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美学审视

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美学审视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美学审视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数字化时代给出版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编辑们正告别纸与笔的时代,在数字方式中思想、工作和生活。无论是期刊封面装饰、版式设计、编辑流程,还是文献交流、内容质量、编辑素质等,无不体现着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便捷和奇妙。

朝晖

(咸宁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咸宁 437005)

摘 要:数字化时代给出版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编辑们正告别纸与笔的时代,在数字方式中思维、工作。封面设计越来越艺术化,版式设计越来越规范,编辑流程越来越快,文献的交流互动性空前加强,学报的质量和编辑的素质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这些变化正体现着数字化时代编辑的审美思考与追求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美学审视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化时代给出版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编辑们正告别纸与笔的时代,在数字方式中思想、工作和生活。无论是期刊封面装饰、版式设计、编辑流程,还是文献交流、内容质量、编辑素质等,无不体现着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便捷和奇妙。数字化办公已成时尚,点击之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处于学术传播领域关键环节的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地审视学科的发展前沿,积极地参与科学文化的构建,从而使自己能在“数字化”时代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一、封面设计的装饰美

计算机技术已在出版业得到广泛应用,新材料的加盟,新工艺的引进,为封面设计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空间。各种平面设计和书刊排版软件的研发和利用,既丰富了设计技法,也缩短了设计与制作周期。各种黑白底纹纸、彩色机理效果纸、用电脑制作出来的彩色特殊图案纸,已充分运用于现代期刊的彩色封面;各种艺术字体、外文字体、阿拉伯数字经过放大、缩小或扫描到电脑中,再经过二维、三维的技术处理,能极好地体现出现代艺术效果。[1]值得提出的是,以几何图案或抽象图案、线条为背景的封面构图,回旋余地较大,能显示刊物的宗旨、内容特色以及文化品位,形成封面设计与内文的整体协调美,在给予读者视觉美感之余,还能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如刊名可采用巧妙的艺术变形字体,或采用名人书法手写体,字体的丰富性使刊名充满时代感;整个封面布局在大小、形状、比例、位置的设定,画面的分割,色彩的搭配运用等方面,更加均衡或对称,更加符合形式美法则。比如,色彩方面,数字化技术的介入,更能表现色彩的层次,使整个期刊封面更加美观;图案方面,更能反映编辑工作逻辑性、层次性强的特点;文字设计方面,各种字体更加丰富,不同的刊名,文字的字体变化体现不同学报的特点,更能使读者体会到期刊受到重视的程度和权威性;标志设计方面,更能表现期刊属性和专业特点,加深了科技期刊的系列化、形象化、整体化,使期刊的理念得以延伸。比如,大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以千寻塔出土的文物大鹏金翅鸟为主图案。该图案运用了数字化技术,使封面构图富于美感;大鹏金翅鸟既揭示了佛教文化的白族化和地域化特征,又是对大理文化的诠释和象征。

二、版式设计的规范美

版式设计是指学报页面各组成部分的安排方式,包括文字与图片的设置、栏目的划分、标题的形式、字号的大小,以及其他版面上的因素。[2]它是期刊从内容到形式的综合性的反映。一个整体效果好、注重细节完美的版面是有“风度”的,是赋予了一定的“内涵”的;相反,杂乱无章,充斥着“别扭”、不协调的版面,就像一位不懂穿衣搭配的人一样,没有品位,缺乏美感。就学报的版式来说,既要反映不同类型的文稿特征,在统一中求变化,又要满足不同读者视觉心理秩序的需要,是装帧设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技巧性很强的主体工程。[ 3](p147)在以往的若干学报中,基本上是一篇文章紧接一篇文章排列,而且大多是通栏,标题大都是横排,为一行或两行,大同小异,变化不大,整个版面显得非常死板,给读者的视觉带来许多不便。 自从电脑排版技术的应用以来,学报在版块切割、标题制作与装饰、点线勾勒、图片放置、色彩搭配等方面均有了新的变化,无论天头、地角、内外白边,都能在读者的视觉心理上产生影响,并让读者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例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在版式设计上大胆创新,借鉴并吸收了国内外流行时尚期刊的长处,使设计出来的版面既不失学术期刊的庄重、简朴,规范合理及美观大方的书卷气,又不乏期刊生动活泼、典雅和大气的学者风范,力求让读者在阅读学术期刊时能产生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既增加了空间厚度和层次,又体现了刊物的媒体理念、市场定位及独有的神韵。

三、编辑流程的速度美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我国高校学报出版工作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的录入排版,并和Internet相连。

