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者行为是与产品或服务的交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研究消费者行为是着眼于与消费者建立和发展长期的交换关系。从图3-1可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有: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参照群体和角色因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与心理因素是:人口统计因素,生活方式,自我概念与人格特征,知觉因素,学习与记忆,动机、个性与情绪,态度。相关群体指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人或集体。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是与产品或服务的交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研究消费者行为是着眼于与消费者建立和发展长期的交换关系。为此,不仅需要了解消费者是如何获取产品与服务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消费者是如何消费产品,以及产品在用完之后是如何被处置的。

如图3-1所示给出了本章的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基本框架。这个模型是基于德尔I.霍金斯等人合著的《消费者行为学》一书得出的。

图3-1 消费者行为总体模型

该模型是一个概念性模型,它所包含的细节不足以预测某种特定的消费者行为。然而,它的确反映了我们对消费者行为性质的信念和认识。消费者行为同时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和心理因素又通过特定的情境因素表现出来。

从图3-1可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有: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参照群体和角色因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与心理因素是:人口统计因素,生活方式,自我概念与人格特征,知觉因素,学习与记忆,动机、个性与情绪,态度。这些因素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而且它们对外部环境与营销刺激的影响起放大或抑制作用。

一、文化因素

1.文化

文化指人类从生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和其他有意义的象征的综合体。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通过家庭和其他主要机构的社会化过程学到和形成了基本的文化观念。文化是决定人类欲望和行为的基本因素,文化的差异引起消费行为的差异,表现为婚丧、服饰、饮食起居、建筑风格、节日、礼仪等物资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比如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仁爱、礼貌、智慧、诚实、上进、敬老爱幼、尊师重教等。

2.亚文化

每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又包含若干不同的亚文化群,主要有:

(1)民族亚文化群。每个国家都存在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2)宗教亚文化群。每个国家都存在不同的宗教,每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教规或戒律。

(3)种族亚文化群。一个国家可能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比如,美国的黑人与白人相比,购买衣服、个人用品、家具和香水较多,食品、运输和娱乐较少。虽然他们更重视价格,但是也会被商品的质量所吸引并进行挑选,不会随便购买。他们更重视商品的品牌,更具有品牌忠诚性。美国的许多大公司如西尔斯公司、麦当劳公司、宝洁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等非常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开发黑人市场。还有的公司专门为黑人开发特殊的产品和包装。

(4)地理亚文化群。世界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各个国家,同一国家内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各个省份和市县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3.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社会学家根据职业、改入来源、教育水平、价值观和居住区域对人们进行的一种社会分类,是按层次排列的、具有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具有以下特点:(1)同一阶层的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和行为,在消费行为上相互影响并趋于一致。(2)人们以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来判断各自在社会中占有的高低地位。(3)一个人的社会阶层归属不仅仅由某一变量决定,而是受到职业、改入、教育、价值观和居住区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4)人们能够在一生中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归属,既可以迈向高阶层,也可以跌至低阶层,这种升降变化的程度随着所处社会的社会层次森严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二、社会因素

1.相关群体

相关群体指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人或集体。换言之,只要某一群体在消费行为上存在相互影响,就构成一个相关群体,不论他们是否相识或有无组织。某种相关群体的有影响力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或“意见领导者”,他们的行为会引起群体内追随者、崇拜者的仿效。

(1)按照对消费者的影响强度分类,相关群体可分为基本群体、次要群体和其他群体。①基本群体。也称为主要群体,指那些关系密切经常发生相互作用的非正式群体,如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居和同事等。这类群体对消费者影响最强。②次要群体。指较为正式但日常接触较少的群体,如宗教、专业协会和同业组织等。这类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强度次于主要群体。③其他群体。也称为渴望群体,指有共同志趣的群体,即由各界名人如文艺明星、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政府要员及其追随者构成的群体。这类群体影响面广,但对每个人的影响强度逊于主要群体和次要群体。

(2)按照对消费者影响的性质分类。相关群体可分为准则群体、比较群体和否定群体。①准则群体。指人们同意和赞赏其行为并乐意加以仿效的群体。②比较群体。指人们以其行为作为判断自己身份和行为的依据而并不加以仿效的群体。③否定群体。指其行为被人厌恶的群体。消费者通常不买那些与否定群体有关的产品。

2.家庭

消费者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购买产品,家庭成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在购买活动中往往起着不同作用并且相互影响,构成了消费者的“购买组织”。分析这个问题,有助于企业抓住关链人物开展营销活动,提高营销效率。家庭不同成员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往往由家庭特点决定,家庭特点可以从家庭权威中心点、家庭成员的文化与社会阶层等方面分析。

(1)家庭权威中心点。社会学家根据家庭权威中心点不同,把所有家庭分为4种类型:①各自作主型。亦称自治型,指每个家庭成员对自己所需的商品可独立做出购买决策,其他人不加干涉。②丈夫支配型。指家庭购买决策权掌握在丈夫手中。③妻子支配型。指家庭购买决策权掌握在妻子手中。④共同支配型。指大部分购买决策由家庭成员共同协商做出。“家庭权威中心点”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社会教育水平增高和妇女就业增多,妻子在购买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家庭由“丈夫支配型”转变为“妻子支配型”或“共同支配型”。

