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化时代的日本电视节目

数字化时代的日本电视节目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字化时代的日本电视节目宋晓阳身处东亚的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但是,有一项关乎全体日本民众的“电视经济行动”却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数字化,对于日本电视业的未来发展,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电视完成了24小时节目播出编成体制,NHK早间电视连续小说节目也闪亮登场。从此,板块节目成为日本电视节目制作的主体形式。

数字化时代的日本电视节目

宋晓阳

身处东亚的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但是,有一项关乎全体日本民众的“电视经济行动”却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2011年7月24日,日本结束模拟信号播出,全部实现数字化播出。数字化,对于日本电视业的未来发展,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梳理日本电视近60年的发展之路,从中提炼出日本电视新闻报道的行走路径,以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三档电视新闻节目为文本,将现代日本电视新闻节目特征一一概括;同时,还介绍了日本电视娱乐节目的最新发展脉络和代表作品。

一、日本电视半个世纪的发展史[1]

1953年(昭和二十八年)日本开始电视放送,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回顾过去,电视在日本民众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电视媒体的诞生、发展,电视收视行为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间接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影响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

1.普及期(1953—1965)

1953年2月1日NHK东京电视台开播,同年的8月28日日本电视台(NTV)作为民放商业电视台[2]开播,这一年被誉为“日本的放送元年”。

以新媒体身份出现的电视机,对于战后的日本民众来说,这个四四方方的小盒子实在是一件高级的奢侈品。在电视诞生的20世纪50年代初,杂志作为纸质媒体的影响力还远远没有出现,《朝日新闻》的朝刊只有8页,夕刊只有4页而已。那个时代的“媒体王”是广播,电影是大众动画影像的主导媒体。电视离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了。

这个时期电视机的普及率极低,1953年是0.1%,1954年是0.3%,1955年是0.9%。无论是非商业性质的NHK,还是以商业利益为第一前提的民放商业电视台,那时,两者的共同任务只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电视机的普及率。

实现普及率的关键点是让大众接触到电视,从而离不开电视。于是,“街头电视”成为普及电视机的前奏,日本全国共有2780处公共场所放置了电视。普通民众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看到电视,知晓电视的功能,这一渗透行为对于电视机的普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那个缺少“大众娱乐”的年代,一些咖啡馆、美容院、食堂为了吸引顾客纷纷购买电视机,电视机的普及率逐年提高。

普及期的电视主打的是“直播”牌,1959年日本现任天皇的结婚仪式的直播,1963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后葬礼的卫星直播,以及剧场演出直播、体育比赛直播等,使得电视媒体的地位逐渐稳定壮大。

这一时期电视完成了24小时节目播出编成体制,NHK早间电视连续小说节目也闪亮登场。1964年4月朝日电视台推出的《木岛则夫的早间秀》成为超长时段板块节目的鼻祖,该节目参考的正是美国NBC(国家广播公司)的“Today”节目。从此,板块节目成为日本电视节目制作的主体形式。

除此之外,电视频道也逐步增多,由最初的NHK和日本电视台两家电视台逐步扩充到多家,分别是TBS(东京广播公司)电视台(1955年)、NHK教育电视台(1959年)、日本教育电视台(朝日电视台的前身,1959年)、富士电视台(1959年)等。1964年最后成立的一家电视台是东京电视台。

NHK教育电视台是世界上第一个教育电视台,1959年1月成立,主要制作的是教育·教养类节目。建立之初每天的节目播出时间是4小时28分,同年4月增加到5小时19分,1960年4月是6小时37分,1961年4月是8小时47分,到了1967年已经达到18小时的全日制播出水平。

与电视普及同步进行的是收视率调查的引入,使用的方式有面试法、日记法以及机械式。在电视放送开始的第二年(1954年),日本就已经开始做收视率调查了,由NHK主导的收视率调查在京浜地区展开,采用的是面试法。1961年美国的尼尔森公司进入日本电视收视市场。

2.充实期(1965—1975)

1965年以后,日本的电视由“黑白时代”进入到“彩色时代”,随着彩色电视机走进日本家庭,电视节目的内容与编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家电视台开始分析受众的视听行动和收视意向,这一行为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逐渐迈进。

进入60年代的日本,电视开始逐步确立“综合媒体”的地位,除了继续巩固草创期倾力打造的“娱乐第一”的媒体形象之外,与纸面媒体报纸争夺新闻报道领地的战役也开始打响。民放商业电视台建立健全网络制作报道系统,卫星直播报道手段使得电视新闻发生质变,这一切都使得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越南战争(1960—1970年)、登月行动(1969年)、浅间山庄事件[3](1972年)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新闻事件的发生,超长时段的直播报道,使得电视“映像力”的媒体功能得到公众的进一步认可。

除了电视新闻报道不断充实之外,民放商业电视台的媒体地位也在稳步攀升。其中,TBS电视台最引人注目。在1972年的收视率前十名的电视节目排行榜中,能与NHK平分秋色的只有TBS电视台了,该电视台的四档节目跻身其中。

这一时期的NHK在新闻报道和教育节目上进行大幅度的改版,除了节目时间量的增加之外,还在晚上19点30分以后的黄金时间段增加这两类节目的播出时间量,同时确立了“整点新闻”报道的节目编成体制。对于NHK来说,这个时期也是其明确社会责任的关键时期。身为公共电视台,在满足市民信息情报获得的同时,更主要是努力完成“公共放送机关”的社会使命。

充实期最显著的特点是电视连续剧的地位确立。与广播连续剧相比,电视连续剧的播出时长扩大到了60分钟。除了播出舞台剧、音乐会等其他娱乐节目之外,还可以制作符合电视媒体特性的娱乐产品。另外,就是电视音乐节目进入到全盛期,1967年每周音乐节目可以达到25档之多。

由富士电视台一手打造的动画片《铁臂阿童木》,自1963年开播以来,取得30%的超高人气的收视率。鉴于该节目的成功,动画片节目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商业操作,立刻成为各民放商业电视台和广告商们的目标。《铁臂阿童木》这部动画片直接影响到日本儿童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

充实期的电视最大的主角是“Wide Show”[4]节目(大型板块节目),1964年4月朝日电视台推出了《木岛则夫的早间秀》之后,“Wide Show”节目成为白天电视节目的主要制作模式。从60年代一直到70年代,不同类型的“Wide Show”节目纷纷登场,“Wide Show”节目热潮出现。富士电视台的《3点钟的你》(1968)、日本电视台《白天的Wide Show》(1971)、《你的Wide Show》(1972)、TBS电视台的《3点约会》(1973)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3.发展期(1975—1985)

随着电视机普及率的逐步提高,日本普通市民家里开始出现了第2台、第3台电视机。电视的收视行为由全家“共享”一台电视机向个人视听“独享”一台电视机的阶段过渡。接触电视媒体长达十年以上时间的观众不在少数,很多人开始对电视节目制作的模式化行为提出质疑,导致这一时期观众收视时间量有所下降。1975年平均日收视时间量是3小时30分,到了1985年竟然下滑到3个小时。

发展期的电视观众,其欣赏口味发生了本质变化。人们开始远离那些“编造”出来的电视连续剧,进而将热情投向那些“真实”题材的节目,例如体育棒球比赛、益智类节目等。为了应对这一收视行为的变化,各家电视台纷纷拿出锦囊妙计。这些应对策略的共性特征是“超长时间取材”、“超长时间播出”。NHK电视台着手于制作大型特别节目,1968年制作了《明治百年》、《70年代的世界》(1970—1975年间)、《未来遗产》(1974—1975年)等,使得整个70年代的NHK屏幕上被此类大型特别节目所占据。1976年大型特别节目《NHK特集》以固定节目形式被确定下来,在黄金时间段每周播出一期纪录片。从1978年开始改为一周两期。

与NHK电视台节目发展策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是,各个民放商业电视台不断推出超长时间段的电视剧。例如TBS电视台推出了3小时版本的电视剧《苏醒之海》,制作费用高达1亿日元,制作周期长达5个月,由此拉开了超长时段电视剧制作的序幕。

经历了20年的发展,电视新闻报道在1974年迎来了“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这一重要报道角色。NHK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档制作播出了《新闻中心9点钟》,该节目提出了“现场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的电视新闻报道理念,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

1975年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电子新闻采集)进入电视新闻制作领域,从而改变了电视新闻的报道样态。来自新闻现场的报道和直播报道大量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电视媒体的“速报性”、“同时性”进一步彰显了电视画面的震撼力。

4.成熟期(1985—1995)

步入成熟期的电视,其媒体优势无人能及,用“不可一世”来形容电视这十年间的媒体地位再恰当不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唯有这十年,世界发生如此之多的重大事件,“现场”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天堂。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与事件同步进行。发生在欧洲的“柏林墙的倒塌”、中东的“海湾战争”等,现实生活的一幕幕生动场景牢牢地抓住了日本观众的眼球。1985年10月日本朝日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段推出了大型报道节目《报道站》,从此掀开“新闻战争”的序幕。(有关这部分内容,请参考下文)

朝日电视台成功登陆晚间新闻报道领地的同时,富士电视台秉承其“将娱乐进行到底”的频道发展理念,着力锁定年轻受众,在1982年便成为“黄金时间段(19点—22点之间)”、“主要时段(19点—23点之间)”、“全天”三大收视调查时段的“收视率三冠王”。“收视率三冠王”作为日本电视业界评价术语从此诞生了。直到1994年,“收视率三冠王”才被日本电视台从富士电视台手中夺走。

