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价值意蕴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价值意蕴刘进田[1]摘 要: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诸多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作为其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具有实践有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主要是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进行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社会历史的基础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价值意蕴_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价值意蕴

刘进田[1]

摘 要: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诸多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作为其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具有实践有效性。本文从价值哲学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全新解读。价值是人本身和人的自我完成。人有三种属性,所以人的价值展开为幸福、正义、崇高三大价值。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体现着幸福、正义价值和启蒙价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着一体两翼价值结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价值是人本身,并追求人的整体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价值 幸福 正义

马克思去世之后,世界上存在着四种马克思主义: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实践效果来看,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发展。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随着苏东社会主义的垮台,已失去了实践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上世纪60年代末欧美“五月风暴”失败后,也失去了实践意义。西方“马克思学”则是书斋里的纯学术化的东西。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这完全体现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说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有效性,实践有效性也证明它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和价值性,是值得我们珍视、研究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两大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三个基本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从我们的切身体会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实践上的实效性,就是说它带来了中国社会经济和多方面在3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从理论上看,这样的实效性背后一定有它的道理,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其真理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下面我们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来理解这一体系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主要是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进行的。

价值是价值哲学的核心范畴。什么是价值?价值就是人本身和人的自我完成。人所追求的价值主要有三种形态,即幸福、正义和崇高。作为价值本身的人具有三种属性,即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人有自然性,所以人追求幸福价值;人有社会性,所以人追求正义价值;人有精神性,所以人追求崇高价值。价值是人本身,人本身作为一般价值要体现为幸福价值、正义价值和崇高价值。这三大价值的全面实现就是人的自我完成。

马克思主义是同价值问题内在相关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2]无产阶级解放是为了人类的解放。所以可以说,共产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在此,价值主体是无产阶级和人类,价值取向是解放或自由。解放就是自由。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自由。无产阶级和人类都是人,所以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就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和自由价值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幸福价值;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正义价值;体现在人与自我精神的关系上是崇高价值。马克思主义所要探讨的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及其条件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因而它也要在中国社会具体条件下来探索人的解放和自由及其条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关于在中国社会中人的解放和自由及其条件的学说。

一、邓小平理论及其价值意蕴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及其条件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中蕴涵着深刻丰富的价值哲学思想。

1.邓小平理论的幸福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方式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并没有搞清楚。这是不是说马、恩、列、斯、毛没有说过什么是社会主义呢?不是。邓小平说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没有搞清楚,是指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我们没有搞清楚。邓小平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那么,在邓小平看来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是什么呢?他回答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在这个社会主义定义中,包含着两个重要的价值因素,一个是幸福价值,一个是正义价值。

我们先讲幸福价值。什么是幸福?康德认为,幸福是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的身心愉悦状态。那么,人的物质需要怎样才能得到满足呢?这需要丰足的物质财富,物质产品、商品。为了获得丰足的物质财富,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发展生产力,可以创造丰足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从而能实现人的幸福价值。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价值追求。中国老百姓的价值追求是“福、禄、寿”,即幸福、做官、长寿。其中“福”和“寿”两种价值,都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人的“福”、“寿”价值就越能实现。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5]人的吃喝住穿是社会的基础,社会发展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现在青年人为什么关心就业问题,就是就业关系到人的吃喝住穿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社会历史的基础问题。李泽厚说,马克思哲学是“吃饭哲学”。中国古语也说:民以食为天。这都讲的是人的物质需要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首先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为此就必须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忽视了人的幸福价值,他在1957年说:“革命党嘛,以饿不死为原则。人没有饿死,就要做革命工作,就要奋斗。”[6]这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是没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表现。社会主义首先要实现人的幸福价值。所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幸福价值的手段价值或工具价值。那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邓小平看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手段和方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时就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7]过去我们一直不敢搞市场经济,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1990年前后,我们的理论界还在批判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肯定市场经济,此后在中国才开始名正言顺地搞市场经济。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最为有效的手段,因为市场经济体现着经济自由。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科学技术。因此,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技虽不是直接的生产力,但可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技是现代生产发展的火车头和燃料。现代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来自科学技术。

