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状与改革

现状与改革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会议研究解决的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如物价、房改、交通、环境,以及本地建设、重点工程进展等,信息量大,群众“求知欲”强。及时报道不仅可以满足群众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提高会议的新闻价值,增强会议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电视会议报道的特点、现状与改革

电视会议报道,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和作用,是党和政府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宣传政策、指导工作、动员群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手段。但是,近年来会议报道过多过滥现象值得注意。会议镜头充斥电视屏幕,画面单调,内容枯燥,形成公式化,令观众厌倦,浪费了电视的宝贵时间,削弱了会议报道的作用,降低了新闻整体质量和效应,影响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感染力和收视率

电视会议报道的影响力与负效应,说明了电视会议报道改革的必要性。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突出会议的新闻价值和电视会议报道的特点,挖掘电视会议报道的主题,改革电视会议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一、会议的新闻价值

会议的新闻价值与会议报道的新闻价值是相互关联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反馈、提高。会议特别是大型会议、重要会议,越来越引起新闻界社会的重视与关注。会议因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决定了它独有的新闻价值。会议越重要、越特殊,其新闻价值就越大。

各种不同类型的会议,因会议性质、内容不同,新闻价值也不同。

1.重要性价值。会议的性质、内容重要,事关全局,具有划时代意义。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省、地、市召开的党代会、人代会、经济工作会议等,都是为了贯彻中央重大决策的措施、步骤,对推动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地区的工作都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这一类会议不论是全国性的,还是省市性的,都是各单位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2.政策性价值。为了确保任务和目标的实现,会议往往推出新的方针、政策。如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大的新闻价值。有的会议,如粮食收购会议、物价会议等等,制定的方针政策,与广大群众利益有密切关系,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关心和关注。

3.工作指导性价值。对工作作出决策,提出要求,布置任务的工作会议最为常见,也最多。如春耕生产工作会议、工业运行协调会、创建卫生城动员会等等。这类会议的报道,有利于帮助群众了解当前和下阶段的工作任务与要求,指导和促进工作的开展,同样具有新闻价值。但必须选择重点,突出主题。

4.信息性价值。很多会议研究解决的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如物价、房改、交通、环境,以及本地建设、重点工程进展等,信息量大,群众“求知欲”强。及时报道不仅可以满足群众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提高会议的新闻价值,增强会议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知识趣味性价值。有的会议本身就充满着知识性、趣味性,如歌会、演讲会、报告会、新产品鉴定会、展示会、现场会等。会议内容丰富多样,别具一格,很有特色。抓住这些特色,就能使报道富有感染力。

6.揭示性价值。有的会议研究的内容、问题的意义,已不在事物的本身如何处理、解决,而在于事物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意义。如火灾事故现场分析会,分析处理某企业工人擅自离岗吃饭,造成设备发热引起火灾,烧毁车间一事。但事件背后反映了职工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工作纪律松懈,防火设施落后,“只抓生产不抓安全”这种现象在一些企业普遍存在。将这一问题揭示出来,比报道事故处理结果更有新闻价值和指导意义。

会议的新闻价值是多元的,还有时效性价值、接近性价值、显著性价值、新鲜性价值等等。会议的新闻价值也是综合性的,有的同时具有几种价值。衡量一个会议的新闻价值,最重要的是看是否带有全局性和群众关心的问题。越带有全局性、越接近群众关心的问题,其新闻价值就越大。搞好会议新闻报道,关键在于要强化会议新闻价值意识,学会用新闻价值这一尺度,衡量、取舍会议是否值得报道,采取什么形式、规格进行报道。同时,由于电视与报纸、广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取舍、选择会议新闻价值时要从自身的特点、优势着眼去考虑。

二、电视会议报道的特点

电视会议报道与报纸、广播的会议报道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表现为:

兼容性——电视会议报道与报纸、广播最大的不同就是电视的兼容性,视听兼备,声画并茂,既能听又能看。播音员的配音、述评,又可以与录像画面、图片、文字、现场声、现场采访、特技处理以及资料等多种形式兼容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视听作用,扩大信息容量。