日本电视业界在成熟期的发展,直接折射出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电视画面中,国际影像的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电视新闻报道对于国际新闻的关注,间接影响到观众世界观的形成与演变。不仅仅在新闻报道领域,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国际动向,都成为其他电视节目取材的重点,电视节目中“国际元素”越来越彰显出来。

NHK电视台的纪录片制作实力众所周知,这十年是其最大跨度发展的阶段。与那些同步记录现实世界的电视新闻报道相比,以播出电视纪录片为主的《NHK特集》迈出狭窄的“新闻视野”,以独立的视角观察世界。《NHK特集》最初是每周播出一期,1978年改为每周播出2期,播出时间是周一和周五。到了1984年,每周播出3期。从这一变化说明NHK电视台对纪录片节目的重视程度。1989年《NHK特集》更名为《NHK Special》,在继承《NHK特集》优良传统基础上,《NHK Special》以更加灵活的编成策略,扎实的长期取材,多样的节目形式以及充足的人员配备,制作出一批批精良的电视纪录片。

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力军——电视连续剧,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质变。80年代以后,一家人坐在一起看室内电视剧的场景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某一年代、某一年龄段”为焦点的电视剧。这些电视剧将收视观众划分为不同年龄层,将这一年龄段的观众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作为电视剧的中心议题。TBS电视台的《周五的妻子们》的播出,使得“周五之妻”一时间成为社会流行词汇。

随后“恋爱群像”电视剧《男女7人的夏季物语》(TBS电视台,1986),“业界电视剧”《爸爸是电视新闻主持人》(TBS电视台,1987)、《播音员物语》(富士电视台,1987)相继推出。90年代初期发生的泡沫经济,对于电视节目制作同样产生深刻影响,偶像电视剧的出现便是一个最有力的例证。中国电视观众极为熟悉的《东京爱情故事》(富士电视台,1991)最后一集的收视率超过30%以上。随后,替代偶像电视剧的是“爱憎剧”《高校教师》(TBS电视台,1993)和“纯爱剧”《101次求婚》(富士电视台,1991)。

5.多媒体时代(1995至今)

随着媒体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波、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相继问世,进入90年代中后期,电视这一传统媒体被裹胁着进入多频道化、多媒体的时代。电视频道的专门化、电视观众的细分化、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成为电视业界的最显性特征。

这一时期,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收视率的竞争进入前所未有的白热化阶段。收视率不会仁慈地光顾几档集中的电视节目,它更多地将“爱”普照大地了,也就是说,以往超高人气的收视率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化”的收视率。表1是2003年6月的收视率排行榜(日本NHK个人收视调查——日本关东地区)。

表1 2003年6月日本电视收视率排行榜

img35

然而,有关体育赛事的直播往往爆出超高收视率的冷门,最典型案例当属2002年日韩世界杯足球赛。2002年6月9日日本队与俄罗斯队的较量,竟然斩获66.1%的收视率。德国与巴西的决赛时,上半场的收视率是50.2%,下半场是65.6%。

近年来,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关注点不再是如何获得超高收视率,一般来说,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目标通常锁定在“20%以上”。表2是2009年4月13日至4月19日周收视率一览表。[5]

表2 2009年4月13—19日日本电视周收视率

img36

另外,这一时期,日本各家电视台的节目“直播率”呈上升态势。2003年日本电视台从早晨至晚间19点的节目中,实现了98%的直播率。日常节目直播化成为日本电视节目的总体特征。

图1反映的是日本电视台1978—2003年电视节目的直播率[6]

直播节目全部采用的是大型板块节目形式,每一个板块节目皆由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小板块组成,每天的内容也不一样。晚上19点以后,播出的主要是娱乐节目、电视连续剧以及晚间新闻节目。这其中,晚间新闻节目以直播形式播出。不过,也有一些娱乐节目采用直播形式,所占比例小一些。一些特别节目也会采用直播形式,目的是增加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被誉为日本“国民节目”的“Wide Show”节目,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内容上的变化。由于遭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猛烈批判,“Wide Show”节目的内容由事件·事故新闻的报道、娱乐八卦丑闻向旅行、健康、美食方向发展,节目内容主要是针对家庭主妇。

img37

图1 日本电视台1978—2003年电视节目直播率概况

除了“Wide Show”节目向“生活情报信息”倾斜之外,娱乐节目竟然也紧紧抓住这付灵丹妙药。1995年NHK电视台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加之严谨的科学实验,打造出《不断尝试的家庭》。日本电视台1997年推出的《伊东家的饭桌》以普通观众提供的信息为节目素材,中国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的《快乐生活一点通》就是以该节目为原型制作的。

电视遥控器的出现,深刻地影响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编成,同时也深刻影响到收视率的调查方式。1997年在家庭收视率调查形式基础上,日本正式引入“机械式个人收视率”调查。这一崭新调查形式,使得广告商投放广告更具有针对性。每一档节目收视人群的性别、年龄等更多详细的受众数据可以通过“机械式个人收视率”调查轻而易举地获得。这其中,F1收视层(女性20~35岁)成为广告商的最爱,很多电视节目围绕这一收视层打造电视节目。

“机械式个人收视率”调查也为深夜时段电视节目制作开拓了崭新空间。调查显示,晚上23点30分以后,年轻人和男性观众成为电视节目的主要收视层。以这些受众为收视目标的电视节目纷纷登场。

二、日本电视新闻节目[7]

(一)简史

日本电视新闻的摇篮期(1953—1958)是以电视机台数达到100万台左右的标准来确定的。初创期的电视新闻完全依赖于电影胶片新闻。NHK的电视新闻是每日2次,共计9分钟,播音员照稿播读但不能出镜,稿件内容来源于广播新闻。当时,日映新社每周一次的《日本新闻》是15分钟的电影胶片,内容大多是地方的大型风俗活动。民营电视台中,日本电视台在中午和晚上7点钟也有两次节目,不过,晚上7点钟的节目播出的内容,是由朝日、每日、读卖三家报社提供的电影胶片新闻。以后随着电视机拥有量的激增,电视新闻的报道机能开始受到重视。为了加强电视新闻报道,各个电视台在人员、器材、组织各个方面进行了扩充。1956年8月19日,日本电视台在早间的电视新闻中首次采用了以播音员出镜读稿的电视新闻形式。此后,日本电视台参照美国NBC早间节目“TODAY”的形式,并结合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于1957年10月开始每日早晨6:45—8:45播出长达2小时的综合新闻节目。与此同时,为了与日本电视台竞争,NHK在早晨7时也推出了《今早新闻》节目,内容为前一天播出的胶片新闻并对重要新闻配以字幕介绍。

随着彩色电视机的普及,日本电视新闻节目进入到成长期(1958—1964)。1959年4月,日本皇太子(现天皇)与美智子妃举行大婚,NHK、各民营电视台共动员1500人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播(当时直播采用的技术是FPU——Field Pick up Unit,模拟信号传送装置)。为此,电视机的收看用户数大幅增加。1959年伊势湾台风、1960年安保运动以及1964年东京奥运会召开等一系列重大新闻报道,使电视新闻报道机能得到了受众充分的肯定。在这个时期,NHK以及民营电视台的全国电视新闻网络已初具规模,在电视新闻制作的一线,重视现场直播,强调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的采访。1962年10月1日,TBS的《News Cope》的开播,拉开了日本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序幕。开播前,TBS认真分析了美国三大电视网、英国BBC以及NHK的电视新闻节目,提出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理念:①打破NHK官方报道气氛,重视受众的收视心理;②改变过去国内、国际、体育等新闻的组合形式,采取综合的弹性编辑手法;③把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件放在首要位置;④为了达到新颖、亲切的传播目的,确定了演播室播出形式。在新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每日新闻》报社出身的新闻记者古谷纲正担任了节目主持人;节目开篇首先播出的是轻松的社会新闻,之后相关嘉宾被邀请到演播室,与主持人一起就当日话题展开议论。

充实期(1964—1975)的日本电视新闻标志,是ENG(电子新闻采集)这一革命性的传播手段的登场。在此期间,越南战争成为第一个被电视所报道的战争。在充实期的日本电视新闻节目中,最受瞩目的是1974年4月NHK《新闻中心9点钟》的开播。此节目是NHK最初的主持人型态的电视新闻节目,它打破了NHK传统播音员型电视新闻节目模式。其新闻制作理念是摆脱播报型新闻节目构成,重视图像、声音、色彩。同时,该节目彻底地实现了速报,剔除为了迎合受众的兴趣而采取的种种表演行为,充分利用电视的表现手法摆脱报纸新闻的长期影响,确立了“图像新闻”的制作方针。在节目中,重点使用现场直播、字幕、画面合成技术,在遇有重大新闻事件时,则由记者出镜作现场报道。栩栩如生的图像、声音,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证人、目击者以及报道者,充分地体现了“现场主义”、“当事人主义”的节目制作理念。作为一个范例,《新闻中心9点钟》的成功是NHK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报道局出身的矶村尚德在该节目中不仅仅担任节目主持人,同时也负责节目的整体编辑(主编权),其权限超出了播音员以及以往节目主持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所以,矶村尚德被日本电视新闻研究学者称为日本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先驱者”。他曾经提出的“不要不会采访报道的播音员”、“不要不会说话的记者”的观点,成为日本电视新闻界的口号。

