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银行业发展

浙江银行业发展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银行业初步打响了“浙银品牌”。浙江银行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大力开展金融支农、扶持中小企业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浙江省银监局引导金融机构做到质效结合、长短兼顾、标本兼治,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树立“负责任”和“受尊敬”的良好形象,完善经营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培育打响“浙银品牌”。浙江市场是以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市场,这是浙江银行业发展的基础。

一、浙江银行业发展

(一)引言

金融危机对我省而言,主要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冲击,经济转型升级紧迫性与必要性进一步凸显。浙江省正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宏观环境已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浙江经济形势转型表现为双重转型,既有体制的转型,也有结构的转型,这对生于市场、长于市场、贴近市场的中小企业而言,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小企业的创业已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浙江银行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推进者和支持者,在满足实体经济有效需求过程中实现自身增长方式和结构的调整,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经济与金融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二)浙江银行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末,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10201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3683个,政策性银行机构网点57个,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网点449个,城商行及城市信用社机构网点501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3903个,邮政储蓄银行机构网点1565个,村镇银行机构网点15个。

截至2010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64746亿元,比年初增加10587亿元,同比增长19.6%;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总额62464亿元,比年初增加10021亿元,同比增长19.1%。201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存款余额分别达到54478亿元,同比增长20.8%;全部金融机构的本外币贷款余额46938亿元,同比增长19.7%;银行业存贷款总量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年均增速超过20%。截至2010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445.9亿元,不良贷款率0.95%,比年初下降0.34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为184.78%,比年初提高46.56个百分点,其中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为260.51%,比年初提高83.2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水平继续提高。截至2010年末,全省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42%,比年初提高1.09个百分点(见图8.1)。

img26

图8.1 浙江省存贷款规模情况

从整体来看,浙江银行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发展迅速,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努力实施增供给保增长,调结构防风险,重创新强服务,整体发展实力和水平又跨上新台阶。

①加强对重点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金融服务。2010年末,全省11个重点产业新增贷款2231.6亿元,增量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8.9%。其中制造业新增贷款2804.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6.3%。

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9%,增速比全部贷款高2.7个百分点;全年新增4187.6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7.4%;由浙商银行主承销、8家企业参与的“诸暨市2010年度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成功发行,筹措资金6.6亿元。

③加强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服务。2010年,全省结汇总额同比增长31.6%,售汇总额同比增长27.1%,结售汇顺差同比增长33.3%。与此同时,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全年累计发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312笔,累计结算金额123.3亿元。

④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截至2010年末,全省农户贷款余额3585.6亿元,同比增长36.1%,增速比全部贷款高16.4个百分点。

(2)浙江银行业初步打响了“浙银品牌”。浙江银行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大力开展金融支农、扶持中小企业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国有商业银行两次2.7万亿元的不良贷款剥离中,浙江省各分行仅有582亿元,浙江降低不良贷款率重在依靠经营自行消化。工、农、中、建的浙江省分行综合考核均居全国本系统第一、十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杭州分行居全国本系统前列,而且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平均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不良贷款率等业绩和监管指标也均居全国前列。银行经营管理则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特点和社会文化,拓展银行业务。

(3)浙江银行业金融创新能力强,如银行贷款,资产无论有形、无形,都可拿来向银行抵押,从渔船、出租车营运证到应收账款、仓单,从商标专用权、排污权,再到股权、林权,抵押物质押物品种多样;信用记录不足或缺失,有抱团增信、网络联保、桥隧模式、小本贷款、租赁贷款等创新模式提高融资效率。

(4)银行业监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政府促进金融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浙江金融业监管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完善了调查研究、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三位一体”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浙江省银监局引导金融机构做到质效结合、长短兼顾、标本兼治,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树立“负责任”和“受尊敬”的良好形象,完善经营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培育打响“浙银品牌”。

(三)浙江银行业发展定位

浙江经济的特点,个私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数量多活力强。浙江中小企业具有产权清晰、主业突出、诚实守信的特殊优势。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说已经经历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的内部管理及机制再造等已经比较规范,产品市场不仅从浙江走向了全国,还走向了世界,有些企业的产品甚至占到了市场的垄断地位。浙江银行业要紧紧结合浙江经济的特点,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促进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等方面银行业如何支撑和支持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一是要提高银行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定位,改变对金融业视为实体经济的服务部门和配角,把金融作为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产业部门加以大力支持和重点发展。浙江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地位不相匹配,金融的产业化程度偏低,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金融是转型升级的推进器,只有通过金融业的创新来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型,通过金融产业的结构优化来促进经济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才有可能完成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性任务。因此,应该把金融提高到维系浙江省转型升级成败的高度,加速发展。

