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媒对公共情绪宣导抚慰功能的研究设计

传媒对公共情绪宣导抚慰功能的研究设计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传媒对公共情绪宣导抚慰功能的研究设计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危机的“调节器”,在帮助危机中的民众树立正确的心态、减缓与摆脱焦虑与不安的折磨、唤起他们内心的自信方面,需要发挥其自身的影响力。而“非典”是目前人类所不可预测的,而且又不可能远离,因此它给公众带来的心理威胁更大。

第二节 传媒对公共情绪宣导抚慰功能的研究设计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危机的“调节器”,在帮助危机中的民众树立正确的心态、减缓与摆脱焦虑与不安的折磨、唤起他们内心的自信方面,需要发挥其自身的影响力。到底媒介对公共情绪的哪些部分产生了作用,如何运用情绪心理学进行解释,这是我们所要关注的。本项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人类情绪基本成分的分析和情绪的个体发展、情绪与社会化问题、情绪与生活色调、情绪与认知活动、情绪与健康等方面结合起来,建构新型的大众传播与公共情绪的理论榜样。

一、本项研究国内外现状述评

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横祸,让我们许多人刻骨铭心,传媒和许多研究单位都进行了反思和研究。本人有幸主持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危机传播的心理研究”课题,从一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反思。很多人将“非典型肺炎”的出现形容成一场噩梦,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威胁,而又是无法确定的隐患,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容易引起民众的心理恐慌。有效地处理好突发事件,离不开民众良好的心态的配合,因此,事件的处置中,就有了大众传媒对民众进行心理引导的传播需求。但是在我们调查的几家媒体中,我们发现,在一个时期的所有“非典”报道内容中,报道重点主要集中在政府活动、疫情发展和患病后果上,而战胜疫情的信心报道比例最低(除掉“其他”类内容外)。《参考消息》和新浪网关于战胜疫情信心的报道分别仅占它们各自媒体所有“非典”报道的3%和5%。当然,“在现代社会,相关信息的及时告知是突发事件对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传播需求”,同时,“大众传媒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中介作用比平常时期更加突显出来”,[7]大众传媒也需要完成政府政策的有效传达。因此,对疫情信息的通报、患病后果的告知以及政府决策的传达,都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危机爆发的初期。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危机传播中民众心理和精神的需求。突如其来的“非典”,不仅给少数染病者带来肉体上的病痛,更使绝大多数的健康人遭受到心理上的恐惧、焦虑与不安。我们的传媒作为社会危机的“调节器”,在帮助危机中的民众树立正确的心态、减缓与摆脱焦虑与不安的折磨、唤起他们内心的自信方面,需要发挥自身影响力。

班杜拉(Albert Bandura)指出:“除了具有能动的伤害性外,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也是恐惧事件的重要特征.可以预测的厌恶性事件,比起不能预测何时何地会发生的厌恶性事件来讲并不那么可怕,因为后者的可怕在于人难以区分安全和不安全的环境……对于能活动的、不可预测的威胁,个体只能进行有限的控制,这种威胁更有可能产生泛化的焦虑;而同样是令人厌恶的威胁,如果是可以预测的,不能活动的及安全的,那么,只要个体远离它们,就不大可能产生泛化的焦虑。”而“非典”是目前人类所不可预测的,而且又不可能远离,因此它给公众带来的心理威胁更大。

当然了,我们这项研究是一个非常粗线条的关于传媒对受众的心理影响研究。对于媒介与受众心理的问题,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传播学刚重新引入国内,许多学者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传媒与情绪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在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铁钦纳在他所著的《心理学教科书》一书中说:“情绪心理学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个人意见和个人信念的心理学”。这是几十年前的判断,现在情绪心理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情绪心理理论相比其他领域,它所集结的成果并不丰富,因此它的运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我国,北京大学孟昭兰教授主要进行情绪基础理论的研究,目前在应用领域研究最多的是教育领域,首都师范大学的郭德俊教授运用情绪理论构建情绪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情绪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情绪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精神疾病在战争中和战后的蔓延,以及平日人们生活节奏紧张、就业选择和竞争过于困难和激烈所促成的,因而它是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而在各实践领域、各年龄组人群中出现异常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情绪研究或情绪问题只同异常的环境、异常的人相联系。情绪这一心理现象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