发展期(1975—1985)的日本电视新闻节目,使电视由以娱乐为中心的媒体转化为娱乐、报道并举的媒体。由报社出身记者担任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发展期的一个主要特征。日本民营电视台将1980年视为“报道元年”。这一年,新闻节目、大型报道节目纷纷亮相。TBS每日放送自1980年10月4日推出了调查性新闻节目《报道特集》,以充分挖掘新闻事件的本质和背景为节目宗旨。此后,朝日电视台与美国ABC(美国广播公司)联合制作的国际报道节目《Big News Show》于10月10日开播。这些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范本,均可追溯到自1968年以来至今仍颇具影响力的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杂志《60分钟》。面对民营电视台大刀阔斧的改革,NHK在《新闻中心9点钟》的基础上,于1980年4月早间时段推出了《NHK News Wide》。新节目对以往节目进行重新整合,播出时间从早上7时开始长达72分钟。其制作理念是,对于重大新闻事件采取积极对应,增加天气情况直播和体育新闻。从1979年到1989年的10年间,日本的NHK以及民营电视台的电视新闻报道播出时间量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进入成熟期(1985—1995)的日本电视新闻节目,其标志是“电视新闻战争”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是80年代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卫星新闻采集)的投入使用,二是电视新闻报道可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成为业内共识。“电视新闻战争”的出现,同时也带动了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间的竞争,这种比拼主要在朝日电视台的久米宏与TBS电视台的筑紫哲也之间展开,是“电视新闻司仪”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间的竞争。1985年10月诞生的《新闻站》(朝日电视台)在日本的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史上可书一笔。该节目是日本现代电视新闻节目的代表,推动着日本电视新闻节目进入成熟期。在晚间黄金时间段播出的《新闻站》,荟萃了国内外突发新闻、体育动态、报道特集、纪录片、天气预报等信息,由原TBS播音员出身的娱乐节目司仪久米宏担任中心节目主持人。《新闻站》开播初期,在关东地区的收视率仅为8%;进入1986年以后,1月为9.6%、2月为11.8%、3月为10.1%。1986年2月25日有关菲律宾政变的报道,当日的收视率已达到19.3%。此后,通过报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菲律宾革命等重大新闻,《新闻站》摆脱了低收视率的困境。《新闻站》发掘出20~34岁的年轻受众层,特别是女性观众收视率几乎是其他新闻节目的一倍。与NHK的50岁以上的受众层相比,《新闻站》的受众层开发可谓独辟蹊径。播音员出身的久米宏口齿伶俐、反应机敏,在主持综艺节目时就已冠有“收视率百分百司仪”的美称。为了改变受众对自己的固定印象,久米宏在新闻节目播出前的半年内,从荧屏上完全消失。以后,重返江湖的他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仍然凭借幽默、诙谐的口语表达赢得了受众喜爱,特别是吸引了年轻人关注新闻时事。由于久米宏秉承“电视新闻不能没有意思”的信念,大力推行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所以,《新闻站》突出的娱乐倾向在久米宏身上一览无余。由于缺少深厚的新闻资质,他一直自称是电视新闻司仪,而非节目主持人。由于《新闻站》的成功,引发了日本电视新闻节目大战,各个电视台纷纷在黄金时间段推出了类似的节目。但是,由于缺少《新闻站》中久米宏那样的节目主持人,后起效尤者始终不及,晚上10点钟依然是朝日电视台《新闻站》“独霸天下”。与久米宏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截然不同的是筑紫哲也——TBS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筑紫哲也新闻23》的节目主持人。筑紫哲也原是朝日新闻报社记者,1968—1970年作为美国统治下的冲绳特派员时报道过冲绳归还日本,1971—1974年作为驻华盛顿特派员时就尼克松访华、水门事件等进行过报道,有着丰富的新闻采访报道经验。他自1989年出任该节目中心主持人[8]以来,其深厚的新闻功力,先知般的新闻敏感,犀利的批判语言,冷静的社会洞察力,形成了与久米宏调侃式迥然不同的主持风格。成熟期的日本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表现为电视新闻报道理念已从“既成事实的新闻报道”转化为“引导受众进入新闻事件发展过程”,即由新闻事件结果型的“告知”,向新闻事件过程型的“解说”的报道功能理念上的转变;同时,日本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战场也由晚上黄金时段转移到早间、午间以及傍晚等时段;NHK与民营电视台的电视新闻报道节目播出量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激烈的收视率竞争也推动了电视新闻制作水平的提高。

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电视新闻节目进入了媒体再编期(1995—2006),其标志是电视新闻节目播出量的减少。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蓬勃发展,日本电视新闻进入90年代后出现了停滞,特别是1995年以后电视新闻报道节目时间量明显减少,而与此同时娱乐报道则异军突起。至1999年,娱乐节目时间量甚至超过了新闻报道节目,排行首位。究其原因,除了席卷全球的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之外,受众的媒体环境的巨大变化是决定性因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世界范围的国际卫星传播的空前发展时期。随着电视媒体全球化的不断渗透,进入了媒体再编期的日本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已不局限于各个电视台间的电视新闻节目,还扩展至不同媒体的不同形式的新闻资讯。卫星传播的24小时电视新闻频道CNN(有线新闻网)、BBC、FOXNEWS(福克斯新闻台)、NNN(日本新闻网,属日本电视公司)、JNN(日本新闻网,属东京电视公司)、凤凰卫视资讯台等充斥着日本电视新闻市场,同时,新兴媒体互联网的网络新闻及其他形式的新闻资讯服务,也对电视构成了竞争压力。由电视一手创制的“黄金时间”概念,在由互联网互动性媒体特性造就的“受众想获得信息时就是黄金时间”的概念面前开始动摇。面对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日本电视新闻报道可信度排名第一的NHK电视台于2000年4月推出了《新闻10点钟》节目,努力创造NHK 21世纪电视新闻崭新形象。[9]试图后发制人的NHK想要克制的是收视率第一的朝日电视台王牌新闻节目《新闻站》,由于缺少久米宏式的中心节目主持人,NHK只能把竞争重点放在节目制作上。于是,在节目中大量使用三维电脑制作,以高科技的解析手法阐释新闻事件,通过制作立体画面解释复杂的新闻现象。同时作为可信度第一的NHK新闻,在选择新闻事件时,不像民营电视台那样注重新闻的奇异性、趣味性、娱乐性,而是以新闻事件本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作为采用的判断标准。雄厚的电视新闻制作力量使《新闻10点钟》在报道“9·11”事件时,收视率一举超过了独霸16年的朝日电视台的《新闻站》。从此,收视率稳定在10%以上。

2006年日本电视台推出大型晚间新闻节目《News Zero》,其耳目一新的节目包装、令人震撼的演播室设计,掀开了日本电视新闻“视觉理念”的风潮。演播室里那块巨大的“新闻墙”成为新闻报道的绝对武器,在传播技术平均化的当下,在电视新闻领域报道独家新闻越来越是奢侈行为。《News Zero》对新闻画面影像处理的崭新手法无疑深深影响着日本电视新闻制作。新闻的包装不仅仅在言论力量上,“视觉意识”、“镜面张力”已经成为最前沿的理念。2009年3月30日TBS电视台推出了大型新闻报道节目《总力报道The News》,同样以新闻视觉作为第一诉求。在节目开播当日,正值朝鲜发射卫星的紧张之时。为了详细介绍朝鲜这枚“导弹”,节目主持人小林麻耶站在虚拟演播室,借助全镜式的CG(三维立体动画),将新闻细节层层剥离,充分解释说明。

纵观日本电视新闻节目近60年发展史,在不同时期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其电视新闻制作理念也相应地不断更新,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为了更加突出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广播新闻的传统,日本电视新闻节目自诞生以来一如既往地重视电视自身的“媒体特性”,在最大限度发挥“速报性、同时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最新的电视传播技术,使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地发生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此外,近60年来,日本的电视新闻制作者积极汲取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日本受众的生活时间和收视行为,努力开发新的受众资源,力图打造全新的电视新闻节目模式。

(二)典型节目

“制作容易理解的电视新闻节目”成为当前日本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理念,这是在电视新闻应具有“同时性、即时性、速报性”的基本理念上演绎出的全新观念,并且这一理念在电视新闻节目形式与内容上,转化为“show”、“wide”和“soft”等娱乐化倾向,更渗透在节目受众定位、新闻节目制作与编成、信息传达者的组合等方面。

日本的电视新闻节目主要包括早间新闻、午间新闻、傍晚时段新闻、晚间新闻以及电视新闻周刊、新闻讨论节目等几大形式。各个时段的新闻节目竞争激烈,其中,晚间新闻节目制作最为精良,收视率也是所有新闻节目中最高的。朝日电视台的晚间电视新闻自1985年以来,长期稳坐晚间电视新闻收视头把交椅。即便是在2004年晚间新闻节目改版,更换节目主持人,它依然是日本晚间电视新闻的收视王。2009年春,最受瞩目的电视节目当属TBS电视台的《总力报道The News》,这档节目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挑战了NHK电视台的《NHK新闻7点钟》,因为晚间19点档向来是NHK新闻的天下。

