手段,从而使得其在信仰上出现危机。面对自己与其他人之间巨大的差距,很可能产生心理失衡,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社会稳定。另一部分人出现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都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分化,处于困难境遇的人没人管,而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则贪图享乐,这也有可能催生信仰危机。

为了解决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在精神世界上出现的某种问题,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物质辅助的同时,在思想上对其进行引导。面对多元的价值体系,我们也不要强求他选择哪一种价值体系,而是尊重他的选择,但同时也要将主流的价值体系融入这些多元的价值体系之中,在加强主流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之时,也要注意引导这些多元的价值体系,在允许其存在的同时也要避免其与主流价值观相对抗,从根本上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