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教育需求理论

老年教育需求理论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年教育学的发展可追溯到社会老年学、社会心理学、成人教育学的研究领域。老年教育实施的前提是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与教育需要。教育需要是老年人所表现的一种欲求或偏好,通常由实际调查可以得知。教育需求则是由专家学者根据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所界定的。因此,老年教育必须以支持的态度帮助老年人检验其一生,并协助他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熟悉的人文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文观的代表人物。

第二节 老年教育需求理论

老年教育学的发展可追溯到社会老年学、社会心理学、成人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因此,老年教育学除上述自身需要研究的问题外,还有一些基础理论是借鉴以上学科的,在此,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一、老年教育需求与教育需要理论

老年教育实施的前提是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与教育需要。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教育需求与教育需要是有差别的,是两个概念。教育需要是老年人所表现的一种欲求或偏好,通常由实际调查可以得知。我国许多地区的研究人员都进行过这方面的调查,而且很有必要继续调查。教育需求则是由专家学者根据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所界定的。需求与需要之间有实质上的差异。他们认为,老年教育本来应该由受教育者即老年人的需要来加以设计,然而,人们往往会落入“虚假意识”的陷阱,可能许多老年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要。由调查所得的资料往往未能完全了解深层意义,不能误以为统计就是事实,仅凭调查可能对老年人无法提供实质的帮助。因此,专家学者研究指明的教育需求可起到补充的作用,可与调查的需要共同成为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这种专家学者研究的教育需求有多个方面。比如,生理变化带来的需求,像衰老的现象、慢性病、如何面对死亡,这就要求老年教育在开设课程时考虑到这些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还有心理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社会文化方面的需求。

(一)心理发展方面的需求

心理发展方面的需求研究有两大观点:

1.心理分析观

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研究认为,个体在生命全期每个阶段都会经历不同的危机,危机是否顺利解决将影响以后人格的发展。它总结出人生八个阶段危机,第八个危机是老年期的统合与失望危机。他认为,这个阶段老年人如果接受衰老、渐进死亡为人生不可避免的终点而坦然面对,就产生统合感;如未能达到这个境界者,将会因为意识到所剩时日不多,而感到生活毫无意义甚至感到恐惧和绝望,就形成失望危机。他认为老年期的发展任务应包含两项:其一是充分的自我统合感,也就是自我肯定和满意、自豪感;其二是适度的失望感,也就是对自己不太满意,并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以便在晚年对生活做一些改进和补偿。他认为老年人在第八阶段要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检验,了解生命不止是生理现象,生命的意义不能以生理的特质、物质的拥有或社会的成就来衡量。如果检验的结果是成功的、满意的,将产生超越感,如果结果是不满意的,会有失望感,但失望要适度,不能绝望,使老年人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以便改进和补偿。因此,老年教育必须以支持的态度帮助老年人检验其一生,并协助他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基于这种理念,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包括:①自传的撰述,让老人回顾自己一生的重大事件,并发现人生的意义。在团体的施教环境中,老年学员可以从他人的生命实践中获得一些启示,并反省自己的生活史。在对过去岁月中经历的特殊的人物、地点、事件的回顾中,帮助老年人总结自己的大半生,并对老年期生活有适度的憧憬和适当的计划。②人文研究。人文研究指的是文学、宗教、哲学、戏剧、音乐等课程,比起自传撰述而言,这是非个人性的,目的是使老年人通过文化和时代人文的探讨,对自己的生命获得启示,对生命意义的建立有所帮助。③死亡教育,也就是生死观教育。死亡往往是老年人的忌讳,但只有勇敢地面对死亡才有活泼的人生。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帮助老年人将死亡视为生命正常的终点;帮助老年人对自己的死亡有所准备。

2.人文观

我们熟悉的人文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文观的代表人物。它的需求层次理论常常被我们引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层次依次序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自下而上为五种基本需求。由于个体的成长背景与抱负水平的个别差异性,追求的层次并不是每个人都相同的。通常是越底层的需求个别差异越小,如生理的、安全的等,越往上的层次个别差异越大,普遍性也越小。因此,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需求,常使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此外,个体另有两种意识性的假设需求——知道与理解欲求,也叫求知欲和审美需求,与前面的基本要求一样重要,是构成个体努力追求的本能。这两种需求也有个别差异,比如求知欲的不同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意愿。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社会地位较高,学有专长的老年人其求知需求也较强烈。

老年教育学大师麦克拉斯基在马斯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老年教育需求:

