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业务

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业务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体育的报道颠覆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新闻作品经由采访、写作、编辑而诞生的线性流程在网络时代已经不再具有唯一性。超链接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使得网络体育报道可以在网站不具有采访权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实时发布新闻。

第三节 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业务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体育报道带来的变化,不仅在于网络对体育新闻报道的增多,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新闻报道流程,给体育新闻采写带来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网络体育的报道颠覆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新闻作品经由采访、写作、编辑而诞生的线性流程在网络时代已经不再具有唯一性。超链接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使得网络体育报道可以在网站不具有采访权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实时发布新闻。而且,往往网络体育报道的采访、写作和编辑是同步完成、立体化操作的。

一、网络体育新闻采访

互联网络如今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与此同时,网络新闻的采访、写作和编辑也成了新闻业务中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新闻是指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做的多媒体、全方位的报道。网络新闻的采访业务正是为这种报道所做的准备。网络新闻的采访大致有两种基本方式:

1.实地采访

实地采访是传统媒体记者最经常、最普遍使用的采访方式,也是网络新闻采访仍采用的基本方式。它要求记者亲临现场,与被采访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或者亲眼目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现场目击和认真核对,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事实上,尽管受制于网络新闻采访权的限制,目前在网络媒体上播出的大量新闻特别是原创性新闻,仍是记者包括网络记者通过在实地访问、观察、调查研究的结果。“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些我们过去耳熟能详的格言在网络时代仍然不会过时。2006年德国世界杯,国际足联首次将正式的记者名额发放给了网络记者,众多网络媒体都派出了庞大的采访队伍奔赴德国。新浪网获得五张采访证、搜狐网获得七张采访证,网络媒体就占到我国内地地区总共80个正式采访名额的15%;由于拥有直接采访权,网络媒体相对传统媒体在发稿量方面的优势更加强化,从最新的战报到球星绯闻、小道消息,内容无所不包。并且,不少传统媒体开始从网络新闻摘取世界杯信息。

我们知道,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传播方式,记者的采访工具会因为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同而各异。如报社记者有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采访工具主要是笔记本、钢笔和照相机;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记者则要求携带录音机和摄像机到现场去录音或摄像。网络传播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它以数字化和多媒体为特征。网络记者随身携带的不是笔记本、照相机、录音机或摄像机等单一的采访工具,而是包括由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和便携式计算机组成的数字移动采访设备和移动通信设备。

这些现代化的采访工具使网络记者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都与编辑部保持着联系,随时发回采访中获得的最新消息并在编辑的直接指挥下做现场报道。如《美国休斯敦纪事报·网络版》的网络记者就经常带着数码摄像机和其他先进的电子设备外出采访,专门为网络版采制第一手的多媒体报道。他们还在网上用多媒体特写的形式创办了一个叫“虚拟旅行者”的栏目,将他们外出采访的经历制成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报道,使网站的访问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网络新闻的采访要求网络记者必须是一个多面手,不仅要具备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的采访能力,而且要具备广播记者和电视记者的采访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完成采访任务。

2.在线采访

在线采访是一种借助在线服务进行新闻采集或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的采访方式,国外称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 Aided Reporting,简称CAR)。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网上信息的“爆炸”,不仅给网上大量的、实时更新的新闻报道提供了平台,也为网络新闻的采访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的工具。在线采访已经成为网络记者以至于传统媒体记者的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在线采访也称网络采访,是一种新兴的采访方式,它与面对面访谈、电话采访不同,网络采访借助的是网络技术与网络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采访、搜索引擎等。通常具体有网络访谈、寻找线索、查找资料和查证事实四种功用。

二、网络体育新闻写作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媒体独有的文、图、声兼备的特点和优势日益突出,网络新闻摒弃了初期几乎完全采用了报纸新闻的写作格式,逐渐形成真正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特色。

1.网络体育新闻写作的特征

(1)标题至为重要

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程序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从主页上的标题到正文最少要有两个层次,其标题适宜于单式结构,一般情况下只有一条。网络新闻在标题制作方面可利用的空间相对较小,因而要求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和较强的艺术性。

网络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离的,一条消息的内容无论多么重要,在网页上也往往只有一条用于链接的标题,受众对标题感兴趣了,才会点击标题,进入下一个页面阅读内容的本身。况且网络媒体容量的无限性使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闻信息呈现于受众面前,新闻受众的选择性非常强,标题成为引导读者阅读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切都对网络体育新闻的标题制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它要求在短短的一二十个字内既要高度浓缩消息的主要内容,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又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2)导语制作相对宽松