二是继续重视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浙江市场是以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市场,这是浙江银行业发展的基础。与此相对应,浙江的金融发展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小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支持中小企业和创业创新活动的金融生态环境方面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要继续强化浙江金融业的内生优势,紧紧围绕浙江经济社会的主体需求,做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做强中小金融机构、做实金融生态建设,实现浙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注重发展浙江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采取信贷政策倾斜、资金优先满足、支持产品创新、新设银行机构等一揽子措施,破解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瓶颈取得实效。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和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鼓励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林权和农房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贷产品。深化农村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金融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作用,各银行机构大有可为。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增强服务能力,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浙江省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新型农村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浙江银行业应该在浙江农村经济发展中主动出击,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发展银行业。

(四)浙江银行业发展对策

浙江银行业要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多元化、多层次银行业组织体系,形成支持地方经济、促进转型升级、维护均衡发展、惠及城乡居民的现代金融体制和支撑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资产管理等特色功能的金融运行机制,构建起浙江银行业的特色功能体系;基本形成浙江特色鲜明、治理结构完善、经营模式先进、品牌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劲、行业地位领先的地方银行金融机构、银行服务品牌。

1.注重消费金融发展

浙江经济在总体上面临出口驱动、投资驱动的增长动力模式到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增长模式转型,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十一五”期末,我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0美元。预计“十二五”期间,浙江经济将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超过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进一步突破1万美元大关。届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将超过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平均水平,并接近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迎来全面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按照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是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金融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此背景下,消费需求释放潜力巨大,居民创业意愿较为强烈,要求消费金融配套服务向深层次发展,银行金融机构必须注重消费金融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优惠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

2.银行业为产业集群做好服务,发展产业链金融

根据浙江产业升级与转型的经济发展态势,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并构建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信用和融资平台。从世界范围看,当前各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在这些集群区域内,除少数大型核心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围绕某种产品形成分工网络,彼此间的关联度随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加强。对于集群环境而言,由于企业之间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认为集群组织有更强的社会资本,集群作为一个虚拟的组织对其中的企业具有约束作用,这也是目前研究集群内企业间接融资优势的立足点之一。集群环境为信用合作组织的设立提供了天然的优良环境,例如,可以利用当地政府设立专门的信用合组机构,也可利用已有的行业协会开展信用合作,或者在核心企业为龙头的集群内构架以核心企业为平台的信用合作组织。贷款银行通过信用合作组织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借助信用合作组织对贷款企业的强控制力抑制信用风险。信用合作组织作为集群内带有自律自组织性质的合作组织,比较容易与企业之间进行协商,能更便捷的解决问题。由于信用合作组织的成员一般为当地人,对集群内部的环境比较了解,收集成本的信息低廉。而贷款银行通过信用合作组织批量发放贷款,大大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运作成本。集群内通过信用合作组织的设立,将有效的归集中小企业的信息,并通过从已经发放的贷款业务中建立起借款人信用纪录和征信体系,提升了集群地区的整体信用水平和征信体系建设。主动推进浙江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经济转型升级。把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盈利模式转变,做实做深中间业务。

3.积极进行金融业务创新

2010年7月31日,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浙江省金融研究院在杭州宣告成立。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是在浙江大学、浙江省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大力支持下,以“省校共建为基础、政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组建的新型科研平台,将有力促进金融创新。

在经济转型增长过程中,银行必须从传统的资金供给者向金融服务商转变,通过理财顾问、财务顾问、融资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财务管理方案,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扶持企业实现资产规模合理扩展和产业层次逐步提升,探索合理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和创新产品,正视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努力拓宽贷款品种和范围,根据实际需求推进贷款重组,调整贷款品种和期限;鼓励推出一系列适合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的贷款新模式和新产品。形成与浙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实现金融业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4.加强监管,合规经营

坚持把防风险作为主要任务,保持监管合理容忍度,扎实做好风险监管工作,提升了浙江银行业的风险抵御能力。综合运用市场准入、监管评级、监管走访、审慎会谈、辅导培训和监管意见等手段,在引导和督促制定战略规划、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持续监管。督促法人机构董(理)事会根据当前经济形势调整发展战略和考核指标,加强董、监事履职评价,落实独立董事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保障非执行董事、非职工监事的知情权。通过强化系统风险监管、强化法人风险监管、强化信贷风险监管、强化市场秩序监管的手段,促进浙江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浙江银行业在区域金融一体化中找准定位,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形成有浙江特色银行业服务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