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背景下古镇重塑与再造理论与实践探索

旅游背景下古镇重塑与再造理论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并以丽江古城为实证对象,通过对古城旅游景观空间重构,使古城旅游景观空间生产朝着健康、可持续、和谐的方向发展,从而造就古城镇旅游景观空间发展的理想结构和模式。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探寻古镇旅游景观空间原住居民权益与资源保护开发的平衡点。《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一文:将空间生产理论引入古镇旅游开发与利用研究之中,弥补了古城古镇旅游研究中的理论基础之不足。
旅游背景下古镇重塑与再造理论与实践探索_《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简介_云南省第十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成果简介

明庆忠 段 超

1974年,法国现代思想大师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创造性地提出空间的生产理论,扭转了空间是社会关系发展演变的静止容器或精神的产物的概念,他认为空间是生产的,具有社会性的,同时又反过来对社会和人的行为具有某种内在关联的动态实践过程。古镇作为空间的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实践舞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迅速升温,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古镇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其空间的生产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空间,从一种生产方式转移到另一种生产方式时,必然伴随新空间的生产。古镇旅游景观空间也是如此,旅游开发不仅改变古镇原有空间形态,而且形成一个多维社会空间并存的客观现实。旅游开发导致古镇空间生产者、消费者、生产力、生产关系重置,即古镇人文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古镇空间原住居民缺位、古镇空间景观符号化、空间倾向资本化等。这些由旅游开发导致古镇旅游景观空间转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极有必要从空间生产视角来重新审视。

古城镇或城市历史街区是城镇特色的集中展示地,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价值。古城镇旅游及城市历史街区开发中如何处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极为重要的人地关系问题,随着全球化和大规模旅游开发将会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一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古镇旅游景观空间实践为分析对象,从“空间的生产”视角揭示旅游开发古镇从自然空间到社会空间的过程,这种空间转变呈现出古镇社区矛盾激化、古镇旅游景观空间符号商业化和城市化;通过古镇旅游景观空间运作现状,分析古镇在旅游开发期间空间转变产生的古镇社区生活问题与矛盾,揭示古镇在旅游开发中,在追求社会财富极大化的同时,牺牲了古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同时,政府主导下的古镇旅游景观空间生产导致古镇空间格局发生重构,古镇人口置换问题严重,并趋于非均衡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寻求古镇旅游开发中古镇居民与旅游空间的平衡点,对其古镇旅游景观空间进行重构。利用前台与后台模式,对古镇旅游景观空间进行重构,将古镇旅游景观空间划分成前台舞台化空间、过渡性空间和后台保护空间三部分,阐明其重构旨在协调政府、异质性群体和古镇原住居民的诉求,谋求古镇旅游景观空间“效率、质量、公平”三者之间平衡。并以丽江古城为实证对象,通过对古城旅游景观空间重构,使古城旅游景观空间生产朝着健康、可持续、和谐的方向发展,从而造就古城镇旅游景观空间发展的理想结构和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空间生产理论与古镇旅游景观空间分析:三元空间与古镇旅游景观、空间生产与古镇文化景观符号的耦合。(2)空间生产,古镇旅游景观空间运作方式及生产逻辑,空间运作方式——权利与资本的结合;空间生产逻辑——从文化资本到经济资本。(3)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对古镇旅游景观空间的重构主要强调古镇原住居民参与资源、经济共享。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以空间三元辩证法为依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Edward Soja)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二元论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空间”概念。前台舞台化空间是“第一空间”,是一套物质化的空间性实践,属于物质文化资本展示空间。从空间生产角度看,前台舞台化空间应还原古镇传统建筑格局和生产的产品,生产服务的主体也从异质居民逐渐向古城原住居民转向。同时,为提高古镇持久吸引力就必须保证古镇旅游景观物质空间中“民居博物馆”的称号。过渡性空间作为“第二空间”,是精神构想性空间,是古镇原住居民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过渡性空间作为文化缓冲区,起到了保护后台原生态空间的作用,一方面以舞台形式展现古镇传统精神文化;另一方面注重古镇精神符号原真性特征,增添古镇后台生态空间的神秘感。在该空间,古镇精神文化符号以民俗博物馆形式存在,当精神符号被当作文化产品进行生产时,不能刻意满足大众旅游者需求而过度消费。过渡性空间生产宗旨是文化资源不为消费而生产,只限于存在而消费。后台保护性空间作为“第三空间”,是古镇社会生活空间,它记录了古镇居民最真实的生活场景。后台保护性空间是古镇公共空间,是古镇行为事件发生的物质载体,是容纳社会生活行为的场所,叙述着古镇居民的故事。该空间是古镇原真性保存最完好的空间。后台空间不可能完全封闭,其作为生产资料,并不对所有旅游者开放,它仅满足部分游客为深层次挖掘古镇原真性文化而与古镇原住居民进行文化互动。后台保护性空间旨在满足古镇原住居民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4)丽江古城旅游景观空间生产重构:丽江古城旅游景观空间生产概况,丽江古城旅游景观空间重构:一是前台舞台化空间;二是过渡性空间;三是后台保护性空间。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探寻古镇旅游景观空间原住居民权益与资源保护开发的平衡点。古镇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价值,古镇旅游开发如何处理古镇旅游景观空间中古镇居民和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问题将引发更多的思考。从古镇旅游景观空间生产看,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有利于古镇社区可持续发展,古镇居民成为古镇旅游景观空间的生产主体,发展旅游并非通过牺牲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来获取经济利益,而是通过前台舞台化空间和过渡性空间较真实地向大众旅游者展示。另外,古镇原住居民的加入,共同分享旅游发展获取的经济成果,使古镇旅游景观空间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空间社会效能也得到改善。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一文:(1)将空间生产理论引入古镇旅游开发与利用研究之中,弥补了古城古镇旅游研究中的理论基础之不足。(2)首次系统阐释古镇旅游景观三元空间、空间生产与古镇文化景观符号的耦合、古镇旅游景观空间运作方式及生产逻辑,构建了权利与资本的结合、从文化资本到经济资本的空间生产模式;该模式展示了古镇旅游景观空间的不同旅游功能的空间和不同空间的旅游活动性质,有助于寻求古镇旅游景观空间“效率、质量、公平”三者之间的平衡。在古镇旅游景观空间生产中,并不通过牺牲古镇文化资源来获取经济利益,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能实现社会公平,鼓励古镇原住居民分享古镇经济发展成果,从而整体提升古镇旅游景观空间社会效能,增强空间凝聚力,提高空间质量。(3)对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旅游景观空间进行了重构,使古城旅游景观空间生产朝着健康、可持续、和谐的方向发展,为丽江古城旅游景观空间重构及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取得了优良成效;也为其他古城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及发展提供了参考。

本文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据了解和查阅,为目前《新华文摘》全文转摘的唯一一篇旅游研究论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2期做了转载。受到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管委会重视,丽江师范专科学校等把它作为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及实习时重要的参考案例及经典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