在报纸新闻中,导语起着“点睛”和“导游”的作用,对受众的阅读选择有着较大影响。因此,报纸新闻十分注重导语制作,艺术性也非常强。相比之下,网络新闻对导语制作要求十分宽松,有相当一部分网络新闻甚至根本就没有导语,这主要是由网络新闻的接收方式和受众阅读心理特点决定的。网络新闻写作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受众屏幕阅读的心理特点,受众选择网络新闻的关键因素是其内在的信息性,而对于导语并不在意。网络新闻的标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导语的功能。

这并不是说网络新闻完全不需要导语,为了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知晓新闻的内容要点,大多数网络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的写作模式,即发挥新闻导语的作用,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如新华网上一则关于我国选手在冬奥会上获得第一枚金牌的报道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新华社美国盐湖城消息:中国选手杨扬今天在这里进行的第十九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夺得中国冬奥会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使中国冰雪运动经过54多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该导语开门见山,“五个W”俱全,浓缩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往下阅读的兴趣。新闻则通过导语右下角的“深入报道”链接到更详细的报道中去。

(3)背景资料“无限丰富”

背景材料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将单一的新闻事件置于无限大的空间中,与更多的事情联系起来,使新闻受众能全面地、深层次地了解到新闻事实。

网络新闻的背景材料则是非常丰富和富有层次的。网络新闻在空间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贮存与转运的能力较强,超链接方式使其背景材料在理论上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一方面,由于网络新闻不必受空间的制约,具有容量的无限性,可以很详尽地根据受众的需要使用所有可以使用的背景材料;另一方面,网络新闻传播方式的独特性,也使得网络新闻在背景材料的使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网络新闻中,新闻信息的链接不再仅仅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通过关键字可以在文本之间建立多层面的链接,比如可以通过文中涉及的某个人物的关键字的链接,进入与这个人物相关的许多文章中,充分了解这一人物的背景材料。也可以通过“相关新闻”的链接,进入与当前新闻有关的许许多多新闻之中,查阅与此有关的丰富的背景资料。受众的视点可能在网页的任何地方因鼠标的点击而到达另一个网页、另一个新站点,以满足自己了解相关背景的期待。

(4)跳跃式结构

网络体育新闻在行文结构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它根据读者阅读的需要来组织材料,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跳跃性很强。由于网络可提供信息的无限性以及网络新闻超文本格式的特殊性,读者的接收活动是主动的,即读者需要什么就搜索什么。

网络新闻传输、编排方式的独特性和信息形态多样化的特征,给了新闻受众极大的选择空间。网络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对传统媒体新闻信息载体形式的兼容,实现对图、文、声、像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提供。这较之于三大媒体而言,为用户提供了到目前为止最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而且超链接的阅读方式,还打乱了传统阅读方式中根据上下文的了解阅读语境以进行整体信息的把握与分析的过程。因此,适应接收者的需要和网络新闻超文本格式的特点,网络新闻在结构安排上就有了明显的随意性和跳跃性。

(5)超文本格式

较之于报纸和其他媒体,网络新闻在写作和编排上有两个独特的特点:一是超文本格式,即各个文档之间可以通过关键字建立链接;二是使用多媒体语言,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合为一体。超文本格式打破了人们原有的顺序思维和阅读习惯,而代之以跳跃式思维和阅读方式。(27)我们可以在姚明的官网(见图7-6)看到图文并茂的信息,也可以打开链接欣赏视频等。

在传统的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思维一般都是凝固在相对独立的一篇作品中,即先收集素材,在此基础上形成主题思想,然后把有价值的细节及其背景材料等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组织起来。

img13

图7-6

而在网络新闻中,这种写作方式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网络新闻的超文本格式使读者在阅读网络新闻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网络新闻在写作方式上要充分考虑到网络新闻读者的阅读规律,根据网络新闻的写作要求将材料进行有效的分层。分层主要是为了适应“www”所具有的“超链接”的需要。“超链接”能将新闻素材组织成多个层次,以供有不同需要的读者阅读。具体而言,第一层材料可以是粗线条的,只介绍主要框架;第二层材料即具体细节可以通过调用关键字的“超级链接”去展开,一些背景材料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28)

2.网络体育新闻写作的结构

有人提出了网络新闻写作的“树状结构”:不但要有茂密的枝叶——醒目引人的标题、诱人的导语;还要有粗壮的主干——对事实的深度挖掘,对主题的高度提炼;更要有庞大的根系——对背景材料、信息进行全历史、全过程向度的运用。

