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讯社体育新闻报道的变革

通讯社体育新闻报道的变革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通讯社体育新闻报道的变革西方知名通讯社经过上百年的经营与磨炼,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网络信息的发展扩大了美联社体育新闻的传播途径,尤其是在国际大赛期间,美联社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体育信息得以广泛传播。2008年奥运会期间,路透社也使用了这套设备,与其他通讯社进行了新一轮的报道竞争。

第三节 通讯社体育新闻报道的变革

西方知名通讯社经过上百年的经营与磨炼,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无论从报道队伍的数量、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还是从人员业务素质、雄厚的经济实力等方面,都要胜人一筹。其报道范围、报道形式和写作风格也日趋成熟,形成了自己的报道模式。尽管如此,面临后来居上的网络新媒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新闻竞争,通讯社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倚仗固有的传播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了,紧迫的形势使通讯社不得不进行报道上的改革。

一、大力发展网络新闻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给通讯社带来巨大挑战,使其“新闻信息总汇”的地位受到威胁。同时,因特网又给通讯社带来极大的机遇,大量网站的出现,为通讯社孕育了一个巨大的新闻信息市场。西方三大通讯社在发展其网络服务时,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策略,首先是采用通讯社的传统模式向网站提供新闻信息,其次是走资源整合的路线,与外部公司特别是IT公司合作,向全球提供无限上网服务和技术。(7)

在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大世界性通讯社不约而同地将网络业务列为新世纪的业务发展重点,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路透社的网络业务在三大世界性通讯社中起步最早、规模最大,而且其发展模式也极具特色。1994年就组建了路透新媒体公司,负责全社的网络业务。1997年,当大多数网络公司都负债累累时,路透新媒体公司已经开始赢利。

美联社从1995年开始酝酿发展网络业务,1996年10月推出了为其成员服务的网络新闻网站“连线”(TheWire)。该网站不但能够随时在网上发布全球最新消息,并实现24小时更新。美联社成员中有950家开设了网站,其中300家定购了“连线”。为适应网络业务发展的需要,2000年3月27日,美联社宣布成立一个名叫“美联数字”的新部门,专门负责向网络媒体销售美联社的产品,该部门有自己的技术、销售和营销人员。网络信息的发展扩大了美联社体育新闻的传播途径,尤其是在国际大赛期间,美联社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体育信息得以广泛传播。

法新社网络业务发展的规模和力度在前期一直逊色于路透社与美联社,但从1999年起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法新社在当年9月14日公布了一项为期五年的发展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是向用户提供多媒体产品和吸收私营部门的投资,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网络业务的投入。目前,法新社的主要网络产品有三类:第一类网络产品是“网站服务”(website,e,ViCe),即向网站提供即订即用型(Ready-to-Display)新闻网页,上面有最新的世界新闻和图片。第二类网络产品是面向公司以及机构用户的新闻邮件服务。第三类是WAP(无线应用协议)因特网服务,即向提供手机上网服务的网络公司提供新闻。法新社还与诺基亚公司合作,开展手机上网新闻服务。在悉尼奥运会期间,法新社与中华网合作,开设了奥运报道频道,与美联社和路透社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

二、传播技术不断更新

除了在传播媒介上的改变,各通讯社在传播手段上也不断更新,采用最先进的传输技术,大大提高了体育新闻的时效性。

作为客户遍及全球24个时区的国际通讯社,路透社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各种报纸、杂志等媒体的截稿问题。为了让照片更快更多地传到客户手中,增加图片的使用率,路透社采取了各种措施。

一般的体育比赛,摄影记者会将拍摄的图片通过笔记本电脑或手机无线传输回通讯社的编辑室,路透社对于一般比赛的要求是,开赛十分钟要将图片传到编辑手中。

对于重大的体育赛事,路透社使用了一套自主研发的无线传输系统。摄影记者在现场拍摄的每一张图片,都会被瞬间传到在新闻中心的图片编辑的屏幕上。图片编辑看到好的图片就会点击选择,随后进行裁剪和编辑,配上图片说明,由新闻中心直接上传到卫星,发送给全球的客户。尽管如此神速,路透社也要求摄影记者不能随便按快门,尤其是不能随意连拍。连拍不仅会造成图片编辑更大的工作量,还会使好照片随意跳过。

为了适应不同比赛的需要,路透社设立了一套用于图片编辑不在比赛现场的远程编辑系统。摄影记者在拍摄前将相机和笔记本电脑相连接,电脑连接网络,每张照片小样会即刻被传输到路透社伦敦总部的服务器上。图片编辑可以直接用小样照编辑图片,这套系统在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上就使用了。如一些在法兰克福举行的比赛,编辑在柏林就可以轻松编辑图片。不仅如此,这套远程编辑系统使路透社的图片编辑可以查看全球所有摄影记者电脑上的图片。2008年奥运会期间,路透社也使用了这套设备,与其他通讯社进行了新一轮的报道竞争。

