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

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是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诸多精神文化需求的核心指导地位。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需要。理论宣讲工作就是要启发引导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人民群众,促进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基础。这种理论需求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这种理论需求包括

实践是丰富的,理论也是丰富的,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同样是丰富的。

理论需求的供给则是理论宣讲。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已融入了社会的每个领域,理论宣讲的手段、方式方法已超出了传统模式,全国正在构建的大宣讲格局也说明了这一点。

理论宣讲是一个系统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循环链,这里面主要有三大要素决定着理论宣讲的存在和质量,即:宣讲者、宣讲对象(受讲者)、宣讲内容,从理论宣讲的终极目标来看,理论宣讲的主体是受讲者,理论宣讲的主体的主要方面应当是理论需求,有需求才有价值,有理论需求才有理论价值,有受讲者的理论需求才有宣讲者的宣讲价值。否则,再美好的理论宣讲也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是不结果的花朵。在理论宣讲对象中,人民群众是最大的一个听众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点群体。由于人民群众自身的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受着主观、客观等因素影响,群众需求的理论不一定都是科学的理论,但是科学的理论必定是群众需求的理论。尽管这种理论需求在有的群众身上或者没有意识到,或者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呈现出主动性、被动性、显性需求、隐性(潜在)需求并存的状态,这都不妨碍人民群众有理论需求的这一事实。因为,人民群众理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事有其规律,人人渴望真理,理论需要群众,群众需求理论。这也正是科学理论的魅力所在,是理论宣讲的意义所在。

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是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诸多精神文化需求的核心指导地位。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最好的表现方式和重要目标之一。胡锦涛曾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准确把握人民精神需求的新变化,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经研究发现,许多发达国家经过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20世纪中期进入了精神需求主导型社会。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财富大大积聚,在基本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有了更多、更好、更美的期待。

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需要。要在理论宣讲中针对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帅思想,启发群众感知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理论,掌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掌握并转化为社会自觉意识,才能为人们群众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呈现个体差异性、切身利益驱动性、实效性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呈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二是指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兴趣、能力的不平衡等。

理论需求的个体差异性在上面两个差异性基础上还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人的社会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领域里的人、不同阶层中的人是有着不同的理论需求的。一个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理论需求。人们受教育程度不同,经历不同,环境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关系不同,自身利益诉求、个人发展需要、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心理差异等,都会构成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差异。二是人民群众所关注问题的具体性。关注点的不同造成了理论需求个体差异。具体来说,工人群众理论需求侧重于就业、劳资、技能、社保、住房、医疗、教育培训、公共文化等维权方面的理论与政策。农民群众侧重于土地使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生活保障、精神文化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有关理论与政策。企事业单位的群众侧重于专业技能、学习培训、健康素质、职务提升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内的群众则侧重于提高政治、经济待遇和相关优惠政策。农民工和网民是两大相对特殊的群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民工数量在1亿左右。在2001至2010年的十年中,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约1.6亿-1.8亿。农民工理论需求主要表现在维权与城市生活方式需求相关的理论与知识。网民群众成分复杂,诉求比较多样,有着多层次的理论需求。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6亿,规模居世界首位。2009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过去一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30%是由网络率先公开爆料而引起公众关注的。2009年全年,由中国网民发布的帖子、博客、视频等用户原创内容超过11.3亿条。据有关研究显示,2010年传播领域超过70%的事实信息提供者不是专业的传媒机构和传媒人,而是在线发表见解的网民。中国的网民(包括手机网民)、中国的微博客强烈关注时事,为拓展理论宣讲提供了新渠道和新机遇。《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5日发表述评说,政府与民众在网上良性互动正在中国形成。理论传播要应对网络传播社会化、商业化和娱乐化三大趋势带来的挑战,传播方式需要调整与创新。

理论需求来源于思想认识,这个思想认识可分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思想认识是从哪里来?是从实践中来的。归根到底,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来自于生活实际,是一种在精神文化需求中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分析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群众的具体生活实践,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弄清楚群众理论需求的来龙去脉,使理论宣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尊重差异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理论宣讲者应该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理论需求的差异性,避免简单化、“一刀切”,而应努力追求多样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论宣讲工作就是要启发引导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人民群众,促进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基础。

二、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呈利益驱动性

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来源于人们理顺心理情绪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体制转型和社会转型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人民群众产生了一些理论困惑。这种理论需求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这种理论需求包括生存、发展、享受三个层次的需求。群众利益有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精神文化利益与这些利益,相关产生了相应的理论需求。快乐来源于需求的满足,追求价值是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内在动因,满足人民群众这些理论需求,让群众掌握正确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感受生活的幸福与快乐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人民群众理论需求的利益驱动性体现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需求。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因此,对党的创新理论应成为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是开放的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党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民群众非常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3]所以,理论宣讲工作者要加大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力度,用党的创新理论普及大众,启迪大众。

其次,人民群众理论需求的利益驱动性体现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中。从现实来讲,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更多表现为对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关注,如收入分配、养老保险、房价、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问题,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一切为了人民,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举措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需求。

最后,人民群众理论需求的利益驱动性体现在,理论宣讲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当今时代,人民群众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其精神需求迅速增长。据有关问卷调查显示,目前,63%的农民表示对文化的需求“很强烈”或“较强烈”;45%的农民认为平时的娱乐活动“单调”;51%的农民表示目前离满足自己的文化需要还“差得远”;79%的农民希望改变这种现状。[4]这说明,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就是社会性,这一属性决定人必须有精神家园和心灵归依。人的社会性提示我们,要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塑造人、教育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使之逐渐成为精神世界丰富、有创造能力、充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人。

三、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呈实效性

人民群众理论需求的实效性源于解决问题的现实需要,理论宣讲要关注这种理论需求的变化特点。

据辽宁省委讲师团调研成果显示:当前工人群众对理论需求的突出体现,一是注重求知保岗,提升业务素质;二是注重休闲娱乐,提高生活质量;三是注重运动保健,追求自身健康;四是注重沟通交友,渴望人际关系和谐;五是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力争成才和成功。农民群众对理论的需求不再停留在原来的“看看电视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而是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卫生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生活。从需求的内容上看,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农业科技类文化。调研中,83%的农民最喜欢和最需要的文化内容是“农业科技文化”,81%的农民需求“订购一些科技致富书刊”。这一情况表明,广大群众的理论需求更多地体现在群众的利益诉求和自身实际需要方面。

理论需求的实效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从需求理论上讲,社会化的人本身的所有需求,是受一定利益和目的支配的。理论需求是人生全部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表现得更为直接现实,有其明显的实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