每个群体都生活在一个有意义的世界里,其中的某些意义依靠传媒而被传递。这些意义所涉及到的物体、事件和人物超出了直接的经验范围,并且只是在有关他们的知识被其他人传达或媒介传达时才为人知晓。过去以历史的形式继续存在某种口头的传说或书面创造一种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超过了社会的任何个体成员的生命时间。

大众媒介系统是怎样影响被集体分享的世界形象呢?先进的传播技术给该问题以新的维度:①同样的符号内容被传给了大量的人;②他们的认知水平被无限地扩大了,从而使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形象更难变成某种构造;③媒介组织并不仅仅作为信息的传递者而发挥作用,他们作为内容的生产者甚至创造者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传媒与社会、与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社会越发展,人类越文明、越进步,对于媒介的依赖性就越强。反过来,媒介对人、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另外,作为社会中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任何人都必须与别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为此,人与人之间都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以把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万千种的相互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暴力、强制力进行作用;另一类是用非暴力、非强制力进行作用。前者使用的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诸如拳头、皮鞭、监狱、警察、军队、规则等等),后者使用的是观念形态的信息。前者的作用点是对象的机体及其所依存的物质生活环境;后者的作用点是对象的心理系统及其所依存的精神生活环境。传媒对人的作用属于后者,即使用信息作用于人的心理系统。

鲍尔·罗克系与德福勒在《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8]一文中,认为现代社会里,受众成员依赖大众媒介来了解和适应社会中发生的情况。当社会发生变化、冲突和不稳定局面的时候,大众媒介行使许多独特的和主要的信息功能,使受众产生如下一些反应:

认知方面:分歧的产生与消除、态度的形成、议题的设置、人们信仰体系的扩充、价值阐明;

情感方面:产生恐惧与担心、增加或减少信心;

行为方面:使活动或使不活动、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影响或者提供行动策略,引发功利主义的行为。

1979年凯普林格和罗恩就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影响问题做了这样一个假定:当人们认为某个问题普遍地受到承认以及补救性的行动似乎合理而又适用时,就将产生对它的焦虑。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考察了五家著名的德国报纸在欧佩克国家1973-1974年第一次提高石油价格时对石油危机的报道范围。他们发现一种恐慌感笼罩了这个国家,石油供给也减少了。然而,一年前,在相同的月份里,石油进口曾明显地上升过,但当时没有专门的新闻报道,危机也没有接踵而来。但是在1973-1974年,报纸的报道暗示,供给受到了危害,这增加了恐惧,并导致在预见短缺时超额购买,于是便创造了短期的零售问题。政府有关限制星期天开车的法规则进一步增加了这些恐惧。通过这样一个研究,凯普林格坚持认为石油危机是由媒介创造出来的,与消费者对家中供暖石油的个人经验无关,正如政府限制星期天开车的法规带来的恐惧与开车者的个人经验无关。

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还发现,许多与政治有关的意见在群体环境中凝集和成熟,基本上以共有的经验为基础。媒介的承认和鼓励,似乎对他们具有一种催化的作用。如果一个群体正面对着一次艰难的战斗,那么它的成员将从媒介给予它的活动目标的任何友好的注意中获得勇气。然而,要揭示某种群体规模上的媒介影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它要求一项富有想象力的研究方法和思路。1972年,麦库姆斯(McCombs)和肖(Shaw)通过实验发现,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他们据此认定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从此议程设置功能成为与大众传播心理学研究和认知心理学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领域。1979年,凯普林格和罗恩通过媒介分析,认为传媒对公共情绪会产生影响。随着情绪心理学的发展,媒介对公共情绪的影响必将成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二、大众传媒对公共情绪影响的理论分析

1.对于情绪心理理论进行梳理,建立适用于传媒与公共情绪的心理理论榜样

关于媒介对于受众情绪的影响有两个相对的理论,第一个理论已经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被称为宣泄理论,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这一理论认为,观看暴力场面事实上可以宣泄观看者本身的攻击性情绪。另一个理论叫做刺激理论,观点正好相反,它认为观看暴力场面实际上会刺激个人日后的行为变化更加暴力。