1.晚间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特点

晚间新闻以解释说明为主,每条新闻的时间没有固定长度,突出的是新闻本位主义。由于采用的是分析、说明的报道方针,所以新闻条目数量相对较少。中国大陆电视新闻节目在解释分析新闻事件时,仅仅依靠专家有声语言的单一形式。相比较来说,日本的电视新闻节目的解释分析手段则更加多样化。2004年5月31日的《筑紫哲也新闻23》中,关于“小泉首相年金问题”的解释分析报道,通过小泉在国会质询内容和小泉工作经历时间表两条线索着手,深度挖掘。朝日电视台《新闻站》有关“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空中爆炸事件的报道,大量借助了“虚拟场景”(virtual set)等辅助设施。在展示复杂、抽象的新闻现象的同时,演播室与新闻现场的连接拓展了受众的视野,更增添了解释说明的力度。

与以往新闻表现不同的是,现在日本电视新闻的导语以及配音的比重相对较少,而随之增加的是对事件关联各方的采访。在保证公正、客观的前提下,向受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是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久米宏、筑紫哲也等中心节目主持人的导语以一两句简短单句为主,同时避免出现与录像配音内容传达信息的重复。

大量使用被采访者录音的直接传播效果,就是使所有的新闻事件最终以“人”为中心;同时,对于某一事件的报道,通常注重的是专家意见与民众观点并举。TBS电视台的《筑紫哲也新闻23》中曾有《异论!反论!OBJEC-TION》板块,节目取材主要是依靠街头的随机采访,体现了给“民众”以媒体话语权的传播思想。除了人物语言之外,新闻现场音效的最大化使用,也使受众身临其境,发挥出电视媒体的优势。

只为外语和方言使用字幕的时代早已过时,与娱乐节目中出现的变化多端的字幕形式不同的是,新闻节目中字幕的大量使用,除了考虑到高龄和失聪者的需求外,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引起受众的关注。通常,字幕大多用于新闻标题、人名、地名等,但是,目前惯用的手法是通过增加新闻概要的字幕使用来减少配音的使用率,而且,这些字幕是经过flash技术处理,与背景音乐交相辉映、配合使用的。

音响效果是指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BGM)、过渡音、效果音等增强听觉效果而采取的表现手法。例如,在表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时,《新闻站》使用了长达50秒的BGM,当画面呈现为航天飞机残骸滑过天空犹如流星陨落时,与此对应的是空灵般的背景音乐。此外,过渡音和效果音大多穿插使用在镜头和问题阐述需要转换的时候。TBS电视台在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特意邀请日本国民人气合唱组合SMAP演唱《那一瞬间不是梦》,该曲作为TBS电视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的主题曲,在每晚的《筑紫哲也新闻23》中以BGM形式使用。

视觉装置是指图表、模型(物体和政治人物偶像)、小型提示板、CG(三维立体动画),用于辅助解释说明新闻事件和勾勒人物形象特征。朝日电视台《新闻站》在报道“哥伦比亚”号爆炸事件时,在演播室里放置了一个近3米高的航天飞机模型,在新闻评论员的右手摆放了一个0.5米高的小模型,并且展示了一块实物的隔热板。在解释说明爆炸过程时,通过大量的CG演示了航天飞机从出现故障到完全解体的整个过程。主持人还被置于CG演示的虚拟空间,在CG制作的美国南部区域三维动画上,演示了航天飞机爆炸轨迹以及残骸散落的地域范围。通过视觉装置的运用可以使受众比较容易明白事件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现象,有助于信息的无障碍接受。而日本电视台《News Zero》的超大型显示器,更是节目的一大卖点。2007年12月14日晚19点13分左右,在日本长崎县佐世保市,一男子持枪闯进体育俱乐部的游泳池袭击正在锻炼的会员,造成2死6伤。晚上23点播出的《News Zero》利用演播室里的超大型显示器,演示了CG制作的犯罪嫌疑人的装束特征。

2.晚间电视新闻节目代表作——朝日电视台《报道站》[10]

《报道站》节目的前身是《新闻站》,《新闻站》(1985年10月—2004年3月26日,周一至周五22:00—23:17播出)播报的是由朝日电视台与Office Two-One(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旗下有签约的自由播音员)共同制作的电视新闻报道节目。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成型,《新闻站》前后历时近1年的时间。犹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创始人泰勒开办CNN那样,《新闻站》开局同样经历撕心裂肺之痛,挣扎于8%左右的收视率。1985年《新闻站》报道了朝日电视台《Afternoon Show》节目“捏造事实事件”,《新闻站》没有因为是自家电视台内部丑闻而放弃报道,反之,以新闻媒体专业精神对事件进行了追踪报道。1986年2月对菲律宾革命的成功报道,使其收视率攀升到两位数。《新闻站》在恪守“制作容易理解的电视新闻”理念中,文本内容上力求通俗易懂,并开创了借助其他手段报道新闻的方法。

2004年《新闻站》因中心节目主持人久米宏的离去而撤销,取而代之的是由自由播音员古馆伊知郎担任中心节目主持人的《报道站》。节目开播第一天的收视率是14.6%,随后,一直保持在10%~16%。《报道站》也曾经取得过不俗收视率成绩,2005年出现过破纪录的收视高点27.3%,因为2005年2月9日节目组请来刚刚参加完亚洲杯足球预选赛取得胜利的日本足球队的两位运动员和人气组合SMAP成员香取慎吾。2005年4月25在报道“西日铁福知山线脱轨事故”时,《报道站》取得21.0%的收视率。2005年6月28日为了直播球赛,节目提前到21:38分播出,节目收视率达到27.5%。

作为日本晚间电视节目的收视王,《报道站》的制作有以下两个特点。

1)精锐的制作力量

如果用“换汤不换药”来形容朝日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是再贴切不过的事情了。从创造日本晚间新闻神话的《新闻站》到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的《报道站》,观众发现节目名称变了、节目主持人变了、节目板块变了,但是新闻报道品质依旧,保证《报道站》没有沦落成鸡肋节目的根本原因是过硬的报道制作队伍。

久米宏(《新闻站》节目主持人)的优秀无疑为后来者的发展蒙上阴影,无论继承者如何努力,将前后两位主持人进行比较是观众的本能。对于新闻制作者来说,无法干预比较,但是可以干预新闻制作。只能通过制作高水准的新闻报道,才能提升节目与主持人的形象。

2)板块设置特色突出

之前《新闻站》的优势在体育新闻方面,《报道站》接手之后,更是在此传统项目上不遗余力,“Sports Station——体育站”是节目着重打造的板块。从节目构成表不难看出,只有在“体育站”播出的段落时,插播的广告最多。日本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棒球,几乎所有的体育新闻都报道相关信息,其中近9成的篇幅用于报道棒球。“体育站”的主持人是美女主播武内绘美,在节目中,她甜美的声音、可爱的笑容、配以精彩的比赛画面和评论员恰到好处的点评,使“体育站”成为《报道站》最有人气的“车站”。

《理不尽》是长野智子的个人板块,是一个将世间说不清、理不尽的事件站在新闻现场报道出来的板块。

《再见》,每两个月一回的板块,追悼那些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刚刚去世的人。

《感动绝景》是著名的低空航拍摄影家矢野键夫量的个人板块,通常与天气预报捆绑式播出。

《松岗特集》是以主持人松岗修造的视角观察、报道与体育有关的话题、事件的一个板块。

从以上的板块设计不难发现,《报道站》板块设计比较个性化,《再见》板块不是以某一个体为基础设计,《理不尽》、《感动绝景》、《松岗特集》全部是为出演者量身打造的特色产品。此种板块的不可复制性,使得《报道站》可以轻易做到“我有你无”,在硬朗的新闻报道内容之外,自由的社会文化视角为《报道站》抹上一层温柔的人文色彩。

3.新闻言论节目的鼻祖——《Sunday Project》[11]

《Sunday Project》是日本朝日电视台一档报道·政治讨论节目,自1989年开播以来,至今有20余年的播出史。周日上午10:00—11:45以直播的形式播出。节目司仪是田原总一郎、寺崎贵司、小川彩佳。田原总一郎从朝日电视台另外一档月播型的政治讨论节目《直播到天亮》中得到启示,策划了这档周播的讨论节目。节目开播初期收视率是5.5%,与NHK电视台同类型节目《周日讨论》不分伯仲,随后,节目收视率逐步攀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周日讨论》的收视率一度超过《Sunday Project》,1990年8月“海湾危机”的爆发,使处于收视低迷的《Sunday Project》备受关注。

《Sunday Project》的成功强烈地刺激了日本电视讨论节目的发展,富士电视台推出了《报道2001》,2008年10月5日改版为《新报道2001》。NHK电视台将《周日讨论》由录播改为直播形式播出。

1)《Sunday Project》的节目安排

访谈板块是《Sunday Project》的最大卖点。在《Sunday Project》的演播室专门设置了一个“田原访谈区”,一方面表示访谈部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演播室功能区域的划分上,形成了“访谈区”和“评论区”两个信息平台。田原总一郎负责访谈,他与VIP(贵宾)相对而坐。评论席的嘉宾倾听访谈区域的对谈,必要之处他们还会打断,这时,田原总一郎会侧过身来,成为联系两个功能区的桥梁。一方面承担“一对一”的访谈,同时,还要兼顾“一对多”的群言讨论。

