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依托与研究方法

理论依托与研究方法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面临入世压力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透过体制决定下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变化对资源配置影响的分析,我们应该怎样规范我们的经营行为,改革我们的经营体制,从体制上、行为上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导 论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中都面临如下一些问题: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目标是什么?国有商业银行体制、行为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有什么影响?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有效配置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如何在地区间、业务品种间进行配置?其配置效率又该如何评价?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想要解决的,应该肯定,与一般经济资源配置一样,上述问题有的能在教科书或学术论文中找到答案,但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促成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进入21世纪,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入WTO,外资银行的进入,习惯于在传统体制下运作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长期以来,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两个痼疾,质量和效益问题,成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入世之后,制约其竞争力的两个沉重包袱。固然,国有商业银行的质量和效益,受制于中国的经济环境,但是,金融反作用于经济的一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金融。因此,摆脱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困境,提高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惟有通过自身的改革。如何去改?这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对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事实上,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管理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在管理问题当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问题,则直接决定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质量。历史的沉重教训告诉我们,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是决定国有商业银行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的因素。改善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和效益,就必须从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入手。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面临入世压力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在市场机制下,从新的经典财务理论出发,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使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国有商业银行重要经营内容的资源配置,其目标是否就是使国有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呢?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目标该如何描述?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3.体制决定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度过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经历了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换,经济体制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体制的变化,无不在其经营行为上留下很深的烙印。透过体制决定下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变化对资源配置影响的分析,我们应该怎样规范我们的经营行为,改革我们的经营体制,从体制上、行为上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4.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的资源配置与高度集中的经济运行体制相适应,实现的是计划配置为主,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行为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手段。

5.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构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贡献度是不一样的,如资源配置的地区结构、品种结构不同,所产生的效益也是不一样的,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该如何抓住主要矛盾,找准资源配置优化的着力点,则是必须研究的现实问题。

6.如何评价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这既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结果的衡量,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和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判断和约束。资源配置效率的科学评价,既可以肯定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成功之处,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资源误配置之所在,寻找误配置的原因,更好地改进管理工作。现实工作中各个国有商业银行都制定了一整套经营考评体系,无疑这些考评体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总体而言有许多地方都值得研究。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清楚的界定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目的,并在此前提下,进一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标准,探讨如何科学的设置和构建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并且寻找如何通过评价约束,激励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

7.理论问题的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而现实问题的分析,既是寻找解决现实问题途径的方法,也是对理论问题的佐证和进一步深化理论问题的有效手段。现实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许多资源配置问题,如资本优化问题,信贷资源存量调整和增量协调配置问题,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配置问题等等。对这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运作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实证分析,不但从中发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且,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理论。

8.把握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至关重要。现代经济社会,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人们所共识。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投融资体制还不够完善,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企业直接融资的能力还不强,加之企业发展资金的积累机制尚未形成,负债经营现象还很严重,银行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似乎比完全的市场经济状态下的银行还要高。在许多情况下,通过银行进行的经济资源配置可以制约甚至改变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大力筹措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银行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但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也留下了一些隐患。主要是:不良资产比重不断上升,银行应收未收利息越来越多;机构人员臃肿,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利润逐年减少,经营效益下降;资产规模扩大,资本充足力下降,发展后劲不足,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无论是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还是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现在,无论是我国的经济还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都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如何有效的配置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使其更好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将是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9.长期的计划财务工作实践,使我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有着较为强烈的研究欲望。计划财务部门,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一个主要部门,直接从事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现实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信贷计划如何分配,费用计划如何核定,利润计划如何下达,营业网点如何设置,新业务如何投入,各级行经营成果如何考核等属于资源配置范畴的问题,事实上,要做好这些工作,没有理论作指导是不行的,而且,在现实工作中,有许多问题在理论上并不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并上升为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

上述考虑,促成了我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资源配置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实证问题的分析,为建立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理论,指导现代国有商业银行实践做一点贡献。

