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联盟和联合,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和独占。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标志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并导致经济生活产生一系列新的特征。并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垄断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的根本标志,也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到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竞争阶段,19世纪7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经历了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的过程。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生产集中是指社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在同类生产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生产集中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在自由竞争中,少数大企业资本雄厚,技术和管理先进,生产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商品成本低,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竞争的结果,总是大资本战胜中小资本,大企业吞并中小企业,从而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

在自由竞争中,信用制度加速生产集中。随着自由竞争的发展,信用制度也日益发展起来。发达的信用制度把资本家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和社会游资汇集到金融机构,成为巨额借贷资本,这些巨额借贷资本通常总是贷给那些实力强、信用好的大企业,使这些大企业能够突破自身资本量的限制,极大地提高其竞争力,加速“大鱼吃小鱼”的资本集中过程。此外,信用制度的发展,还通过创办股份公司,发行股票,迅速把分散的小资本联合成一个巨型资本,把许多中小企业联合成一个大型企业,使生产集中速度不断加快。

在自由竞争中,经济危机促进生产集中。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少数大企业经济实力强,较能经得住危机的打击;大量中小企业经济力量薄弱,在危机中纷纷破产,这就加强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排挤和吞并,促进了生产集中。

在自由竞争中,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生产集中。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不断改进技术,从而产生各种大型高效率的机器设备。这既为大生产提供了可能,也对生产提出了要求,因为这些大型技术装备只有在大企业才能加以推广和利用,从而推动了生产集中的发展。

2.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联盟和联合,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和独占。

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这是因为:首先,生产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当生产集中程度不高,各个部门的生产只是由大量中小企业分散进行,数目众多的中小企业,不容易达成协议,难以形成垄断。但是,当生产高度集中后,企业数目急剧减少,少数大企业容易达成协议,形成垄断。其次,生产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生产高度集中,造成了自由竞争的困难。一方面,原有中小企业无力同大企业竞争,不得不受大企业控制;另一方面,创办新企业,必须有巨额资本,才能具有与大企业竞争的实力,从而形成新企业进入壁垒。②在生产高度集中的条件下,少数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带有更大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少数大企业势均力敌,它们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和持久,容易两败俱伤。为此,他们往往相互让步,暂时妥协,达成一定协议来共同瓜分市场和原料来源。③生产高度集中,少数大企业要追求更大限度的利润。由于大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一般都高于中小企业,再加上攫取更大利润的贪欲,使这些企业绝不会满足于资本的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而是追求更高的利润。为此,少数大企业必须联合起来,操纵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赚取最大限额的利润,自然而然地形成垄断。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从自由竞争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趋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一旦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就标志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垄断组织形式

垄断统治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来实现的。垄断组织是指控制某个或某些生产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资本主义大企业或企业的联合。

垄断组织有如下几种形式。①卡特尔。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在划分销售市场、规定产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等方面签订协议而成立的同盟。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在生产、销售和法律上是独立的,但在产量确定、价格规定、市场选择上丧失了独立性。②辛迪加。辛迪加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通过签订共同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材料的协定而成立的垄断联合。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和法律是独立的,但在流通领域丧失了独立性,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由辛迪加的办事机构统一经营。这使辛迪加比卡特尔更加稳定,因为参加辛迪加的企业之间联合得更加紧密,加之各自与市场脱离了直接联系,因此,企业一旦加入辛迪加则很难退出。③托拉斯。托拉斯是在生产上有一定联系的只是作为股东的企业联合组成的垄断同盟。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在生产上和法律上都丧失了独立性。托拉斯作为独立的联合企业,由董事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则成为联合企业的股东。④康采恩。康采恩是以一两个实力最强的垄断企业(大工业企业或大银行)为核心,联合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许多企业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垄断集团。核心企业通过收购股票,人事参与和财务控制等办法把参加康采恩的其他企业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标志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并导致经济生活产生一系列新的特征。列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实际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的领土分割完毕。”(1)并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的根本标志,也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垄断形成以后,垄断组织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主宰了整个国民经济。垄断统治的目的在于通过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垄断的目的是获得垄断利润,垄断组织攫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是它所规定的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包括高于商品生产价格或价值的销售价格(垄断高价)和低于商品生产价格或价值的收购价格(垄断低价)。一般情况下,垄断组织在出售自己的商品时实行垄断高价,即把价格提到生产价格以上,按垄断高价出售;垄断组织在购买商品时实行垄断低价,即把价格压到生产价格以下,按垄断低价收购。这两种价格之所以能够实行并长期维持,是因为垄断组织控制了商品生产和销售,从而妨碍了自由竞争。

