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加强基层央行事后监督有效性的思考

对加强基层央行事后监督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后监督是指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会计(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日常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复审和检验。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目前事后监督的有效性并未充分发挥作用。事后监督对查出的差错,一般采取单一的“事后监督通知书”的形式,向被监督部门反馈。而“事后监督通知书”没有设立建议栏,对被监督部门不能作针对性的指导。事后监督部门应积极与各业务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建立监督人员和前台会计人员同步培训机制。

对加强基层央行事后监督有效性的思考

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 熊丽

事后监督是指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会计(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日常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复审和检验。它是基层央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防范资金风险和案件发生的重要环节,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内容、措施、环境的完整性与合理性;二是监督目标在控、可控、能控的决断力和执行力。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目前事后监督的有效性并未充分发挥作用。

一、事后监督有效性评价

(一)职能定位局限了监督视野

1.监督重点的局限

对会计核算业务二次复审的定位决定了监督重点在会计核算结果上。这种重核算结果的事后监督,对事中的账务处理过程是否合理、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则缺乏必要的关注。而核算结果正确并不代表核算过程合理。如在办理重要会计事项时,操作人员可能存在随意简化审批程序,先办理后集中审批的现象;更有甚者,为图省事,索性自己代签;有权审批人的签字未视同印鉴进行管理,未纳入监督范围等,在监督工作中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在事后。

2.监督范围的局限

目前,监督工作侧重于对凭证要素、印章齐全、账表数字的核对等方面,而对内部控制起同样决定作用的会计人员岗位交接、授权、系统参数设置等,却未纳入监督范围,直接影响了监督结果的准确性。如会计人员岗位交接,有的行为了逃避检查,在人员紧张或有人员休假时,采取不办理交接手续,由他人违规兼岗的办法,此类违规现象事后人员很难从核算结果中发现。

3.监督资料采集滞后

事后监督中心一般在次日上午采集被监督部门上一工作日的会计资料,如遇小长假、大长假,监督工作延迟的时间更长。在目前会计核算资金与电子信息的快速传输同步发展的情况下,监督资料采集的时滞性显得尤为突出。

(二)监督手段制约了监督效率

1.监督手段较落后

事后监督对营业部门会计核算业务实行人机并行的监督方式,凭证影像系统、监督系统、前台业务核算系统各自独立,给监督信息的采集带来一定的难度。且国库核算业务、货币发行核算业务的监督仍然停留在手工监督阶段,与前台会计核算资金的实时汇划、实时清算形成强烈反差。

2.全面监督中未突出重点监督

监督人员在会计凭证与凭证影像系统、监督系统之间,进行凭证与影像、影像与逐笔输入的监督信息的两两比对,这种重复比对、二次录入的全面复审工作,监督人员实际承担了前台业务的二次复核角色,它消耗了监督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使之在全面的监督工作中,很难“跳”出来去进行重要业务、重点环节、重要风险点的监督。

3.业务操作系统与监督系统开发不同步

会计核算业务系统的开发、拓展延续了手工账务处理的思路,即先开发业务操作系统后开发监督系统。系统间的衔接、兼容性有待进一步磨合、完善,重复监督现象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且信息采集与业务监督工作不能完全同步。

(三)人员的管理与素质制约了监督质效

1.监督人员缺乏必要的流动性

为保持会计队伍的相对稳定,确保核算业务少出差错,各行对监督人员很少交流。长期的监督工作,容易使人受到惯性思维的困扰,降低识别风险的敏锐性,影响监督成效。

2.多头业务指导弊端明显

事后监督中心接受上级行会计、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业务指导,以及本行会计的业务辅导。这种多头的指导,有时难免出现冲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出现“多头指导、无人指导”现象,造成指导的真空。

3.业务培训较滞后

监督人员只有在优于前台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前提下,才能在监督中把好会计核算的质量关。但是,在会计核算业务发生新变化、新系统上线前,往往先培训前台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摸索、积累,及时更新了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而监督人员往往没有得到同步培训,导致监督人员的监督质效不理想

(四)监督成果的利用效果不理想

1.监督信息反馈对象单一

在对县支行的会计、国库业务监督中,由于事后监督中心对查出的问题多是向被监督部门、分管行领导反馈,对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缺少必要的反映,在整改工作中没有形成督促整改合力。对其他会计核算部门没有实现信息共享,监督成果没有起到较好的借鉴、预警效果。

