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由主持人选拔标准引发的思考

由主持人选拔标准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主持人选拔标准引发的思考任 悦 卢 静打开电视,手中的遥控器在不停地变换着频道,看着一个个主持人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振振有词,却很难让我们特别记住谁。要成为主持人,第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在有许多主持人比赛的标准就是看谁长得漂亮、谁伶牙俐齿、谁多才多艺,结果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大多是俊男靓女主持。

由主持人选拔标准引发的思考

任 悦 卢 静

打开电视,手中的遥控器在不停地变换着频道,看着一个个主持人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振振有词,却很难让我们特别记住谁。也许是从事这个专业的缘故,可能会过分地挑剔,但是不难发现,能够长盛不衰的主持人太少,能让我们手中的遥控器停留不动的节目更是凤毛麟角!栏目的改版大多是以主持人的更换而告终,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一丝丝的悲凉。那么,什么样的主持人才能成为常青树?作为媒体,选择主持人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高等学府,我们选拔人才的标准又是什么?作为受众,他们最喜爱什么样的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前不久又举办了主持人大赛,加上《挑战主持人》栏目,可以说中央电视台常年都处在主持人选拔之中。不光是中央电视台,各个地方台也在不时地举办选拔主持人的比赛,由此产生的培训班更是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可以说选拔主持人带动了一个产业链。不管怎样,举办比赛的目的就是优中选优,参与者也更加多元化,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可以说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的选手都是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思维相对活跃,热爱这个行业的人。

那么“优”的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方式考察才能得到“优”的结论?不少受众把主持人比赛看做歌舞晚会或表演赛。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对于主持人来说当然不是坏事,但是否从这些方面就可以考察出优秀节目主持人的素养呢?是不是参加主持人选拔的就必须能歌善舞?除此之外,一些考察环节的设定也很老套,缺乏科学论证,许多选手的反应无不表现出肤浅、文化素养不够等问题,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第一,对主持人行业认识不足。热爱播音主持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从我们每年的招生报名中可见一斑。然而,又有多少人会真正了解这个行业呢?一次接触一个考生,问她为什么报考播音专业,小姑娘说,“我就喜欢主持人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和听众聊天的样子!”这是主持人行业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名利双收不能不说是诱惑力之一,更多的是许多人把主持人与艺人混淆了。播音员主持人首先是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政治素养是第一位的。李咏说得好,“谁说综艺娱乐节目不是深度报道?它时刻反映着社会稳定,国家的繁荣昌盛。”正是抱着这个理念,李咏主持的节目才不会像某些娱乐节目那样恶搞、低俗,事实证明,大家喜欢《幸运52》、《非常6+1》,是与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分不开的,主持人就是这个节目的品牌代言人。

第二,阅历不同。主持人的选择有两种标准,有人戏称为阅尽人事型和未尝人事型。前者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所面对的工作,经验丰富,处理起来得心应手;后者虽然毫无阅历但是饱含激情,给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青春朝气,给人以积极向上之感。美国媒体选择主持人以前者为主,日本媒体则以后者为标准。作为中国媒体,二者似乎都有需求,因为我们的受众群体不同、栏目类型不同,节目主持人与节目相辅相成,二者互相支持,交相辉映,缺少哪一个元素都会影响节目质量,影响传播效果。我们不难看到,受众喜爱的主持人大多从业经历丰富,并非专业院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主持人工作,比如撒贝宁、水均益、张越、白岩松等等,因此丰富的经历和知识结构也正是主持人形成个性的重要成因。此外,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是构成节目丰富的重要元素之一。可以说,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主持人在节目主持的过程中也会诠释出不同的节目内涵。

第三,观众的期待值不断提高。今天的受众不是二十年前的受众,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广播、电视只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使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为受众群体在发生着变化,其要求越来越高;现在频道划分越来越明确,节目越做越专业,选择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专业素养,不仅包括播音主持专业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也非常重要,比如法律、经济、体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看到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就会表现得言之有物,有自己的理解,发挥起来也得心应手。