(1)茂密的枝叶——醒目的标题、诱人的导语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这话对网络新闻来讲是最恰当不过了。一条好标题点睛传神,不仅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且以其语言艺术的魅力吸引读者往下看。好标题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导语即交代了新闻主要内容,又激起了受众深层探究的欲望,使之不由自主地点击继续看下去。

(2)粗壮的主干——对事实的深度挖掘、对主题的高度提炼

网络新闻不受版面和截稿时间的限制,可对事实进行深度的挖掘,对主题进行高度的提炼。可以表现为围绕一个体育人物或体育事件制作专题。

(3)庞大的根系——对背景材料、相关信息的全历史、全过程、全向度的运用

与传统新闻相比,这个层面是网络新闻独有的,因为这是网络新闻“超链接”带来的结构特征,围绕着主题新闻,通过链接可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超越时空的、立体的整体信息体系,并做成专栏或专题报道,也可能聘请专家来加以评述,组织交互式讨论,甚至策划成更大规模的跨平台新闻战役,对新闻做深度的分析性或调查性的报道,就好比给了网络新闻一个庞大的根系。

三、网络体育新闻编辑

和传统媒体一样,网络体育新闻业务也包括采访和编辑两块,由于网络媒体并没有明确的采访权,加之网络媒体海量的信息需求,编辑业务始终是网络新闻业务的核心。

1.网络新闻采访权问题

网络媒介从它诞生时起,在内容上便实行了“拿来主义”的策略,它的新闻是靠粘贴传统媒体的报道,自己从事的则是整合、整理的工作。网络媒体尚无自己明确的信息采集渠道。国家广电总局明文规定网络媒体没有新闻采访权,中国现在的网络媒体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媒体单位。在200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新版记者证中,并不包括网络记者,时至今日依然如此。政府认可的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是依托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由网络编辑给予编发。而少数有记者证的网络记者,因为恰好是政府认可的新闻网站的记者,或是依托传统媒体有着“双重身份”的记者,所以说,真正的网络记者还没有诞生。

然而,在不拥有自主采访权的前提下,各大门户网站,加上其他大小有新闻业务网站,都有自己的专业或业余的记者团队,他们对社会上新发生的各种网民感兴趣的人和事进行访问,或做成专题报道,或以会客室的访谈等方式进行正规或非正规的报道,不以文字形式出现则以视频形式出现,跟法律法规打擦边球。而网络编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职业,2006年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网络编辑,是网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内的网民进行发布,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的反馈信息而产生互动。这些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即网络编辑在提供原创新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重组即原创

正如新浪网陈彤所言:互联网新闻现在更多地进行着一种信息整合的工作,而非新闻制作,并且和传统媒体保持着相当紧密的合作关系。(29)根据彭兰的研究,网络新闻处理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简单的“粘贴新闻”,靠快和全来赢得受众的眼球;二是“编辑新闻”,即对新闻进行加工、整理,使其具有更好的质量与可读性;三是“组织新闻”,包括形式上的组织与内容上的组织,即进行合理的界面设计,合理的新闻栏目与专题的策划,另一方面对现在的新闻进行整合,一方面争取独创性;四是“解读新闻”,即对新闻事件或其中某些环节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剖析,释疑解惑。现在,网络报道早已经告别了单纯“粘贴新闻”的阶段,而“编辑新闻”也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它融粘贴、组织、解读新闻于一体,网络编辑本身就成为一个创作的过程。

从编辑部的角度来看,网络体育报道是一种二线或者二手报道。传统媒体在体育比赛的一线往往派有强大的新闻采集发传力量。网络体育报道一方面来自记者的一线采访,更多的来自网络编辑的“创作”。所谓“重组即原创”,它包括选择、整合、配置,配置又包括内容的配置、形式的配置、功能的配置(如互动功能)等,新闻资源重组本身就是一种原创。对现有的、二手的新闻资源进行重组,本身就融入了网络新闻编辑的再创造,是编辑思想的一种表达。这种二次加工、深度开发也是一种原创,网络编辑的成果就是这种原创。而且这种原创,解决的是“面上的原创”,而非采访的那种“点上的原创”。

3.网络体育新闻标题的制作

为了适应受众扫描式阅读的需要,网络新闻编辑应该更加重视对新闻标题的拟制。这是因为标题是一篇新闻的标示。更重要的是,网络报道通常采用在首页集中展示新闻标题的逐层导入式版面结构。呈现在受众眼前的是由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接群,受众看到的具体内容,需通过点击标题进入正文,也就是说标题具有特别显著的导读效用。因此,标题是否具有吸引力、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其事关着整个新闻的写作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网络新闻必须强化“标题意识”。

