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应当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

创新应当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如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所谓观念创新,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社会具体情况和实践经验,不断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性。这就为俄国进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必须学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有益经验,但决不能照搬照抄。

第三节 创新应当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

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取得突破和事业的进展。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不断进步和突飞猛进,创新就成了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和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是决定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核心和灵魂。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如此。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时代,它从资本主义旧社会脱胎而出,必须逐步改变一切旧观念、旧制度、旧习俗、旧传统和旧的生活方式,建立社会主义新观念、新制度和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创新则是战胜一切旧观念和旧制度的根本保证。创新并非是人们的一种主观随意性,而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所谓观念创新,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社会具体情况和实践经验,不断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决不是教条,而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它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状况和实践不断发展变化而丰富和发展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时代,他们根据19世纪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一切国家或大多数国家同时进行,才有可能取得胜利,而不可能在某一个国家取胜。后来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由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列宁根据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状况急剧加强的趋势,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日益尖锐化,从而得出了新的结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几个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而且有可能是在各种矛盾的聚合点和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获得胜利。这就为俄国进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正是列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革命与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发展为帝国主义,成为欧洲帝国四强之一。而中国却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我们必须学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有益经验,但决不能照搬照抄。革命前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不发达,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依靠反革命武装进行残酷的统治。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走具有自己特点的道路。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的条件下,毛泽东提出了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建立革命根据地,用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且确定中国的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就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革命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方面也走过一段弯路,出现了一些重大反复和曲折。根本问题就在于严重脱离实际,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其中特别是十年所谓“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灾难。后来,我们党和邓小平通过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机遇,系统地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念,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表明,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理论创新必然会带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新。落后于时代和现实的旧观念,是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的,当然也就不可能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所谓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按照邓小平理论和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要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和扩大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我们国家要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有所创新。换句话说,就是要确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1.要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在发展与应用高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成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才有可能加倍地迅速发展和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在科技进步和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推动科技产业化,逐步形成新型科技部门和行业。初步的实践表明,信息网络科学技术、生命科学和人类基因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型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空间科学和宇宙航天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和软科学管理技术等,根据投资规模和研究成果与应用,均可以逐步形成新型科技部门和行业,这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希望和前途所在。

3.要积极利用高新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改造国民经济,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部门和行业,这是加速发展经济社会的重要办法和途径。

4.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进展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现有条件,调整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布局,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

5.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总体框架下,根据需要和可能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城乡合作制经济和私营经济;既要鼓励将资金和外商“引进来”,又要支持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相结合和统一起来,实行优势互补,避免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克服重复建设和浪费人力与资源,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在贯彻执行“科教兴国”战略进程中,必须及时研究和调整教育结构。目前的教育结构似乎不很合理:在中等教育部门,中等专业和技术学校的比例偏低,不能满足工农业、科技和服务行业对技术工人与技师的需要,而大量普通中学毕业生由于学无所长,不好就业。大学教育近年来似乎也发展过快,同时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加剧了社会失业现象。因此,我们国家应适当进行教育结构的调整。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比例可以考虑实行三七开或者四六开,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对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工的需要,同时要废除中专毕业生不能报考大专院校的限制,这样,就可以兼顾就业与升学的需要。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行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来确定,同时还可以考虑调整对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比例。对大学招生的发展速度应根据国家关于发挥国民经济的短期和中长期规划发展的需要而确定,这样才不至于脱离实际。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要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不仅要有理论和观念上的创新,同时要有科技方面的进步与创新,要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创新,还要有经济管理体制(包括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和管理方法及手段上的创新。否则,我们就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能适应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总之一句话,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不仅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事业的需要,同时也是战胜一切旧观念和旧制度的保证。由此可见,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主旋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