2.监督信息反馈的形式单一

事后监督对查出的差错,一般采取单一的“事后监督通知书”的形式,向被监督部门反馈。而“事后监督通知书”没有设立建议栏,对被监督部门不能作针对性的指导。如在对查出问题下发通知书时,只要求具体经办人员整改,无法对其他相关责任人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对被监督部门存在的风险隐患,采取单一的“建议书”反馈。“通知书”和“建议书”的独立使用,即使监督信息反馈的效果不佳。

3.监督成果转化不理想

监督人员对会计核算合规性检查投入较大,对监督成果的转化产出较少。着眼于就差错改差错,只能对查出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督办,对差错的形成原因未进行深入研究,不能通过对已发现差错的分析、预测,进而发现、纠正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差错和问题。

二、提高监督有效性的若干建议

(一)积极探索监督流程的新模式

1.更新系统开发理念

实现业务操作系统与监督系统的同步开发、同步运用、同步更新。

2.整合系统资源

将现行的业务操作系统、凭证影像系统、监督系统整合到同一平台,使前台账务处理、后台监督一体化,实现账务处理信息和影像信息同步传输、同步采集、同步监督,提高监督信息的采集速度和监督效率。

3.将重要会计事项审批纳入事中监督

借助数字证书或指纹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业务审批、操作环节、监督环节、账务处理嵌入同一流程管理;借助系统控制重要会计事项逆流程操作的现象,实现重要会计事项的事中监督,解决重要会计事项监督滞后的现象。

4.在系统中建立全面的账务钩稽关系

将全面复审的监督工作交由系统自动比对,经过初筛后的重要业务、重点环节的监督工作交由监督人员处理。此外,监督人员还应注重风险点的收集、整理、归类,对业务主管部门查出的和日常监督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建立工作台账,作为日常监督的重点项目。

(二)完善监督队伍的培训机制

1.明确各部门的培训重点

各部门的培训工作应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分工,各有侧重,各负其责,相互补充,全面落实业务培训工作。本行会计财务部门侧重对应知应会会计基础知识的培训。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应侧重业务操作类培训,上级事后监督中心应侧重重点业务、重点环节、重要风险点的监督培训。

2.建立监督人员流动机制

将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优的会计人员纳入监督队伍的后备力量,不定期组织监督职能部门之间、监督与被监督部门之间的岗位交流,促使会计人员换位思考,从操作角度紧扣风险点的监督,从监督者角度发现隐藏的风险点。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会操作、懂监督、善管理的复合型监督人才。

3.多渠道培育监督人才

事后监督部门应积极与各业务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建立监督人员和前台会计人员同步培训机制。积极参与上级行组织的各类业务检查,以查代训,学习、借鉴他人的监督方法和监督技巧,提高监督技能。必要时,应主动到各会计核算部门跟班学习,通过现场学习,提高业务技能。

(三)完善监督手段

1.利用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加强监督

监督人员在监督工作中要善于利用其他职能部门提供的信息,如对人员休假、离岗情况,要与人事部门建立沟通机制,通过核对会计人员考勤情况,排查离岗不交接的现象。

2.完善信息采集内容

要求被监督部门对重要会计事项有权审批人的签字字模进行报备,明确有权审批人的审批权限,达到事前威慑、事后核对的作用,有效制止代签的违规行为。同时,将监督触角向事中延伸。通过现场对会计人员岗位交接、授权、系统参数设置等内控执行情况的监督,充实、完善信息采集内容,弥补事后监督的不足,使监督成果更具说服力。

3.营造“大监督”环境

利用央行内控文化,营造人人关心内控,人人熟知内控、人人执行内控的氛围,设立违规操作举报箱,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定期的通报与差错追究工作机制。

(四)加大监督成果的转化

1.完善通知书的内容

在通知书上增设建议栏,有针对性地反映监督人员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增进监督双方的交流,达成整改共识。

2.拓宽信息反馈渠道

对监督中查出的问题,可综合运用“事后监督通知书”与“建议书”,向被监督部门反馈。对具体经办人员下发“事后通知书”督促整改;涉及管理不善或其他原因的,应同时向其业务主管部门发送“建议书”,要求相关管理者协同督促、落实整改。以工作简报形式,反映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措施,加强工作交流,拓展监督信息的利用率,加大监督成果的转化利用。

3.转变监督重心促成果转化

在会计核算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事后监督不仅要继续抓好对业务合规性的审核,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日常监督,发现会计核算部门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提出完善措施,从而保障资金安全。这就要求事后监督以风险为导向,将工作重点放在控制资金风险上。在日常业务监督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监督重心向日常业务风险性分析、评估、预警、建议、信息反馈转移,监督重点由对核算业务的二次复审,向业务办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监督转变,既注重事后纸质凭证监督,又参与事前、事中内部控制,突出防范资金风险这一中心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