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层治理的坚实基础

基层治理的坚实基础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服务因此具有多重相互矛盾与冲突的特性,形成了福利性与经营性、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社会化与专业化等诸多二元并存的框架与格局。因而无论是在制定社区服务的制度政策,还是在具体开展社区服务的过程中,都应该把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放在首位,以避免相应的制度举措偏离社区服务理念的初衷。在此基础上,南海区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创新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基层社区管理服务的顺利开展。

三、创新社区服务:基层治理的坚实基础

社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如何让居住在社区里的居民在心理上回归社区、融入社区,并能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而不仅仅是在社区里居住,是基层社区管理创新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创新基层社区服务,不是简单地投钱投物,提高福利,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从理念、政策、制度、资源等多方面入手,要从完善社区服务政策体系、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教育和文化建设出发,改革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构建社区服务管理的新模式、新格局,努力夯实基层社区治理的坚实基础。

(一)社区服务及其基本属性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利用和开发社区内资源,发动和组织社区内的成员,开展各种福利服务和便民服务,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1]社区服务实际上是社区社会服务的简称,是指政府机构与个人等在社区里开展的福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以及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它是整个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对弱势人群的保障责任和对居民的公共福利责任,也体现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社区共同体精神。[12]然而现在在人们的理解中,似乎只要能和社区扯上关系的都被囊括到社区服务的概念范围中,使得“社区服务”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宽泛性概念,甚至成为主导转型社会的政府部门用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社区服务因此具有多重相互矛盾与冲突的特性,形成了福利性与经营性、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社会化与专业化等诸多二元并存的框架与格局。[13]从社区服务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社区服务最根本的属性是福利性,这一观点是十分统一的。社区服务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社会保障的一种新形式,是社会保障向基层社区的延伸,因而福利性始终是社区服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14]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等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此外,还强调新形势下的社区服务既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单纯的民间活动,而是政府、居委会、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的过程。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更加注重突出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发展针对弱势群体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强调服务主体的多元化[15]。因而无论是在制定社区服务的制度政策,还是在具体开展社区服务的过程中,都应该把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放在首位,以避免相应的制度举措偏离社区服务理念的初衷。

(二)制度体制先行:构筑健全的社区管理服务政策体系

在当前中国开展的创新社区服务过程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仍然是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主要模式,因此在开展创新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政府的重视以及在政府的重视下制定有关的政策和相应的机构设置、培育社会组织就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区服务的关键。

1.健全服务政策体系:创新社区服务的制度保证

南海区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成立了广东省首个城乡统筹部,并将南海区7个办事处整合为5个社会管理处,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此基础上,南海区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创新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基层社区管理服务的顺利开展。

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深化农村体制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南海区村(居)党组织工作细则(试行)〉等九个文件的通知》、《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明晰基层组织关系试行办法》等文件,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对“村改居”后基层社区组织的工作进行了规范,理顺了城乡社区管理架构,为社区管理服务指明了政策方向。

在推动社区服务多元化、专业化方面,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建设南海区“社工+义工”联动体系的意见》等文件,从满足居民需求、服务社区建设、完善社区自治出发,构建发展有序、作用明显的社区社会组织体系,推动了南海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了社区服务的细化专业,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南海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以建设高标准的文化网络设施和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为重点,以城乡一体化、均等化为标准,建设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善、机制更加高效、制度更加健全的“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出台了《关于印发〈佛山市南海区加强和健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工作体系的意见》、《关于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确保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在机构设置、体制改革、财政支持、硬件设施、人才激励、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政策设计,构建起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政策体系,为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2.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城乡公共服务的社区延伸

社区服务中心是政府公共服务在社区的延伸机构和便民服务平台,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承办政府各工作部门委托的人口户籍、社会治安、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服务、市场安全监管、维稳综治、城管建设、国土规划、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民政救济、征兵优抚、劳动就业、文体科教、法制宣传、工会组织、共青团、妇儿维权等工作。

南海区自2002年率先成立区行政服务中心以来,不断将行政服务向基层延伸,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区、镇、村居“三级一体”的行政服务体系,在社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基层社区事务,完善社区服务,并不断向农村地区推进,直至全面覆盖农村地区,实现了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在58个城市社区率先建立的情况下,目前224个村(居)委会也已经实现全覆盖,从而使城市、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