情感宣泄是最早的媒介内容的功能之一。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曾经谈到净化,指的是压抑的情感在被释放时产生的能量的宣泄,它是观看悲剧的一种功能。他认为艺术是由于模仿自然而产生的,由于模仿的对象和采用的媒介方式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艺术。他认为艺术活动的心理基础有两种:一是模仿本能而产生的快感和节奏,这是一种由和谐的感觉所产生的快感。二是认为悲剧有曲折复杂的情节结构和能引起哀怜和恐惧的情感。亚里士多德据此提出了所谓的净化说。

关于宣泄与刺激的争论是最早出现在大众媒介效果研究中的争论之一。早期的研究似乎偏向于宣泄理论。但由心理学家伦纳德·伯科威茨和他在威斯康星大学的同事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却发现了支持刺激假设的有利证据。从那以后,大量的证据似乎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观看媒介暴力往往刺激了观看者的攻击行为,而宣泄理论的证据则很少。

这两种理论是最早运用于解释传播与公共情绪的,随着情绪心理学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于情绪这一复杂的心理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本项研究的第一项重点内容就是针对情绪心理学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学习、吸收、整理,建立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公共情绪心理理论榜样,并为研究传媒与它的关系奠定基础。

当代情绪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从情绪过程中分离出它的结构成分,认为情绪是一种多成分的心理组织。但是,不同学派为情绪规定的组成成分是不同的。

认知评价理论把情绪归结为认知的、生理的和行为的三种成分。拉扎勒斯把情绪称为“症候群”,就是基于他的关于情绪乃是这三种成分的综合反映的观点。曼德勒基本属于认知派,但是他与拉扎勒斯不同,他强调情绪的意识成分,也就是体验成分,而不把行为反应列入情绪成分中。认知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沙赫特提出情绪的三种成分为:环境的、认知的和生理的。拉扎勒斯这种理论是把情绪作为认知的结果和认知的功能来认识的。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学教授多尔福·兹尔曼在前人关于情绪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整合理论———情绪的三因素理论;处置成分、唤醒成分、经验成分。它认为情绪状态的这三种成分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情绪体验,一个是情绪行为。多尔福·兹尔曼认为,传媒毫无疑问对于我们情绪的影响潜力非常巨大,并且这些潜力随着不同的信息类型而变化。他把传媒中的信息分为信息类、娱乐类,分别研究他们对于公共情绪的影响,阐述影响的过程和机制。他的这种研究目前还只是限于理论分析,三成分理论的目的是要揭示过程,三种不同的成分实际上是强调了三种不同的情绪加工机制,因此这一理论假设实际上还是建立在认知理论基础之上的。随着心理学从认知主义走向建构主义,从关注信息加工机制到强调受众自身的背景(这里包括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和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多尔福·兹尔曼的这一建立在认知理论基础之上的传媒与情绪理论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本项研究所要建构的理论榜样将以社会建构主义为指导,重点在于搞清楚传媒影响公共情绪的基本要素,比如说媒介给公共情绪造成了恐慌,到底媒介对公共情绪的哪些部分产生了作用而导致了恐慌,恐慌如何运用情绪心理学进行解释,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出传媒影响公共情绪是在人类情绪那几种成分上起作用,而不仅仅在于其内部的信息加工机制。

本项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前人已有的成果基础之上,把人类情绪基本成分的分析和情绪的个体发展、情绪与社会化问题、情绪与生活色调、情绪与认知活动、情绪与健康等方面结合起来,建构新型的大众公共情绪的心理理论榜样。

2.针对具体实际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对于建立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另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策略和方法

就像我们的前人所指出的那样,要探讨某个群体规模上的媒介影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要把这样一个理论假设通过一定规模的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就是要研究群体规模的媒介影响。因为这里边牵涉到的情绪因素比较多,而且人的选择行为到底是更依赖于理性反应还是更依赖于情绪反应,虽然和人的个性、智力和教育等等个体差异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但一般地看,这更主要还是取决于外部环境或情境在信息与不确定性方面的状态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刺激强度的差异。因此,如何精确地确定信息刺激的强度和类型,对于最后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理论榜样指导下,如何选择实验研究对象,建立的合适的情绪量表———测量工具,是本项研究的难点所在,因为这是了解规模群体媒介影响的关键,而且使用测量工具就是要测出不同信息刺激的强度和类型对于受众情绪的影响之间的差异。根据我们实证研究的经验和我们对于本项研究的理解,初步确定本项实验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具体的问题是传媒对大学生减轻就业压力降低焦虑的策略研究,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信息刺激,运用情绪量表进行测量分析,同时通过一定的实验设计,将两者结合起来。

