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广电集团品牌建设的内容

城市广电集团品牌建设的内容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 城市广电集团品牌建设的内容1 精品体系的构建广电集团精品体系的塑造,我们可以从频道和节目两个大的方面着手。要求广电集团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与需要,并藉此作出准确的市场及品牌的定位,从标识、包装、内容等方面精办节目与频道,打造强有力的广电集团品牌,使广电集团品牌深入受众的心。

二 城市广电集团品牌建设的内容

1 精品体系的构建

广电集团精品体系的塑造,我们可以从频道和节目两个大的方面着手。而培育和完善精品体系的过程需从标识、包装、定位和内容4个物理构成要素进行。

(1)标识

标识指的是广电集团或是频道利用专有标识、专有字体或其他图案来将自己与其他频道进行区分的方式。

凤凰卫视在品牌建设上可谓是中国广电集团产业化以来的范本,是中国传媒品牌建构的领航标。品牌的迅速成长,离不开其精心的塑造。凤凰作为一个品牌有着良好而统一的品牌形象识别系统(CIS),其台标选用中国传统的祥瑞——凤凰旋转飞舞成圆形,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理念,并大胆运用金色,鲜明富丽。虽然凤凰台实行分频道制,每个子频道都贯彻统一的形象风格,包括台标、声音识别系统、片花、字幕风格等等。严格的品牌形象执行使得凤凰虽然频道在增多但不仅丝毫没有减损或分散凤凰的形象,反而增加了凤凰这个品牌的影响力。

(2)包装

凤凰卫视除了有着醒目的形象识别系统外,还十分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全方位包装品牌。凤凰的一线记者、主持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是凤凰人,“凤凰卫视报道”流露于任何场合。同时花大力气为栏目定制形象和风格并通过精品节目的制作造就了一批知名主持人,吴小莉《小莉看时事》、陈鲁豫《鲁豫有约》、窦文涛《锵锵三人行》等,为品牌形象的塑造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整合营销传播的运用,使得凤凰的品牌形象丰满而有张力。从而造就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最终效果是广告额大幅攀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良性循环。

(3)定位

在全国上星频道中,重庆卫视进行了个性化的品牌定位。“中国公信特色频道——麻辣行天下,尽在情理中”做出阐述:重庆卫视是一个有浓郁巴渝地方特色的频道,是一个“以理服人、以情服人、以事感人”的频道,“情与法”、“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是频道的主旋律。招牌性重庆品牌影响和较高的节目收视率、方言节目的凸现,让“麻辣鲜香”避免了与其他省级卫视的同质化竞争。

(4)内容

提到节目内容的塑造,安徽卫视堪称典型。在省级卫视中,安徽卫视是最早进行内容定位的频道之一。“内容为王,执行制胜”是安徽卫视多年前广电集团推广会提出的口号。“内容为王”提出了广电集团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提出了频道品牌化经营中节目整合的关键课题。

安徽卫视的电视剧战略已经逐渐被业界和观众广泛认可,并且取得了不俗的广告创收效果。2005年更是重拳出击,主张“内容为王,剧行天下”,并在最大限度内首播最新的电视剧。其中更不乏深受观众喜爱的热门剧和优秀剧。香港地区去年最热门电视剧《我的野蛮奶奶》登陆,安徽卫视独家买断了该剧在内地的所有电视播映权,让观众欣赏到精彩节目的同时,更增强了其“内容为王”的品牌竞争力。

(5)其他

对于精品体系的塑造,频道与节目并非“AA”制似的割裂开来,而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频道的包装、定位等都要通过节目来体现。如重庆卫视为突出地方特有的“麻辣鲜香”,大力推广了特色节目,如重庆人家喻户晓的方言剧《生活麻辣烫》、《雾都夜话》,反映重庆人民的日常生活,体现重庆人麻辣火爆的个性。《天天630》以“贴近老百姓”的形象报道重庆民生,报道大众关心的柴米油盐而深入重庆市民的心。“麻辣行天下,尽在情理中”——独特而大气的新尝试。重庆卫视也依托强势的品牌影响和较高的节目收视率,避免了与其他省级卫视同质化竞争的可能。

在我国同质化盛行的媒体竞争中,媒体品牌化经营的核心在于赢得受众持久、稳定的品牌偏好与忠诚;媒体品牌价值体现在广电集团的受众市场占有率,广电集团的影响力、冲击力、权威性、可信度等各项指标上。要求广电集团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与需要,并藉此作出准确的市场及品牌的定位,从标识、包装、内容等方面精办节目与频道,打造强有力的广电集团品牌,使广电集团品牌深入受众的心。正如尹鸿教授在“中国电视品牌栏目高级讲研会”上精辟指出:“在媒体纷争的社会环境中,品牌栏目是一种竞争力;在供大于求的媒体环境中,品牌栏目是一种吸引力;在媒体分化的市场环境中,品牌栏目是一种亲和力;在产品多样的消费环境中,品牌是一种信任!”