按照便于服务、便于管理、便于自治的原则,综合地域性、认同感等因素,南海区科学合理地设置社区服务中心。根据社区的不同情况,采取“多社区一中心”、“一社区多中心”和“一社区一中心”等模式设置,设置“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平台,方便了基层群众,大大提升了办事效率。

(1)“五个统一”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按照“统一服务标识、统一项目设置、统一运行流程、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资源整合”的“五统一”原则,南海区组织实施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在社区服务中心标识系统的设计上,突出政府公信力与品牌服务理念,实现内容与形象的和谐统一,强化人们对社区服务的认知,彰显“关爱、孝德、树本、至善”的社区核心价值观;在项目设置上,从村(居)民的服务需求出发,统一设置代理代办、公益服务、便利服务等项目;在运行流程上,协调和理顺区、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之间的工作关系,使机构和业务的上下衔接更加畅顺高效;在服务规范上,社区服务中心按项目管理制、代理代办制、事项公开制、服务承诺制、流程监管制进行统一规范,实现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单一服务向全面服务转变;在资源整合上,统筹整合社区服务中心与村(居)综治中心、流管站、城管工作站及社区警务室等场室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管理有序、以人为本、服务优先。”

(2)“三级衔接”推进区、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与社区服务中心的有效衔接。区、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电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逐步将网络延伸到社区服务中心,并与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业务沟通机制,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

(3)“两个统筹”规范社区服务中心人员的管理。一是“统筹管理”,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由社区党组织统筹管理。同时,区和镇(街道)各部门对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并建立考核评议制度。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和服务要接受社会公开监督。二是“统筹使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由社区党组织统筹调配使用,根据需要实行“一岗多责”和轮岗交流使用。

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加强和健全,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下移,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有利于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全面提升了基层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增强了社区自治能力。

3.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探索

在当前整个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转型加快的时代,面对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新时期基层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和政府职能从“划船”向“掌舵”转变的过程中,如何让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来相应地承接政府改革分出去的管理职能就成为关键,在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将给力基层政府提出的“凡是应由社会实施、可以由社区实施、社会能服务好的事项,都交由社会”的目标,从而帮助政府实现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南海区在推动基层社区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坚持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社会组织是主力的基本思路,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主力,在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工夫,推动政府组织、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分工协作、良性互动,把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落到实处。

目前南海城市社区共有各类社区协会、志愿团体260个,社区组织在联络居民感情、调处各种矛盾、协调各种组织和人际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进社区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社区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在承接社区管理服务方面有重要作用。

在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南海区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社区群众的服务组织、社区文化体育类社会组织、促进社区居民就业的社会组织、维护社区居民合法权益的社会组织。在推进社区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积极为社区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创造条件,通过举办骨干培训、知识讲座、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和活动,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培育了一批活动规范有序、发挥作用明显、社会影响力强的示范型社区组织。鼓励社会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服务,鼓励本地社会组织通过与广州、深圳、港澳等先进地区的社会组织合作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三)服务完善紧随:建设全方位、全覆盖的社区服务体系

公益性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属性,在构建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中,南海区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近年来,南海区从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安村居”建设、社区服务信息化等方面出发,建设全覆盖、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了社区服务的不断创新和推进。

1.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市政”与“大社保”

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过程中,南海区加大各项投入,从满足城乡居民实际需求出发,为社区推行“大市政”,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三大中心”,公共市政进农村;为居民建立“大社保”,三大保障制度,推动社保全面覆盖城乡。

1)“大市政”:同城生活,同城便利

南海区以“同城生活,同城便利”为目标,不断加大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使得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南海区有224个行政村、1590个自然村已通水泥路,开通镇内公交线路达36条,并试点开行跨镇“绿巴”快线,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公交体系;推进农村保洁市政化,自来水、电视、互联网普及率达100%。此外投入绿道建设资金2.1亿元,建成区域绿道达140千米。目前南海区森林覆盖率为7.7%,绿化覆盖率为38%,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平方米,农村群众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在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方面,2009年开始,南海区启动了农村社区工作,先后投入了5000多万元,重点建设了“三大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综治中心)和“三站”(“一站式”便民办事服务窗口、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工工作站),全面覆盖了南海区224个村,使农村群众基本实现了生活服务不出村。

