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由“一等奖空缺”引发的思考

由“一等奖空缺”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程 琳近日,我参加了历史文化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学生史学论文大赛颁奖典礼,其结果却令我感到意外。倍受期待的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次的一等奖均无得主,出现了空缺。我认为一等奖空缺虽然有几分遗憾,但这绝非就是所谓的资源浪费,更不是故弄玄虚。(本文载于《东北师大校报》1029期,获得2004年度吉林省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

程 琳

近日,我参加了历史文化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学生史学论文大赛颁奖典礼,其结果却令我感到意外。倍受期待的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次的一等奖均无得主,出现了空缺。这种情况在大学校园里,甚至在社会上也是不多见的。这个非常举动在师生间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对资源的无形浪费;有人认为这样会损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大赛的影响力;还有人认为这是故弄玄虚,有损学院的声誉。

在这里,我不想高谈阔论,仅就事论事而已。我认为一等奖空缺虽然有几分遗憾,但这绝非就是所谓的资源浪费,更不是故弄玄虚。据了解,一段时间以来,与其他学院一样,历史文化学院一直致力于加强学风建设。我想学生史学论文大赛一等奖的空缺,正是严肃学风、实事求是的表现,对学术的繁荣、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件好事,这种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而出现的荣誉空缺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在当今社会,文化要繁荣,学术要发展,教育要进步,就应该提倡和发扬这种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作风和态度。

从大赛本身来说,大赛设立奖项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为之不懈努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人努力的方向。奖项所负担的责任不仅仅是鼓励那些成功人士,还负有繁荣和发展该项事业的重任。它的最大魅力不在于获奖后的激动,而在于为之拼搏的过程。诚然,不同的人对奖项的认识也会不同,但奖项存在的初衷和价值却不会因此而改变。学术论文大赛想要在学术的舞台上长期发挥作用,本身必须客观、公平、公正,而严格的评比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宁缺毋滥、实事求是的态度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努力提高大赛本身的含金量和知名度,才能使其长期存在。如果对参赛稿件的要求不严格,无论论文质量是否达到相关标准都颁发奖项,那么对大赛和参赛者都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在一步步地腐蚀这个集体,参赛者也不会因获奖而感到荣耀,这实质上是对学术研究事业的亵渎。

就参赛主体而言,一等奖的空缺必然会有遗憾。但我始终认为获奖只是一种客观上促进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对学生来说,在为之奋斗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及学到知识比获得奖项更为重要,我们如果不能端正自己的荣誉观,那么获得了最高奖的同时也就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做学问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是不允许有丝毫马虎的,奖项既然出现了空缺,就表明参赛者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这种现象,努力寻找自身的不足。如果能把这种空缺的刺激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就一定会得到最终的那份回报。

(本文载于《东北师大校报》1029期,获得2004年度吉林省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作者为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本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