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如此这般的存在

儿童如此这般的存在

时间:2022-1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5]他在《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中首次将拟人化动物引入中国的小学教科书,引导儿童给予动物以人的平等待遇。对于儿童追求趣味的生活本真,丰子恺先生认为:“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为此,丰子恺在《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中,十分注重通过儿童身体原初体验的描绘,如兴奋时的跳跃、欢乐时轻快地奔走、害羞时的低头垂肩等展现儿童本体的相,这些是儿童生命的本真所在,是其如此这般地自然成长的根基与源泉。

1927年之后,国民党在中小学全面实施党化教育,强力引导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明确指向“党”,激发儿童的意义信仰。[20]在受到各界质疑后,193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将国民党,党义的内容分散在各科教学中。如《小学国语课程标准》教材选编应注意的第一点就是“依据本党的主义,……关于下列一类的党义教材,尤须积极采用……”[21]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强制性的规训,实质是在消解儿童的生命原始冲动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极大偏离了教育启蒙的初衷。丰子恺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1927年在《童心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家里的孩子们常常突发一种使我惊异感动的说话或行为。我每每抛弃了书卷或停止了工作,费良久的时光来仔细吟味他们的说话或行为的意味,终于得到深的憧憬的启示。……我于惊奇感动之余,仔细一想他们这种言语行为的内容意味,似乎觉得这不仅是家庭寻常的琐事,不仅是可以任其随时忘却的细故,而的确含有一种很深大的人生的意味。觉得儿童的这一点心,是与艺术教育有关系的,是与儿童教育有关系的。这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最高贵的心,应积极保护、培养,不应该听其泯灭。”[22]由此,“我作漫画由被动的创作而进入自动的创作,最初是描写家里的儿童生活相。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了当时社会里的虚伪矜忿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在随笔中、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现在回忆当时的意识,这正是从反面诅咒成人社会的恶劣”[23]。我们还是以《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为例,展现丰子恺所理解的儿童相。

1.儿童是“自在”的趣味本体,身体的感性冲动及活动指导契合

丰子恺认为:“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种‘趣味’。培养童心,就是涵养趣味。小孩子的生活全是趣味本位的生活,他们为趣味而游戏,为趣味而废寝忘食。……认识千古的大谜的宇宙与人生的,便是这个心。得到人生的最高的法悦的,便是这个心。这是儿童本来具有的心,不必父母与先生教他。只要父母与先生不去摧残它而培养它,就够了。”[24]丰子恺曾在《忆儿时》中提到儿时杀生的三件事,感叹人与其他动物的生命价值相去不远,杀生取乐或饱食,都让人惭愧和懊悔。[25]他在《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中首次将拟人化动物引入中国的小学教科书,引导儿童给予动物以人的平等待遇。对于儿童追求趣味的生活本真,丰子恺先生认为:“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26]这种态度是一种“绝缘”,即“对于人生自然的‘绝缘’(isolation)的看法。……绝缘的时候,所看见的是孤独的、纯粹的事物的本体的‘相’。……绝缘的眼,可以看出事物的本身的美,可以发见奇妙的比拟。……把事物绝缘之后,其对世间、对我的关系切断了。事物所表示的是其独立的状态,我所见的是这事物的自己的‘相’”[27]。为此,丰子恺在《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中,十分注重通过儿童身体原初体验的描绘,如兴奋时的跳跃、欢乐时轻快地奔走、害羞时的低头垂肩等展现儿童本体的相,这些是儿童生命的本真所在,是其如此这般地自然成长的根基与源泉。如《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4册第1课《来得太早了》的插图,展示了三个孩子因为妈妈说下午要带他们听音乐会,而拨弄钟表的画面:只见身量最高的姐姐(背面呈现)打开家中座钟盖拨弄指针,右边一个最小的弟弟(背面呈现)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姐姐拨弄,左边一个年龄稍长的弟弟则面带微笑仰头看着姐姐拨弄。整个画面将儿童对钟表的好奇和对时间的误会,以及儿童迫不及待的心情和令人捧腹的行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一册第21课《拔萝卜》的插图则是六个同学戴着面具扮演牛、马、狗、羊、猫、老鼠,他们排成一排,后面的牵着前面的人的衣服,一个同学扮演大萝卜,正在欢快地进行“拔萝卜”的热闹游戏场景。纵观《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不论是室内还是户外,丰子恺先生都有意识地突出并优化儿童的童趣生活体验,且有活动指导意味。课文中虽然有关于儿童学习等基本活动等文字,但没有表现儿童伏案作业的插图,即使看书,也是坐在了月亮之上,如《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3册第4课《月亮船》的插图为闪烁的星空中,两个儿童靠坐在弯弯的月亮上,手捧书本互相交流的画面。“我的意旨,就是说现实的世间既逃不出理智、因果的网,我们的主观的态度应该能造出一个享乐的世界来,在那里可得到refreshment(精神爽快,神清气爽),以恢复我们的元气,认识我们的生命。而这态度,就是小孩子的态度。”[28]在《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中,丰子恺有意识地突出教育中儿童本真态度并顺应儿童敏锐的感悟能力,并使其越来越丰富,而不是断裂与迟钝。正如杜威《学校与社会》中所言:“儿童已经具有旺盛的活动力,教育上的问题在于怎样抓住儿童的活动并予以指导。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使用,它们必将达到有价值的结果,而不是散漫的或听任于单纯的冲动的表现。”[29]