2011年狮山镇在推进“村改居”的进程中,针对一些农村垃圾收集设施较为简陋、机械化程度低、运收能力不足等影响村组环境卫生的现象,在南海各镇街中率先推出“大市政”管理进村居的举措,投入4000多万元,探索在农村中推行“大市政”管理模式。在不增加村财政负担的情况下,由政府出资,将城区的市政保洁等服务延伸到村,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使当地农村获得道路清扫、道路保洁与垃圾清运等服务,切实改善环境卫生,为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南海区把城市的公共卫生、市政、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全面延伸到农村,在南海区推行“大市政”的农村治理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来引入一些专业化、社会化的运作公司,使农村卫生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2)“大社保”:建立三大保障制度,推动社保覆盖城乡

在社会保障及城乡公共服务方面,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南海区城乡居民的居民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99%,同时,在全面推进“新农保”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村居民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大社保”,目前南海区已参加“大社保”的农村居民有19.39万人,约占符合参加“大社保”条件的农村居民总数的50%,享受“大社保”养老金待遇者已达1.61万人。“新农保”和“大社保”综合参保率达90%。此外还实施全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的有16.22万人。南海区社会参保人数情况如表7-1所示。

表7-1 南海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情况表(2005—2011年) 单位:万人

img18

续表

img19

资料来源:南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采取“两步走”策略,建立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一步,建立南海区统一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2004年1月1日起,确定每人每年筹资190元,由区、镇(街道)、村委会(村民小组)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实现了农村人口全覆盖。第二步,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6年7月1日起,城镇居民(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除外)可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与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建成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此外还实行了全民门诊医保,较好地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

建立全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区级统筹、集体缴费、政府扶持的全征地养老保险制度。在基金筹集方面,区、镇两级财政各负担25%,股份经济合作社负担50%,农村居民个人不需缴费。参保并缴费的全征地农村居民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后,每人每月可领取150元。2008年底,南海区符合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18.7万人,纳入参保对象范围的有15.9万人,其中3.1万人已享受养老保险补贴。

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实行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每月每人320元。统一城乡“五保户”供养标准,每人每月500元,供养经费由区、镇、村三级共同负担。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救助体系,区、镇两级财政每年投入约3000万元,用于救助低保户、患大病的困难家庭、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和各类助学对象。同时,南海将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居民列为社会保险扩面的重点对象,促使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目前,南海区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有10.54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村居民有9.6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村居民有5.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村居民有8.07万人。

三大保障制度全面覆盖了南海城乡居民,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建立,为广大的城乡居民解除了后顾之忧,推动了社区的健康发展。

2.社区安全新举措:“平安村居”建设

地处广佛交界的南海,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治安形势的复杂多变,治安好坏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和群众生活。南海把“平安村居”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以促进社会治安根本好转,让群众满意。

(1)现状+机遇:“平安村居”建设有共识。经过充分的调研,南海区党委政府认识到,社会治安的好坏与基层镇街、村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情况有着直接的联系。从现实情况来看,综合治理工作的基层基础还相当薄弱,在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能力还明显不适应形势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达成了共识,要进一步实现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必须进一步夯实基层治安防范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真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维稳新格局,南海抓住强综合治理工作的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将综合治理工作向村居延伸,“平安村居”建设应运而生,争取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2)补助+奖励:“平安村居”建设有动力。开展“平安村居”建设,村居委员会是关键。为减轻南海区各村居委会的经济负担,充分调动其建设“平安村居”的积极性,南海区委区政府加大对“平安村居”建设的财政投入,落实“平安村居”硬件建设的补助政策和奖励政策,规定各村居如评为“平安村居”,区财政按投入经费的30%进行一次性补助;三年内仍未获评“平安村居”的村居,按三年内硬件建设的经费投入进行补助,由区财政按30%的比例对投入经费进行一次性补助;对特别困难的村居,区财政将增加补助额度。镇街为进一步提高各村居创建“平安村居”建设的主动性,参照区补助政策,在区补助30%经费的基础上,再追加30%左右的经费补助。同时,南海区委区政府规定“平安村居”的奖励金按照1∶1的比例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奖励村居委会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另一部分奖励村居干部。层级补助和奖励政策的落实,为创建“平安村居”活动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充分调动了村居创建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3)标准+督导:“平安村居”建设有质量。为了确保“平安村居”建设有章可循,取得预期效果,南海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南海区2009年度“平安村居”考评细则》,对“平安村居”的评选资格和评分标准进行了规定,为村居有的放矢地开展“平安村居”创建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结合各村居的社会治安实际和现实条件,指导各村居合理布建视频监控点,建设封闭、半封闭式小区,制定辖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规范和工作措施。社区警官充分发挥贴近基层一线的优势,指导村居加强治(保)安队伍管理,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巡逻防范制度、奖惩制度,加强治(保)安队伍培训,有效保证了“平安村居”建设的质量。

