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县域经济的内涵_职业技术教育与县

县域经济的内涵_职业技术教育与县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类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即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因此说发展县域经济,实际上指的就是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全面地发展以上各个方面的各类经济活动。市域经济是省域经济中的副省级、地级、县级市行政区域经济。一是整体性,即县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县域经济的内涵_职业技术教育与县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内涵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总结部分专家学者的论述,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县域经济的基本涵义。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其一,县域经济就是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这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复合性;其二,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区域性;其三,县域经济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特色性;其四,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系统性。

我个人认为,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县城 或市区(指县级市,下同)和乡镇为依托,以县域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经济的整体发展基本依靠本地农业,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基础,同时包含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属于中观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它是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系统功能相对完备的区域综合经济体。从产业结构看,县域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从空间结构看,县域经济以城镇经济为中心,以集镇经济为纽带,以乡村经济为基础;从组织层次上看,县域经济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经济、集镇经济、乡村经济、企业经济(家庭经济)构成;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看,县域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从地域总体和经济整体看,县域经济具有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两个方面的特点。一般说来,县域经济属于农村经济,但县域经济中的城镇经济较多地呈现城市经济的特征,如果城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那它就会转化为城市经济。

系统论的角度看,县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它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包括:①县域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系统。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系统。②县域的基础设施系统。③县域的人口与教育系统。④县域的政治与政策系统。⑤县域的社会文化环境系统。⑥县域的经济目标。上述子系统由县域内部科技、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并受更高一级系统的支配。(www.guayunfan.com)

因此,我们认为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在一个县级的行政区域内(县或县级市)或市区(指县级市区,下同),以产业经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按照宏观经济发展和调控的要求,根据县域条件和优势,实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多部门结构、多层隶属关系和多级生产力水平构成的地域性的综合经济体系。它一头承载着农村发展的重担,另一面又面临着城市经济的冲撞,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点,也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更是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交互地带。

县域经济的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县域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区域”是一个普遍的空间方面的概念。但对于“区域(region)”,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将“区域”看做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做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 在县域的特性中,最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其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高度相关性。按照相关特点,县域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区域内部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即匀质区域,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等。第二类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即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3. 县域经济是一个复合概念。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看,它既包含城镇经济,又包含农村经济;从经济活动的产业特征看,它囊括了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从资产的所有制角度看,它既有国有经济,又有集体经济,还有个体、私有和混合经济。因此说发展县域经济,实际上指的就是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全面地发展以上各个方面的各类经济活动。县域经济就是以县级区划内的国土为载体,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网络,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在全县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在更大区域的分工协作中获得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

4. 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市域经济是省域经济中的副省级、地级、县级市行政区域经济。市域经济因行政区划管辖的地域性特征不同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型市域经济,它包容部分或较小比重的农村经济,一般称这类市域经济为城市经济(市区经济)。另一类是地域型市域经济,它随行政区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市管县(市)体制和“撤县建市”模式的推行而出现,其城市经济的比重不大,县域经济是其基础组成部分 ,本书所研究包括这一部分。地域型市域经济与城市型市域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地域型市域经济中的农村经济(县域经济)比重很大。

二、县域经济的特点

县域经济首先是区域经济,但又不同于像珠江三角洲等那样的区域经济,也不同于沿长江和沿京九那样的经济带。同时,县域内农村占有广阔空间,农民占绝大多数,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二、三产业还不够发达。但县域经济也不能被简单认为是农村经济或农业经济。

县域有两大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即县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二是内部结构耦合性,即县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耦合,如城乡结构耦合、 教育与经济结构耦合城镇结构耦合、环境结构耦合。这种结构耦合性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其中稳定性是与整体性相关的,没有稳定的结构,必然没有一致性和整体性。

县域经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性。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具有一个特定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定的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同时经济长期的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历史、地理、自然和社会等因素的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范围比大经济区要小得多,因此它的经济活动的地域性特色更明显。在这个区域内,因其特有的地理区位,长期形成的历史人文和特定的自然资源,使得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同时,县域经济又是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

2. 完备性。县域经济属于中观经济层次。它的经济活动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也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商业、物资、金融、饮食、服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险、环境保护、外贸等许多部门、许多行业。因此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的缩影,具备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看,它既包含城镇经济,又包含农村经济;从经济活动的产业特征看,它囊括了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从资产的所有制角度看,它既有国有经济,又有集体经济,还有个体、私有和混合制经济。

3. 开放性。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它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不是人为的市场分割。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可以突破人为划分的地域和边界,冲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民族关系等影响,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协作网络,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它包括向县域内部的开放,也包括向外部的开放。内部开放是指各子系统之间自由的物质流动和能量转换 ,而外部开放是指该县与县域外的交流。县与县之间,县与大中城市之间的要素的流动,形成相互辐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态势。

4. 中观性。县域经济既不是以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也不是以企业等单个经济主体为对象的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中介。县域经济中既有农业经济,也有工业经济,因此它承担着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相结合的重任;县域经济一头连着城市,一头又连着广大的农村,处于农村和城市的中间地带。这些特点决定了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中介性质。

5. 差异性。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和区域所具有的特性,各自的比较优势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服务业主导型以及综合发展型。另外在发展水平上也呈现出较大差异,如发达型经济、欠发达型经济和贫困型经济等。全国百强县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则很低。各省的县域经济发展也不均衡。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还存在城市化水平低、资金和人才严重缺失的问题。

三、县域经济的作用

县作为行政管理和行政区域的基础层次,处于安民、富民第一线,“郡县治、天下定”这一古训至今仍然适用。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优化配置县级资源,加快农村改革开放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从而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基础。

1.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都是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资金、技术和人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与城市化,长期采取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经济政策。县域经济为城市经济提供了巨大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城市经济在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发育、成长。

2. 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端。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的县域经济,率先拉开了由传统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序幕。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当时著名的75号文件,对包产到户的形式予以肯定。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计划体制,极大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据统计,1980~1990年,中国农业年均增长率达5.99%,工业为11.1%,服务业为13.6%,与1965~1980年期间的农业年均增长率2.8%、工业10%、服务业10.3%相比,全面实现了经济提速。

3. 县域经济是县域社会的支撑。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我国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不断剥离家庭的种种职能;另一方面,要求社会更好地承担抚养教育、赡养老人等职能。一方面,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求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提供持久不竭的强大动力。然而,教育科学、社会保障、政治民主的发展,都需要经济发展来支撑,可以说离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社会发展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 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途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才能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全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贯彻“五个统筹”方针的重要结合点,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社会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