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本特征和功能

基本特征和功能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经济的性质、基本特征和功能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只有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成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商品才是社会生产的普遍形式,市场也成了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因此,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在历史上是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又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加深而同步发展。

市场经济的性质、基本特征和功能

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社会主义国家也历史性地选择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随之正在形成。

一、市场经济的涵义

要说明什么是市场经济,先要说明什么是市场。从最现象层面看,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或买卖商品的地方。买卖商品的市场多种多样,如买卖日用百货的消费品市场,钢铁、煤炭等生产资料市场,招工聘用的劳动力市场,借贷货币的资金市场,租赁土地和买卖房屋的房地产市场,等等。每一大类又有许多细的分类。但无论千种万般市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凡是市场都由买方和卖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构成。而且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买方和卖方总要构成一定的关系。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买方处于强势地位,卖者之间会竞相降价出售,价格就会下跌;反之,买者会争相提价购进,价格就会上涨。所以,从较深层次看,应该说市场是供求关系的总和。

再进一步看,用于供给的商品来自生产,购买的商品最后进入消费;供求不平衡引起价格或高或低的原因,还在于生产过多或过少,消费者需求过弱或过旺。某种商品的生产过多或过少,说明分配给生产该商品的资源过多或过少。供求虽决定价格,但另一方面,价格也会决定供求。价格一高,消费者对它的需求会降低,但因生产该商品有利,分配给它的资源会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生产从而供给也会增加。供给增加,需求减少达到平衡点以后,如果过程继续下去,又会出现一个价格下跌,生产和供给减少而需求和消费增加的过程,这种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人们利益的经济,简言之,在市场调节下运行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对市场经济涵义的理解,不能离开它与商品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从规定性上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同质的概念,只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描绘、概括和说明同一事物。列宁曾说过:“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34)这表明,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基础。社会分工不同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之间必然发生商品或市场关系。社会分工决定人们的劳动具有社会性,但与自然经济不同,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性是间接的,即通过劳动产品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来表明这种劳动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具有社会性。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的概念,它反映的就是劳动的这种间接社会性质,人们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属于较高、较抽象,更本质层次的规定。市场经济则着重说明生产商品劳动间接社会性的实现过程或商品交换过程,说明供求双方如何通过竞争形成价格,以及价格涨落对供求、对生产和消费的调节过程和资源配置过程;因此,是属于社会经济运行的较具体、更接近现象形态的规定。从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面看,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又构成一对概念。后者,指由国家用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和行政命令办法组织并调节全社会的经济,或称统制经济。基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反映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这两个范畴我们以后将视情况等同或区别使用。

第二,从范围上看,两者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在:商品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凡是作为商品的产品和劳务都要投入市场,实现价值;但随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的东西,如土地(严格说是未经劳动和加工的)、商誉等;或者如企业资产的“纸的复本”股票及债券等,由于它们能带来一定的收入,也都有价格,可以买卖,从而构成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从这点看,市场经济的范围比商品经济更宽些。

第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在反映规律的作用方面,也有区别与联系的一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经济反映的主要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即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企业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市场经济反映的主要是价值实现,即价格的形成、涨落的规律。它又包括需求规律,供给规律,竞争规律的作用,还包括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以及流通所需货币量规律的作用等等。当然,所有这些规律的作用都是互相联系的。共同构成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但它们反映的侧重面却有所不同。

第四,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两者是同步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个体劳动者经济虽也部分地为市场而生产,称为简单商品经济,但由于这种经济成分不可能在全社会占支配地位,因此,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还只处于萌芽状态,不可能成为全社会的经济形式。只有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成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商品才是社会生产的普遍形式,市场也成了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因此,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在历史上是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又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加深而同步发展。商品经济的范围、深度虽然会发生变化,但它反映人们劳动间接社会性这一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而市场经济主要反映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是实现劳动社会性的手段,因此是会变化的。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不算它的萌芽阶段,以市场构成为划分标准,大体已经历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的市场经济及国家调控下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的现代市场经济几个阶段。

