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传输演变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发展_探索与创新回

信息传输演变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发展_探索与创新回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传输演变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发展_探索与创新回信息传输演变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发展杨炳奎摘 要: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迎来了信息革命的时代。传输者主要是教师,也包括教师采用教学原则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是信息的主要接收者。这一时期大大地加快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速度。

信息传输演变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发展_探索与创新

信息传输演变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发展

杨炳奎

摘 要: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迎来了信息革命的时代。媒体技术更新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会引发教育领域的革命。本文探讨信息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简述不同时期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英语教学的超文本化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信息;传递;启示;英语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推向信息革命的时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和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人类学习提供了先进理念、媒体技术和新的教育思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评价和管理,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引起了全方位的教育改革。(www.guayunfan.com)

一、信息的内涵与外延

“信息(information)”的英语词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不论是英语还是拉丁语,当初都不会给这个词赋予“信息”的含义。即使是当代英语词典也未提到与信息相当的概念。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到,“信息”的内涵不断地揭示。information这个词就涵盖了“信息”的全部内容了。

1.从认识论角度讲,信息可以描述为世界上一切物质系统存在的形态、状态、结构特征等具有确定性表征和标志。信息论的创始人把信息看成是不确定的减少(reduction of uncertainty),这是指通讯过程中的信息转换到日常生活中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凡是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的消息是信息。[1]也就是说消息里有信息,消息里有多少信息决定于消息的内容多少,以及是否减少不确定的因素。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数据、消息。

2.在传播学中,信息是指能够传递并能被接受者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刺激。它有两种基本存在形式:内储形式和外化形式。内储形式是暂时和长期在大脑里的信息。外化形式是用符号记录下来的书籍、文献、磁带、光盘等信息形式。信息可以是思想、知识、能力和情感,是交流或传播活动得以进行的最基本要素。

3.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正是以J.S.Bruner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知识是以信息的形成为人们所接受,以不同方式储存在记忆之中。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教育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教材是信息的载体,师生是信息的加工处理者,心理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认知是一系列心理加工过程,学习就是恰当方式或途径获得心理表征(Mayer 1996)。[2]因此,语言课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控制的语言信息传输和反馈系统,它是由语言信息源、信息传输通道、信息传输者和信息接收者构成。传输者主要是教师,也包括教师采用教学原则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是信息的主要接收者。

4.信息传递与环境关系密切。环境作为交流的组成部分,就意味着信息是在一定环境下发出的,信息的解码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环境可以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例如:

记者在白宫问:Is Mr.President Bush in?

记者如果在德州克劳芙特农场问:Is Mr.President Bush in?

记者如果在伊拉克问:Is Mr.President Bush in?

信息的发出者(记者)在不同的环境下,用同一句话发问,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这一例子反映意义存在环境中。需要指出的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下形成和发出的信息,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下接受者所领悟的含义不一定相同。

二、人类信息交流手段的演变

传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相互交换信息的行为。人类社会存在以来就面临一个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必须进行交流与沟通。不同历史时期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粗略地把它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1.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时期

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动作符号(如:表情、体态)、音响符号(如:音乐、音响)、图形符号(如:图像、图画)和视目符号(如:图解、地图)等。[3]在原始社会人类的语言尚未形成,人类社会就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种种威胁,还要防范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人们迫切需要进行交流与帮助。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非语言符号手段进行交际,通过体态、音响、图形等手段表达人们的原始需求。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单靠身势体态还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还需声音与图形来补充,久而久之,某种声音代表一定的意义,这就是人类口语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信息传递方式是原始的,信息传递的正确度较低。

2.口语传递信息时期

这一时期距今约三万年到五万年左右。那时人类的祖先是如何传递信息呢?由于有了口头语言,但还未有文字语言,他们是通过嘴巴一代一代往下传递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那时,人类的记忆力十分惊人,用自己脑子记住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再传给后代。在我国西部还有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这种历史习俗,这些少数民族还没有自己文字,而民族的文化是通过少数民族的族长,挑选族内最合适的人选,经过一定仪式,用口头诵记方式,将文化传承下去,使该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这种传承信息的方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的限制,远距离很难传递信息,且对人的记忆力要求很高,只能传递十分有限的知识和经验。

3.文字传递信息时期

这一时期约在距今六千年之前开始。社会的发展发明了纸、印刷术,有了文字。这时,可以印成书传递知识和技能。这一时期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图画、图文和绳结记事等方式传递信息。然后成了手抄本。如:中国的甲骨文、西方的羊皮书这样的东西。第二阶段是印刷术发明后,便有大量精美图书。这就使得人类传递信息由口头传递时期转向读写时期,人类依靠读写、手写和眼睛看的方式,把知识和技能,一代一代不断地往下传承。这一时期大大地加快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速度。但人类传递方式的改变使得他们的记忆力锐减。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容量明显增大,而且是白纸黑字,正确无误。除了使得人类记忆力下降,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因为读写是线性的,我们的思维能力也成为线性的,一根直线不能转弯。这也导致我们的教学法也是线性的,一册一册地教,每课又是1.Warm up;2.Text Reading;3.Useful Expressions;4.Grammar Focus这个程序一步一步教下去,是线性思维的结果。这种传递和交流方式,影响着人的生活需求,人们还在思考着革新的问题。