(1)应付需求。麦克拉斯基提出的老年人的第一类需求是应付需求。年事的增高给许多老年人带来了不少不愉快的和不可逆转的变化。在经济来源、婚姻状况、社会地位、权力、健康和职业方面经常会发生变化。人们为了保持身心的健康,必须学会应付这些变化。满足应付需求所作的课程有: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课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变化。像营养和体育活动一类的实用课程,能帮助年老人克服他们的缺陷,使生活更完美。工艺课程在丰富闲暇时间并帮助人们处理退休或健康不良方面,可提供有意义的手段。还有因退休收入减少进行的理财教育,因配偶生病去世、工作角色丧失、居住改变等环境引起的心理调适和适应策略的教育等。

(2)贡献需求。第二类需求是贡献需求。许多老年人感受到一种能够对别人做出某种贡献的需要。人们往往有利他的欲望,通过给予而充实自己,并提高个人地位,增进自我价值。为了满足老年人贡献的需求,老年教育可提供的课程设计思路是:发展并引导老年人贡献的动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教授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实施多种不同的教育计划,可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手段。例如,帮助智力障碍者或者教育贫困儿童设计“退休老年志愿者计划”等。

(3)表现需求。这是一种为活动而活动、为参与而参与的需求。有些老年人从活动本身获得内在的回馈,在活动中获得满足。为弥补年轻时因工作忙或没有条件而不得不放弃的兴趣爱好,退休后重拾旧有的爱好,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有这种需求的老年人占很大比例。因此,课程设计应包括:休闲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活动。休闲课程,例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运动等,可以增进老年人的创造力,改变自我形象。社会关系课程主要是开展相应的活动,以保持社会接触、增进友谊、避免老年人因社会活动的减少而与社会隔离。

(4)影响需求。作为社会的意愿,人们往往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影响社会,导致有意义的变化。老年人也有这种需求,他们仍然有意愿参与社会事物,将其部分精力放在政治活动上,通过参加政治活动、社区服务组织以及半官方的机构活动,以满足其影响的需求。由于政府政策、地方政治及体制的复杂性,必须充分了解有关知识才能涉入,因此,老年教育可提供下列课程:帮助老年人认清最适当的角色,提供社会支持,发展个人或团体的技巧,评估其活动的结果。

(5)超越需求。最后一类需求是超越需求。这种需求是指希望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意义,回顾自己的大半生,并超越生理的限制。虽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超越的需求,但老年人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因为退休后社交活动的减少使他们更趋向内省式的思考。老年教育在此所扮演的角色在于:提供一些有智慧的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诠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生命意义,提供温暖支持性的回顾环境,促进精神的活动以取代生理的限制。

在这里,划清教育需要与教育需求之间的区别是重要的。麦克拉斯基指出,老年人有许多需求,然而这些需求明显地不属于老年人需要的领域。老年教育除了满足老年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外,有必要研究老年人的深层需求,使老年人最终认识到他们意识到的需要和没有意识到的需求通过老年教育都将会得到满足。

(二)社会文化方面的需求

社会文化的观点强调个人在生命全期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社会对其成员的角色期待往往会依其年龄给予设定,随着角色而来的是一套适应的行为模式。比如,老年人就应该扮演老年人的角色,具有老年角色的行为模式。这无形中影响着人的行为表现。例如社会对就业结婚、养育子女、退休的适应年龄的预设,甚至立法加以规定。如果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与习俗不符或违反法律规定,轻者遭受白眼,重者会受法律制裁。

社会文化观对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阶段并非阶梯式的晋升而是线型的结构安排,例如一个人不必结婚后才能退休,但退休往往在结婚之后(不包括再婚),因此个人成功地完成某一阶段的角色,并不意味下一个阶段的角色会扮演成功。社会文化的发展阶段理论对人的发展阶段的区分通常是由“标志事件”而形成,如结婚、头胎出世、离婚、就业、就任某一重要职位、丧失头衔、转业、最小的孩子离家、退休、配偶去世、重病等等。

社会文化观认为,这种社会文化的发展事实上是个体需求和社会要求的交合,它也指明个人一生中“可教的契机”,就是人们为了促进个人生活的改变而准备学习的时候,因此教育是一种“预防的机制”。在“标志事件”未到以前学习如何对预期的改变做好准备。

有研究者将人生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最后一个时期是老年期。老年期与其他时期的特性有明显的差异,它涉及更多的防卫策略,此时的老年人生活主要在“维系而非夺取”,并指出此时期的学习目标在于:

(1)适应退休与收入的减少。退休一方面休闲的时间增多,一方面可支配的所得减少。因此休闲教育与经济理财计划是本期的重点。

(2)适应配偶的死亡。女性比男性更多机会面对这一难题,它所涉及的包活社会、个人及经济的调适等等。比如个人与子女的财产继承问题、个人生活的改变等。

(3)与自己的同年龄群建立亲近的关系。这对一些老人可能相当困难,因为他们有些人本身往往拒绝接受自己老化的事实,因此也排斥与同年龄群建立关系。

(4)负起社会和公民的责任

(5)做出自己满意的生理生活安排。此时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和家庭状况,或重新安排居住环境,或重新寻找配偶等等。