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呢?办法就是改革开放。改革主要是要改变所有制结构,允许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公有制经济的实现方式、建立股份制企业和现代公司制度。非公有制经济、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造合格主体。因为市场经济是同相应的主体相联系的。没有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为此,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只有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合格主体,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积极主动地吸收科学技术成果。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垮台的经济原因就是他们搞的公有制经济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合格主体,不能吸收科技成果,不能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这就是邓小平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改革是对内而言的,开放是对外而言的。发展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呢?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正在于市场经济搞得早,搞得好,科技发达。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学习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管理办法,促进中国生产力发展。

总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改革开放。在此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的层层递进:实现人的幸福价值是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手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目的,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是手段;发展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是目的,改革开放是手段;改革开放是目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手段。在邓小平理论中存在着一个严密的由目的和手段递进相套的价值和价值实现的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正义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方式

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的是幸福价值问题;“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的是正义价值。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8]温家宝也说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马克思说他的使命就是要实现历史公正。

上面指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而搞市场经济和非公经济就要将劳动者商品化,实行优胜劣汰,在此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剥削和贫富两极分化。剥削和两极分化是不正义、不公平的表现。正义是不损害他人,不被他人损害。损害他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掠夺和欺骗。剥削是对被剥削者的掠夺和欺骗,是损害他人,因而是不正义的。正义包含平等,两极分化是不平等,是不正义的。可见,剥削和两极分化都是违背正义价值的。正义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因此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述中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内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体现着社会主义本质中的正义价值,又是实现正义价值的方式。剥削,有经济性质的剥削,也有政治性质的剥削,马克思说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是经济剥削,把纳税人交来的财富据为己有,贪污受贿,这是政治性质的剥削。因此消灭剥削不仅要在经济上着力,也要在政治上着力。在中国这种政治权力万能的社会,需特别重视消灭政治性的剥削,在政治生活中实现正义价值。

3.邓小平理论中的实效性价值标准思想

邓小平很重视对评价标准问题的思考。我们熟知的“猫论”,就是邓小平的评价和评价标准思想,“三个有利于”也是评价标准问题。邓小平评价标准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评价标准的实效性,也就是说在评价事物好坏优劣时,评价标准是要看实际效果,而不能离开实际效果来评价事物。

为什么邓小平强调要用实效、效果作为标准来评价事物的好坏呢?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为了说明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因为实效、效果是客观现实的。但邓小平的主要考虑是实践问题。上面我们说,邓小平主张用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股份制、科学技术、改革开放等方式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在过去都被看做资本主义的东西,是反社会主义的、坏的东西,而马克思的书中也说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搞非公有制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马克思的“本本”为标准,这些东西全部都是坏的。怎么办?邓小平认为,只能用实践结果,用实际效果来检验和判断其好坏。市场经济好不好,衡量的标准不能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本本”,而只能是实践的客观效果,具体来说就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检验好坏的标准从“本本”到“实效”的转变冲破了思想禁区和实践障碍,为中国发展杀出了一条血路,将中国引向了现代化的轨道。

4.邓小平理论中的理性启蒙价值主体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产生之前,人们基本上都是按马恩列斯毛的“本本”来搞社会主义,即按马恩列斯毛的某些具体观点,而不是一般原理来搞社会主义。其原因是迷信“本本”,崇拜权威。“迷信”、“崇拜”的实质是盲从,不敢独立思考,不敢从实际出发。针对迷信、盲从“本本”和权威的现实,邓小平提出了主体的理性启蒙原则。这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要求人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要求人要“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做”。[10]我认为,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是思想路线问题,但在价值哲学上是个价值主体的构建和生成问题。“解放思想”的实质是自由问题,“独立思考”的实质是理性问题,自由和理性都是人的本质规定,是现代人的本质规定。具有自由和理性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是合格的价值主体。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思”就是思维、理性,人因有了理性而存在,而成为人。人是理性的存在物。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人是真正的人,是合格的价值主体。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都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构建人的自由和理性本质,就是构建现代价值主体。价值主体就是具有自由和理性规定的人。我们应在构建价值主体的哲学高度来理解邓小平的“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思想,这样才能发现邓小平理论的现代性特质。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想敢说,也就是强调启蒙。因为启蒙的含义按照康德的理解就是人能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性[1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党的建设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了名,此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股份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不同经济成分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如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私营企业主、个体户;民营科技企业中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他们不属于原来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但是他们又体现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在这种新的群体结构出现面前,中国共产党同他们究竟是什么关系,能不能、应不应代表他们,这是摆在共产党面前的新问题。