1.在编辑流程中,编排速度得以加快。无论是选题、组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出版等方面,都可以在网络中以数字化的形式直接进行。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学报都配有打印输出设备。运用这些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编辑将以上各类数字化的稿件进行选编,然后用网络传至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用计算机数据库代替了纸质资料。在编辑过程中,编辑可以随时检索、调阅所需资料,设计版面、组版,甚至发送电子版等。

2.编排手段更加丰富。北大方正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出的报刊排版集成软件维思和飞腾,引入了“图也是文,文也是图”的概念,使得图像可以看作文字进行排版,文字也可以当作图像来操作,使传统的图文分离的编辑排版方式发展到图文合一的编排。它能根据版面的内容需要对图像进行剪裁、移位、变形、缩放、旋转、挖孔、镶嵌、拼合、重叠、淡化、渐变、加深等。它还可将动画、声音、视频等作为编排手段,使电子期刊达到图、文、线、色、声、动作并茂的境界。

3.组版方式直观简捷。 目前的方正书版9.01组版软件,能使编辑的意图得到充分体现,它能直观、快捷地进行期刊图文组版工作,能对编辑好的小样文件中的BD语言注解字符串进行语法和语义上的检查,判断参数是否有错误,并根据注解参数的说明,生成大样文件,供显示和输出使用。它还支持彩色书刊的排版。用户可以在小样中指定文字、框线和底纹的颜色,可以插入彩色图片,也可以在大样预览中交互式地设定普通文字、特殊效果文字、线、底纹等的颜色。另外,在方正维思报版中排好的彩色版面也可以插入到书版中。所有这些元素的颜色都能最终输出。与此同时,方正排版软件还具有灵活多变的文字块处理功能。文字块的形状可根据文稿内容和需要,进行形状和位置的变换、旋转和倾斜,剪裁和复制,插入和修改,查找和替换。文字排版方向,加边框、花边、底纹,调入图片等一系列操作,编辑在组版时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4.文字校对和科技查新更为便捷。 目前较为流行的文捷中文校对软件、黑马中文校对软件,具备比较完善的校对功能,它能直接校对各类主流排版系统排版的大样、小样文件和Word、文本、RTF、 FTT等各种类型的文件,还能修正中文、英文、标点、计量单位、数字、异行词和重句等各类错误。运用这些字处理软件,编辑可以快速完成稿件的审稿和校对,并在屏幕上对编、校结果进行随机检查。在编辑稿件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中的相关数据库,核对数据,这样,既可免去翻纸质类图书资料和外出查资料的劳苦,亦有助于编辑的规范化。这不仅为出版物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和物质的条件,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加快了学报出版周期。

四、文献交流的互动美

由于传播科技的发展,受众反馈的形式与手段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现代化。纸质期刊、电子期刊和互联网出版物异彩纷呈。从文本出版到超文本出版,从静态媒体出版到动态媒体出版,从数据库出版到交互式出版,从电子图书到连续出版物,[4]它们以各自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互动和沟通。在互联网诞生以前,读者一般通过写信、来访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纸质期刊独有的信息表现形式(精美的印刷、精致的图片和优美的文字)给读者提供无可取代的阅读快感;而现在,电话、电子邮件、电子论坛、QQ等已成为读者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的重要手段。据美国一项调查表明,63%的网络版读者愿意再去购买网络版的印刷版;日本《朝日新闻》电子版的调查也显示,46%的网络读者仍然购买或订阅该报的印刷版。[5]这就说明不同载体的出版物已进入相互融合时期: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互为补充,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存,并取得各自的发展。期刊交流的网络化,拉近了编者和读者间的距离;让读者参与评刊,既强化了对期刊的参与度,又便于进行互动式交流。网络期刊内容形式可以将平面静态文字与图表、数字、动画、音响融为一体,实现超级链接的阅读方式。网络传播的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交互性特征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使用户冲破作者对读者的单向传播束缚,实现可选择的同步互动交流。网络媒体使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可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基于这些,网络让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联系由间接变为直接,由被动变为交互,编辑工作都可集中于网上实现,信息获取、发送、筛选、加工、出版、发行网络一体化,方便快捷,减少了期刊出版的中间环节,缩短了出版周期,增强了稿件的时效性。

对于网络投稿,有的编辑部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编辑部让作者将稿件直接贴在网站的投稿区论坛上,内容对社会公开,由老师们在网上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自由发表评议,编辑部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做出录用与否的决定,这样,大大地提高了编辑选稿的质量和效率。期刊现代化、网络化是必然的趋势。期刊编辑部通过在网站上建立远程办公系统,可实现家庭办公和异地办公。主编可定期和作者、读者相约在网络会客室交流,可在网上特聘编辑。作者投稿时可直接进入编辑室对口专业的“办公桌”,编辑可在自己“办公桌”上编、排、校稿件,提交给主编,可实现局域网办公、因特网办公等远程办公的功能,为建立网上编辑部打下了基础。[4]通过时效性的内容、编读互动、读者间互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总之,传统出版业为网络出版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支持,而网络出版也为传统出版提供了越来越鲜活的题材和信息,媒体间相互渗透、吸纳,形成全方位、多形式的立体交叉的发展空间。