“平安村居”的建设,为南海区城乡社区的治安环境改善和广大居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安全保障,在复杂的社区环境管理中走出了一条有效的“安全之路”。

3.政府群众零距离:南海“一点通”

南海区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至2010年初,南海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93.5台,每百户有33户使用互联网。但在电子政府建设中,缺乏一站式的智能协同办公平台,为了构建统一、高效、互动的“网络政府”,南海区充分发挥信息化基础好、互联网普及的优势,在借鉴香港“一站通”和新加坡电子政府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推出南海“一点通”网络平台。

南海区“一点通”网络平台以“为民、便民、惠民”为根本出发点,实现了区委、区政府网站的两网合一,整合了南海政务信息资源,打造统一、协同、一站式的信息发布和管理平台,为群众和企业提供集中、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实现了政府对外发布信息和公众办事咨询的双向互动,使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提高群众幸福感的惠民工程。

(1)板块分类,更便捷、更人性。南海“一点通”网络平台下的“公众服务”板块主要为群众提供教育、医疗卫生、劳动社保、交通出行、公共事业等42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的办事指南、信息查询、在线申请、咨询投诉等服务。“一点通”网络平台以新颖、亲民的形式设计界面,在网站首页设置了快捷按钮,并按照群众办事的事项分类,市民通过注册与身份信息相关的账户名称和设置密码,便可直接使用各项公共服务。“一点通”网络平台大大减少了群众办事来回往返的次数,降低了办事成本,减少了窗口等待时间。“互动交流”板块让公众互动更直接。“互动交流”功能从咨询政策、诉求反映、思想交流等不同角度,为公众打造建言献策、监督投诉、消费维权等网上绿色通道。一是设立“网络问政”栏目。群众可对政府工作进行网上留言,建言献策,有关部门安排人员对发帖人进行跟进,并与群众进行互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二是设立政务咨询栏目。群众可就户籍管理、工商办证、劳动社保、房产交易等业务进行查询。三是设立监督投诉栏目。融合信访一点通、领导信箱、城市死角、网络发言人等互动类服务,提供更为丰富的网上监督渠道。

(2)沟通桥梁,成效显著。“一点通”网络平台成为便民、惠民的重要载体。信息化背景下,让群众共享现代幸福生活,更多地表现为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快速、贴心、互动的服务。南海“一点通”网络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出行、公共事业等公共服务的网上查询和网上申报等服务,对群众吃、住、行、玩提供明确指引和介绍,并通过监督投诉等互动类服务,接收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真正搭建起为民、便民、惠民的网络桥梁。“一点通”网络平台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南海区委、区政府充分利用“一点通”网络平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并作出规定:制定出台重要文件和作出重大决策前,必须先通过“一点通”征求群众意见。同时,要求区班子成员、各镇街和部门主要领导经常主动“触网”,上南海“一点通”网络平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

4.社区文化助服务:社区公共文化的发展

在创新社区服务的过程中,社区文化的发展在提升居民社区凝聚力和提高居民社区归属感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区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的“硬”实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文化的“软”实力亦成为现代社区发展的必需。南海区在推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大举借力于社区文化服务,在社区文化教育服务创新方面走出了一条崭新之路。

社区文化是社区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南海区在推动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社区方面,以提高社区文化民生,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为目标,结合实际,建设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善、机制更加高效,制度更加健全的“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塑造社区特色文化、优秀民俗文化,形成具有南海特色的社区基层文化,让“关爱、孝德、树本、至善”文化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