二、市场经济的性质

首先,市场经济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35)。就经济生活而言,市场是交换商品的场所,也是商品所有者发生社会经济联系的唯一场所。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彼此没有联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独立决定。正是通过交换活动才表现出各经济主体不是孤立存在而与其他人、与社会发生联系,即具有社会性。不仅如此,商品交换不限于一时一地供给者(进而生产者)与需求者(进而消费者)一对一的关系;由于货币的媒介作用,它在完成了某件商品的交换以后,从买者手中转入卖者手中,当卖者购入他所需要的商品时,又转入另一个卖者手中,如此不断流通,实际上会把全社会生产者与消费者、供给者与需求者统统联结起来,因此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是经济生活社会性的充分表现。当一国市场变为世界市场,经济生产的社会性也越出国界,变成世界性的了。

其次,市场经济具有主体多元性和平等性。市场经济的社会性决定它具有产权明确的主体的多元性和平等性。即市场会容纳各种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从自然人到法人,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者,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合伙企业、股份企业,到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企业、各种性质的国有企业,都会被一视同仁包容在市场交换中。如果经济主体不是多元的,只有单一和唯一的,那就不会有商品交换,不会有市场经济,有的只是对资源和产品统一分配的计划经济;在市场交换活动中,多元经济主体都是平等的一员,谁也不拥有特权,只能依靠自己价廉物美的商品或劳务谋求更多利益。如果不是这样,就会违背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侵犯经济主体的利益,破坏市场经济。

最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多元的市场主体,各有自己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和判断,各自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不是按照一个统一的计划去组织生产和交换,市场趋向是受无数个意志和行为不同的个人力量的作用合力而成的结果。因此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市场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决定他们按市场的要求办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虽然有了国家的调控,加上“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但基础依然是市场调节,市场经济按本性仍旧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

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不同的特征:

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交换经济,计划经济是实物分配经济。在市场经济下,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供给方与需求方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发生商品的换手,商品从供给方转到需求方后,退出市场,转入生产和消费过程。因此,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当商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交换是物物交换。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多,交换通过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进行,这时货币是商品价值的尺度,把后者表现为价格,又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经济也就体现为货币经济。在商品买卖中,会发生货币延期支付即赊账买卖,卖方贷商品给买方,是一种信用关系,到期归还时,货币则作为一种支付手段。所以,交换经济不但是货币经济,又必然发展为信用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的协调,社会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都建立在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基础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主要依据市场价格信号。供求双方通过竞争形成的价格,是社会资源配置是否符合消费需要的客观反映;价格的高低又是人们收入分配和利益关系合理与否的重要参数。与此不同,计划经济下由国家计划机关决定各种产品的生产计划和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以及产品的分配,决策依据主要是计划机关估算的各种实物需要和比例。在计划经济中虽然也使用货币,但只把它当作一种核算工具,计划确定的价格又是固定的,不能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变化,也不能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调节人们的收入分配和利益关系。

第二,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计划经济是附属经济。产权明确、利益独立的多元化主体,决定它是一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企业和消费者作为市场主体,作为经济人,在独立决策时,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以取得消费剩余或效用最大化为原则。这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动力,同时又要经受市场的约束和亏损的压力。劳动者在市场经济下可以双向选择、自由流动,他将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和取得尽可能高的报酬的职业。而计划经济下,国家为企业规定了各项指令性指标,把人力、物力和财力分配给它,生产后的产品上交国家统一分配;盈亏也由国家负责;企业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既缺乏动力,也没有压力。劳动者就业由国家包下来,按国家计划统一分配,虽说没有就业的困难,不会遭遇失业的不快,但职业不能自己选择,在地区和单位之间也无法自由流动,一次定终身,依附于某一特定企业。这说明,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在计划经济中都是一种附属物。

第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计划经济是保护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都是平等的一员,谁也不能在市场中享有垄断和特权地位,彼此之间应是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关系。计划经济则不然。国营企业的产权既然属于国家这个唯一和统一的所有者,国家就对企业的经营承担了无限责任。只要企业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就会受到国家的保护,无论企业经营如何亏损,以至资不抵债,国家也有责任把它维持下去,保护起来,发扬“父爱主义”。当然,市场竞争也有保护,如对各种形式的产权,包括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但这是保护竞争的前提或是一定时期内保护创造性劳动成果,与计划经济下那种保护落后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计划经济是统制经济。市场经济由千千万万个主体组成,各个主体在市场上决不是想怎么干就可以怎么干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如市场进入、市场交易、市场竞争,都必须由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才能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法律和法规,市场成为有序的市场,各经济主体在法律面前成为平等的一员。因此,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制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同,它不是企业为主体,由企业之间横向联系的经济,而主要依靠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各级组织层层统制直到企业的纵向联系的经济。计划指标通过行政权力逐级下达到企业,计划的贯彻执行的督促检查,也由各级行政权力作保证,而不依靠法律的权威;企业眼睛向上,只对上级领导机关负责,不必对市场、对消费者负责。因此,传统的计划经济,某种意义上说,是统制经济,或者说是行政权力经济。