三、符号真实、客观真实、个人主观真实

Adoni and Mane(Adoni and Mane,1984)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提出了关于三个现实的概念和说法,他们分别对这三个现实进行了定义:

客观真实:不容置疑的真理,不需验证也无法验证;

符号真实:以符号来描述的真实。例如以文学、艺术或借助媒介来表达所呈现的真实。这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来看待真实。

img72

图5-3

个人主观真实:个人对真实的了解与信仰。多半得自社会情景及媒介的建构,而形成了脑中图书。这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待真实。[9]

这三个现实存在着相互作用,其中图中的远、近指的是大社会事件、小社会事件;或抽象不可接触的因素;个人日常生活经验。

img73

图5-4

按照Adoni and Mane的三个现实的划分,实际上我们是在寻找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得的符号真实对通过情绪—心境量表和“认知树”法获得的主观真实的影响的证据。如果这个证据是确凿的,那么我们可以说媒介确实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而且可以确定影响情绪的信息类型,以及这些信息类型作用的情绪成分,也就是说了解媒介对公众情绪宣导抚慰的内部心理机制。

1.研究符号真实的方法———内容分析法

从这一角度看待本研究,实际上我们就是要探讨由媒介构造的符号真实与个人的主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获得媒介的符号现实呢?内容分析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可用于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四种不同类型研究目标的研究活动。由于四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目标、任务不同,因而研究的总体、抽样的方式内容及分析类目也不同。内容分析法提供了四种设计模式,形成四种不同的内容分析模式。

(1)A-T-X分析模式:在同一总体(A)中,以时间(t)为取样标准,定量分析变量(X)在不同时期内的状态。

(2)A-S-X模式:这一模式中的S表示情境,从模式符号中可以看出,它是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信息来源(A)进行取样分析。与第一种模式相比,它的区别在于不是用时间(t)而是以情境(S)为取样标准。

(3)A B-X-X模式:这一模式与上述两种模式的区别在于取样的总体来源为两个。A、B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总体来源,X代表同一个内容的变量。以X为内容变量,对它们分别取样并对取自不同总体的两个样本作内容分析,再将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4)A-XY-X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在同一资料来源(A)中,不是用一个内容变量,而是用不同的内容变量X和Y作为抽样的标准,而时间(t)与情境(S)两种因素不作为研究因素。

第一种模式主要用于对发展趋势的分析,第二模式适合于做现状的特征分析,第三种模式多用于比较研究,第四模式一般作为意向分析的方式。

2.研究主观真实的方法———情绪—心境量表和认知树法

(1)情绪—心境量表:又称为主观体验测量方法,这一方法的使用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理论上的考虑,这一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假设之上的,人的外在行为是由内部心理过程决定的,外在的东西是可以被认识或观察到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人的内部心理的活动规律;二是从应用的角度考虑,情绪的生理测量法和表情测量法都是非常复杂的,而且这种测量不是一次测量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利用量表测量可以充分利用统计规律,降低复杂性,提高实用性。普拉切克根据他的情绪维量理论,将利用形容词检测情绪的方法与之结合起来,并加以扩充,发展而形成了情绪—心境量表,后人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维量等级量表以及分化情绪量表。我们要根据新建构的理论假设,在前人的基础上选择和发展新的测量工具。

(2)认知树法:情绪的认知理论是目前研究的主流,因此了解受众在某一时期的认知结构对于我们认识他们的情绪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认知树”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为了解释人类心理状态世界中记忆的组织结构,提出了许多模型,基本上可以分为二大类:网络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认知树”这种方法它的理论假设就是记忆模型中的网络模型理论,该假设是以语义距离(概念结点之间关系的远近)代替语义层次作为网络的组织原则。其中结点就是认知结构中的命题性知识的知识点。网络模型中的任何一对结点之间可以有无数种联系。这些联系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是结点间的逻辑关系,这是传播内容的逻辑结构在受众认知结构中的反应;二是被压缩在结点内的各种知识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虽未出现,但他们的确存在,他们决定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影响受众对结点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

总之,有了这样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我们首先可以认识符号真实与主观真实的关系,符号真实对于主观真实的影响尤其是情绪心理方面有哪些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情绪心理与认知心理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