(1)树立“关爱、孝德、树本、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南海区提出了“关爱、孝德、树本、至善”的核心价值观,丰富社区文化内涵。鼓励和引导社区开展爱己及人、助人为乐、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仁爱奉献、互助共享、为善去恶、努力进取等精神的学习和推广的文化活动,塑造邻里互助、诚信友爱、尊老爱幼的社区新型人际关系,提升社区居民素质、道德水平和社区文化品位,引导居民对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营造“关爱、孝德、树本、至善”的良好社区氛围。

(2)建设“六个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南海区按照《“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5年)》的要求,开展以一个综合文化活动室(30平方米以上)、一个文化驿站(80平方米以上)、一个群众文化广场(100平方米以上)、一名文体辅导员、一支文化义工分队、一个以上特色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的“六个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支持人口集中的相邻几个社区共同建设一座集图书馆、体育馆、培训活动室为一体的综合文体楼,完善村村通、文化共享、农家书屋等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形成覆盖到位、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

(3)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经常化、制度化。南海区鼓励社区举办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和单项艺术比赛,推动“一社区一作品”文化建设,加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鼓励社区积极参与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南海社区文化节”,强化社区文化。积极推动各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读者活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保证社区文化广场周周有文体活动。挖掘具有群众基础的文化活动资源,打造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推动社区居民文化展示交流。

(4)社区文化队伍建设长效化。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对于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开展社区文化服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南海区加强与广东粤剧学校等院校的培训合作,制定南海基层文化骨干培养激励制度,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培养规划,建立文化骨干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开展南海区性培训2期,鼓励文化骨干积极参加区镇两级组织的各类艺术培训班。同时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服务辅助队伍。采取政府补贴、专兼结合等办法,挑选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热心公益的文化名人、能人、离退休人员,担任社区文化管理员和社区文化辅导员,提高基层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义工,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实现了每个社区都有文化志愿者开展义务工作。

5.社区教育提素质:社区公共教育的完善

社区教育是基层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是每一个社区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南海区通过建立“三线覆盖,四项任务,五力并举”的社区教育工作模式,成立社区教育协会,建立社区教育联络员制度,构建整体联动的社区教育运行架构,打造“一刊一网”工程,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调、信息通畅”的社区教育新局面。

1)建立“三线覆盖,四项任务,五力并举”的社区教育工作模式

构建“三线覆盖”立体交叉式社区教育组织网络。一是由社区学院、镇(街道)社区学校、社区学习中心组成的社区教育组织网络;二是由社会、学校、家庭组成的“三结合”青少年社区教育组织网络;三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属地企事业单位、民间学术团体组成的社区教育组织网络,三线网络覆盖南海区。

社区教育组织协同完成四项社区教育任务。社区学院、镇(街道)社区学校、社区学习中心组成的社区教育组织网络主要实施学历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技术培训,深度参与青少年校外德育工作和社区居民文化教育工作;社会、学校、家庭组成的“三结合”青少年社区教育组织网络通过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家校互访等形式开展青少年校外德育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属地企事业单位、民间学术团体组成的社区教育组织网络主要负责成人职业技术培训。

通过“五力并举”实现社区教育目标。开展机关、企业、校园、社区、家庭五大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通过培养员工的现代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员工敬业爱岗,建设机关、企业、校园等学习型组织;通过推进书香家庭创建活动、开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建立家长教育义工制度等措施,建设学习型家庭;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服务、开发市民教育课程和社团活动项目、打造社区教育品牌、开展“一户一名大学生”试点工程、开发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创新社区教育运行机制等措施,建设学习型社区。

2)成立社区教育协会,建立社区教育联络员制度

社区教育协会是南海区社区教育的工作机构。协会成员由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科技、文化、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社区学习中心,中小学校,幼儿园,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组成,定期召开例会,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社区教育联络员由协会成员单位的业务主管人员组成,定期召开社区教育联络员会议,具体研究和实施社区教育工作。

3)重点打造“一刊一网”工程,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卡”管理模式

通过定期出版《南海社区教育报》、建立“南海社区教育网”,整合并实现南海区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管理,实现区内教育机构教育资源高度共享、社区内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完成信息发布、展示、交流、统计等工作,使《南海社区教育报》和“南海社区教育网”成为社区教育的资源系统和服务系统,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提供高品质的信息服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卡”,使其具备市民学习账户管理、学习情况记录、学习消费、学习奖励等多种使用功能,并能便捷快速地实现市民的学习统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