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支配收入是影响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两部分组成。另外,失业人员增多也是导致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中国财富及收入分布不均程度逐年升高并达到较高水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影响消费需求的正常增长。丰田汽车公司认为对中国消费者的赔偿无法可依,中国消费者很受伤。

1.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越来越慢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两部分组成。1992—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5.4%。而自1997年起,城乡收入增速下降,差距也逐年拉大。城镇居民在1997—2002年5年间的年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下降为7.8%,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3.1%。

从持久性收入角度看,我国老百姓持久收入增长预期很差,虽然工作年龄越来越长,工作经验越来越多,企业的收入也不断增加,但很多人的工资多年来却未见改变。对持久收入没有信心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收入稳定的人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收入相对不稳定的人具有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且明显低于建立在持久收入基础上的平均消费倾向。

另外,失业人员增多也是导致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加深,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就业矛盾突出。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75人,农村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人口,每年需向外转移1500万人,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1400万~1800万个。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导致下岗失业者收入下降,也导致了总有效需求增长缓慢。

2.收入差距过大影响消费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直伴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财富及收入分布不均程度逐年升高并达到较高水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07年下半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了《亚洲的分配不均》的研究报告,在22个纳入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范围的国家中,中国位居贫富差距之冠。1993—200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407扩大到0.473。城乡居民收支差距持续扩大,居民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影响消费需求的正常增长。这是由于高收入阶层的消费信心难以提高,而低收入阶层由于没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虽有消费欲望,但购买力不足,其潜在消费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

3.预期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消费意愿和预期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是未来支出预期。从目前来看,虽然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居民消费倾向偏低的问题却更为突出。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7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率为10.8%。相比居民收入增长的趋缓,由于经济转轨的加快等诸多原因,居民形成了长期收入不稳定、不增长而支出上升的预期,从而导致即期消费紧缩的局面。与此同时,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相继将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与费用。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大多数居民的必然选择。

导致居民预期较为谨慎甚至悲观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首先,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所造成的就业的不稳定性和失业的压力,与教育、医疗、住房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淡出,以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短缺等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恶化了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支预期,造成预防性储蓄迅速增加。而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拓展困难,以及城市化的滞后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

4.消费环境差,消费市场不健全

消费环境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消费。消费环境包括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流通环节导致的商品的价格的上涨情况以及消费政策等。

从商品质量和安全性上来说,泔水油、毒大米、瘦肉精的频频曝光,说明我们的产品质量和安全还很难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跟不上,从而使产品质量问题突出。我国原有的体制对消费者保护不够,对生产者保护有加。因为长期在短缺经济化环境下,消费者能买到商品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对消费者的保护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规范实属多余。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消费者保护的法律陆续出台,但并没有根本改变重生产者轻消费者的局面。2009年沸沸扬扬的日本丰田汽车缺陷召回事件中,中国消费者和美国消费者受到不同待遇,中国消费者没有得到像美国消费者同等的补偿。丰田汽车公司认为对中国消费者的赔偿无法可依,中国消费者很受伤。在国内消费中消费者受伤是经常、普遍的现象,我们的消费者还远远没有得到和国外消费者同等的法律保护。我们还需要法律制度的更加健全和完善,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企业行为,打击假冒伪劣和保障消费者权益,而这些都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

从流通环节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情况看,商品流通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对此,中央电视台曾制作专题“聚焦物流顽症之一:物流堵在最后一公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8%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乱收费、乱罚款、限制多等因素已成为物流业的突出问题,行车难、停车难,物流围城最终推高了商品价格,限制了居民消费的增加。

另外,从鼓励消费的政策上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消费信贷不发达等相关配套改革的滞后,致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还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