二、基本范畴的界定

1.关于资源的理解和界定。长期以来,人们把资源解释为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为人类有用的资财,这一解释为众多学者和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使用。然而,当我们面对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和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以及构成这些现象的各种要素时,当我们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时,总感到这一解释显得十分笼统。事实上,资源的概念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以至没有一门单独的专门学科能讨论清楚一切资源的问题。最近几年,理论界对资源的研究有了不少的进步,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则是这样定义的:“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在一本国内学者的著作中是这样解释资源的:“资源一般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如矿产资源、水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上述两种解释其观点大同小异,都是停留在人类完全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而生存的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上来理解资源,我们不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却是时过境迁的。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与进步,资源的概念已经突破自然领域而进入社会领域,许多社会性因素开始逐步被揭示并显示出人类有用之财的属性。有些学者把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两个领域,这是经济学理论上的一次飞跃。

把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拓展了资源经济理论,突破了资源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自然属性,使其具有社会属性。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资源的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动态属性,对资源的界定是人类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综合能力的基本标志。因而,资源应该是一个具有历史、动态、开放属性的概念。

2.资源配置的内涵。资源配置,简单地说就是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和布置。这个分配既包括空间上的分配,即资源在不同产品、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等,又包括时间上的分配,即资源在不同时期的配置等。因此,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资源配置的四要素。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之所以如此,是由资源的属性决定的。资源的有用性和有限性使资源配置成为必要,而资源的可选择性又使资源合理配置成为可能。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优化问题,它的要点在于选择合理的发展目标和有效的实现机制。

资源配置状况,可用资源配置结构来表示。所谓资源配置结构,一般地说,是指在全部资源中各种资源所占的比重。它通常有两种方式来表示:一是用为取得一定的产出使用的各种资源占使用全部资源的比重来表示;二是用投入一定的资源生产的各种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来表示。具体说可分为资源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等等。

3.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范畴的界定。按照上述资源的概念的界定,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当属社会资源范畴。它是金融资源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金融资源。我们知道,金融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整个社会一切资金融通行为,既包含了直接融资,也包含了间接融资。对企业和个人而言,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从事间接金融活动。因而,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从范围上,要比金融资源配置范围小得多,本研究的重点,只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问题,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源范畴之外的如证券市场、票据市场等属于金融资源配置范畴的内容,未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具体来说,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主要包含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的配置、信贷资源的配置、人力资源的配置、财务资源的配置等等。

三、理论依托与研究方法

尽管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但是,就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理论研究本身而言,目前尚处于一种近似于空白的状态。从国外来看,相对于其他经济资源配置,关于金融资源配置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研究的文献十分有限。从国内来看,随着近几年来金融研究的深化,虽然有不少学者在研究金融问题时开始注意金融资源问题,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协调理论,但这只是金融资源理论研究的开始,而且,绝大部分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些金融现象的分析,难以摆脱其空洞性和抽象性。对金融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触及不深,尚未形成系统的有影响的对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的这种现状,并不表明我们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不仅已有的分散性的金融资源理论研究成果给我们以若干思路性的启发,而且,大量的相关性经济金融理论、经济资源配置理论为我们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分析框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托。概括地说,我们在研究和分析中所依托的相关理论是:

1.金融发展理论。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理论从根本上说属于金融发展理论的范畴,所以,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就不能不较大程度地运用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和相应的分析方法。相对成熟的金融发展理论为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比如:构成金融发展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均可以充分运用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研究之中。

2.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因此,研究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必然涉及到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问题,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较为实用的分析方法。这些理论,无疑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研究的基础,借鉴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理论的某些观点,运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理论的一些方法,将会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理论依据,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都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大大推进了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与之相适应,中国的银行经历了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因此,研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必须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指导和依托。

4.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而资源配置,实际上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们本着一定的目的,所做的使用资源的一种选择,这个选择过程本身就包含了管理的特性,因此,研究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理所当然离不开现代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特定的研究主题,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做依托,而且,也需要有特定的研究方法。根据本研究主题的特点,我们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1.相关理论借鉴和引申的方法。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创建阶段,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分析框架,加之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本身也是社会资源配置问题研究的范畴之一,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借鉴作为依托的相关理论并加以引申的方法,不仅符合学科创建规律,而且,也是分析新生问题所必须的。