按照原有的党的理论,共产党只能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不能代表私营企业主的利益,因为工人阶级和私营企业主是在利益上对立的阶级。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根本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的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因此共产党不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果按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本本”来做,新社会阶层就是消灭的对象。怎么办?我们党有解决问题的一大法宝,这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反对从“本本”出发,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三个有利于”为评价标准来解决问题。在解放思想这个法宝的指引下,江泽民在2000年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注入了新的内容。这样做的根本依据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价值哲学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平等价值观

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这必然形成多种利益群体和多种社会阶层,形成价值主体多元化格局。按照以往的阶级斗争理论,多元价值主体的经济、政治地位是不平等的。处于领导阶级地位的主体同不是处于领导阶级地位的主体经济、政治地位都是不平等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打破了这种主体不平等思想,它认为,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政治地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政治地位的不平等。这体现了人类所追求的平等价值。政治地位的平等使得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成员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就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政治地位的平等也体现在法律地位的平等上。我国制定的《物权法》等法律要求平等地保护公有、非公有等不同主体的合法权利。平等是正义价值的重要内容,各利益群体政治法律地位的平等体现着正义价值,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蕴涵着正义价值。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幸福价值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幸福价值观体现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放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落后的生产力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所以必须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价值追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人民的幸福价值追求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的基本价值要求,另一方面巩固了党的领导。人民生活幸福价值的实现成为党执政的合法性源泉。正是在此意义上,江泽民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幸福价值主要是基于人的物质需要的经济价值,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和全国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12]如果人民的幸福价值和尊严价值都能得到满足,那人的价值发展就会更全面一些。前面讲到的多元利益群体地位的平等中可以包含尊严价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人民利益是指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里也体现着尊严价值。如果把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上升为权益或权利,即体现为法律,那人民的尊严价值就更能得到实现。江泽民提出的依法治国思想,意在把人民的利益上升为权益或权利。人民的权利能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人民的幸福价值和尊严价值就能同时得到实现。因此,代表先进生产力和人民利益同依法治国思想必须统一起来,以保证幸福和尊严两种价值的实现。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知识和道德价值

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什么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能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理性素质的文化。从内容上来看,先进文化主要是指思想道德和科学理性。这里所强调的是道德价值和知识价值。道德追求善价值,知识追求真价值,真和善的统一是美价值。所以说代表先进文化,从价值上来看就是要代表真、善、美价值。真、善、美既有内在价值,即它们本身就是价值,又有手段价值,即它们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情势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出要代表先进文化,先进价值,这是一个具有中国政治特色的思想主张。文化价值是多元的,这是事实,但在多元文化中哪种文化是先进的,哪种文化是落后的,这是价值判断问题。那么,判断文化先进和落后的标准是什么,由谁来判断?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此问题面前,自由主义主张政府要在多元文化面前保持价值中立,不做价值判断。这种文化价值中立论思想是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同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张要分辨文化的先进与落后。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价值结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结构是一体两翼结构,即人民是价值主体,人民物质利益的满足是一翼,人民文化利益满足是另一翼:

img1

“代表”概念也很重要,“代表”关系中所包含的是政治利益、政治价值。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代表”和“被代表”的关系。因而党要表达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保护人民的利益。党主要通过法律的方式实现人民的利益。在此须体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三者的辩证统一。这三者怎样统一,统一的程序,机制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科学发展观及其价值意蕴

上面指出,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是市场化、工业化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的这三种方式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三个转型,即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变为市场经济社会;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封闭社会转变为开放社会。