二、老年人的现实需要

人的活动往往被某种需要驱使,需要推动有机体以一定的方式向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活动,以求得自身的满足。人体所体验的需要越强烈,由它引起的活动越有力,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代表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新的需要是不断产生的,它和已有的心理水平就会不断发生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解决,他们的心理水平也就随之相应地提高了。在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人的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不断处于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中,因而就推动着心理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需要是个体对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形成动机,产生行为的目的。人的一生会有许许多多的需要,或者是具体的需求。人就是在不断地产生需要、追求需要、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的基础上成长的。社会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一个人没有了需要和追求,他也将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人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从总的方面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对人需要的深入研究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生理的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级需要的产生和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如果他能够充分或大部分释放出自身的潜能,他就可以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为杰出者。每个人在他一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需要层次占据优势。在不同的年龄段,同一层次的需要也会有不同的目标指向和实现方式。比如,同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壮年时期的追求目标主要是事业有成,获得相当的名誉、地位。而老年时期则可能会表现为通过各种方式发挥余热,在公益活动、休闲活动、人际交往中以自己待人处事的成熟方式,保持和表现自己良好的心境和人格特征,以及在兴趣、爱好方面发挥自己的才智等。同时,随着增龄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退行性变化,青壮年时期表现不突出的诸如:健康的需要、依存的需要、稳定的需要等方面将逐渐突出。

(二)老年人的现实需要

老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体现了老年人对生活的多种追求和生活的多彩性,也从不同方面反映出老年人面临的各种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健康老人中比较典型的心理需要,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尊需要

自尊是在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被确认基础上产生的满足感。许多老人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有成就感,能悦纳自己。还有的老年人,虽然几十年工作平平淡淡,无名、无权、无功、无利可谈,但他们做到了问心无愧、胸怀坦荡,能够直面人生和家人,也会形成满足感。但有的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后,认为自己成了无用的人,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失去了自尊,因此也失去了心理平衡。这样的老年人经过一段积极地调整之后,许多人都能适应退休生活,恢复自尊和心理平衡。也有的老年人对生活、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值,人到老年仍感到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自卑、自责,严重者导致自我封闭。这些人就需要进行积极地自我心理调整,有些人还需要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帮助。

2.尊敬需要

尊敬的需要是以名誉、地位、权力、财富、社会成就、社会威信等为基础,通过他人肯定的态度,以及个人对这种态度的感受而实现的。许多老年人在多年的工作中都为社会作出了许多贡献,他们得到了他人的尊敬。但是,不可否认,老年人退休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毕竟是人生中由工作、事业的顶点逐渐向下移动的一个转折。有的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总感到“人走茶凉”。在家里人老位衰,认为家人待自己不如从前,不尊敬自己了,产生失落感。长期处于这种心态会影响身心健康。

这种心态的产生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社会是复杂的,人心也是会变的,当你退休之后,周围确实会有一些人发生态度上的变化,这是正常的。对于过去有职有权的人,这也许会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社会,有助于重新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第二,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一时不适应,表现多疑、过敏。例如,一位过去担任领导职务的老年人,退休后有一次从单位要车去看病,当看到派来的车比自己过去乘坐的车档次低了,竟愤然拒绝乘该车去医院,他觉得有失自己的身份。这体现了这位老年人对尊敬的需要,但也反映出他看问题的偏差,是需要调整的。

3.工作需要

工作是体现人自身价值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青壮年时期,工作是人生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人到老年退休之后,工作的含意已与过去不同。对一些人来说,工作仍是谋生的手段,而对更多的老年人来说,工作在于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对实现他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身体尚好,虽然离开工作岗位,但仍有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有的人能继续找到发挥余热的岗位,有的人积极投身于义务性公益活动之中。例如,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就组织起一大批离休老干部,不辞辛苦地深人大、中、小学和企业、机关去进行传统教育,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赢得了广大青少年和公众的热情赞扬和尊重。

考虑到有一批老年人有工作的需要,社会应当为他们积极创造这方面的条件,满足他们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4.创造需要

创造也属于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老年人的创造内容、创造活动形式一般有别于中青年人的创造活动。人类的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原因。人的创造性是人生命活力的张扬,许多老年人仍有这种心理需要。一般来说,他们的创造体现更多地寓于兴趣、爱好和休闲活动之中。当他们的创造需要在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活动中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将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充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5.交往需要

人是社会中的人,所谓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情感的交流,使自己满足归属的需要。否则,人老之后交往水平若进一步降低,老年人会产生孤独寂寞感,会逐渐降低生活的情趣,严重的会影响身心健康。老年人刚从岗位上下来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从过去工作型的交往逐渐调整为社会型、社区型、志趣型的老年人社交范围,以适应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6.坦诚需要