2.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弄清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在此前提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揭示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得整个研究既具有丰富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其主线是围绕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问题。文中所涉及的有关改革深化方面的内容,也是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而展开的。因此,研究是沿着“资源配置优化的标准是什么?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现状如何?问题何在?如何通过改革深化保证资源配置优化?”这一思路。研究从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出发,归属点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现状的同时,以较大篇幅研究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改革深化问题,试图从改革深化的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框架主要围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而展开的。其中理论研究分为三章。

第一章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与帕累托有效谈起,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与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最优配置的表现方式,为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目标以及配置的原则作了探讨,从理论上理清了国有商业银行达到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才算最优这一思路。

第二章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层次效力与优化着力点。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层次区分与效力比较,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着力点,并以此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方式选择。通过对自我计划配置与市场资源两种方式效率比较的分析,使我们确立了资源配置应围绕以市场配置为基础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同时,通过对市场配置与自我计划配置边界的界定,弄清了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自我计划配置的三个领域。并在本章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金配置模式、内部计价与资源配置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

从第四章起到第八章,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问题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配置问题。重点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配置的现状,提出了改革产权制度、实施组织重组与业务创新等优化资本资源配置的设想和思路。

第五章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现状、成因及后果分析,指出了国有商业银行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消化冗员和进行人员结构调整。在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基本理论描述的同时,提出了理论借鉴的现实意义和人力资源需求测定模型,并从实际出发,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调整的措施进行了研究。

第六章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是其资源配置优化的主要矛盾。本章从现实出发,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以及保证目标实现的若干措施。增量信贷资源的配置亦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结构调整和协调、优化配置的关键。增量资源配置关键是掌握好总量和配置的结构。本章从计划衡量和计划改进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

第七章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现状的分析,找到了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财务行为与财务机制。本章在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行为不规范、财务机制不健全的原因之后,提出了以“收权严控”为主要内容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实行财务资金与信贷资金相分离的改革思路,并对主要财务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和模型进行了探讨。

第八章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与资源配置约束问题。本章从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与资源配置内在联系入手,在设计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基本思路、指标体系与模型的同时,提出了以效率评价为依据,整合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行为的基本构想。

五、主要观点

1.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及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最优配置表现方式,对如何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2.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目标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的国有商业银行协调运行,并在此基础上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最大化。这一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必须以保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这一协调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和社会经济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主要决定因素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和资源投入的有效性,即合理开发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创造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源有效流动的机制。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必须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3.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应遵循绩效性原则、社会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系统开发原则。绩效性原则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本源因素、动力机制的核心、内在要求和生存发展的基础。社会效益原则是由金融和经济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体现的是社会、经济运行各要素之间的依存性特征和人类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国有商业银行适度开发和合理配置资源,保持其可持续性,使其发挥长远和最大效用,避免效应“后置”和未来“功能失效”的必然选择。系统性开发原则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多阶梯级结构和复杂的空龄结构决定的。它要求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的相对量和绝对量、基础作用和衍生作用的关系,合理开发资源。

4.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多关联性、多维时空结构以及不同效用区域的存在,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复杂性。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进行层次区分,并对层次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比较,对把握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着力点至关重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按其配置的范围、时间以及资源在经营中所起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可以将复杂的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系统区分为宏观资源配置和微观资源配置、基础资源配置和经营资源配置、存量资源配置和增量资源配置。从效力比较,相对而言,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要重于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基础资源配置要重于经营资源配置;增量资源配置要重于存量资源配置。由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其着力点:一是要从宏观上改进资源配置工作,切实调整好资源的区域配置结构、资源的行业、客户和业务品种结构以及在宏观上运用好资源配置手段。二是要从调整基础资源的配置入手,解决好资源配置,即要下大力气撤并营业网点、精减富余人员,要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格局。要在基础资源的增量配置上完全向经营效益高的行处倾斜。三是要把握好增量资源的配置,避免重蹈误配置的覆辙。这就需要我们在资源配置中坚决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以效益为中心配置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四是重视从存量中挖掘资源配置调整的潜力,主要是要采取积极措施清收、转化和处置不良资产以及以积极的手段和方式盘活固定资产。