报道特集的制作手法属于电视调查文。2007年12月9日报道特集的内容是有关“界限集落——幸存下来的街道如何再建”的问题。随着日本老龄社会的日益严重,城市化进程出现了新的问题点,国家在制定相关国策时,必须正视这一社会矛盾。出镜记者相川俊英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在演播室,他又进一步阐述有关问题。

电话调查用来倾听社会舆论。作为政治讨论节目,除了倾听政府官员、专家、评论员的精辟论述之外,民声民情同样不可忽视。《Sunday Project》有关某一议题的民众意识调查成为节目的重要信息来源。

2)平面与立体CG的活用

《Sunday Project》的核心内容是人物访谈和报道特集,其中人物访谈是节目最重要的部分。在演播室里采访那些身居社会顶级的贵宾,讨论的内容又是硬性话题,相对而言,观众会感觉内容比较枯燥干瘪。为了防止观众出现审美疲劳,《Sunday Project》在电视画面设计上独具匠心。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使用CG画面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使用巨型CG画面却是《Sunday Project》的特征。除了使用平面CG画面之外,还借助立体CG制造虚拟的新闻信息的数据空间。

3)报道与主持路线由“软”到“硬”

《Sunday Project》开播初始,并不是一档以政治、社会等硬派新闻为主的讨论节目,报道比例主要集中在体育解说和游览名所的直播上,由职业棒球运动员出身的东尾修担任一周以来的职业棒球联赛的点评人。当时电视台刚刚使用SNG直播系统,采用女性记者进行现场报道,以“一名普通老太太”自居的电视艺人都春美担任板块评论人,以政治讨论节目为标志的《Sunday Project》里,杂糅了“Wide Show”节目的制作手法。

节目开播之初,考虑到“受众”这一重要因素,节目司仪采用了电视艺人。2006年朝日电视台和朝日放送(ABC)的播音员出任节目司仪。2007年秋以来,男女司仪全部采用的是朝日电视台的播音员。

出生于1934年的田原总一郎,堪称是日本元老级的电视新闻报道者。新闻人、评论家、新闻节目主持人、导演、制片人,他的多重社会身份凸显了其卓越的个人能力。田原总一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1960年进入岩波电影制作所,从事摄像师助手的工作。1964年进入东京电视台,正式涉足电视领域。1976年退休后,开始向新闻报道领域进发。他笔下的评论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极为广泛的范畴。1987年成为朝日电视台重量级讨论节目《直播到天亮》的讨论司仪,1989年成为《Sunday Project》的中心司仪,其媒体地位无人能及。

4.早间新闻秀——《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12]

《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是TBS电视台一档早间新闻节目,2005年3月28日开播,是在春季节目改版之际推出的重磅炸弹。

1)超强的主持阵容

《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的灵魂人物便是64岁的总司仪御法川法男,每周只有周日才能休息的他,成为世界吉尼斯“一周之内主持现场直播节目时间最长”电视节目主持人记录的保持者。2006年他每周主持节目的总时长是21小时42分,2007年这一纪录被他再次刷新,由于节目播出时间发生变化,他主持节目的时长延长到22小时零15秒。

与御法川法男并肩作战的还有四个强势阵容。

(1)主持人阵容:柴田秀一,TBS电视台老牌播音员,御法川法男夏季休假时就由他来担任总司仪;竹内香苗,TBS播音员,主要担任娱乐板块、报纸新闻板块;根本美绪,拥有气象预报士资格的天气节目主持人;冈村仁美,TBS播音员,主要担任新闻播报工作;高畑百合子,TBS播音员,负责体育版块。

(2)大相扑实况直播解说报道阵容:初田启介、小笠原亘、新他悦男,皆是TBS播音员。

(3)出镜记者阵容:冈安弥生(自由播音员)、米田休(自由播音员)、莲见孝之(TBS播音员)。

(4)评论嘉宾阵容:周一是末吉竹二郎(金融专家)、杉尾秀哉(资深记者);周二是寺肋研(影评家)、川户惠子(资深主持人);周三是与良正男(早稻田大学教授)、荒俉宏(资深文化人士)、吉川美代子(资深新闻解说员)等;周四是岛信彦(资深新闻记者)、高木美也子(日本大学教授)、木元教子(资深新闻主持人);周五是浅野史郎(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吉川美代子、杉尾秀哉。

由于总司仪御法川法男的人脉关系极其广泛,节目邀请到的评论嘉宾阵容异常夺目。评论嘉宾身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体育诸多领域,多样化的嘉宾组成为言论声音的多元化提供可能。

2)画面包装策略

在传统思维中,“一针见血”唯有依托“口水力量”方可刺出血来。《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在延续这一惯性套路之外,更是凭借智力支持,创新节目设计,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立体表现手段,使“一针见血”在视觉冲击的裹挟下彰显锐力。

仅仅注重新闻采访、现场报道、演播室的主播,这些传统电视新闻制作的思维早已过时,当下的电视新闻已经进入“内容为王,视觉为后”的发展阶段。日本电视新闻镜面的多样性展现充分印证了电视新闻注重视觉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依赖新闻现场画面之外,对于新闻中一些抽象、理性的文本内容大量借助电脑制图的方式予以诠释。

超大巨型新闻板是开场板块《一针见血!5点半猎人之This morning face》的依托。总司仪御法川法男一边小跑,一边与同事打招呼,跑到报纸新闻演示台,台上设有一块镶嵌在金属框中足有4平方米面积的新闻板。新闻板上面写着板块名称和当天的日期。御法川法男用力把这块超大巨型新闻板翻转过来。三张报纸贴在上边,新闻板的上方写着“This morning face”。

对于电视台来说,早间新闻的主要信息源皆是依赖“二手货”的报纸新闻。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张报纸是中国电视读报节目雷打不动的模式。日本电视“读报节目”的制作原理虽如出一辙,“读报”形式却是五花八门。《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在整整3个小时的节目中,竟有4种读报形式。其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便是这块足有4平方米面积的超大巨型新闻板。

真人等身大的人物板是独到的场景设计。《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节目美工在演播室放置了与新闻人物真人等身大的人物版。那些表情丰富、特征明显的真人等身大的人物版,借助的正是静态的脸谱视觉显像功能。观众一看到人物版,立刻可以知晓人物性格,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起到辅助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新闻报道的不是“事件”,而是“人物”。透过纷繁复杂的事件脉络,新闻报道显露的是世间鲜活的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决定了事件发展方向,新闻报道的实质就是对事件人物的解读与定性。不过,新闻图像中的人物对于观众来说,有较强的“距离感”。怎么让新闻人物鲜活起来,怎么让观众对新闻人物感兴趣?《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节目的做法是,让站在人物版群像中的总司仪御法川法男将一位位新闻人物引见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这样的新闻表现样式怎么会不吸引人呢!

新闻“撕”下看是节目的又一特点。除了《5点半猎人》板块使用超大巨型新闻板之外,《一面简略看》板块也利用同一块超大新闻板,将对同一新闻事件报道的不同报纸都贴在一起,进行比较式的播报。如果说前者是依靠提炼新闻人物的“脸谱”进行节目的制作,《一面简略看》则着眼于新闻选题相同性中的不同点。倘若,电视新闻仅仅凭借“面包夹火腿的快餐式”新闻是无法站住脚跟的,《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又是怎么来解决“新闻深度”这一难题的呢?除了将新闻“贴”在新闻板上之外,制作人还想到了将新闻“撕”下来看。首先,新闻文本内容“报纸化”。将所要报道的新闻内容打印出来,贴在新闻板上,打印的字很大。其次,新闻的大部分内容都被颜色各异的不粘贴纸粘着,总司仪御法川法男一边介绍讲解,一边将五颜六色的不粘贴纸“撕”下来。此种手法本身并不鲜见,日本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都会用到这种手法,而《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将这一表现手段的视觉冲击力发挥到了极致,使用的是“超大版”策略。

伴随着令人为之一震的效果音和总司仪煞有其事的表情,一张一张不粘贴纸被毫不客气地撕了下来,就是这样一个夸张的动作、这样一个新壶老酒的表现手法,让《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的新闻报道变得有深度。特别是对于某些新闻事件的层层“撕”析,观众很容易记住主持人对于问题的看法,因为那些醒目的、超大的字体负载的是“词汇”,这些词汇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新闻事件的定性与判断上。

旧闻新说来谋求新闻报道第二落脚点、第三落脚点。在电视新闻报道技术、理念平均化的日本,报道独家新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包装“旧闻”成为早间新闻最惯用手法。新闻事实是单一的,新闻解读是多元的。

前一天晚上NHK王牌新闻节目《NHK新闻7点钟》报道过的新闻事件,例如《秋田·泥汤温泉一家3人死亡案》、《日本国铁羽越线事故追踪报道》,TBS的《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会在《朝刊!趣味新新》板块中解读一番,在《一针见血!8点猎人》更会进一步深度挖掘。

《朝刊!趣味新新》利用新闻记事的小看板进行新闻事件解说。在《一针见血!8点猎人》中,御法川法男利用巨型新闻板,将贴在事件关键词、新闻事件现场地图、新闻事实要点等内容上的不粘贴纸撕下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例如《秋田·泥汤温泉一家3人死亡案》,将身处深山老林中的泥汤温泉所在地用地图表示,将引起死亡原因的化学成分科学地提炼出来,还有出镜记者来自事故现场的直播报道,最后是《冬季泡温泉的注意事项》的总结性发言。