坦诚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态度,坦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没有了工作压力,也离开了过去工作中人际关系的矛盾,一些人变得无拘无束,许多人变得坦诚、开朗,敢说自己之所想,他们由此而心理平衡。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希望他人,尤其是年轻人来征询自己的意见,能对自己坦诚、直爽。有时,交往中的拐弯抹角,不恰当地试探、暗示,会使他们感到别人的轻视与不尊重。

7.亲情需要

在归属和爱的需要中,亲情需要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对亲情的感悟、理解和要求在不同的年龄段又是有区别的。老年人退休后,家成为他们更为重要的生活空间。从工作岗位上的回归,使得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家庭生活。随着生活重心的转移,他们更需要家庭成员之间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尤其是一些身体不好,社会交往范围较窄的老年人,更注重与子女和孙子女们的关系,他们渴望亲情的往来和天伦之乐。全家人其乐融融成为一些老年人理想的幸福生活。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中青年人都处于紧张的生活之中。尤其中年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内有家务、外有事业,很难做到经常陪伴老人。另外,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观念变化也加快,代沟形成的年限在缩短,观念上的差异也必然要反映在家庭之中,极易形成亲子间的隔阂,有碍于心理上的沟通。为了满足老年人的亲情需要,家庭成员都应做出努力,主动调整自己、理解对方、适应对方、体贴对方,使每个人都能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亲情的温馨。

8.求偶需要

这是孤寡老年人中存在的心理需要,也是爱和归属需要中的组成部分。爱的需要包括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由于现代生活的高速度、快节奏,子女很难经常陪伴老人,丧偶老人会因此感到寂寞。另外,子女亲人的关心、照顾毕竟不同于夫妻间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丧偶老年人产生求偶的需求是十分正常的。社会和子女应当理解和支持、帮助丧偶老年人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9.康乐需要

生活得健康有乐趣是每个老年人的共同需要。在老年秧歌队、老年交谊舞队、老年合唱团、老年骑行队、老年戏迷等各种老年人团体中,“老来绅士”、“老来俏”已逐渐成为时尚。老年人通过穿衣、打扮、修饰自己,会改善自己的精神面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老年人随着身体各功能的老化,还会出现各种不适和疾病,老年人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老年人更需要坚持锻炼身体、注意营养、生活有规律、加强保健。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完善老年人卫生保健体制,精心组织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以满足老年人康乐的心理需要。

10.支配需要

由于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在家庭中地位、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支配权也可能被弱化,这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平衡。老年人仍希望在家庭生活中享有一定的支配权,这是他们自身价值的体现。老年人希望对他们的居住空间、财物收支、生活习惯、社会交往等能自行支配,不愿意家人或外人的干预,以使自己能过随心、舒心的晚年生活。当老年人感到自己支配权受到威胁时,有的会不满、有的会失望、有的会自卑、有的会采取不恰当的自我保护措施。例如,有一位退休女工,平时很少与家人沟通,花钱向儿子要。她过去积攒了几千元,总怕被儿子、儿媳发现。为了安全起见,把这笔钱的存单放在了邻居家,后来被儿子发现,催促老太太将存单取回,为此母子之间发生了矛盾。

11.安静需要

安静需要是适应老年人的身心退行变化而产生的需要,许多老年人盼望儿孙绕膝,但孩子们的喧哗、吵闹又会使他们心烦意乱。老年人在同龄人之间热闹地交流之后,回到家也总要归于平静,调整自己。因此,老年人活动场所、设施要充分考虑老人的这个心理特点。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也应照顾老年人的这种需要。老年人最好能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另外,老年人即使十分高兴时,也不要长时间处于吵闹、喧哗和躁动的氛围中,以免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

12.稳定需要

稳定需要属于老年人安全需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老年人的体力、精力,还是未来的时间,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晚年的生活既丰富多彩,又相对稳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是人生的一个转折。一些老年人需要付出相当地努力才能较好地实现这个转折。因此,生活中那些随时可能出现的未知因素、不稳定因素,那些他们不熟悉事物的出现,都要求他们重新适应生活,都会增加一些老年人的不安与焦虑,他们希望晚年生活稳定、平和。

但是,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高速变革的时期,任何稳定都只能是阶段性的、相对的。因此,这就要求社会在变革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利益和需求,同时也需要老年人不断学习新事物,以内心的平衡去适应发展变化的新事物。

13.依存需要

这也是一种安全的需要。人到了晚年,尤其是生活自理面临问题时,依存的需要就十分突出。能否满足老年人的这种心理需要,是衡量全社会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志,也是每个家庭完善家庭内部心理支持系统的重要内容。全社会都应注意满足老年人这种心理需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正确地认识、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要,恰当地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这是一项需要整个社会、老年工作部门、老年教育领域和每个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