垄断价格的形成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商品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垄断价格只是使价值和剩余价值做了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只是价值表现形式的变化。同时,垄断资本家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规定垄断价格。垄断价格的高低,要受垄断企业内部的成本和外部市场供求、竞争状况的制约。归根结底,垄断组织的经济行为,也是受支配市场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制约的。因此,垄断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不同商品的垄断价格的差别总是反映其价值差别,垄断价格总是受价值制约的。

垄断利润又称垄断高额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垄断利润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来自对本企业劳动者的剥削。垄断组织通过各种办法提高剥削程度,特别是通过对新技术的垄断,使劳动者以较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第二,来自对非垄断企业的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剥削。垄断组织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和小生产者的商品,这样,非垄断企业和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就转移到垄断企业,成为垄断利润的一部分。第三,来自本国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资产阶级国家通过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将劳动者工资的一部分转化为垄断利润。第四,来自对国外劳动者的剥削。垄断企业通过资本输出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实行垄断价格,剥削和掠夺外国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使之成为垄断利润的一部分。

(2)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虽然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存在的。但是,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不是一般的消除竞争,而是与自由竞争并存。这是因为:首先,垄断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竞争的基础和动因。商品经济是竞争产生的一般基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基础;对利润的无限贪欲,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动因。垄断资本主义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产生的基础和动因,反而使竞争的基础和动因更加强化。其次,垄断统治确立后,还存在大量没有加入垄断组织的“局外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为了垄断统治的需要,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还存在着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广泛的空间,这些没有加入垄断组织的“局外企业”,不可避免地展开竞争。最后,垄断组织本身引起的竞争,即垄断竞争。垄断竞争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或“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自由竞争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利润,垄断竞争的目的是追求高额垄断利润。例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工工业的年平均利润率,经济景气年份为20%~25%,其中资本在1亿美元以上的垄断企业,利润率可达22%~27%,资本少于1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只有13%~18%。经济不景气年份,年平均利润率下降到15%~17%,垄断企业仍可维持在16%~19%,小企业往往不到5%,有大量小企业破产。

第二,竞争手段不同。自由竞争的手段主要是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手段。垄断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有经济的和政治的,公开的和隐蔽的,“文明”的和野蛮的,包括欺骗、讹诈、窃取情报、玩弄金融诡计,直到使用毒品、炸药对付竞争对手。

第三,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竞争持续时间较长,破坏性更大。因为在垄断竞争中对峙的双方,主要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的垄断集团,而在对外竞争中,往往双方都有各自国家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所以,竞争带有更强的持续性和破坏性。

第四,竞争的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限于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限于经济领域;垄断竞争则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

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统治

(1)金融资本的形成。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而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它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相互渗透,相互控制的结果。在工业生产集中并形成垄断的同时,银行业也在走向集中和垄断。银行业集中是工业生产集中推动的结果。因为工业生产的集中产生了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这些大企业所需的巨额贷款,只有大银行才能提供,其所拥有的巨额闲置货币资本也只愿意存放在信誉可靠、实力雄厚的大银行。银行业集中也是银行业内部竞争的结果。在激烈的竞争中,大银行利用自身的种种优势,不断排挤和吞并中小银行,实现银行业集中。银行业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银行业的垄断,形成银行垄断资本。

