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5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要点分析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1.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发展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布局等方面作出过一系列理论贡献。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又立足于新的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赋予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

2.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强调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阶段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1]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现实基础。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2]以上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阶段的具体体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现期。“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中国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3]为更好地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重要借鉴。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在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灾难之后,海外殖民扩张被世人抛弃,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共识,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开始盛行。虽然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但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诸多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甚至造成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社会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和政治动荡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国家经过较长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浪潮的洗礼,从自身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进行理性思考,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遵循协调性、综合性、持续性是人类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借鉴各国的发展经验和准确把握世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显示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理念。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2.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指各个方面都有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各个方面都适应。可持续是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5]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6]

案例呈现

科学发展之路[7]

——论贵州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贵州毕节试验区20年的改革试验和探索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揭示了毕节试验区建立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显著成就,预示了毕节试验区的灿烂前景和美好明天。

一、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探索试验的基本前提

毕节试验区建设发展的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解放思想的功劳。在1994年、2000年、2007年、2008年,毕节试验区组织开展了四次全区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每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都直接针对实际,发现问题,剖析原因,解决问题,有力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政策制度的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特别是在2007年,提出了“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的解放思想思路;在2008年,围绕“深化三大主题、推动科学发展”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认识,树立了科学发展观念,创新了科学发展思路,明确了改革发展目标,形成了促进科学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着毕节试验区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二、始终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探索试验的根本方法

毕节试验区把“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生产力标准,统筹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的夯实,促进农科教的紧密结合,促进资源的开发节约,创造人口增长的制约机制,使资源、环境、人口、生态问题全面得到重视和解决。毕节试验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城市为龙头,以农村为基础,通过采取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等办法,有效组合城乡经济文化优势,打造城乡统一开拓市场的航船,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毕节试验区坚持在改革中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开放中加快发展步伐;坚持用市场的理念和开放的办法来深化改革,在开放的环境氛围中促进改革的深化,在改革的深化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毕节试验区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融会到“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建设实践中去,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促进社会进步,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着力使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更加有力地支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始终坚持把和谐共生作为探索试验的前进方向

毕节试验区通过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了人口对生态的压力,通过提高人口的素质减少生态的人为破坏,通过生态的恢复增强了生态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速生态经济的开发,几个方向共同努力,在根本上促进了人口的生产与自然生产的和谐,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致力于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始终追求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把经济规律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增长规律相统一,在生态恢复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强化生态建设。致力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重点发展开发型经济实体,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形成了各种经济成分公开竞争,和谐发展的经济生态湿地。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建设煤炭和能源基地,不断增强全区经济的整体实力,为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探索试验的巨大动力

毕节试验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努力改革创新政策制度,致力于搭建改革试验的政策平台,敢于突破政策规定进行试验探索,制定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荒山开发、植树造林、引进人才、林业产权等方面的改革试验政策,并在小区试验中进行了成功运用;大力改革束缚商品经济发展的僵化体制,改革扶贫方式和扶贫工作,改革生态建设的工作方法,改革农村、企业、金融、外贸、宏观经济管理等经济体制,充分尊重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导向,大胆进行试验。致力于改革创新实践方式,在20年来的实践中,融合了三大主题的小区试验,创造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埂树和经果林系带子、坡地种植绿肥和牧草铺毯子、基本农田种稻子、乡镇企业挣票子”的“五子登科”经验;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同和推进;农民“票决”扶贫项目的新办法正在运用;林粮套种、商品专业村建设、整村推进开发扶贫等办法上升到政策层面;开辟工业对农业的反哺道路,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对烤烟税实行返还,探索建立起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五、始终坚持把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优势作为探索试验的重要途径

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大力支持。毕节试验区从建立之初,就高度重视与多方合作,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就与毕节试验区有关县市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对口帮扶关系;主要由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派出专家组成的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倾尽全力开展智力帮扶工作和项目帮扶工作,构成了深化推进毕节试验区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特色,使毕节试验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经济建设时期的成功范例”。

六、始终坚持把尊重群众实践作为探索试验的坚实基础

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毕节试验区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毕节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针对毕节实际,着眼未来发展,符合党心民心,很快在毕节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试验区三大主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试验区20年,全区城乡群众的收入增长差距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试验区三大主题建设成果,人民群众直接享有,从而兼顾了群众的实际利益和长远利益。试验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政策效益的地域差,特别是重视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有效遏制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扩大。对农民适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的广泛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有利条件,从根本上减少了农村人口,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生态的压力,加快了农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案例点评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这里的关键就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红色链接

胡锦涛[8]

男,汉族,1942年12月生,安徽绩溪人,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1959—1964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

1964—1965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并任政治辅导员

1965—1968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参加科研工作,并任政治辅导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终止)

1968—1969年 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房建队劳动

1969—1974年 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总支副书记

1974—1975年 甘肃省建委秘书

1975—1980年 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

1980—1982年 甘肃省建委副主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

1982—1984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

1984—1985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1985—1988年 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88—1992年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2—1993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3—1998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

1998—1999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1999—2002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2000—2003年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2002年12月不再兼任)

2003—2004年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04—2005年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05—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十五届四中全会增补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十六届四中全会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十七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3-14页。

[3]胡锦涛《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8日。

[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50页。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5页。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7]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科学发展之路—论贵州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基本经验,http:// 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7741802.html

[8]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416811.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