那么,选拔主持人的标准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2003年3月7日,在“厦新杯”第四届央视电视主持人大赛新闻发布会上,央视副台长王庚年强调:“其实一个好主持人,往往是功夫在诗外,学识、人品都很重要,专家型主持人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主持人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要成为主持人,第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由新闻工作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它通过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是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新闻工作关乎正确的舆论引导,关乎真实地反映人民的心声,关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尤其是主持人对问题的判断、所持的观点、态度的把握等都直接影响到新闻的导向。如果一个主持人对社会民生不闻不问,那他所主持的节目一定是隔靴搔痒,甚至是不痛不痒,达不到警醒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央视主持人杨锐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我很想对那些趋之若鹜的年轻的选手们说,主持人不是艺人,播音员不是机器……让我这两天在考场上无比郁闷的是,没有一位考生直接提到媒体的舆论作用,提到媒体引导和制造舆论的强大功能和责任,没有一位考生谈到中国的形象和媒体的责任……”

第二,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作为主持人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具备独到见解的基础和前提保证。现在有许多主持人比赛的标准就是看谁长得漂亮、谁伶牙俐齿、谁多才多艺,结果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大多是俊男靓女主持。胡占凡说:“许多主持人就是漂亮脸蛋加伶牙俐齿,自身素质并不高,节目的低俗正是其自身低俗的体现。”打开电视,几乎每个省级电视台都在选秀,选了“超女”选“超男”,大众娱乐后并没有记住什么,本来年轻人有一个展示的舞台不是坏事,然而长此以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不知靠谁来传承?!有着良好文化素养的主持人会带领受众打开未知之门,带领受众去感知世界,关心社会,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几年前,凤凰卫视主播吴小莉曾就央视主持人大赛的选拔趋向发表评论认为:央视选拔的大多是年轻靓丽的记者型主持人或者是花瓶式的播报式主持人,而缺乏富有哲理性、有深度的主播型主持人。我们看到许多栏目之所以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不一定是包装多么精美,主持人多么漂亮,而是这个节目能够触动受众的内心世界,满足受众的求知欲。

第三,要有个性。主持人要有个性,但不能为了追求个性而个性。主持人的个性是一种自然流露,它是一个人长期积累,独立思考,自然表达的过程。可以说,不同风格的知识积累导致了不同风格的智慧爆发,这种个性的产生不光拘泥于新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亦是如此,真正让受众喜爱的主持人往往是个性鲜明的,主持人往往成为节目品牌的代言人!

第四,艺术化的口语表达。有人把主持人口语化理解为生活口语,越自然越好,甚至成为拉家常。方言、俚语不断在节目中出现,貌似自然,其实在主持人节目中并不适合。这是因为主持人面对的不是小众,不是单纯的谈话对象,而是广大的受众,这就要求主持人的语言精练、条理清晰,语言含义绝不允许混乱。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是一种创作,不仅仅是主持人的感觉器官在参与,还有他的心智力量、感情与理智、情绪与意志等,全身心地投入到有声语言的创作之中,使听众产生共鸣,使交流成为一种复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信息,从而完成整个创作过程。可以说,主持人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语言加工后的艺术体现。

第五,对声音、形象的要求并不能放松。现在主持人的选拔有求怪的现象,在这里并不是歧视长得丑的主持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受众有审美的需求,愿意听到优美的声音,看到落落大方的屏幕形象。而有些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降低或扭曲主持人选拔的标准,长此以往肯定会得不偿失。还有一些主持人为了追求时尚,形象设计追求怪异,语音故意模仿港台腔,语法倒置,似乎对普通话不是很熟悉;故意吐字偏前,来表现自己的“时尚”。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节目的质量和导向。现在,许多小孩子模仿电视主持人不规范的语言,包括词汇、腔调,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广播电视作为普通话推广的重要手段,示范作用丝毫不能忽视,播音员主持人要明确自己的使命。

节目主持人是媒体创作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机构各类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传媒的形象代表和品牌代表,是社会转型期公共空间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院校,给媒体输送最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