五、学报内容的质量美

质量是高校学报永恒的生命。学报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作者、读者、编者、审者、印者、管理者等方方面面。只要翻开一本高校学报认真研读,你就能体味和分析出该校的学术水平,仿佛其教学质量、科研重点、校际交流等都呈现在眼前。大凡重点大学学报中的核心期刊都特别讲究学报的质量,无论是内容与形式,都讲究完美与和谐。所以,要想提高学报质量,首先是内容上要有高质量的稿件,即要有研究价值大、学术上比较权威的学术文章。这既可以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又可给读者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前沿性研究方向。

其次是编辑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从科学性到逻辑性,从规范化到标准化,从准确性到整体美都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既要防止出现排版的错误,又要注重编辑格式上的正确性;再次是把握印刷质量,力求做到印刷精美,给读者提供无可替代的阅读快感。当前,网络内容的每一步成长,都受惠于传统出版连续不断提供的成熟而丰富的文、图内容。中国期刊协会主席张伯海认为:“传统期刊所凝结的高端媒体艺术境界,是网络期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与灵感的渊薮。”[6]因此,无论是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都必须纳入到整个内容产业的大平台上进行考虑,未来的传媒产业,必然是一个以内容资源为基础,纸、电等各种介质互动共赢的大传媒、大出版的局面。就传统出版而言,也必然是一个与其他媒介形成互动、内容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局面。

六、学报编辑的素质美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办公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报编辑除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和美学素质。只有将美学的基本原理与学报编辑的具体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保持学报工作中的整体性和前瞻性。

由于出版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学报编辑的工作重点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计算机的普及,使高校学报的编辑、编排、校对融为一体。过去由手工操作的编辑工作变成由计算机实现的信息处理,通过文字输入实现即录、即排、即改,运用自如,达到编、排、校合一的目的。在线电子期刊的兴起,不断地改变着传统媒体的出版方式。在机编辑正逐步代替在纸编辑。尤其对复杂的科技图、表、公式的编辑加工上,由编辑直接在机扫描、粘贴、绘制,实际上减少了图稿校对次数,既有效地提高了质量,又加快了稿件的处理速度。

学报编辑工作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劳动,而且是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也是审美能力的锻炼过程。对稿件进行修改加工,使之符合出版要求,臻于完善,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懈的美学追求。试想,一篇论文在编辑加工前,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经过编辑人员不厌其烦的修葺、校对之后,其文稿内容体现了知识的美;层次结构有着参差的美,跌宕的立体美;流畅的语言有一种韵而有致的音乐美;文稿中凸现的作者的广博学识体现着人格力量。编辑对稿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认识上的飞跃,也体现了编辑的创造精神,凝聚了编辑的素质美;编辑对文稿进行评审,要在美的意识支配下,发挥启真、求善、寻美的认识功能。编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审美意识的苏醒与再生。随着劳动程序的增加,审美意识在编辑头脑里表现愈为强烈。久而久之,便逐渐成为一种定势淀存于人的心理状态,并体现于编辑劳动的全过程。[7]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编辑既是特殊的作者,又是特殊的读者。学术期刊编辑对稿件的审读、评价、加工活动可说是对论文作者所进行的科研活动的一种延续,因此,编辑除了通过常规性的阅读外,还要保持敏锐的眼光,上网捕捉各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最新动态,吸收补充最新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知识资源,并结合本刊的办刊宗旨,从中获得灵感、开阔策划选题的新视野,以提高期刊的新颖度。学报编辑还应有分辨真假的能力,将无序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工处理”成为有用的知识。只有加强学报编辑自身的信息敏感性,才能提高期刊的策划、审稿、出版等方面的水平,提高稿件处理能力和期刊的新颖性。

总之,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数字化不仅带动和实现了现代编辑手段的创新,而且对编辑的审美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学报编辑理应坚定不移地追求并表现出刊物的内容美与形式美,使之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唯其如此,才能满足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受众的“期待视野”,才能不断地赋予学报以崭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士南.期刊装帧艺术的现代化[J].出版之友,1997,(1).

[2]桑吉才让.浅议学术期刊的封面装帧与版式设计[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4).

[3]李荣山等.现代信息传播[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姚忆江.刊网互动:科技期刊互联网生存的方向[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李亚青.高校学报刊网互动的探讨[J].编辑之友,2004,(6).

[6]范占英.出版社:迎接e时代挑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07-27(8).

[7]李华.论编辑审美与编辑创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原载《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