2.儿童是“自由”的开放本体,身体的场域变化与经验意义契合

“生存是被开启的情境,所经验意蕴的完整具体的统一。”[30]儿童的存在不是单纯的生理性存在,作为精神存在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在其开放的本体中,表现为身体在情境场域中获得经验后建构的意义,这使得儿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丰子恺指出:“我所谓培养,就是做父母、做小学先生的人,应该乘机助长,修正他们的对于事物的看法。助长其适宜者,修正其过分者。最是十岁左右,渐知人事的时光,是紧要的一个关头。”[31]丰子恺在《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中通过在校门、操场、教室内外、草地、卧室、客厅、海边等情境场域的身体姿势的不断变化,凸显儿童在与自然、与自我、与同伴、与成人的积极互动中自由获取生活世界的经验,在个人情境与共同情境的开放关联中构建生命的意义。如《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5册第11课《移菊》的内容是同学们要将后园的菊花移到教师前面并排成圆形,对于如何排成圆形,有同学说用纸剪个大圆,但没有那么大的纸:“又有同学想到方法了。他取一根木棒插在地上,在木棒上缚一条绳子,绳子的那一头又联着一根短木棒。他拿着短木棒,拉紧绳子,一边走,一边画地。走了一圈,他喊说:‘你们看怎样?’大家看果然画得圆,一阵的拍手,并且说:‘插木棒的地方是中心,把最高大的‘大红袍’种在那里吧。’”[32]插图画面是六个儿童(二女四男)站在平地上,其中一个男孩子手拿一个小木棒,微微弯曲身体,围绕着中间插着的木棒在地上画圈,两个木棒中间用绳子联着,小男孩扭头与其他五个站着的儿童对话,其中一个用手指着地上的圆圈,其他四人在拍手。沉浸在儿童世界里的丰子恺在插图中,将身体置于意义世界开显的场所,表现儿童生命的存在方式不是让自己适应情境场域,而是感悟情境场域中生命的经验并将其深化,这样儿童才能在自然率真的成长中获得积极的意义。正如王朝闻评论丰子恺的儿童漫画时说:“充满了对于儿童的幻想的丰富的同情。……虽然描写的是儿童生活中平凡的小事,由于真实和生动,所以成为意味深长的、能够吸引读者反复阅读的一种艺术品。”[33]