现场感——电视会议报道都是在现场拍摄、采访,通过会议画面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直接感受会议现场情景和情感,引导观众介入和参与,缩短了报道对象与观众的距离,宣传效果大大超过报纸、广播。

短——电视会议报道必须短,这是与报纸、广播会议报道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报纸版面充足,一般报纸会议报道比电视、广播的要长,篇幅要大。广播不像电视易受画面的影响,写法可以多样,篇幅可长可短。由于受到电视新闻节目时间有限、电视播音(配音)不易记忆和会议场面单调变化少三个因素的制约,电视会议报道必须短。另外,新闻节目应以“信息量多容量大”定位,这都要求电视会议报道要短小精悍,突出主题,抓住要点,提供信息。

三、会议报道多而滥的主客观原因

会议报道过多过滥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它的形成有着众多的原因,既有社会客观造成的原因,也有记者自身思想业务素质方面的主观原因。

客观方面:

1.一些领导把电视台前来拍摄新闻作为一种装饰,来展示会议规格、档次和办事人的能耐,显示会议的“重要”和对会议的“重视”。不论是重要会议还是一般会议,是工作会议还是行业会议,都要求电视台派员报道,甚至出现“等(电视)记者开会”“电视台记者不到不开会”的现象。

2.一些部门主持召开的会议,为了引起与会单位和与会人员的重视,原由部门发的通知,升格为由政府发会议通知,规定新闻单位必须报道,造成会议报道过多。大量政府行为的会议报道任务占据了记者的主要精力,这在省会城市电视台更为突出。

3.一些城区、部门、单位召开的会议如表彰会、动员会等,为了扩大形象,托人情,拉关系,找领导,请电视台拍新闻,致使无多少新闻价值的会议充斥电视屏幕。

4.一些人出自“好心”,为了突出宣传领导,凡领导到的会议,必要电视台拍片。

5.有的领导过于强调会议的“重要”、内容的“详尽”,不顾电视的规律和电视会议报道的特点,要求“详细”“全面”报道会议,从而使会议报道“超长”,画面重复、单调。

6.每年年头、年尾和年中,各种会议相对集中,迫使这一段时间的新闻节目中的会议报道增多,比重增大。

主观方面:

一些记者不能以新闻价值取舍会议,选择报道形式;不深入调查采访,不分析掌握会议精神实质要点,不做会议记录,凭记忆加想象,摘点讲话稿配上画面凑成一篇;求全不求精,不讲电视会议报道特点,面面俱到,文字又长又空,画面重复单调;讲人情,拿“红包”,不问是否必要,不管效果好坏,往往“小题大做”。上述种种使会议报道淡而无味,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四、电视会议报道改革的突破口:主题与形式

电视会议报道的改革是多方面的,主要应致力于会议主题的挖掘和电视报道形式的多样,以及两者间的紧密结合。

1.学会运用会议新闻价值分析取舍会议

不同内容的会议,新闻价值各不相同。要学会和运用会议的重要性、政策性、指导性、信息性、知识趣味性、揭示性分析取舍会议。没有新闻价值或新闻价值不大,就坚决不报道。新闻价值是会议报道主题和报道形式的基础与前提。抓好这一环节,就为选择会议报道的主题和会议报道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2.吃透“两头”

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党委和政府每一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与任务,把握全局,从全局的高度,分析会议研究的问题,选择报道的主题,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站得高,才能把问题看得深、看得透。同时,要了解民情,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事物的实际情况、进展程度、发展趋势,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会议报道的主题,突出会议的主旨和重点,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3.要了解会议内容的主要精神,抓住实质性问题

了解领会会议的主要精神,对于把握会议报道的灵魂十分重要。重要会议、大型会议,往往报道比较全面,文字也比较长,可以采取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内容分别连续报道。而平时,电视会议报道大部分是一般性会议报道,最忌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参加会议报道的记者必须了解掌握领会整个会议的主要精神、主要内容和宗旨,以及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实质性问题,做到材料充足,分析透彻,说服力强。

