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重大转折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化”中国的历史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分析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本身,而且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曾经提出过把马列主义应用到中国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中央认识到这个问题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事业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在中国的具体化,从而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本来提供的就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要想发挥指导作用,必须结合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其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按照这个道理,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也必须实现中国化。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由于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形势进入低潮。但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随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逐渐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这一重大转折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化”中国的历史课题。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走上了既不同于“本本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苏联十月革命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从预期目标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大革命运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经过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积累之后,遵义会议成为飞跃的起点,中共“七大”完成了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邓小平理论:第二次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之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飞跃起点,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4.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案例呈现

千年伟人马克思[1]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全球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无疑就是“千年伟人”的评选。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99年秋天,在国际互联网上经过反复评选,最后的结果是: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在评选活动的开始阶段,爱因斯坦的票数领先。在评选活动的后期,评马克思为本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票数直线上升,并遥遥领先于爱因斯坦。美国纽约的一家报纸用整版篇幅评论了这个意义深远的事件。后来,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对39名候选人的投票比较平均,爱因斯坦仅以一分的优势领先于甘地和马克思。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说明马克思是千年伟人。

从1995年至1998年,千人以上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开过四次。它们分别是:1995年为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在巴黎举行的、有1500多位学者参加的“世界第一届马克思大会”;1996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有1500多位学者参加的“世界社会主义者大会”;随后在伦敦召开的、有6000多人参加、盛况空前的“伦敦马克思大会”;1998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在巴黎召开的、有1500多人参加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讨论会。另外,在1998年,巴黎还召开了有500多人参加的“第二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莫斯科还举行每年一度的国际社会主义研讨会。至于小型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更是数不胜数。

2000年,是世纪之交,回顾和总结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将是国际理论研讨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法国“马克思园地”协会在巴黎举办规模盛大的、题为“全球化与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议题有:20世纪社会主义分析与总结;当代资本主义分析;超越资本主义和变革社会的进程与动因;如何实现真正的公有制和新国际主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纽约还举行了2400多人参加的“世界社会主义者大会”,讨论当代社会主义面临的新问题、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等重大问题。世界其他地区也举办了类似的活动。法国《世界报》用“回归马克思”的题目来形容并点评这种热潮。

法国《人道报》在报道1998年巴黎国际大会时,写了下面一段生动的文字:今年(指1998年),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起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而这次会议将“再次让历史沸腾起来”。《共产党宣言》对21世纪仍将发生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没有死,马克思仍然活着”。这些撼动人心的话语,道出了世界进步人类的心声。

案例点评

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时,英国广播公司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千年伟人”的评选活动,超出人们预料之外的竟然是马克思排在第一位。从这次评选活动中我们发现,真理的力量有时是可以跨越时代、国界乃至阶级的。

红色链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经过不断地求索和鉴别,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

李大钊热情地歌颂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四篇光辉的文献,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他在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对于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他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这一胜利“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是二十世纪革命的先声。”他满怀信心地说:“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凯歌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8年2月,李大钊先后在北京大学、女高师、师范大学讲授“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社会学”等课程,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受到进步青年的热烈欢迎。他还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主编《每周评论》,成为“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所阐明,并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这期间,李大钊还在《新潮》《少年中国》《国民月刊》《新生活》《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扬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8月,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系统地批驳了胡适的观点。他首先公开表明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的告白”光明磊落地宣布:“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他号召不仅要宣传主义,而且要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行动。他激烈抨击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造方案,运用唯物史观,论证了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革命主张。他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生机的社会,“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他强调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指导,通过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问题”与“主义”之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对于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改造中国社会起了积极作用。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经过五四运动锻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坚决的革命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

李大钊在“黑暗的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率先在一片荒原上披荆斩棘地开出一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主义者,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一统天下的沉闷气息,让思想冲破牢笼,民族精神获得极大振奋。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写的诸多热情洋溢的文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遗文都将永在,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马克思(1818-1883)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20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父亲是一个持自由主义观点的律师,后当司法参事。马克思在本城受中等教育。1835年进波恩大学,次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他学的是法学,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在大学阶段,他参加了倾向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坚决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1841年4月,马克思以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这时,他还站在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上。

181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即《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他迁居科伦,担任该报主编。11月间,与恩格斯首次会见。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一系列文章,痛斥普鲁士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坚决捍卫农民劳苦大众的利益。1843年1月,普鲁士当局决定从4月份起封闭《莱茵报》。股东们要求马克思将报纸办得温和一些,马克思断然拒绝,并于3月17日声明退出编辑部。由于普鲁士政府的迫害,马克思在1813年10月移居法国巴黎。他住在工人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生活和斗争情况;同法国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工人秘密组织的领袖以及德国流亡者的秘密团体“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还时常出席法、德两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的集会并发表演说。与此同时,他研究了法国阶级斗争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和黑格尔左派分子卢格合办了《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2月,马克思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文章主张对一切剥削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力量,公开声明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他鲜明地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这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为共产主义者的重要标志。

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第二次会见。从此,两人为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肩战斗。他们合作写成的第一部著作,是1845年2月出版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简称《神圣家族》)。这部著作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45年1月,法国政府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将马克思驱逐出境。马克思为此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春天,恩格斯也到了那里。他们在这里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广泛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初步提纲,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6年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接着又在巴黎、汉堡、莱比锡等地建立了同样的组织。他们亲自开展了对蒲鲁东主义、魏特林的平均共产主义以及克利益等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流派错误倾向的批判,使“正义者同盟”领导人受到教育。他们表示要同各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1847年春,他们签署了正式委托书,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同年6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提议,“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受“同盟”代表大会委托,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在伦敦用德文正式发表。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总结了以往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1848年2月,巴黎爆发了二月革命,布鲁塞尔群众也行动起来。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返回巴黎。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普鲁士爆发了三月革命。为了直接领导革命斗争,马克思从法国秘密回到普鲁士。6月1日,由马克思任主编的《新莱茵报》在科伦发行。《新莱茵报》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反对各国反动派;团结国内一切革命的和进步的力量,打击以普鲁士政府为代表的反动封建势力。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于1849年5月被逐出普鲁士,在英国伦敦定居。为了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他先后写了《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重要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了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结论,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著名论点,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不断革命以及工农联盟的思想。在工人运动新高涨的形势下,1864年9月28日,英、法、德、意、波兰等国的工人代表在伦敦举行集会,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并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称为总委员会)。马克思作为德国工人代表被选入中央委员会,担任德国通讯书记。10月11日,这个组织定名为国际工人协会(当时简称“国际”,“第二国际”成立后称它为“第一国际”)。马克思在短短几天内,写成了著名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在第一国际存在期间,他和恩格斯一起,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原则性的斗争,坚决反对他们的改良主义、投降主义、无政府主义、分裂主义以及其他破坏第一国际的阴谋活动。普法战争爆发后,马克思为总委员会起草了两篇宣言,分析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并为法、德工人阶级制定了应采取的策略方针。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接受总委员会的委托,起草了《法兰西内战》宣言,全面地总结了公社的经验,强调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玫”。

马克思很早就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859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详尽论证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1867年,他的不朽名著《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出版(第二、三、四卷在他逝世后出版)。他在这部巨著中阐明了自己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剩余价值理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从而把共产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19世纪70到80年代初,马克思以主要精力继续写作《资本论》第二、三卷,同时关心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贫穷、疾病和长期过度的劳累,严重地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与世长辞。

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2]

李大钊(1889-1927)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注释】

[1]参见靳辉明《千年伟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2000年第1期。

[2]选自段万翰主编:《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世界部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