将已发生的新闻进行重新的包装整合,以有声语言加重言论力量的同时,拓展新闻外缘信息,通过视觉化演示手段解读新闻事实,是目前日本电视新闻节目中“旧闻新说”的理念之一。

三、日本电视娱乐节目

日本综艺娱乐电视节目形式之丰富,内容之庞杂,在亚洲乃至世界电视领域都占据一定的地位。日本娱乐节目不再流连于歌曲、舞蹈、曲艺等初级“搞笑”形式,转而向生活信息、教育教养、个人私生活、人生体验等各个领域发展。每晚的黄金时间段是娱乐节目竞争最激烈的时段。为了留住观众,很多电视台从19点到22点,每一个整点都会安排一档优质的娱乐节目,以便保证收视率的稳定和连贯。仅仅依赖一档节目保证某一时段的收视率的传统做法早已过时,如今,打造整个频道的节目品牌形象是日本商业电视台市场运作的策略之一。虽然,某一时段被某档节目长期霸占,但是,还是有电视台敢于向其挑战,争夺收视份额。后来者居上的事例不时成为电视业界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和现象。

(一)理念超前,形式领先

在日本,素材、将素材“秀”(show)化的演播室形式、司仪被称为电视娱乐节目的三大要素。因而,深度挖掘“素材”、注重司仪语言能力的运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业界共识。近年,日常生活信息的情报类娱乐节目、花样翻新的益智类节目成为新的亮点,使电视娱乐节目加速迈入情报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发展阶段。

在80年代的日本,“没趣就不是电视”成为电视革命的口号。当时,富士电视台倡导的大众化“兴趣路线”有力地打击了传统制作人自恃的启蒙式精英主义制作理念。在此之后,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又出现了以情报类、人物纪录片类为素材核心的新型电视娱乐节目。

新型电视娱乐节目的主要特色是,前期制作完成的节目素材与演播室脱口秀并举,以偶像性、权威性、常识性、讽刺性为性格特征的各色节目司仪,成为娱乐节目取得高收视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字幕技术手段的多样化、画中画“小天窗”的频繁使用,成为电视娱乐节目表现上的又一特点。

1.一切皆可娱乐

有关“综艺电视节目”的最初定义是指将歌曲演唱、幽默小品、现场观众等诸多娱乐要素整合而成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初期的综艺娱乐节目只是将一些舞台演出照搬照抄在电视画面上,观众与其说是在看电视节目,不如说是在看一场“文艺直播”演出。长久以来,一提起综艺节目,观众脑海的第一印象还是唱唱歌、跳跳舞、演小品之类的舞台表现形式。

综艺娱乐节目,日文是“バラエティー番組”,该词是从英文“variety show”翻译过来的。从目前的电视节目形式来看,中文中的“综艺”一词恐远远难以涵盖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反而容易让观众产生歧义。所以,本文以“娱乐节目”一词取代“综艺节目”。除了保留演唱、舞蹈等原有的综艺样态之外,像益智类、游戏类的节目等都可以归属在娱乐节目范畴中。

从日本的电视娱乐节目现状分析来看,娱乐节目不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文艺性质的演出。在内容上,娱乐节目大体可以分为益智类、游戏类、料理类、恋爱类、真人秀、音乐类、教育类、纪录片类、深夜类[13]以及成人综艺娱乐类[14]共计10类娱乐节目类型。事实上,一些综艺节目由于包含诸多娱乐要素,仅仅根据内容进行划分实在是比较困难。

2.以群体型为主的娱乐节目主持人

日本电视娱乐节目中几乎没有唱独角戏的主持人,群体型主持人是日本电视娱乐节目的主要形式,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

日本娱乐节目的主持人统称为“司仪”,现在,越来越多的节目不再直接使用“司仪”这个名称了,依据节目内容,将负责节目进程的司仪冠之以“支配人”、“班主任”、“教授”等职业名称。例如,《关口宏的东京老友公园Ⅱ》的司仪被称为“支配人”,他的副手被称为“副支配人”和“从业员”。担任娱乐节目主持人主要是艺人和播音员。艺人在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主要是负责搞笑,活跃现场气氛,播音员主要负责节目进程。千奇百怪的艺人配以漂亮养眼的播音员,这样的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组合成为大多数节目的首选。

3.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在世界范围的火爆,同样波及了日本。以普通人为节目主人公的常规做法到了日本就“变了味道”。从风靡全球的《美国偶像》到震荡神州的《超级女声》的普通市民参与的真人秀节目,在很多国家盛行一时。然而,日本的真人秀却“秀”的不是“普通人”,而是那些长期以电视为生的艺人们。他们被发配到小岛,在条件极为苛刻的情况下,万般无奈之下投身到“不可完成任务”中去。超乎正常生活条件的惨境、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苛刻的任务指示,在泪水与汗水的苦涩中,一档档“艺人版”真人秀成为日本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主要形式。

(二)五花八门的电视娱乐节目

1.《Nep League》的“联盟旋风”[15]

《Nep League》是富士电视台一档集脱口秀、游戏、益智于一身的娱乐节目,每周一19:00—19:54播出,以搞笑组合“Neptune”的名字作为节目的冠名。

《Nep League》的独特之处在于节目中没有设立司仪。负责推进节目进程、与演播室嘉宾进行实时交流、对解答者的回答做出判断的是“画外音司仪”。画外音司仪也被称为“隐形司仪”,是指仅仅利用声音推进节目进程、与演播室嘉宾进行实时交流的幕后声音司仪。担任《Nep League》画外音司仪的是富士电视台播音员伊藤利寻,除了为“提问”进行事前配音之外,与嘉宾之间的闲谈需要伊藤利寻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实时串场完成。

《Nep League》利用CG技术设计了“360°合成演播室”,队员身后的背景是一个巨型的显示器,队员其他方向的影像都是技术合成。“360°合成演播室”所带来的视觉冲力无与伦比,特别是在节目的最后一关“Bonus Stage”,坐在搬运车里的5位队员面对360度仿真模拟环境,兴奋的表情犹如在迪斯尼乐园探险。

从“Opening Stage”到“Bonus Stage”,队员们在对抗中要经过五关的考验,依据不同的对抗内容,队员们所使用的解答道具也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些道具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摇晃,队员们一旦回答错误,立刻会遭受惩罚,演播室霎时间地震山摇、狂风大作、警声四起、烟幕弥漫,感觉一下子到了地狱。可以摇晃的解答道具有时变身为一辆越野吉普车,载着队员们驶入原始森林;有时是勇闯山洞的木质过山车,在险象环生的悬崖陡壁中穿行。

以下是节目设置的游戏项目。

1)Opening Stage:Brain Tower(开场秀:大脑巨塔)

这是《Nep League》的开场智力游戏,5位队员站在“解答席”上,规则要求解答者立刻说出画面中的实物名称和人物名字,5位队员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回答,每回答一个问题上一层楼,目标是10层楼,一旦回答错误,5秒钟内不能给出正确答案的话,解答席重新“回到”1楼,时间是60秒。队员回答错误后,解答席立刻摇晃,警声响起。一个问题回答正确获得10个点数。

2)1stStage:Five League(第一阶段:五联盟)

参加应答的5位队员,每一位写出一个字母,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这个词汇是由5个字母组成的词汇。需要按照顺序完成。一个问题回答正确,得10个点数,最多可以回答5个问题,5个问题都回答对的话,可以获得“Bonus”年终奖金50万日元。例如:“《Nep League》是日本哪家电视台的节目?”5位解答者每一人写一个字母,前后顺序不能有误,5个字母共同组成一个词汇,这个词汇就是这个题目的答案。回答正确的话,题板显示的是红色,回答错误的话,题板显示的是蓝色。

3)2ndStage:Five Tours Buggy(第二阶段:五人一旅行车)

2005年至2007年“2nd Stage”播出的是“Five Tours Jet”,2008年开始是“Five Tours Jet”与“Five Tours Buggy”两个板块交替使用。

5位队员同乘一辆旅行车,解答者面对巨型显示器,当画面中的怪物显示出汉字后,解答者在触屏板上写出这个汉字的读法(或者给出读法,解答者写汉字)。在书写的过程中,画面上会同步显示出解答者书写的过程。整个的书写过程犹如激光刻字一般。一个问题回答正确,得10个点数。回答问题的时间是20秒,在规定时间内无法给出正确答案的话,解答者便失去了回答资格,需要更换另一位队员。回答出10个问题,可以得到年终奖金50万日元。

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越到最后题目越难,怪物和背景画面也会相应变化。

这一关5位队员需要成功回答10个问题,这10个问题分为3个级别、4个阶段。一般来说,级别1、2的汉字中学生都可以准确地读出来,级别3的汉字确实有一些难度。日本的益智节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汉字学习与应用。随着书写工具的电子化、日语外来语的多用,日本人的汉字水平退化日益严重。以电视益智节目的形式学习汉字,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4)3rdStage:Five Bomber(第三阶段:五个轰炸弹)

5位队员依次回答问题,在上一阶段处于劣势的小组首先应答。在30秒的时间内,从左到右,5位队员按照顺序回答。在他们的背后是巨大的显示器,随着正确答案的应声而出,屏幕上即将爆炸的炸弹顺势从左到右流动,一旦在规定时限内没能回答出来,炸弹便会在没有回答出来问题的队员处“爆炸”,解答席随之剧烈摇晃。每一位队员在显示器上都会有相应的颜色轨道。

这个环节的时限是30秒,平均下来每个人是6秒钟,犹豫、误答的时间一概没有,就是在这样令人心脏紧张得都要跳出来的气氛中,排名最后的那位队员往往承受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因为前面的队员稍一迟疑,后面的回答时间就会减少,特别是当最后5秒钟的时候,刺耳的警报声响起,解答席开始跃跃欲试,不知道还有谁可以稳坐泰山、冷静应对?