5.与社会经济资源方式一样,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方式有市场配置和自我计划配置。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的市场配置是通过供求规律、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实现的,是一种有一定自组织能力的经济调节方式。在某些领域,市场机制虽然能配置资源,但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成本最低的方式。因此,在这些领域必须采用自我计划配置。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我计划配置有三个领域。一是非理性行为域。在非理性行为下,经营者不会或不完全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计划手段强化对经营者非理性行为的约束,消除或弥补市场机制的破缺。二是高市场配置成本域。市场配置资源中的时滞和波动是影响市场配置成本的两个主要因素。市场配置与自我计划配置的边界条件是两者的配置成本相等。若把市场配置成本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自我计划配置的领域称为高市场配置成本域,那么,在该领域,国有商业银行自我计划配置更有利。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域。市场配置不可能展示国有商业银行应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策略,听凭市场配置所形成的经营格局以及经营结构未必是优化的,这就必须通过自我计划配置。

市场配置必须有发育的外部市场作基础,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资源的支配权为条件。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我计划配置则相反,它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的集中调控为条件。

6.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配置可分为集中调控式、系统内市场配置式、集中调控与市场配置结合式。三种配置形式尽管不一样,但核心是一样的,即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与分支机构之间资金调度的集权和分权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短期行为及委托代理风险的存在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的配置不能完全依赖市场配置。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在全行资金配置中的统调资金、统保支付以及对资金配置起政策导向和杠杆调节作用,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内资金的配置不能完全依赖市场配置式(或模拟市场配置)。由此,市场配置(或内部模拟市场配置)只能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金配置的一种补充。

7.在新的机制下,国有商业银行上下之间更多的是经济利益关系,上级行对下级行的经营行为,除了政策约束外,经济利益的控制和调节是非常重要的。以计价的方式,可以对资源配置效率作衡量,对配置作导向,对责任加以落实。

8.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资源作为基础性资源,配置得好坏直接决定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资本充足率不高,资本的地区分布不合理,资本运营质态较差,自我累积能力较低,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配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9.产权制度改革是优化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配置的前提。产权的配置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影响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重组可采取先内部改革重组、后改制上市;先试点、后全面推广;先法人持股、后社会公众持股;先境外上市、后境内上市;先部分、后整体的方式。

10.组织重组与业务创新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配置效益的关键。组织结构的构建可试行组建国有商业银行控股的区域性国有商业银行、探索银行集团制运作、推进虚拟银行进程、实行银行业的购并等形式。业务创新可从传统业务结构调整和风险控制创新;中间业务创新以及开拓投行业务;与金融资产公司合作盘活传统业务等创新入手,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资本运营的质态。

11.从现状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数量庞大、效率较低;结构失衡、素质偏低;用人缺乏灵活、配置极不合理。究其原因:一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二是国有商业银行新旧体制撞击,制约了尚处于转制阶段的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的创新和效率。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失衡与配置机制的缺陷,与集约化经营、人才竞争、市场竞争的要求极不吻合,消化冗员和进行人员结构调整以及改革用人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借鉴人力资源需求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调整,并建立数学模型,合理测定人力资源需求十分必要。

12.通过精简机构促进人员分流;鼓励自谋职业和内部退养;加快后勤体制改革分流非主业人员;部分清退替代代办员、临时工以及对部分人员解除劳动合同等措施从总量上控制和压缩人员数量。通过调整员工的学历结构;业务类和非业务类员工比例;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改善员工专业结构等措施,促进人员结构调整。通过改革人员招录和用工办法;构建员工职务晋升体系和合理的分配机制;完善职工培训体系等措施,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实现人员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效率提高的目的。

13.信贷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和存量信贷资源的质量不高,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中的突出问题,要配置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必须下大力气调整结构、优化增量、盘活存量。

14.信贷资源结构调整主要围绕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质量结构调整来进行。客户结构调整应重点解决好客户群体的性质结构、信用等级结构、板块结构的调整;行业结构调整主要支持低风险、高增长、具有相对稳定收益的行业;地区结构调整应重点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向大中城市倾斜。质量结构的调整应重点实行存量贷款的移位和不良贷款的控制;品种结构的调整应适当压缩流动资金贷款比例,提高项目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以及票据贴现、存单抵押放款业务的比重。

