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对失业的性质和类型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分析。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是由有效需求总量决定的。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在凯恩斯之前的失业理论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其主要观点是所谓的“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失业被认为是由经济运行的摩擦,如劳动和工作的季节性、劳动力供求信息不对称、行业转移或产业调整而形成的暂时性、自愿性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的需求是劳动实际工资的函数,当劳动的实际工资高于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时,劳动力的供给就会增加,需求就会减少;当实际工资低于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时,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增加,供给就会减少,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一种使工资水平趋于均衡价格的力量,在均衡价格下劳动力市场就会达到出清状态,即充分就业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了深刻而影响广泛的经济危机,大量的非自愿性失业预示着“萨伊定律”的破产,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对失业的性质和类型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分析。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总需求。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是由有效需求总量决定的。当社会的有效需求水平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时,非合意性的产出就会存在,产品就会过剩,工厂就会开工不足,大量的失业人口就会出现;而且这些失业属于“非自愿性失业”。凯恩斯进一步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经济的运行存在着三大基本规律即“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货币的流动偏好陷阱”。要消除“非自愿性失业”的关键在于增加社会总需求,即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增加不能指望通过市场的力量自行来解决,必须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加以解决。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直接投资基础建设,扩大就业的需求渠道;通过货币政策降低投资成本,激发工商企业私人投资积极性,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政府解决非自愿失业问题提供了依据。当前,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产生的失业问题是一种非自愿性失业。从企业的角度看,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从失业者角度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性。企业和个人均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消化如此巨大的突发性失业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加以引导和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