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治理格局也称为社会治理结构,指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各自的功能和角色。我国社会治理格局从社会管理格局演化而来。[76]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同十八届三中全会阐述的基本一致。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格局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些主体都是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它们可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形成中的社会治理格局_边缘化郊区到现代化城区—以浦东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为视角

社会治理格局也称为社会治理结构,指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各自的功能和角色。[73]也有学者将“政府和各类非政府社会组织共同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状态,称为社会治理格局。”[74]因而,社会治理格局主要强调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也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而变动。

我国社会治理格局从社会管理格局演化而来。在党的文件中,社会管理格局第一次被使用是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中,但是一直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才正式提出社会管理格局的内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添加了“法治保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治理格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但这个词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第一次使用,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然,也有学者提出未来我国社会治理格局应该是国家、市场、社会合作共治的良性格局。[75]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是国家社会治理格局的最基层,根据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上海在居民委员会层面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是建立健全以居民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群众活动团队等共同参与的居民区治理架构[76]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同十八届三中全会阐述的基本一致。无论是党中央还是学者都只是给我国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布局,社会治理格局形成仍任重而道远。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格局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党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同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是一致的,是人民和历史赋予的。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党支部(总支)社会治理的核心领导作用。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和执政基础的变化不断调整,不断推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化、现代化,推进党自身发展的现代化转型。尽管党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已经确定,但是我国社会治理格局仅仅具有初步的轮廓,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在成长过程中。

政府负责向政府主导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和政府职能改革在“精简、高效、统一”目标下进行了多次精简机构、提升行政效能的改革。为了与信息化发展和治理理念相适应,我国行政体制和行政职能改革将逐步向扁平化管理体制、有限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转变。在社会治理格局中,强调政府的主导性作用而不再是全面负责,强调政府社会治理职责的有限性和主导性,这同整个社会治理多元化是一致的。在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由于居委会是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因而居委会在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处于主导性地位。这是法律赋予的居委会的地位。

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包括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公民个体,还包括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这些主体都是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它们可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在基层居委会层面主要包括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群众活动团队等多元主体。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凸显了居民作为社区治理和社会自治的主体地位。按照法律规定,基层社会实现自治,居民享有基层民主权利,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推进基层治理中,要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实现社会共治、利益共享,建设公平正义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