15.要实现信贷资源配置调整目标,首先必须构建信贷市场的退出机制。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只注重增量资源的投入,而不注重存量资源的退出,结果是信贷资源配置结构得不到优化,资产质量日益恶化。对市场退出应把握在产品或企业拐点产生之前。在实施退出计划时,要先停止“进”,方法上主要有下达退出计划和清收清户计划、债权互换或互售、力促企业债务重组或包装上市以及探索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其次是要完善信贷决策机制。建立行业信贷风险控制下的信贷决策机制以及以建立综合授信中心、完善信贷审查制度、停止贷款审批范围和权限、完善企业信用评级为内容的新增贷款决策机制;改革信贷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倒“金字塔”式的信贷管理体制并调整经营布局,重组信贷管理机制,实行信贷的集中经营。

16.增量信贷资源配置的协调与优化也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关键。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增量扩张的动因一方面来自于外部企业需求的旺盛;另一方面来自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利差取向、行为取向和效益取向。在增量扩张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信贷投放量的急剧增加与信贷队伍量和质的矛盾突出,信贷管理难以加强;二是经营的短期行为影响;三是信贷资源的急速开发和信贷结构调整的不到位,会重蹈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覆辙。

17.把握好增量是信贷资源协调配置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三性”协调原则和金融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决定国有商业银行每年的信贷投放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度。合理把握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总量对资源的协调配置至关重要;为此,国有商业银行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坚持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并以修正的存贷比例公式来衡量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总量是否超负荷经营。在总量的确定上,资金因素、宏观政策因素、均衡发展因素、机会成本因素是必须考虑的。

18.计划管理的改进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在计划管理中,一是要使我们的计划配置更具科学性,为此应建立计划配置预警控制系统。二是要解决好计划管理权向二级分行甚至一级行处集中,以便在计划配置中更大范围的优中选优。三是计划配置手段与经济手段要同时并用。四是要从战略角度制定工商银行长期的信贷资源配置目标计划。

19.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的突出问题是经营成本过高引起财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分析来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利润不断下滑,固然有利率大幅下调、利差缩小以及营业税率上调等因素的影响,但固定资产急剧膨胀;机构、人员过多;业务管理费用大幅上升导致的经营成本增加,亦是国有商业银行利润不断下滑的主要因素。从财务机制来看,一是没有建立有效的效率评价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长期以来奉行的是不惜血本抓存款,不计效益乱摆摊设点,成本意识和投入产出意识薄弱,相当一部分网点长期处于保本点之下。二是没有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存款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利益分配也就自然以存款作为主要挂钩指标,没有真正建立起以“效益”为中心的利益分配机制。这种不健全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了分支机构的粗放经营行为,导致财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0.财务行为与财务机制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财务违规违纪行为的存在以及对经营费用、固定资产投入的追求、创造利润的内在动力不足是国有商业银行因财务行为不规范而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现实表现。究其原因,财务目标定位不清晰、评价体系不科学、调控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到位、控制手段不先进、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是其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基本上都涉及到财务管理体制问题,因此,要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必须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21.适度收权是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财务资源配置优化和行为规范、集约化经营改革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格局的调整都需要适度收权。同时,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点,应严格区分信贷资金和财务资金,对财务费用资金实行实拨制管理。

22.客观、准确、真实的资源配置状况效率评价,不但是资源配置目标的衡量,同时也是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资源配置行为约束和新一轮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应以系统观设计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选择要结合实际,具有实用性,同时为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应引入国际同业水平作标尺,指标的计分权重应与经营范围相一致。并对计分结果按国际企业界通用的PR法进行等级分类。

23.效率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行为分离,是国有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与资源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通病,这种分离使得资源单个效率互相抵冲而引起整体效率低下,资源配置各要素难以协调运行。国有商业银行应以效率评价为依据,整合其资源配置行为。

资源配置行为的整合分为激励资源的整合和经营资源的整合两大类。相对而言,前者与效率评价结果挂钩的权重应大于后者。因此,激励资源的配置整合后要贯彻“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按照“统一标准,加权评分,按层分类”的方法,综合考虑效率评价结果与经营规模,对内部分支机构进行等级划分,并以等级标准确定合理的激励资源和作为分级授权调控的依据。经营性资源的配置整合按照“规模定基、系统调节、成本论证”的方法综合考虑各行的规模因素、效率得分因素,并对分配结果进行系数调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