相比之下,新华社的技术革新步伐更加快捷。当1984年新华社第一次参加洛杉矶第二十三届奥运会报道时,通信技术水平还远远低于三大通讯社,技术装备落后。在由24人组成的前方报道组里,特别派出两名技术较好的报务员和一名传真技术人员,租用一条从洛杉矶到纽约的75波特的报路发文字稿,利用长途电话发传真。那时,用图片传真机发一张图片需要15分钟,而且只能发送黑白照片,如遇信号干扰,则要反复重发。这些图片通过新华社驻联合国分社的工作人员人工转发回北京。当时的技术装备只有两台作孔机、两台电传机、一台文传机和一台图片传真机。

文字记者发稿更为困难,英文稿件还可以用打字机打,中文稿件则只能在纸上手写。英文稿件审定后,由专业报务员敲击电传机(或在作孔机上直接敲击键盘),通过作孔机同时输出一条由五个孔洞组成的英文字母的连续不断的纸条,在校对无误后,再通过放报机将报文发出去。发送完的孔条还必须在专门的柜子里分类保存,随时供重复使用,速度和时效无法与今日的计算机相比。(8)

时隔20年后的雅典奥运会,新华社报道组携带了108箱技术设备,其中包括四台服务器、文字与图片编辑机26台、架设网络设备20多台以及其他照相器材等。文字和摄影记者都可在采访现场利用有线、无线和手机方式将文字或图片传至新闻中心的新华社工作大平台。新华社在雅典奥运会的报道上,不仅有中文、英文报道,还用西班牙文、法文和俄文发稿。摄影记者大规模使用数码相机、数字传输、彩色图片供稿(一分钟左右将一幅彩色图片发至用户端)。音频报道也第一次走进奥运会,在现场进行报道。新华网第一次派出工作人员,携带设备在奥运现场进行网上直播。所有这些多媒体报道形式,既丰富了新华社的报道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比较通讯社对雅典奥运会的报道方式,美联社实现了文字、图片、语音三种形式的处理,法新社仅实现了文字、图片两种形式的处理,路透社实现了文字、图片、网络三种形式的处理。而新华社则实现了文字、图片、网络、语音四种形式的全方位报道。(9)新华社的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待编稿库显示出了极大的作用。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2008年奥运会的报道,新华社把2006年11月举行的多哈亚运会当做一次实战演练,在报道的流程运作、组织方式、内容及形式等方面做了新的尝试,采用了多种形式传播新闻,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华社依照国内外用户的需求组织了这次报道,从11月23日19时至12月15日闭幕时止,报道前方共播发中文稿件2122条,英语稿件2869条;图片中文对内2294底,中文对外3735底,英文5687底;网络发布文字稿件856条,制作图片616张;制作了81条视频节目;音频编辑部播发音频稿件405条。如果加上后方平台各编辑部的报道,新华社在多哈亚运会期间共播发各类稿件24093条,日均1205条,除了中文、英文、阿拉伯文的消息和图片外,发送音视频230条,短信912条,WAP2322条,彩信1417条,手机报1289条,嘉宾访谈37条。(10)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新华社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图片的传送上提高了时效,在摄影报道史上创下了历届奥运会发稿新高和单日发稿量新高。在赛事报道的高潮阶段,新华社奥运报道团每天签发照片超过4000张,绝大部分出场运动员都有照片,尤其注意拍摄只有机会参加预赛甚至首轮比赛的发展中国家运动员,既满足了亚非拉国家媒体的需求,也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开幕式当天,新华社在“鸟巢”现场派出摄影记者28人,并组成了七人现场编辑签稿小组,实现了稿件的即拍即传即发,大大提高了报道时效,在所有重要时间节点新闻图片播发速度上均领先于世界其他通讯社。

本章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通讯社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2.以一家通讯社为例,谈谈其体育新闻报道的规模。

3.简述通讯社的体育新闻报道特点。

4.通讯社的体育新闻报道发生了哪些变革?

【注释】

(1)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2)李永健、展江:《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158页。

(3)http://www.mena.org.eg/index

(4)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5)孙宝玉等:《世界新闻出版大典》,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6)Ynet.com01/08/2413:32

(7)唐润华:《西方三大通讯社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6期。

(8)丁宝富:《新华社奥运报道技术装备与时俱进》,《中国传媒科技》2004年第10期。

(9)同上。

(10)丁玫:《多哈亚运会报道为北京奥运会报道探索成功之路》,《新闻业务》2007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