工业化社会带来的问题是环境破坏,市场化社会带来的问题是贫富分化;开放型社会带来的问题是人权冲突,它要求我们要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保护人权和权利。这样一来,保护环境、保护正义、保护人权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换句话说,环境价值、公平价值、人权价值就成为重要价值。怎样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保护环境;在发展市场化的同时,实现正义;在开放化的同时,保障人权,就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为此,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思想,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着深刻丰富的价值哲学思想。

1.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本价值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本”,从哲学上看,是本体。哲学上的本体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客观存在,而是人文学意义上的终极意义、终极价值、终极根据。从价值哲学视阈解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指的就是人是终极意义、终极价值、终极根据。中世纪人们认为上帝是终极价值、终极意义,近代以后人取代上帝而成为终极意义、终极价值。费尔巴哈指出上帝的本质是人,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的这一重要观点。以人为本继承了近代文化所固有的人本价值思想。以人为本是说人是价值本身,物虽有价值,但不是价值本身。因而人创造和占有物质财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如果创造和占有物质财富不是为了人,那就会产生“伪幸福”。媒体近日披露了一份《中国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说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中产的幸福指数最低,被称为“伪幸福”。现在人疯狂购房,而不看自己是否实际需要那么多房,成为房奴,这是“伪幸福”。以人为本就是要纠正这种“伪幸福”,强调物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物服务。以人为本就是要“物物而不物于物”。人物于物,人为物役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物化”,即人变成了客体,物变成了主体。

以人为本中的人指的是所有的人。人既包括今天的人,也包括明天的人、未来的人。以人为本不仅要以今天的人为本,同时要以未来的、明天的人为本,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即考虑到子孙后代的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逻辑结论。

2.科学发展观中的幸福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幸福价值的内容。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生产力是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这是幸福的主要含义。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幸福价值的含义。人耳听噪音不幸福,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不幸福,喝着有毒的奶不幸福,人还会碰到矿难、空难、井喷、塌方、车祸、核泄漏、地震、水灾、旱灾等,这都不幸福,都是人同自然关系不和谐的表现。科学发展观主张一方面人要改造自然,另一方面人又要与自然和谐。这样幸福价值的含义既包含“满足”,又包含“和谐”。因而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幸福价值,使幸福价值更为全面。另外,科学发展观强调民生,即人的生活价值,这也属于幸福价值,同样充实了幸福价值。

3.科学发展观中的正义价值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的正义价值体现在它主张政治发展、要求建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构和谐社会等内容中。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当家做主要求把人民、公民的利益用权利加以保护,防止权力损害权利,保证权力服务于权利。可见民主必须落实为权利,权利是正义的现代表现形式。保护公民的权利就是保护正义价值。法治的核心是权利。现代和谐社会是权利型和谐社会,也就是以正义价值和制度为核心的和谐社会。可见,科学发展观中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和谐社会所蕴涵的主要价值是权利价值或正义价值。

4.科学发展观中的崇高价值

崇高是超越个人功利,利他性的精神价值。科学发展观中的崇高价值表现在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其中的思想道德内容中所体现的就是崇高价值。思想道德中的诚信友爱、无私奉献就是崇高价值。汶川、玉树地震中全国人民表现出的仁爱关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慷慨捐款捐物;以及大量志愿者无私无畏、自我牺牲精神就是崇高价值。崇高价值较集中地呈现于人类巨大灾难、惨烈战争等非日常性境遇中,在社会日常生活的基本格局中,幸福和正义价值占有主导性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体现着崇高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八荣八耻,体现着崇高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范畴和情感属于崇高情感,对国家、人民、民族有所贡献,作出牺牲而感到荣耀、自豪,这是崇高情感,因为这种情感是来自奉献、利他这种作为的。

科学发展观中有一个内在价值体系,这就是以人为本,将人自身作为本体价值,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性价值。然后,根据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主张全面实现人的幸福、正义和崇高三大价值。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其意义就在于力求全面实现人的幸福、正义、崇高三大价值,使人得到全面自由发展。

【注释】

[1]刘进田,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教授、西安市社科联副主席。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5]《马列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0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8]〔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11]〔德〕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载〔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2]《光明日报》2010年3月16日第3版。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