(2)家庭成员的文化与社会阶层。家庭主要成员的职业、文化及家庭分工不同,在购买决策中的作用也不同。据国外学者调查,在教育程度较低的“蓝领”家庭,日用品的购买决策一般由妻子做出,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决策由丈夫做出。在科学家和教授的家庭里,贵重商品的购买决策由妻子做出,日用品的购买普通家庭成员就能决定。

3.身份和地位

每个人的一生会参加许多群体,如家庭、公司、俱乐部及各类组织。一个人在群体中的位置可用身份和地位来确定。身份是周围的人对一个人的要求或一个人在各种不同场合应起的作用。比如,某人在女儿面前是父亲,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公司是经理。每种身份都伴随着一种地位,反映了社会对他的总评价。消费者做出购买选择时往往会考虑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或品牌变成某种身份或地位的标志或象征,将会吸引特定目标市场的顾客。当然,人们以何种产品或品牌来表明身份和地位会因社会阶层和地理区域的不同而不同。

三、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指消费者的经济条件、生理、个性、生活方式等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指消费者可支配改入、储蓄、资产和借贷的能力。经济因素是决定购买行为的首要因素,决定着能否发生购买行为以及发生何种规模的购买行为,决定着购买商品的种类和档次。比如,我国中等改入的家庭不会选择购买汽车,低改入家庭只能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以维持温饱。

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储蓄、债务和信贷倾向不同。比如,日本人的储蓄倾向强,储蓄率为60%,而美国仅为18%,结果日本银行有更多的钱和更低的利息贷给日本企业,日本企业有较便宜的资本以加快发展。美国人的消费倾向强,债务—改入比率高,贷款利率高。营销人员应密切注意居民改入、支出、利息、储蓄和借款的变化,对价格敏感型产品更为重要。

2.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指年龄、性别、体征(高矮胖瘦)、健康状况和嗜好(比如饮食口味)等生理特征的差别。生理因素决定着对产品款式、构造和细微功能有不同需求。比如,儿童和老人的服装要宽松,穿脱方便;身材高大的人要穿特大号鞋;江浙人嗜甜食,四川人嗜麻辣;病人需要药品和易于吸改的食物。

3.个性

个性指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个性导致对自身所处环境相对一致和连续不断的反应。个性特征有若干类型,如外向与内向、细腻与粗犷、谨慎与急躁、乐观与悲观、领导与追随、独立性与依赖性等。一个人的个性影响着消费需求和对市场营销因素的反应。比如,外向的人爱穿浅色衣服和时髦的衣服,内向的人爱穿深色衣服和庄重的衣服;追随性或依赖性强的人对市场营销因素敏感度高,易于相信广告宣传,易于建立品牌信赖和渠道忠诚,独立性强的人对市场营销因素敏感度低,不轻信广告宣传;家用电器的早期购买者大都具有极强的自信心、控制欲和自主意识。

4.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活动、兴趣和看法的模式。不同的生活方式群体对产品和品牌有不同的需求。营销人员应设法从多种角度区分不同生活方式的群体,如:节俭者、奢华者、守旧者、革新者、高成就者、自我主义者、有社会意识者等。比如,保龄球馆不会向节俭者群体推广保龄球运动,名贵手表制造商应研究高成就者群体的特点以及如何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环保产品的目标市场是社会意识强的消费者。

四、心理因素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动机、知觉、学习以及信念和态度等主要心理因素的影响。

1.动机

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原因十分复杂,难以一一分析,应着重了解关于人们行为和动机的一些基本理论。

(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最初应用于美国的企业管理中,分析如何满足企业员工的多层次需要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以后被用于市场营销中分析多层次的消费需要并提供相应的产品来予以满足。例如,对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购买者要提供经济实惠的商品,对于满足高层次需要的购买者应提供能显示其身份地位的高档消费品,还要注意需要层次随着经济发展而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

(2)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论的创立者为弗洛伊德,他把人的心理比作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造成人类行为的真正心理力量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这个无意识由冲动、热情、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构成。

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用于购买行为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恩纳斯特·狄希特(Ernest Dichter),他认为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必须深入到无意识水平,并设计了多种投射调查法如语言联想法、语句完成法、图画故事法和角色扮演法等调查无意识动机与购买情景和产品选择的关系。狄希特认为,物内有“精神”存在,消费者把自己投射在各个商品上,购买商品实际是买进自己人格的延伸部分。比如,皮大衣是地位的象征,树木是生命的象征等。根据无意识动机理论,人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动机。比如,某人要购买一台家用电脑,自述其动机为爱好或扩展事业,若深究一步,可能是用购买电脑来加深他人印象;再深究下去,可能是电脑有助于显示他的社会归属。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不仅会对产品功能和质量有所反应,对于与产品有关的其他事项也都有反应,如产品的大小、形态、重量、材料、颜色和购物环境都能引发某些情绪。生产企业设计产品时应了解视觉、听觉和触觉对激发消费者情绪的影响,以刺激或抑制消费者购买行为。