4.突出重点深化主题

有的会议,特别是重要会议、大型会议,会议内容较多。报刊由于版面充足,可以全面报道。电视应突出会议的主要内容,进行纵深报道;或选择会议的一个方面,一个问题单独分别进行报道。切不可“贪大求全”。抓住一个方面问题,深入挖掘主题,可以使主题更鲜明、更突出、更具有说服力。如1993年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代表民心的四次掌声》,就是抓住李鹏总理在八届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香港问题的一段三分钟的讲话,会场共响起了四次掌声,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彭定康阻挠破坏中英谈判的严正立场,同时配用同期声,产生较大影响。

5.善于捕捉会议新闻中的新闻

新闻无所不在,有价值的新闻往往掩盖在大量的一般性新闻之中,这就要靠记者的新闻敏感,去捕捉会议新闻中的新闻。《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催眠会》抓住了与会者对会议没有兴趣甚至睡觉的现象进行报道批评,很有典型意义,获1988年新闻特等奖。1989年获中国电视新闻特等奖的《山西实现耕地由减转增加》也是记者从山西省农村工作会议中挖掘出来的。

6.跳出会议开拓新的报道途径

这种报道形式运用较为经常。(1)从会场外转入会场内,或从会场内转到会场外。(2)从会外与会议内容相关的报道转到会议上作出的决定、要求。(3)以会议提出问题为由头,转入与问题相关的报道。(4)从会议材料挖掘主题,另外组织报道。如《我国耕地人口的承载力处于临界状态》就是记者从全国现代农业研讨会上挖掘的题材。《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催眠会》也是跳出会议捕捉的报道。这类报道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减少会议人头画面,而是为了使报道主题更鲜明突出。

7.分门别类,寻找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会议,要注意寻找不同的特点。对会议要分门别类,根据不同会议性质、内容、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报道主题和报道形式。越有特点,就越有新闻价值,就越能吸引观众。

相同或相似的会议,更要注意从相同中寻找出不同特点。特别是作为市级电视台,遇到县(区)、行业(部门)在同一时期根据市统一部署召开的会议,如誓师会、动员会、党代会、人代会等等,内容大同小异,为营造气氛,又需报道。对于这类会议,应尽可能综合报道、发简讯。单独报道应从会议的内容、解决的问题、提出的任务要求以及主办单位的职能、影响等因素,找出会议的不同点加以深化挖掘进行报道,以增加特色,减少雷同。

8.化大为小,化长为短,化单元为多元

电视会议报道,观众最不愿看的是长篇报道。对于一些重大会议报道,除有关领导特别规定外,可采取“化大为小、化长为短、化单元(一篇)为多元(多篇)”的办法组织报道。不带全局性的会议,不要按大型会议报道规模报道,不必罗列出席会议领导名单,不必报道每个领导的讲话内容,尽量减少篇幅。对一些重要会议,报道起来篇幅较长,可以根据不同主题化解为多篇编为一组,也可以分开,形式多样,互为呼应,使报道更丰富多彩,主题更加突出。

9.会议场内场外相结合

以往的会议报道,注重拍摄的都是会场内的画面,会议横幅、主席台、发言人、参加会议者,不注意场外画面的描写。场外画面往往更能烘托气氛,增强动感。如人大会议从人大代表进入会场神态切入,展示人民代表当家做主的精神风貌。领导会见客人,从场外迎接转入场内座谈,给人一种亲切感,画面也显得生动活泼。

10.注意运用“空镜头”过渡

在会议报道中,还应运用空镜头对场内的细节描写,作为画面变换的过渡。如会徽、横额、标语、胸章标志、鲜花、屋顶灯光、文件、笔记记录等等,来丰富画面内容,创造报道的意境,象征和深化主题,弥补会议镜头单调乏味的不足,还可以使画面转换流畅,解决接口画面跳动的感觉。

11.资料画面的运用

在会议报道中,根据报道的内容(如工作总结汇报和回顾,形势和问题分析等),运用相应的资料画面编入,改善和丰富会议报道镜头,这是会议报道改革最常用、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但应注意三点:①资料画面与报道内容要相符;②资料画面运用要有一定时间长度;③要注意资料画面运用的切入和切出的过渡或交代,必要时要打上“资料”二字注明,以防止误解。

总之,电视会议报道的改革比报纸、广播更必要,更艰难,必须从会议报道的立意、主题、文字内容、画面编辑、报道形式等众多方面下苦工夫,综合考虑,才能获得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