银行垄断形成以后,银行的作用就发生了变化,由普通的货币贷款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银行的新作用集中表现在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上。第一,银行通过全部金融活动对企业实行全面监督;第二,银行通过对企业贷款量的调节和控制决定企业的命运;第三,银行通过购买企业股票,派人到企业担任领导职务,操纵和控制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随着银行新作用的出现,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互相融合,形成了金融资本。二者融合的途径是:第一,通过资本的渗透而融合。银行企业和工业企业互相购买对方股票,或者银行投资办工业企业,工业企业投资办银行,工业企业和银行企业各自的垄断资本便融合在一起了。第二,通过人事互相交流而融合。银行企业和工业企业互相派代表到对方企业担任领导职务,从而把二者置于互相控制之下。

(2)金融寡头统治。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是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居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统治者。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指金融寡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具体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以掌控股票控制额的方式来支配和控制企业的制度。股票控制额是指实现对一个股份企业的控制所必须掌握的最低限度的股票数量。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控制成千上万的公司,支配着比自身大许多倍的他人资本,从而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统治。此外,金融寡头还通过开办股份公司,获取大量创业利润,经营公司债券取得高额佣金;进行金融投机和房地产买卖牟取暴利等办法,增大其拥有的资本量,控制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是指金融寡头控制国家政权,具体是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他们收买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对政府的内外政策施加影响;他们派遣代理人或亲自在政府和国会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直接掌握国家机器,使其成为金融寡头统治和获取垄断利润的工具。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

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利息及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外投资或贷款。资本输出虽然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已存在,但在那时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并且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不占统治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才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大规模的发展起来,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及垄断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资本输出可以获取大量的利润和利息。②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③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手段。④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络遍布全世界。

资本输出分为生产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两种形式。生产资本输出也称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控制外国企业的经营活动来获取利润的一种投资方式。对外直接投资分为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两部分。借贷资本输出是指政府、银行或企业贷款给外国政府或企业,也叫对外间接投资。资本输出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其实质都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同时,资本输出也给输入国带来了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体现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仅资本输出量有了巨大的增长,而且有了新的特点。第一,资本输出流向发生了变化。战前,资本输出主要流向是落后国家和地区;而战后,资本输出的重点逐渐转向发达国家。第二,在私人资本输出不断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并成为日益重要的资本输出形式。第三,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主要采取“援助”的形式。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国际垄断同盟是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根据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垄断经济同盟,它的组织形式有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和国际托拉斯等。垄断统治建立起来之后,首先建立起在国内市场的统治,在此基础上,必然向外扩张。发达国家的垄断组织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只有暂时妥协,通过签订各种国际性的协定或条约,划分世界市场,从而建立起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对世界进行分割。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不断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分割。这是因为国际垄断同盟建立以后,各国垄断资本的发展依然是不平衡的。由于情况的变化,如果原来达成的协议不利于大垄断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利润,必然要取消原来的协议而重新订立新的协议,新协议订立的唯一原则是资本实力的大小。当它们之间的实力发生了较大变化,就会引起在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因而产生更加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5.垄断资本主义大国从领土上瓜分世界

垄断组织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大国从领土上瓜分世界。因为只有对世界领土的瓜分,才能巩固和扩大从经济瓜分世界的成果,加强对世界的控制。大国对世界领土的瓜分,集中表现在抢占殖民地上,这种瓜分是按实力大小进行的。当各国实力发生变化后,就会按新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已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战争。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列宁在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经济特征后得出结论:“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2)

(1)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根源于垄断组织所处的垄断地位;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垄断统治最集中的表现;资本输出表现垄断统治已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表明垄断资本对国际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的分割和垄断;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领土上瓜分世界,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保证垄断资本对殖民地附属国的垄断地位。

(2)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垄断不仅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还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垄断资本对高额垄断利润的追求,是垄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最深刻的经济根源。

(3)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垄断形成以后,一方面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垄断统治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推动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又使资本更加集中在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可见,垄断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历史过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最终历史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