(1)多为单行题

网络新闻的标题不同于报纸新闻的标题,有眉题、肩题、正题、副题等复杂多变的形式,一条新闻的内容无论多么重要,在网页上往往只有一行链接。标题的长度通常限制在25个字以内。因此,拟制网络新闻的标题就需要把握两项重要原则:一是要用极其精练的文字清晰、准确地表明新闻事实,其二就是要突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引人关注的信息。体育网站通常对当日重要体育新闻加以突出标示,以一条新闻居首构成有一个标题集合,如搜狐体育2008年12月31日“1日8时播火箭VS雄鹿 穆托姆博重返火箭”下附有[姚明:欢迎老爷爷 大叔:受巨人威胁][策划——大叔归来][麦迪就医不缺阵][兰德里握交易权][巴蒂尔因伤休十天][詹姆斯38分骑士负 视频][绿军再负][1日4时篮网——活塞]共八个单行题相处一个标题集群。同日,体坛网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方式也类似,“穆大叔重回火箭辅佐姚麦 姚明二字总结耻辱比赛”下附[姚明主动让先发][大叔扫除两大疑问王猛评][回归火箭始末][视频][麦迪七大秘事][姚麦挤压阿泰生存空间][球迷为巨人喊冤][今日赛果]八个相关标题。

(2)实题为主

目前网络媒体的新闻均采用的是实题,只有部分评论文章采用虚题,或虚实混合。如体坛网“丁俊晖5∶1胜黑马 轻松夺取中巡赛三连冠”“朱骏将任申花临时主帅 热身赛挑战欧洲杯冠军教头”“上海游泳馆投资20亿超水立方”等。由此看出:网络新闻标题的实题写作方式可以把事件核心要素完全展现给受众,避免了事件不被点击仅仅传播结论的现象。如果上述的事件采用虚题的方式来写作,就不会将事件最关键的核心要素摆在读者的眼前。在网络媒体中,应该提倡“核心要素”前置的结构模式。

(3)标题+提要

单行化的标题通常很难将新闻关键内容一言而概,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得不舍弃。对于重要的新闻,如“头条新闻”,可采用“标题+提要”的形式,在新闻标题下面加一句类似新闻导语的内容提要,概括新闻的内容要点和最吸引受众的信息,便于受众对是否阅读该新闻进行取舍。以此弥补单行标题的不足。比如搜狐网欧洲体育“老国王留守蓝黑现转机”标题下的提要为:阿德将连续第二个赛季离开米兰城吗?国际米兰主席莫拉蒂认为这种猜测不会成为现实,而且看到阿德走人会很伤心的。这种方式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较少用到,但在体育评论类栏目中较常见,如体坛网“七日谈”之“梁文博叫板‘一哥’丁俊晖”,其提要为:从世锦赛上一鸣惊人后,梁文博已经逐渐显露出对丁俊晖的威胁。上赛季结束,丁俊晖仅排第11位,而梁文博排名则飙升到第40位。

新闻摘要的形式在一些西方主要新闻网络媒体上开始被大量采用,并且深受欢迎。这一形式可使用户在只浏览主页及各分类新闻主页的情况下,就能对当日要闻要点了然于胸。英国BBC网站的做法是在各个栏目的每条新闻标题下面给出简短的概要,类似报纸上常用的小标题形式。这样做的结果是它的新闻网页的长度增加了许多。

4.网络体育新闻编辑的一般准则

网络新闻编辑包含了“选稿、改稿、制作标题、编排稿件、组织版面、设计网页、多媒体制作”等具体的编辑业务,这是一个完整的制作流程,最终表现为一个这样或那样的版面与受众见面互动。

(1)视觉中心原则

人们阅读时存在一个“视觉心理中心”(CVI),所以在版面安排上一定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CVI,它可以是一幅图片或一个醒目的标题,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且它不能从版面的其他部分中孤立出来,它应该是有特色的、不同风格的,能最有效地集中注意的结构,而且一个版面只能有一强大的CVI,不允许其他部分削弱它的作用。如果版面上有第二个区域与之竞争,受众就会被搞糊涂,因此,我们在进行网页设计时,强刺激点不应该太多,最多不能超过三个,否则,容易造成受众心烦意乱。

