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民族解放,推广大众文化

促进民族解放,推广大众文化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活星期刊》是邹韬奋创办的“一报八刊”中的第五种刊物,1936年8月23日创刊于上海。准确地说,这是《生活星期刊》更名号,其前身为在香港出版的《生活日报周刊》。由于上海国民党当局对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不予批准登记,《生活日报》未能在上海出版。8月16日,《生活日报周刊》第1卷第11号宣告从下期起迁上海出版,并更名为《生活星期刊》,期数续前。

《生活星期刊》是邹韬奋创办的“一报八刊”中的第五种刊物,1936年8月23日创刊于上海。

其实这一天出版的《生活星期刊》封面上并没有标“创刊号”或“第一号”的字样,而是标了“第一卷第十二号”(图5-27)。准确地说,这是《生活星期刊》更名号,其前身为在香港出版的《生活日报周刊》。

邹韬奋是因其创办的《大众生活》被查封而流亡香港的。在香港,为实现他一心要办一份“人民的日报”的心愿,于1936年6月7日创办了《生活日报》。同一天还创办了《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每逢星期天单独出版,每期8开12页。

此后,因在香港出版日报有诸多不便,邹韬奋接受读者和中共南方党组织的建议,欲将《生活日报》移上海出版。于是,《生活日报》于1936年7月31日出至第55期后在香港自动停刊。《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也于7月26日出至第8号停刊,从8月2日起更名为《生活日报周刊》在香港单独出版,但期数续前。

由于上海国民党当局对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不予批准登记,《生活日报》未能在上海出版。8月16日,《生活日报周刊》第1卷第11号宣告从下期起迁上海出版,并更名为《生活星期刊》,期数续前。

《生活星期刊》与在香港的《生活日报周刊》一样,也为8开12页,只是在中间加印了4个画页。主要撰稿人有胡愈之、金仲华、杜重远、艾思奇、胡绳、茅盾、柳湜、恽逸群等中共党员和抗日爱国民主人士。

该刊继续高举抗日救亡运动的旗帜,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它给自己的定位是“促进民族解放,推广大众文化”。正如邹韬奋在更名号的发刊词《不是创刊词》(图5-28)一文中所说的那样:

“这一期的本刊并不是创刊号……

“但是本刊自从本期起移上海出版,这在本刊的生命史上却是一个重要的变迁;在香港的可告一段落了,在上海的却是正在展开着新的一页。在这个时候,我们把本刊从创刊号起,一直到最近为止,在‘笔谈’里所表示的言论的内容,作一番整理和检讨,藉(借)此可以使关心本刊的朋友们更明了我们的立场和态度;同时希望能引起爱护本刊的朋友们更给我们以切实的指教,也许不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吧。

“综括本刊‘笔谈’已(以)往的内容,大概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关于民族解放的问题;一部分是关于大众文化的问题。”

为了发行方便,《生活星期刊》从第1卷第22号起,由8开16页改为16开28页。

1936年11月23日,“七君子”事件发生,邹韬奋被捕。因此,11月29日出版的《生活星期刊》第1卷第26号,刊发了一篇署名“同人”的文章《向读者报告一件意外的事情》,向读者通报了这一事件。

邹韬奋被捕后,《生活星期刊》即由金仲华负责编辑出版,但出版到1936年12月13日第1卷第28号时,因国民党当局上海市政府社会局不批准该刊变更发行人登记手续而被迫停刊,至此《生活星期刊》只在上海出版了17期。

尽管邹韬奋不能在《生活星期刊》上发表抗日救亡的文章了,但他在监狱里坚贞不屈,十分勇敢,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抗日救亡,痛斥国民党当局对他们的诬陷、迫害。为了能在狱中继续发挥抗日救亡的作用,邹韬奋将三个月来《生活星期刊》的出版内容进行了总结整理,分评论、杂感、信箱和附录四个方面汇总成书,并将这个集子取名《展望》(图5-29),于1937年4月初出版。

图5-27 《生活星期刊》1936年8月23日第1卷第12号更名号

图5-28 《生活星期刊》1936年8月23日第1卷第12号更名号

该期刊发《不是创刊词》。

图5-29 《展望》1937年4月版

该书是对《生活星期刊》出版内容的汇编,由邹韬奋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