5)Bonus Stage:Track Adventure(奖金阶段:冒险之旅)

在前几关的对抗中,取得胜利的小组才有机会一试身手。这时的解答席已经变身为一辆满载希望的搬运车,5位队员兴奋地跳上去,只要正确地回答出5个问题,就可以拿到大奖100万。如果答错了,只能掉到万丈深渊里去了。

搬运车沿着溶洞的轨道前行,眼前的巨型显示器将第一个问题打出来,随后给出2个答案,站在搬运车上的5位队员必须意见一致,然后一起站到正确答案的方向。比如:英语中的“信息”一词是

左边:MESSAGE 右边:MESSEGE

5位队员经过判断之后,一起站到了搬运车的左边,这样的行为就是他们给出的“身体答案”,5秒钟后他们就知道是继续前行,还是一头掉进深渊。

2.SMAP的青春神话——《SMAP×SMAP》[16]

由关西电视台和富士电视台联合制作播出的《SMAP×SMAP》,以“日本国民偶像组合SMAP”5位男性成员为节目制作基础,他们分别是中居正宏、木村拓哉、稻垣吾郎、草彅刚、香取慎吾。1996年4月15日节目首次亮相,立刻受到观众的欢迎。2006年10月16日开始进行高清晰度制作,目前是每周一22:00—22:54播出。

1)SMAP的法国小酒馆

来到《SMAP的法国小酒馆》的嘉宾,中居正宏陪您聊天解闷,国民超级偶像木村拓哉、稻垣吾郎、草彅刚、香取慎吾为您亲自下厨调理美味,只为了博得您的一句“我喜欢这个”。

中居正宏的身份是餐馆老板,代表颜色是粉色。木村拓哉的代表颜色是红色,稻垣吾郎的代表颜色是蓝色,这二人是一组(简称为A组)。另一组(简称为B组)是草彅刚和香取慎吾,草彅刚的代表颜色是黄色,香取慎吾是绿色。A和B组分别为来场嘉宾各制作两道美食,最后胜负由嘉宾决定。4个人的分组形式不是固定的。

脱口秀与现场开放式的料理制作,双重娱乐元素的叠加是《SMAP的法国小酒馆》的制胜秘器。平日光彩映人的偶像巨星变身绅士大厨,时尚菜品抬升了偶像魅力,虽然都是现学现卖的伎俩,但是谁都必须承认,厨房里的“俊男偶像厨师”绝对是魅力无边。

节目中料理的制作方法集结成书出版之后,使这个板块成为该节目的黄金板块。如果是录播的话,通常是30分钟。倘若是现场直播,限定的时间只有15分钟。担任该板块现场解说的是著名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川端健嗣。服部营养专门学校的结城摄子是板块的监制。女性嘉宾到场时,取得胜利的小组可以获得“美味之吻”。如果是男性嘉宾,则会把他喜欢的物品作为奖赏。

来到《SMAP的法国小酒馆》的嘉宾除了演艺明星、体育明星,政界要人也会来凑凑热闹。小泉纯一郎、麻生太郎、田中真纪子等曾经是座上客。除此之外,去日本做宣传活动的外国明星也会到此一游。法国影星阿兰德龙、美国影星凯瑟琳·泽塔琼斯、希尔顿集团创始人的曾孙女——话题女王帕丽斯·希尔顿等的光临,经常令SMAP这些大牌明星兴奋不已。

2001年刘德华来到《SMAP的法国小酒馆》,吃到的是木村拓哉和草彅刚做的海胆汤和鱼头,香取慎吾和稻垣吾郎制作的鱼翅捞和云吞汤。当刘德华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是“慎吾妈妈”时,香取慎吾跑到了后台,大家以为他听到夸奖之后,不好意思。事实上却是,他扮成“慎吾妈妈”重新出现在刘德华面前,节目现场顿时爆笑异常。[17]

自2008年开始,该板块变身为《老友的法国小酒馆》,节目组邀请两位有着深厚友谊的嘉宾来做客,其中的一位嘉宾A是节目的老朋友了,另一位嘉宾B是谁,只能等到节目开始时,嘉宾A才会知道。SMAP成员为两位好朋友制作料理。

2)SMAP×SMAP的小品人物像

由SMAP1的5位成员出演的这一板块,俨然是一个演技的竞技场。5位成员依据花样翻新的个性设计,每期节目都会变身出演各类人物角色。以辛辣的讽刺手笔和超级搞笑的包装设计,将形形色色世间人物百态鲜活地再现荧屏,在你爆笑之后,内心留下无奈的感慨。

这个板块的灵魂人物是SMAP组合中年龄最小的香取慎吾,出道时他还是一个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香取慎吾曾经一度不知如何面对成人世界,幸好“慎吾妈妈”使其成功转型。接下来,由其出演的《SMAP station》(朝日电视台每周六晚现场直播的娱乐节目)令其在娱乐主持领域大展拳脚。2008年1月由他主演的电视剧《没有玫瑰的花屋》,更是其作为演员的一部成功力作。在《SMAP×SMAP的小品人物像》中,每当他以“百变”形象出现在镜头前时,当年那个活泼可爱的“大口仔”如今已是一位颇具一定演技的实力派明星了。

3)人气的歌曲板块

SMAP的节目怎么能没有唱歌!如果你认为是SMAP的MTV(音乐电视),那你就错了。在《SMAP×SMAP》节目的最后,压轴的板块便是SMAP的5位帅哥的精彩歌舞了。

在这个板块中,既有SMAP的新歌首演,还有老歌新唱。其中,最为特别的企划是SMAP与其他合唱组和、知名歌手的同台献艺。在日本演艺圈颇为盛名的宝塚剧团以奢华服饰和舞台装饰著称,宝塚明星与SMAP成员的别样组合顿时令人眼前一亮。除了演唱,来到《SMAP×SMAP》做客的嘉宾还可以跟5位成员一起聊天,可谓是边说边唱。演唱的歌曲,嘉宾拿手歌曲2~3首,SMAP的歌曲1首,更是可以令观众一饱耳福。

除此之外,节目中还设置了《SMAP的泪》、《歌谣电视剧》、《搞错了!SMAP》、《黏土的王国》、《唱吧!偶像的加时赛》、《豪赌保龄球》、《MOVING THROW》、《PIE!LOT》、《尽力而为》、《演技竞技场》、《SMAP电视剧》等17个板块。

3.电视餐厅——《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18]

以著名演员水野真纪的名字冠名的《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节目,是由TBS电视台大阪支局MBS(每日放送)电视台制作播出的一档料理情报节目,该节目只覆盖关西地区。节目开播于2001年,每周四晚上18∶55—19∶53播出。

1)魔法餐馆的新式菜品——日常套餐

(1)魔法的午餐。《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与其他料理节目不同的是,将餐厅的优惠活动与节目进行捆绑式包装,凡是节目中介绍过的餐馆,都会推出以“魔法”为菜品名称的优惠套餐,这样,节目与店铺会取得双赢效果。

(2)中川家的紧贴报道。这是由搞笑组合“中川家”两兄弟作为主持人的子版块,跟踪报道那些人气颇高的餐馆背后的故事,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美食制作人”。

(3)100个料理人!难以预约的餐厅之大繁盛的法则。这是一档介绍超级人气餐馆经营人的子版块。“超级人气店”的标准是“超级难以预约”,在餐馆异常繁忙的工作背景下,掌控餐馆日常运作的执行人成为节目核心人物和跟踪目标。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100位的料理人出现在节目里。

(4)和食的花道之3魔法。京都的日本料理店“菊花井”的第三代传人村田吉弘,教授观众在家里怎样制作简单的日式料理。他一边制作,一边总结出三个关键点,节目将这三个关键点包装成“3魔法”。

(5)师傅侦探。该板块2005年开始播出,以“蔬菜”料理为主。日本传统料理中,有关蔬菜的料理较少。随着饮食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蔬菜料理的重要性。日本家庭主妇在如何制作蔬菜料理上往往无从下手,板块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邀请关西地区的餐馆老板,请他们就某一种蔬菜制作出一道菜。

(6)魔法美食礼品。节目最后,送给热心观众的礼品是制作方特别筛选的食材和调味料,这些礼品被命名为“魔法美食礼品”。

2)魔法餐馆的特别大餐——人气的主题策划

“主题先行”是《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节目制作一大策略,许多策划取得不俗收视率。

(1)面粉系列。虽然日本人的主食是大米,但是,居住在关西地区的居民酷爱以面粉为原材料的小吃,例如日本煎饼、章鱼小丸子、炒面等。《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以“面粉”为主题的企划在节目中多次使用,成为节目使用率最高的主题。2004年每日放送在位于大阪市中心的大阪城公园,举行了名为“面粉岛”的活动,将大阪地区的人气店铺一并展出,盛况空前。