2 创新与品牌塑造

电视新闻是新闻传媒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当前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不断创新赢得市场和观众,是值得电视新闻工作者深思的一个问题。电视新闻传播速度快不过网络,信息的丰裕度、深度和贴近性不及大众报纸,针对性、服务性不如杂志,娱乐性不及影视剧和综艺节目。而这些广电集团群落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方式、欣赏习惯乃至叙事方式和风格,进而影响着电视新闻的地位。

新闻工作的创新意识是基于对新闻规律和传媒特性的敏锐认识。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改革开放为每一个人创造了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创新是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生存之道。电视新闻不创新,就难以胜任宣传任务、发挥喉舌的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失去观众、失去阵地、失去实力,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力求在创意新、角度新、形式新、语言新和手段新以及人才新等方面有所突破。

(1)创意新

什么是创意?创意就是与众不同的想法。魏王送给惠子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惠子用它种出来的葫芦巨大,有五石的容量。惠子对着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犯了愁,他对庄子说:“用它来盛水,它的硬度不够,怕它难以承受;把它剖开制成瓢,那么大一个瓢又无处可容。这种东西虽然很大,但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将它打碎了。”庄子批评惠子没有眼光:“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将它系在腰上以浮游江湖?”庄子说:“在江湖上浮游是多么快乐啊!”这个古老的哲学故事说明,要发现一个事物的价值,必须跳出固有的生活观念。盛水或制瓢是葫芦的固有用途,而巨大的葫芦在这两方面都派不上用场,所以惠子只好把它打碎了之。而庄子跳出了葫芦的一般概念,直接抓住它的漂浮特性给予全新的解释。葫芦能漂浮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一般的葫芦太小,漂浮的作用就发挥不了,所以被人忽视了。如此看来,想要有所发现,需要逆向思维,需要打破常规,需要想象力的帮助,这就是创意。

创意新,必须突破“自我”,突破个人现有知识的局限和社会实践的局限。在全新的状态下,以最新的视角,选准最新的角度。这要求我们深入生活、深入实践,通过大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不断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用政治家的头脑、科学家的严谨、新闻记者的敏锐,突破思维上的局限性,克服过去模式化报道思维,变指令报道为循循善诱的报道,改单纯经营性报道为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双重报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达到求新、求活、求好的目的。

(2)角度新

新闻角度是记者以新闻敏感挖掘、表现事物的新闻价值时所选取的角度,是记者采访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抓角度要抓事物有特点的那一面,抓住个性,报道就有新意。比如会议报道、经济报道、传统报道基本是一个模式,太陈旧。所以,我们要在不违背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广开思路,把会议报道、经济报道与实际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贴近一些,探索出新的报道形式,寻找出新的报道角度,提高这类新闻的可视性。

新闻角度选取得如何,最能体现出记者的业务水平。中国加入WTO举世瞩目,相应的报道很多,而上海卫视的记者以中国代表从后排坐到前排这一变动为切入口,别出心裁地选取了《15米走了15年》这个与众不同的角度,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加入WTO之路的艰辛和成功之时的喜悦。

(3)形式新

电视新闻实践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使新颖的节目形式不断涌现,并日益呈现出屏幕元素多样化、制作互动化等趋势。

技术进步使新元素聚集屏幕,除了电视原有的声画特征外,现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新形式还包括滚动字幕、图表和照片报道、读报、即时连线、多视窗平行蒙太奇等等。

互动性成为新的报道形式。主要手段包括电话互动、短信互动、网上互动、SNG现场互动等,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投诉类。以往的投诉主要由广电集团的专门部门来收集整理,反映滞后。现在一些电视新闻已将电话投诉等方式引入直播节目中,甚至通过主持人的现场了解、追问,使投诉具有可视性。如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升工作室》和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政法报道》中均有反响较好的类似节目版块。

二是调查类。通过电话、短信、网络调查直接将调查过程甚至结果直观地以图像反映到屏幕上,既构成了节目本体,又直接联系了观众。如湖南经视都市频道《都市一时间》。

三是反馈类。如凤凰卫视《网罗天下》节目通过字幕、网络留言等方法反馈于观众。西祠胡同(BBS)网站上设立的《东升工作室》专版,让观众通过BBS对节目进行评价。

四是参与类。多为在新闻时段内设立的收视奖励类的互动。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中,让观众提出拍摄选题,记者来实现,这个做法相当讨巧,互动性很强。

