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应当说,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甚至比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官僚腐败、政治改革等问题,更具有十万火急的迫切意义。在内地的广大农村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掠夺性开发。其范围之大,人口之多,显然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真正重点所在。中华民族走过了多灾多难的历史道路,加重了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殊严重性。应当说,在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显示出超群智慧。

4、自然层面: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
——保护自然与经济发展统一论

(1)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极其严重性。

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空前大发展时期,也是中国生态环境大破坏时期。

在这一时期,上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下至各级领导同志,也作出了不少努力,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至今形势仍是相当严峻,或许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在有些时候、有些局部,中国生态环境破坏趋势有所遏止,有所改善;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遏止,更不能说得到根本改善。

(2)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认识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别迫切性。

相比较而言,不少人认为中国贫富分化问题最尖锐、最急迫;也有不少人认为,反对官僚腐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最急迫、最尖锐;然而,只有很少人认为,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最尖锐、最急迫、最深层、最难办。

实际上,应当说,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甚至比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官僚腐败、政治改革等问题,更具有十万火急的迫切意义。

原因就在于,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发展前景,而且关系到亿万中国人的生存前提,世世代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前提,说到底是现代化发展,还是整个民族及其生存环境的自我毁灭?

原因就在于,生态环境的发展还是破坏,在许多情况下,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破坏了,几乎就永久不可恢复了,如原始森林毁坏了,水源枯竭了,河流干涸了,怎么努力也难以完全挽回了。

原因就在于,许多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用尽,永远无法再生。

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物种多样性破坏已经接近于临界点,如果再不及时采取重大有利措施,生物多样性体系就将破坏殆尽。

(3)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特殊复杂性。

由于中国经济具有“发达工业城市与广大落后农村”并行不悖的二元一体结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属于二者交叉的特殊混合类型,矛盾表现形式上有三大特殊性:

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少数发达城市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污染性废弃。这些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往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不是很远,因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废水、废气、废物等副产品,与之伴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困扰着这些地区的城市居民。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这样的大城市中,污染性废弃问题尤为突出。这类问题的覆盖面,人口方面主要是占全国13亿人口1/5的近3亿城市居民,土地范围方面主要是占国土不到1/10的沿海及内地的大中城市。尽管人数和地方不是很大,但由于大中城市是国民经济辐射中枢,因而造成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不可低估。

在内地的广大农村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掠夺性开发。在这些广大地区中,工业化、现代化程度还是很低的,往往尚处于近代工业化起步阶段,同时又碰上人口众多的巨大压力,因而在许多地方呈现出与发展中国家类似的症状。再加上长期的僵化模式和错误指导,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野蛮式开发。不顾土壤肥力再生的抢掠式种植,不顾生态的毁林开荒,毁灭水源的围湖造田,不管草原承载能力的超额放牧,对野生动物资源的滥捕滥杀,竭泽而渔式的捕捞水产,对宝贵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对矿产资源的哄抢式开发——这一切都是掠夺式开发的典型表现。这类生态问题的发生范围,是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居民,是占国土面积90%的广大农村。其范围之大,人口之多,显然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真正重点所在。

在少数城市与广大农村的结合部上,一种新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是乡镇企业带来的二重复合型生态环境破坏。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问题,都在这里得到了具体表现:一方面,它已经容纳了近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另外还有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看来都需要从这里找到出路,因而在这种巨大人口压力下,有时不得不采用落后技术,对资源进行野蛮式开发;另一方面又由于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缺少必要防污措施,不得不把大量废水、废气、废物,排放到广大农村乡镇的生态环境之中。据统计,遍布全国,数十万家的乡镇企业,40%以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问题。

(4)中国万年发展的连续进化模式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长期性

中华民族走过了多灾多难的历史道路,加重了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殊严重性。从大禹治水以来的数千年中国文明史,贯穿了寻求天人合一的大智大勇,充满了血与火的慷慨悲歌。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曾经相当优越,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超过50%,东北、四川、云南的森林覆盖率更超过80%。应当说,在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显示出超群智慧。“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古老命题,既有神秘色彩,又有深刻哲理,至今仍有不可超越的精神魅力。

建国五十多年来,在整治经济的破烂摊子上,我们有巨大的历史性成就,虽屡经磨难而终于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而在整治生态的破烂摊子上,则可谓得失参半,有一些前所未有的巨大建树(如三北防护林,星罗棋布的小水库等等),但也有过不只一次的重大失误。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主要是三次:第一次是1958年大跃进,九千万人上山砍树,大炼钢铁;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中,以粮为纲,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第三次是改革初期,企业短期行为的普遍化,生态保护措施没有相应跟上经济发展,40%的乡镇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带来环境污染问题,有的甚至成了严重的污染源。这三次失误,都严重冲击了中国生态环境,性质不同的是:前两次是经济上的大破坏,伴随着生态上的大破坏,造成的是显性危害,来势迅猛,制止也快;第三次是经济发展伴随着生态破坏,眼前的发展掩盖了长远的、潜在危害,要想根治,时间更长。