(3)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Herzberg)于1959年创立了这个理论,也称为动机保健理论,首先应用于行为科学。其要点是把动机与工作满足联系起来。提出工作满足与不满足两类因素,前者称为动机需要,后者称为保健需要。动机需要包括成绩、承认、工作本身、个人发展和提升,这些可推动职工努力工作,从工作中获得满足。保健需要包括与工作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管理条例、公司的经营和政策等。二者的区别在于:如果保健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工作不满足,但是仅仅满足保健需要却不能产生工作满足,只有动机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产生工作满足。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也可用于分析消费者行为。企业用于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市场营销诸因素可分为保健因素和动机因素两类,保健因素是消费者购买的必要条件,动机因素是魅力条件,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对保健因素不满意,就肯定不会购买;但是仅仅对保健因素满意,也不一定购买,只有对动机因素也满意才会购买。必要条件和魅力条件随着时代、消费动向和产品寿命周期的不同而变化。在电冰箱问世的初期,制冷功能和耐用性是必要条件,而耗电少是魅力条件。随着产品的普及和更新,耗电少成为必要条件,款式成为魅力条件。分析消费者购买动机必须注意分析特定时期的保健因素和动机因素,一般而言,质量、性能和价格等属于保健因素,情感和设计等大多属于动机因素。

2.知觉

营销实践中往往有这种情况: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优于同类品牌却未受到消费者注意,企业花费大量广告资金传达的品牌信息却被消费者曲解,令营销人员十分困惑。剖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了解知觉与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指个人选择、组织并解释信息的投入,以便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外界事物图像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物会产生不同的知觉,是因为知觉会经历三种过程,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扭曲和选择性保留。

(1)选择性注意。指在众多信息中,人们易于接受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以及与其他信息相比有明显差别的信息。比如,一个打算购买摩托车的人会十分留意摩托车信息,而对电视机信息并不在意,消费者会注意构思新奇的广告而忽视那些平淡的广告。

(2)选择性扭曲。指人们将信息加以扭曲使之符合自己原有的认识,然后加以接受。由于存在选择性扭曲,消费者所接受的信息不一定与信息的本来面貌相一致。比如,某人偏爱长虹电视机,当别人向他介绍其他品牌电视机的优点时,他总是设法挑出毛病或加以贬低,以维持自己固有的“长虹电视机最好”这种认识。

(3)选择性保留。指人们易于记住与自己的态度和信念一致的信息,忘记与自己的态度和信念不一致的信息。比如,某人对自己家中使用的荣事达洗衣机非常欣赏,听到别人谈论荣事达洗衣机的优点时会记得很清楚,而当别人谈论他不欣赏的其他品牌洗衣机优点时则容易忘记。

3.信念和态度

(1)信念。指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所持有的描述性思想。例如,某顾客可能认为当地百货公司信誉卓著,商品货真价实,服务热情周到。信念的形成可以基于知识,也可以基于信仰或情感等。顾客的信念决定了企业和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决定了顾客的购买行为。营销人员应当高度重视顾客对本企业或本品牌的信念,如果发现顾客的信念是错误的并阻碍了他的购买行为,就应运用有效的促销活动去予以纠正以促进产品销售。

(2)态度。指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或观念长期持有的好与坏的认识评价、情感感受和行动倾向。态度导致人们对某一事物产生或好或坏、或亲近或疏远的感情。态度使人对相似的事物产生相当一致的行为,因为人们通常不会对每一事物都建立新的态度或做出新的解释和反应,按照已有态度对所接触到的事物做出反应和解释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

五、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既包括环境中独立于中心刺激物的那些成分,又包括暂时的个人特征如个体当时的身体状况等。一个十分忙碌的人较一个空闲的人可能更少注意到呈现在其面前的刺激物。处于不安或不愉快情境中的消费者,会注意不到很多展露在他面前的信息,因为他可能想尽快地从目前的情境中逃脱。

一些情境因素,如饥饿、孤独、匆忙等暂时的个人特征,以及气温、在场人数、外界干扰等外部环境特征,均会影响个体如何理解信息。可口可乐公司和通用食品公司均不在新闻节目之后播放其食品广告,他们认为新闻中的“坏消息”可能会影响受众对其广告与食品的反应。可口可乐公司负责广告的副总经理夏普指出:“不在新闻节目中做广告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一贯政策,因为新闻中有时会有不好的消息,而可口可乐是一种助兴和娱乐饮料。”夏普所说的这段话,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对“背景引发效果”的关切。背景引发效果是指与广告相伴随的物质环境对消费者理解广告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广告的前后背景通常是穿插该广告的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或报纸杂志。虽然目前有关背景引发效果的实证资料十分有限,但初步研究表明,出现在正面节目中的广告获得的评价更加正面和积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