(2)合理运用编辑符号

色彩符号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和功用。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比如,红色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激励性符号。因此一些激情高昂的新闻,就应佐以红色来配合传播,又如蓝色被看做“理智”的色彩,代表清新、明晰、合乎逻辑的态度,一些评论与深度分析就可以选择它来做底色。题花、线条等编辑符号加在稿件之间用来清楚地区分,这种区分便于阅读,给形式或内容上相近的稿件围边、勾线,可以使之看上去紧密,能够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3)信息编排张弛有度

相近的信息放在一起,用统一的版面语言进行包装,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容易混淆的信息利用色彩、字符、线条等加以区分,克服受众浏览时的“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发生。“组与分”要从稿件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要顾及版面的整体要求。

在追求网页不断翻新、栏目位置不断调整,隔段时间要改版追求变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受众的浏览习惯,即在固定的地方找信息,页面和栏目设置相对固定。

另外,信息容量要适度。根据“艾滨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如果单位系列不是太长——包含七个或少于七个单位,那么读过一次就可以记住它,要想记住八个以上的单位就已经办不到了,这就需要再一次阅读”。因此,一条信息的呈现条数不宜太多,编辑在编排信息时最好在“五至九条”范围内运作。我们在给一篇文章制作标题时要考虑如果文章不是很长,不多于七个超句子结构,通常就不要求用小标题将它划分开来,如果多于七个超句子结构,就应该为它制作成小标题,只有这样才能方便记忆。

(4)版面设计符合美学原则

版面设计应体现对比、统一、平衡、节奏、动感的原则,并处理好主次与聚散、图与地(背景)、群组与间距、四角与对角线、空白与版面率等的关系。

版面设计中,要力求通过文字、图片、装饰等符号的编排来寻求对比所需的“相反性质”。比如有底纹与无底纹的对比,比例纵长的图片与横阔的图片的对比,标题字形体与大小的对比等,以构成视觉刺激。页面各种元素的统一不仅是方便阅读的需要,也是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

网页中的平衡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网络版标志、栏目导航区、图片包括广告几部分的大小位置关系来获得。例如,现在大部分网页都是把报头或标志放在正上方,栏目导航部分放在左部,图片放在中间或偏右位置,这样使页面看上去显得比较稳定。

网站把文字分成不同及级别,如栏目标题、文章标题、正文等,给予不同级别不同的风格,并使它们相互交融,就能得到视觉上节奏的变化与反复。此外版面的分割要符合黄金分割的规律。

本章思考题

1.体育报道的“网景化”特征指什么?

2.网络体育报道的形式有哪些?网络体育评论有哪些特点?网络体育专题有哪几个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怎样看待网络新闻采访权问题?

4.网络体育新闻写作的特征是什么?怎样制作网络体育新闻的标题?

【注释】

(1)彭兰把1994~2003年定义为“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2)熊斗寅:《网络时代与体育》,《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3期(2),第5页。

(3)李勇华:《网络时代的体育新闻报道》,《新闻与写作》2002年第3期,第41~43页。

(4)《奥运新闻网战门户抢食六亿奥运大餐》,《北京娱乐信报》2004年8月19日。

(5)《刘翔夺金掀网民狂潮新浪创互联网留言世界纪录》,《新浪体育》2004年8月28日。

(6)《社科院调查报告四:互联网的影响》(部分)。

(7)人民网简介: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2/01/21/000753936.shtml

(8)张德胜:《体育媒体通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252页。

(9)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57~66页。

(10)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11)彭兰著:《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12)仲志远著:《网络新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13)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57~63页。

(14)杜俊飞:《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15)董天策主编:《网络新闻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27页。

(16)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版,第571页。

(17)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播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2000年第10期,第12~13页。

(18)千龙网,http://www.qianlong.com/2006-12-0414:47:50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81页。

(20)叶琼丰:《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21)《体坛周报》2007年9月14日B4版。

(22)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页。

(23)蒋晓丽主编:《网络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24)张见悦:《新浪世界杯访问者攀新高广告收入超过七千万》,《京华时报》2007年7月4日。

(25)新浪博客总流量排行榜,http://blog.sina.com.cn/lm/top/index.html? prourl=99

(26)《知名博客安替现场致辞》,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i/2006-04-20/1156911514.html,2006年4月20日。

(27)张东军:《网络传播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新闻爱好者》2000年第10期,第19~20页。

(28)张羽:《试论网络传播与记者传播方式的调适》,《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152~157页。

(29)彭梧:《陈彤眼里的网络编辑 新浪内容编辑“八字经”》,《新京报》2008年10月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