(5)要解决中国保护自然问题、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问题,必需采取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这里试着列出关系全局的十大举措:

①思想先行,观念创新

要深入宣传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实践观,树立自然存在前提论的思想,自然是人类母亲,而不是要征服的敌人。

要更多宣传当代科学发展观与全球性问题研究最新成果,包括最近联合国关于气候变暖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更深入发掘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宇宙观,万年连续发展的大智慧、活智慧、新智慧。

要根本超越“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路子。

②政策创新,更加重视。

政策上应有一个重大的创新,就是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前提,实行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相统一的方针,更加突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一项命运攸关的重大国策。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当采取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手兼顾的大战略:没有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我们就没有资金、技术、经济实力去有效地治理保护环境;而没有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经济增长就失去了持续、协调、稳定的自然前提与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已经对这一问题越来越重视了。但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这种不够带有根本性质。

“十五”规划中所有其他目标都达到,惟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目标没有达到,主要问题还在于各级领导重视不够。

在长远规划和每年经济工作会议中,都应把这一条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上来。

③更加明确,创新之路。

要努力探索资源节约型的中国工业化、现代化新道路。

西方现代化走的是以资源高消耗、支撑生活主消费,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苏联模式的现代化道路,是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支撑国家实力发展的高速度。

中国必需具体分析自己资源的独特性,特别珍惜土、水、林、能这四大稀缺资源,走出中国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其中包括六大原则:

资源节约原则——开源节流原则——天人平衡原则——勘探先行原则——综合利用原则——精心保护原则。

在城市,主要发展防污工业。

在农村,主要发展生态农业。

21世纪中国,应当努力创造天人和谐的新型生态文明。

这意味着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有重大哲学创新。

这意味着天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要有一个从服从关系、征服关系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关系的根本转变。

这意味着,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明圈与文明圈之间,要扬弃对抗、冲突、战争关系,走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国际关系

④评估体系,更加科学。

要有新的政绩观,不仅要看经济发展、发展速度,而且要看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后一点甚至更长远、更根本,因为它不仅常涉到你这一任内的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后人还有没有可能发展的大问题。

评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明城市建设,企业发展,都应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条更加重要的评价标准。

⑤严格审批,一票否决

对企业建立,项目开工,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审批制度。

凡是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重大项目,必需要坚决否决,决不能放松手软。

在这方面,必需要有制度保证。

⑥第一把手,永久问责。

对各级领导,各个项目,各个企业的第一把手,应实行严格的个人负责制,而且是永久问责制

也就是说,各个单位第一把手,必需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负政治、法律刑事上的责任,有了重大问题,必需追究责任。

不仅在任期间要追究责任,而且是永久责任,谁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谁破坏了民族生存前提,谁要永久负责!

⑦人民监督,从严执法。

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事件,仍然屡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执法不严,形同虚设。

应当在这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更加严格地执法,对于破坏严重者,严惩不贷。

为此,也需要在政治改革上推进一步,建立与强化人民监督系统,解决生态环境产权不明,因而生态破坏没人管的大问题。

⑧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大城市群,必需更加严格地控制规模、控制人口,控制自然生态环境,决不能造成发展失控,环境崩盘

⑨西部大开发更应实行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相统一的方针,把保护自然作为发展经济的前提,那里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根。img11科技创新,最大希望。

现代科学技术带头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火车头。又要经济增长的一定速度,又要生态系统的基本平衡,这好像是中国现代化大门上两道难开的铁锁。钥匙在哪里?出路在哪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科学技术的超前发展与不断创新。只有现代科技的带头发展与不断创新,才能给经济增长注入永不衰竭的强大活力,促使其保护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也只有现代科技的带头发展与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制止野蛮式开发和污染性废弃,迎来天人和谐的新型生态文明。

让我们更加勤奋地开拓耕耘,去迎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春天,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春天,天人和谐的未来新型生态文明的美好春天!

(本文见《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2008年,第86-127页。)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45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上卷第104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49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99,879,917页。

(8)同上书,第875页。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26、92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3页。

(1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1、312页。

(12)同上书,第304、305页。

(13)同上书,第305页。

(14)《列宁短篇哲学著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3页。

(15)《列宁短篇哲学著作》,第340页。

(16)同上书,第341、342页。

(17)《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8页,第207页。

(18)《列宁短篇哲学著作》,第370页。

(19)《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7页。

(20)《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6页。

(21)王东:《中华腾飞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125页。

(2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83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3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第383页,第379、380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3页。

(26)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序言第11页。

(2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第1页。

(28)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2、53页。

(29)王东:《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81-794页。

(3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3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

(3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下卷第1364页。

(33)王东:《中华国富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36页。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上卷第376页。

(35)《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卷第327、328页。

(36)《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卷第168页,第43卷第367页。

(37)林克等:《历史的真实》,香港:利文出版社,1995年,第47、48页。

(38)《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卷第121页。

(39)《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卷第37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