(2)大阪环状线系列。美食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便利的公共交通推动了饮食行业的发展。反之,美食节目以“公共交通”为概念的创意,赋予美食资讯以城市化的生活烙印。位于关西地区的大阪是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城市,公共交通极为发达。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以星罗棋布的地铁、轻轨车站为核心。超市、大型卖场、餐馆主要集中在车站,“车站美食”成为日本社会的派生名词。

《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一开始锁定的是大阪市中心最繁忙、客流量最多的日本地铁公司大阪环状线。在地毯式美食资讯轰炸下,随后相继派生出阪神电铁、阪急电铁、大阪市营地下铁御堂筋线等主要交通干线的地铁、轻轨美食资讯。特别是对大阪最中心线路——地下铁御堂筋线周边美食的报道,一时间成为大阪地区的社会话题。

(3)隐形系列。著名的影星、歌手、体育选手出入的店铺成为“隐形系列”的报道目标。

节目曾经将各色系列融合使用,出现了御堂筋线的“隐形系列”、大阪环状线的面粉名店等。

3)魔法餐厅的超一流服务

在北京有一家餐馆饭菜口味一般,但是每天排着大长队。原来这家名为“海底捞”的餐厅,服务超一流。同样,拥有超高口碑的《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也是因其优质的服务意识赢得观众喜爱。打开MBS电视台《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的网页,你可以轻松地找到节目中介绍过的餐馆信息,店名、地址、电话、营业时间、休息日,所有信息一应俱全,方便实用。这些信息隶属于“介绍过的餐馆背景信息”一栏中。

除了可以利用节目网站发布信息之外,在观看节目的时候,观众也会有充足的时间来记录。只要身边预备好纸笔,店铺信息在画面上的停留时间之长,足以保证你抄写下来。

4)《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的料理手法

(1)水野真纪走在美食前沿。与那些利用互联网把握饮食前沿资讯的主持人不同的是,拥有专业厨师证的水野真纪经常走出来,到美食一线观察、试吃、分析美食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制作出精美菜品的大厨对话,是《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的看点之一。大厨的讲解、水野真纪的亲自品尝,看似闲谈的对话中,厨师对食材的判定标准、菜品创意构思、调味料的创新搭配等美食文化抬升了轻、薄的美食料理节目。

(2)看着就让你流口水。美食令人垂涎欲滴,电视媒体的画面诉求力将美食的“色相”放大到极致。每一位看《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的观众,都会被画面上的菜品所吸引。超大的特写镜头促使观众“食欲”无限膨胀,诱人的美食、外景主持人惟妙惟肖的味觉描述,刺激着电视机前的你。

(3)重视外景主持人的品尝过程。《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有12位外景主持人,他们负责品尝美食。电视美食的优势是可以看到样本,但是,只能观其形,无法品其味。有了外景主持人,观众似乎找到了味觉测试仪。外景主持人的亲自试吃,使得电视美食不再只是一个“观赏品”,而是一个“试食品”。外景主持人的细致品味、准确断语、生动报道是电视料理节目最重要的内容。任何料理有了人的品位,菜品就不再是一张照片,而是真实的供人享用的美味了。

(4)美食制作人比美食更重要。电视料理节目的核心是“美食”,而《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的节目涵盖“美食”和“美食制作人”,镜头对准端到餐桌上的菜品,镜头深入到制作美食的空间,镜头落在了制作美食的厨师身上。2007年12月13日的“中川家的紧贴报道”子版块中,介绍了位于京都的三家餐馆各自的奋斗故事。片子以时间为轴,真实地记录他们如何研究菜品、揣摩顾客心理、经营策略、菜品特点,在狭小的厨房里,演绎出美食制作人平实的职业精神。

(5)厚重的美食文化。电视料理节目的“服务本质”似乎与生俱来,《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作为关西地区美食完全手册的媒体地位无人能及。资讯信息的可复制性逼迫《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必须拓展生存空间,于是,有关美食文化的内容成为节目新亮点。

2007年12月13日“100位料理人”版块介绍日本河豚料理,节目采用了纪录片式的编辑策略。为了弥补史料画面的不足,采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河豚料理的由来、关西地区为何成为河豚料理的发祥地、河豚料理从庶民料理到高级料理的发展经过……将日本第一大河豚料理店的发展史一一囊括。

(6)演播室里的魔法厨房。《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的演播室也是一个大厨房,那些在子版块中刚刚介绍过的人气店铺的厨师,来到演播室亲自制作拿手菜,犒劳节目的出演者。2007年12月13日“中川家的紧贴报道”中,报道的京都一家牛杂烧烤店的帅哥老板带着自己的特质烤盘来到演播室,一边调制腌肉,一边介绍烤盘的特殊功效。他亲自操盘,为嘉宾烤制。

日本的料理节目中,演播室现场试吃环节必不可少,与中国节目试吃环节蜻蜓点水般的表现方式截然不同的是,日本的试吃环节可谓是一丝不苟。为了吃好烤牛杂,节目工作人员为每一位出演者准备好热气腾腾的米饭,凉凉的啤酒和爽口的乌龙茶。不怕麻烦、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一一展示出来。来到《水野真纪的魔法餐厅》的演播室展示厨艺的大厨们,为了犒赏观众,还会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慷慨地制定一份“魔法餐厅限定菜品”,欢迎顾客到店品尝。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倾向,电视娱乐节目多元素制作理念,电视节目播出“直播率”的逐年提高,新闻与情报资讯界限的模糊,等等,成为日本电视节目近几年来最凸显的特征。复杂的媒体环境使得日本电视节目竞争异常激烈,电视节目制作手法大量借鉴新媒体的表现方式,例如电视画面中网络游戏界面的采用、电视新闻节目借用门户网站的点击式手法、Google Earth系统被应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在新媒体左右夹击的媒介生态系统中,电视媒体在秉承独有的媒体特性的同时,将新媒体的崭新模式移植到电视制作范畴中。从日本目前的电视发展现状来看,这一趋势愈加清晰可见。

宋晓阳,本科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学院,硕士毕业于日本关西大学大众传播学专业。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在日本关西大学做访问学者。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出镜记者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地方部节目评审专家。自2000年到日本留学以来,全身心致力于研究日本电视节目,至今已有11年多的时间。出版专著有:《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2008年1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日本经典电视节目模式》(2009年1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注释】

[1]本节内容数据来源参照NHK放送文化研究所主编《电视视听50年》,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3年。

[2]日语称商业广播为“民间放送”(みんかんほうそう);“放送”即“广播”之意,简称“民放”。

[3]浅间山庄事件指的是于1972年2月19日—2月28日,联合赤军在长野县轻井泽町河合乐器的疗养院“浅间山庄”所做的绑架事件。2月28日,警察攻入浅间山庄内拯救人质,两名机动队员殉职,一名队员受伤。电视直播警察攻入山庄时的情况,当天是有视听率调查以来家庭收看率最高的一天,在人质被救出的一刻,民间放送及NHK两个电视台合共的视听率接近90%。

[4]“Wind Show”节目: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了摆脱午后1点—5点收视率低的情况而诞生的节目形式。受众对象定位于家庭主妇,节目内容以演艺界为中心。90年代以后,时事报道型“Wind Show”节目不断涌现。(渡边武达,山口功二:《为了学习媒体用语的人》,世界思想社,1999年,180页)

[5]http://tv.nifty.com/cs/ranking/01/1.htm.

[6]NHK放送文化研究所主编:《电视视听50年》,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3年,第80页。

[7]本节部分内容,参见宋晓阳:《借鉴成功,还是复制成功?——来自日本电视新闻节目的启示》,《南方电视学刊》,2003年第6期。

[8]日本的电视新闻节目中通常设有1位中心节目主持人,1~2位辅助节目主持人,体育和天气预报等内容板块有专门的节目主持人。中心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主导,发挥了媒体的“论评和解说”的社会功能。

[9]NHK编成局在1999年11月发表的《平成十二年(2000年)综合电视频道新设·撤销节目》中关于《NHK新闻10点钟》做出如下说明:节目受众的年龄层定位于普通的工薪阶层、办公室白领及年轻人,同时为了对应受众生活时间的多样化,节目以丰富的新闻内容为基础,充分发挥嘉宾在节目中的作用,重视记者对于新闻事件深度挖掘式解说。在新闻画面上追求现场感,为此大量使用卫星直播的形式,以最快的时间传达国外晚间的比赛结果,打破传统电视新闻模式,力图制作出个性化电视新闻节目。

[10]宋晓阳:《日本经典电视节目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第33~38页。

[11]宋晓阳:《日本经典电视节目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第72~77页。

[12]宋晓阳:《日本经典电视节目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第11~20页。

[13]深夜类综艺节目是指在晚间23点之后播出的综艺节目。

[14]成人类综艺节目是指带有性色内容的综艺节目,通常在周末深夜播出,根据日本放送法规定,最大限度的只能是穿着比基尼,不允许超尺度的画面出现。

[15]参见宋晓阳:《日本经典电视节目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第128~130页。

[16]参见宋晓阳:《日本经典电视节目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第205~210页。

[17]http://peopledaily.com.cn/BIG5/wenyu/64/129/20010518/468585.html。

[18]参见宋晓阳:《日本经典电视节目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第161~1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