最后,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国际性经济;计划经济是封闭性经济,国别性经济。社会分工的深化,社会生产的增长,必然要求市场的扩大,市场的扩大既表现为市场容量的扩大,也表现为市场空间的扩大。它要求打破地区的封闭性、割据性,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同时,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社会分工必然扩大为国际分工,形成世界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是密切联系的。国内市场要对外国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接轨,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计划经济强调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排斥国际分工,最多允许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害怕外国资本的进入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四、市场经济的功能

市场经济不仅有上述性质和基本特征,在供求、竞争和价格等机制的作用下,它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发挥了一系列的功能。

首先,社会资源的配置者。它自发地调节着社会资源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调节商品和商品流通。所谓资源配置,就是指把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它是任何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首要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社会资源配置有两种基本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方式。前者通过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涨落信号,由企业自主地配置,后者由国家对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方式配置。市场经济是如何发挥配置资源功能的呢?我们知道,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又是不断发展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需要表现为市场上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有购买力的需求。为满足市场需求而生产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生产时,不知道社会共有多少人在生产同类商品,有多少同类商品被送往市场,也不知道市场对同类商品包括品种、规格和质量的商品究竟有多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正好等于需求的情况是极其偶然的,多数情况不是供给超过需求,就是需求超过供给。当某种商品供给超过需求时,生产者互相竞争卖出商品,其主要办法之一就是降低价格;反之,则反是。但商品减价或提价都不会是持久的。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就大,在物质利益刺激下,必然导致该商品生产的扩大和供应量的增加,如该商品的需求量不变,价格就会渐渐下跌。反之,也会出现一个相反的过程。该种商品因价格提高或下降引起生产扩大或减少,意味着社会资源流入或流出该部门。而且,全社会的商品价格组成一个比价体系,某一类商品价格的提高,相对也就是另一类商品价格的下降;资源流入某一部门,同时就是从另一部门的流出。市场经济正是在各种商品价格的升降波动中,形成资源在各部门的自由流动和全社会资源的重新有效配置,使生产能不断适应变化着的需要。

用计划经济方式配置资源,在某种特殊情况,如战争或需要全社会集中力量达到某一特定的或短期的目标时,也许是可行的。但在一般情况下,企图用一个全国统一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手段组织千百万人的生产和分配,去满足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需要,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刺激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由于同类商品在市场上都按同一价格售卖,个别生产者消耗的资源越少,成本越低,他能获得的利润就越大。这必然刺激他去改进技术。其他商品生产者眼见采用先进技术能获得更多利润,也会争相采用,从而这种新获得的生产力会在整个部门、在全社会普及化。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的扩大,社会新需求的引发,必然出现新的社会分工,形成新的产业部门和淘汰一些旧的产业部门,使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到新阶段。

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部门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是对商品生产者绩效的客观评判者。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者,由于客观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有区别,主观上劳动数量与质量不一样,经济管理水平有高低,造成个别成本不一样。商品在市场上平等地按同一价格出售后,成本低者获利多,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成本高者获利少,无利可获甚至要亏本,不得不缩小以至停止生产,于是原来配置在这些企业的资源会向主客观条件好的企业流动。这虽会导致企业破产、劳动者失业等社会问题,但从这一部门或全社会着眼,是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

第四,养成独立自主、开拓创新、敢冒风险的思想观念和作风。经济关系的变革必定引起观念和作风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下,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和作风。等上级布置、靠上级命令向上级要资源,思想保守,天地狭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负责。市场经济则要求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敢为天下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产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降低成本,提供市场需要的优质廉价的商品和劳务。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当然,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货币有买到各种商品和劳务的权力,从而会出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也会产生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未完待续)

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