3.儿童是“自为”的发展本体,身体的教化现实与成长召唤契合

1962年,丰子恺先生在《作画好比写文章》一文中谈到自己的画时这样说:“我不会又不喜作纯粹的风景画或花卉等静物画;我希望画中含有意义——人生情味或社会问题。我希望一幅画可以看看,又可以想想。换言之,我是企图用形状色彩来代替了语言文学而作文。”[34]《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1册第1课开篇就是展现儿童与老师身体鞠躬的插图,这直观呈现了儿童进入学校后面临着的教化的现实,这种教化一方面是以中华传统的礼仪文化为基础,另一方面也以国民党党化教育的规训为制约。画面中两位成人及四位儿童鞠躬伴随着低头,有一位儿童鞠躬却抬头并露出笑脸,不仅这种身体表现意味深长,而且画面中点缀的三朵小红花、三个台阶、牌子上的三个字,彰显了“三生万物”的无限可能性。丰子恺在《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中没有渲染身体的教化与规训,而是突出儿童也可以通过静默中的觉醒抑或激情中的迸发来追寻成长的召唤。“当然我也喜欢看雄伟壮丽的山水画、华美优雅的花鸟画等。然而自己动起笔来,总想像作文一样表现思想感情。”[35]如《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6册第1课《中华》为例,内容为:“中华,中华,我们大众的家!高大的山岭连延南北,广阔的江河滚滚东下。良好的田地到处都是,年年生产米、麦、桑、麻。富足的矿山指说不尽。多量采用哪怕缺乏。中华,中华,我们爱护他!谁来犯他,我们抵抗他!”[36]这篇课文的插图位于文字的下方,是一大群人仰头朝向站在人群中的一个女性成年人,只见这个人穿着连衣的长裙,双臂挥舞,右手高举,面向大家在说话。在这幅插图中,丰子恺没有绘制中华的丰饶物产,而是选取课文文字的最后一句话进行成长召唤的阐释,让儿童知道自己的国家正在遭受侵略,作为国民都要奋起抗敌,其中画面中的女性成年人,既可阐释为中华母亲的意义,也可阐释为女子作为国家的重要力量正在振臂呐喊、奋起救国,可见其意味之深远。

朱自清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37]这味儿是什么呢?在《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丰子恺满怀对儿童的崇拜,“把自己的心移入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38],处处浸透一种体贴入微的对于小孩的爱,以其对儿童同情的理解将儿童作为“真正的儿童”来描绘,以契合其本体。“我不但如谷峙君所说的‘喜欢孩子’,并且本身是个孩子——今年49岁的孩子。因为是孩子,所以爱写‘没有什么实用的、不深奥的、琐屑的、轻微的事物’,所以‘对万物有丰富的爱’,所以‘率真’”[39]。丰子恺通过身体的运动与静止、松弛与紧张、一致与差异等具有动力学意味的描绘,呈现自在、自由、自为的儿童相,明显摆脱了自晚清以来身体国家化思维,强调儿童以舒适、愉快、积极向上的身体感受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而不是以紧张与压抑的身体感受承载成人的规训。丰子恺主张,“普通教育是养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不是培植专门人才的教育”[40],强调“凡是艺术,都能把一种美的感情完全地传达于他人,人类要达到这境地,非待文化相当地进步之后不可”[41]。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丰子恺则彰显出对儿童润物无声的童心滋养。“所谓培养童心,应该用甚样的方法呢?总之,要处处离去因袭,不守传统,不顺环境,不照习惯,而培养其全新的、纯洁的‘人’的心。对于世间事物,处处要教他用这个全新的纯洁的心来领受,或用这个全新的纯洁的心来批判选择而实行。”[42]这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启蒙安身立命的出发点,不能随着社会时代风云的变换而改变。

附:丰子恺编撰及校订教科书概览

《音乐常识(高中)》1册,丰子恺编,亚东图书馆,1925年初版。

《音乐入门》1册,丰子恺编,开明书店,1926年初版。

《中文名歌五十曲》1册,丰子恺、裘梦痕编,开明书店,1927年初版。

《音乐初步》1册,丰子恺编,北新书局,1929年初版。

《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1册,丰子恺编,亚东图书馆,1930年初版。

《近世十大音乐家》1册,丰子恺编,开明书店,1930年初版。

《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1册,丰子恺编,亚东图书馆,1931年初版。

《西洋音乐楔子》(又名西洋音乐知识)1册,丰子恺编,开明书店,1932年初版。

《(开明中学讲义)开明音乐讲义》,丰子恺编,开明书店,1933年初版。

《(开明中学讲义)开明图画讲义》,丰子恺编,开明书店,1934年初版。

《开明音乐教本》6册,丰子恺、裘梦痕合编,开明书店,1935年初版。

《口琴吹奏法初步》1册,丰子恺、肖而华合编,大陆书店,1938年初版。

《口琴奏法初步(附口琴抗战歌曲)》1册,丰子恺编,大陆书店,1938年初版。

《小学音乐课本(初小)》12册,陈恭则、陈宗秀选编,丰子恺、钱君陶校订,万叶书店,1940年初版。

《音乐初阶》1册,丰子恺编,文光书店,1943年初版。

《音乐十课》2册,丰子恺编,万叶书店,1947年初版。

【注释】

[1][日]吉川幸次郎:《〈缘缘堂随笔〉译后记》,日本创元社1940年1版,第259页。

[2]丰子恺:《漫画创作二十年》,《率真集》,万叶书店1946年版,第118页。

[3]Hermann Schmitz:Der unerschöpfliche Gegenstand,Grundzüge der Philosophie.Bonn.Bouvier,2007,pp.277—278.