4.超文本交流时期

超文本又称无文本(hyper text)是非线性网络方式组织信息。它以接点为信息单元,节点与节点之间通过链加以连接,形成信息网络。在传统的信息组织结构中,都是以线性的方式组织信息,如录音带、录像带、课本等,要查找某一特定信息必须按顺序搜索。然而人类的记忆是一种联想式的网状结构,可以通过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路径检索和提取信息。模仿这样的信息组织方式就是超文本技术。[4]

超文本交流技术的构想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科学家在考虑如何设计一种新技术,可以大量储存信息和便于检索。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一些思想家和哲学家一直在考虑如何改变受读写影响的线性思维,能让我们的思维不断地跳跃,而且可以在不同书本之间跳跃。1989年万维网(WWW)被发明了,它是一种基于超文本方式的信息查询服务,能为用户提供一种功能强大的图形界面,实现了我们在网上可以不断跳跃的美梦。我们从此可以一本书一点跳到另一本书,我们可以从读写时一点,转到可听、可说、可视的内容。全然不需从图书馆借还书的过程,信息传递技术的突破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缩短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空间,却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层面交流疏失。学生与自然、社会的“亲情”被屏蔽了。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妥善解决。

三、信息技术发展给英语课改的启示

人类历史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透视了教育方式的变化。从近代传授教育——播音教育——电视教育——多媒体教育——网络课程教育。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思维方式。

1.英语教学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外语教育学的发展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与传播理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现代教育技术,使得两者关系更加密切。传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互相交流信息的行为,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因此,信息传播理论对深化教育改革是有益的。关注传播理论的研究成果,注意引进到基础教育领域,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所以提高教学质量不仅仅是研究教学法理论的问题。

从传播信息的角度考虑,人类是一个信息加工者,知识是以信息的形式为人们所接受,信息是以不同的方式储存于大脑之中,教学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相互作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学是一种认知活动。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过滤”新的信息并建构自己对新信息的理解,然后把这种理解与他们之前相关知识进行“匹配”。匹配包括对已有知识表征的确认,即是吻合还是不吻合。如吻合,建立和接纳新意义和认识,如不吻合,则修改已有的知识表征以接纳新信息,或者将新信息过滤、清除掉。这不仅仅是教育理论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学习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一些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对理论系统地理解和整体把握,充分发挥理论的系统功能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传统教学中以线性思维编写教材,以线性思维组织教学,这会形成线性思维的习惯。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非线性网络方式组织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路径检索和提取信息,使用时便会刺激人脑联想式的网状结构,从而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

外语教学的发展方向看,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模式。从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应当把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更全面地发展,学习效果更为显著。但是,教学研究的结果证实,仅仅靠强调个性化学习是不够的,在有些学习场合(如:学习高级认知技能、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个性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些场合更多地依赖于师生、学生之间交互作用和群体合力。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工作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群体工作比个体工作更为重要。完成一项工作往往需要来自多学科的许多人合作。实践也证明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可以促进学习。

2.外语教学的发展与信息科技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信息交流的历史揭示了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的事实。外语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根据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文盲标准,如果你不会看地图,不会使用计算机,那你会被列入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之列。一个信息时代的“新文盲”要走上信息时代的讲台是不可想象的。多媒体网络课程体现了进入新世纪外语教学的超文本化。人类社会出现以后,就面临着一个知识技能如何传递的问题,超文本化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变化,所以超文本学习将成为外语学习的主要趋势。

3.外语教学的发展与教学环境结构应融为一体

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活动。教学环境这里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环境和在这种环境下所产生的师生心理环境。重视教学环境的构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环境。特别是微观世界模式,提供学生相当自由的学习环境,是一种促使学生联系各门学科规律和知识的一种微型的现实环境。在这个微型的交互学习环境里,让学生沉浸在知识海洋里,并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一个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可以与在自然环境里习得语言相媲美,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是一次飞跃。这种环境不仅提高了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也容易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开发学生的智力。

心理环境是人这一主体对客体环境的知觉、态度、信仰以及如何利用环境等。[5]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态度。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环境的影响和心理对环境的反应也是很明显的。

心理研究显示,英语学习者的心理因素非常重要,传统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心理环境好要学习,心理环境不好也要学习。如果学生课堂上情绪不好,方法再好也是无效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还要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全心全意参加到信息加工活动中来,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社会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因为它本身就是知识和文化领域的一场革命。它改变着知识形态和内容、传播和接受的方式以及知识的地位。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共享全球知识库,可以迅速创造和传递知识,多媒体技术又把文字、数据、图像和声音集成起来,实现图文、声像一体化的教育佳境,这必将在教育领域引发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才仁.英语交际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38.

[2]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6.

[3]潘中淑.新编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24.

[4]胡壮麟.外语教学发展的观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01):24-25.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24.

(本文发表于《中小学英语教育》2007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