(4)语言新

以往,我们的电视新闻屏幕上,播音员“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主持人的出现,标志着念稿“机器”时代的结束,主持人不再是记者、编辑的传声筒。虽然他们也要力求全面、准确地表达编辑部的思想和见解,但这些思想和见解往往以主持人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比起“播音腔”来,这种语言贴近生活,接近人际交流,容易引起受众对某件事情的关注,并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国已有一些电视台有意识地给主持人登台亮相创造条件。如南京电视台的主打节目《直播南京》、苏州电视台的《新闻谈话》。

(5)手段新

随着网络传播的扩张,媒体竞争已经开始落脚在可以自主选择新闻的表述方式上。因此,适当使用娱乐元素就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有效手段。

一是文学手法与电视结合。如借鉴文学创作中的白描、漫画等风格寓教于乐。重庆台《有线报道》周末小栏目《都市一瞥》,其中一条节目:画面是街边的一座名人塑像,蓬头垢面且嘴里塞满了烟头、废纸,背景音乐中画面定格,出标题:《谁不讲脸面?》。又如妙用拟人手法。这种方式目前使用较多,如2002年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其中一条新闻:一位好心的市民把一只被卖到食店当野味的猴子救了出来。编辑这样处理稿子:我这些天的遭遇真是惊险,先是被几个人拐骗到这家黑店,这些人可真是心狠手辣,拿了钱还要杀我,吓得我浑身发抖,幸好陈先生看我可怜,想尽办法救我……

二是引入网络动画、短信等元素,更贴近生活。如2003年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报道了一条车祸救人的新闻,是这样处理的:前面用正常的方式很简短地介绍清楚了事情的由来,然后画面和配音全部采用网上著名的FLASH动画《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稍稍改动了歌词,引人入胜。当然,在新闻中使用娱乐元素应注意“出新”、“得当”,需要依据时间、环境、目的的不同灵活掌握,宁缺毋滥。

(6)人才新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在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自身素质高低,如果自身资本积累不够,在竞争中又不充分发挥优势,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在新世纪,创新电视新闻人才必须努力培养4种类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一是学习型。电视工作者必须有危机感,必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自身的知识不断更新,不断充电,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是能力型。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注重学历教育向注重自身能力开发,提高自身素质转变。

三是复合型。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特征,就是素质复合化。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是记者,同时又是节目主持人;既是编辑把关者,又是节目制作者;既懂节目策划,又懂节目管理;既具有独立的节目创新能力,又具有通过新闻创造效益的能力。

四是专家型。电视是现代化的传播广电集团,专业门类繁多,工种复杂多样,每个岗位的从业人员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思想素质、文化水平,而且要精通电视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电视规律,是具有电视专业技能的专家。

电视新闻的创新不仅涉及上述几个方面,还涉及其他方方面面。我们在电视新闻实践中一定会探索出更多新的思路、新的做法、新的经验,使电视新闻在新的世纪有新的改革、新的面貌、新的发展。

案例6.3

广电集团人才开发的积极探索——杭州广电集团人才工作站

我国广电集团的性质确定为: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一特定的含义是由我国广播电视的“喉舌”特性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与一般的企业集团相比,广电集团被赋予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职责。集团既要确保“喉舌”功能的首要地位,又要发挥“产业”功能的巨大潜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既要采取行政的手段把握政策的权威性,又要通过市场的运作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处理好“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集团运作”的关系;既要使从业人员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又要做到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广电集团的高素质文化。因此,广电集团化建设是一项特殊而繁重的工程,特别是内部改革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是,对于长期习惯于事业单位的广电人来说,目前集团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而重要的问题是人事制度改革,让广电人本身首先融入改革的大潮,接受改革的洗礼和检验。

作为广电集团改革的先锋之一——杭州广电集团在人事任用上做出了新的尝试。杭州市人才开发中心在杭州广播电视集团管委会建立了人才工作站,这是市人才开发中心在杭州新闻单位实行代理人事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一个人才工作站。

从此以后,杭州广电集团的人才供需双方可以通过人才工作站更方便、更快捷地参加社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的选人择业,这将进一步促进杭州广电集团内部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合理流动。

杭州广播电视集团是第一个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批准、第一个正式挂牌的全国首家城市广电集团。新成立的杭州广电集团按照理顺关系、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市场运作的发展要求,加强广电集团内部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对集团内部的所有员工,在严格定编定岗定人的基础上,实行聘用制,打破终身制,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同岗同酬,促进杭州广电集团的人事制度改革。