[4]丰子恺:《学画回忆》,《良友》1935年第103期。

[5]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丰子恺研究资料》,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5页。

[6]王青:《开明书店的编辑们——为纪念开明书店创建八十五周年而作(续一)》,《编辑之友》2011年第6期,第124页。

[7]毕克官:《关于拓展丰子恺研究领域的思考》,《论丰子恺——2005年丰子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3页。

[8]统计依据: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1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3年11版。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2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2年再版。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3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2年再版。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4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2年3版。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5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2年3版。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6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5年29版。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7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3年12版。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8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3年14版。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高小第1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4年初版。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高小第2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4年初版。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高小第3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4年初版。
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高小第1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4年初版。

[9]在统计插图时,未将课本的封面图归入统计范围之内,但是课本的目录和练习插图都包含在内。如果在课本的两面纸上出现一整幅插图,同时描绘两篇课文的情况,算作两幅插图,如果出现在课本两面纸上一整幅插图是描绘一篇课文的内容,算作一幅插图。在练习中的插图不论再小只要是与其他插图无明显联系都算作一幅插图。

[10]余连祥:《丰子恺美学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55页。

[11]在统计人数时,将每一幅插图中出现的人数都计算在内,其中因为个别插图较模糊,无法清除判断人数,有小学初级学生用第四册第14课《人山》大约是247个成人,小学高级学生用书第四册第17课《两个铁球同时着了地》大约是53个成人。

[12]丰子恺:《儿女》,《小说月报》1928年第19期。

[13]丰子恺:《漫画的描法·子恺漫画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14]丰子恺:《书画·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4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2年3版,第46页。

[15]丰子恺:《书画·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3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2年再版,第45页。

[16]丰子恺:《书画·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3册)》,叶圣陶编纂,开明书店1932年初版,1932年再版,第3页。

[17]丰子恺:《童心的培养》,《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12月号。

[18]丰子恺:《书画·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1册)》,开明书店1933年11版,第13页。

[19]丰子恺:《〈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古代英雄的石像》,开明书店1931年版,第4页。

[20]吴小鸥:《民国时期中小学党化教科书及其启蒙规定性》,《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3年第4期,第145—162页。

[21]林冶金:《语文教学大纲汇编》,青岛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22]丰子恺:《童心的培养》,《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12月号。

[23]丰子恺:《漫画创作二十年》,《率真集》。

[24]丰子恺:《童心的培养》,《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12月号。

[25]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开明书店1932年版,第54—63页。

[26]丰子恺:《童心的培养》,《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12月号。

[27]丰子恺:《童心的培养》,《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12月号。

[28]丰子恺:《童心的培养》,《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12月号。

[29]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师范大学印刷厂印刷1977年版,第54页。

[30]Hermann Schmitz:Der Weg der europäischen Philosophie.Karl Alber,2007,p.727.

[31]丰子恺:《童心的培养》,《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12月号。

[32]丰子恺:《书画·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5册)》,开明书店1932年3版,第20—21页。

[33]王朝闻:《我们需要儿童画——重读〈子恺画集〉所感》,《人民日报》1952年3月25日。

[34]丰子恺:《作画好比写文章》,《文汇报》1962年2月11日。

[35]丰子恺:《作画好比写文章》,《文汇报》1962年2月11日。

[36]丰子恺:《绘画·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6册)》,开明书店,1935年29版,第1页。

[37]朱自清:《子恺漫画》代序,1925年11月23日《语丝》第54期。

[38]丰子恺:《美与同情》,丰华瞻、戚志蓉编:《丰子恺论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

[39]丰子恺:《读〈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中学生》1946年(战时半月刊)第179期。

[40]丰子恺:《卅年来艺术教育之回顾》,孙冰编:《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页。

[41]丰子恺:《开明音乐讲义》,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10页。

[42]丰子恺:《童心的培养》,《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12月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