杭州广播电视集团建立人才工作站后,以宣传为中心,以产业为基础,以人才为关键,以管理为保证,在市人才开发中心的指导下,按照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根据市场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大力开发和合理配置广电人才资源,把集团内部的人才推向市场、进入社会,实行竞聘未上岗人员人事托管、待岗人员上岗培训和再就业的推荐工作,逐步形成广电人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用人机制,把“单位人”变为“行业人”,再把“行业人”变为“社会人”,积极开展广电集团内部的人才交流、人才培训和人事代理服务工作,努力为做大做强做优广电产业、打造现代传媒的“航空母舰”而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3 节目的策划、包装与品牌重塑

新闻究竟能不能策划包装,精雕细琢的报道还算不算新闻,这在新闻理论界一直是争论和探索的对象。过去人们曾一度强调新闻的原汁原味,过多地强调新闻的客观性。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电视事业的发展,争议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不再考虑、也不再怀疑新闻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和精力越来越多地投到新闻节目的包装策划上,把“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报道事实的“报道”二字上,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早、晚间新闻的报道。现在全国各电视台几乎都有这样色彩的早、晚间新闻: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几乎人人皆知、家喻户晓;黑龙江卫视《新闻夜航》围绕东北虎伤人事件把小东北虎请进演播室,这一期节目被评为年度全国新闻一等奖;齐齐哈尔电视台的《晚新闻》在当地也具有相当规模的收视群。这些节目的创办人对新闻的理解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对新闻可以进行包装策划。这说明雕琢新闻的理念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赞许和领导、专家的认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新闻的包装策划。“您爱看,您关心的新闻,这里是齐齐哈尔电视台晚新闻。”这是《晚新闻》每天都向观众问候的一句话,既概括了全体采编人员遵循的准则,也道出了整个创造集体追求的目标,就是要送给电视观众最新鲜、最好看的新闻。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要牵引观众的视觉,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1)“精雕细琢”的新闻的主要特点

①内容是真正鲜活独特的报道。早、晚间新闻所报的消息都是大家所喜闻乐道甚至是触目惊心的,能够吸引较多层面观众的兴趣。广大一线记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的是生活的声音、时代的声音、历史的声音,揭露反历史、反人性、反法律的丑行、劣行,重点突出了人文关怀。新闻语言简洁明快,或义正词严,或轻松诙谐、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不囿于传统的、刻板的要求,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和丰富的感情。例如每日的《直播南京》,共播出了20余条消息,既有突发事件,又有记者调查;既有新闻综述,又有现场目击;既有新闻故事,又有逸闻趣事。不论是解救要跳楼的轻生少女,还是调查居民吃水难的现状,或是讲述朴实渔民在金钱和爱心中的抉择、分析邻居不合缘的原因,都是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抢救生命的惊心动魄,紧紧联系着你我他。

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的主播。俗话说,三分稿,七分播,如今主播在新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里老吴的亲民、广东《小琳话九州》的甜美、湖南《晚间新闻》的幽默、黑龙江《新闻夜航》的沉稳,这些主持人的独特气质已经成了其节目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早、晚间新闻的主播形式多数亲切活泼,不是说教式的一板一眼的朗读新闻,而是放下高高在上俯视受众的架子,与观众在做平等的交流,这就很容易博得观众的好感甚至青睐,主播本人也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齐齐哈尔电视台《晚新闻》采用的主播制,由一位主持人串联始终,汪询(齐齐哈尔“魅力大使”)在《晚新闻》中有很强的亲和力,对稿件的理解也比较到位,能够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使新闻发挥出了更大的吸引力,为节目增色不少。

③编排上串联自然、风格统一。现在的早、晚间新闻基本上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总体来说,这些节目在编排顺序上讲求欣赏心理,追求新闻价值的观念,强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齐齐哈尔的《晚新闻》在编排上就注意组合的力量,不单一报消息,而是辅以背景分析、相关新闻的配合报道,如同拳击场上的组合拳,以此来表现节目的观点,使观众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大了信息量和冲击力。编辑的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审稿和串联,而是共同参与节目前期统筹的策划与包装。

④制作上力求精良。大多数早、晚间新闻在技术包装上讲究审美,就连字幕的字体和色彩、图表的样式都体现着时尚和动感,还时常配上主题音乐,以烘托气氛,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调动人们收看新闻的情绪。齐齐哈尔的《晚新闻》还策划用FLASH做新闻,来表述那些观念性强又难以捕捉到镜头的新闻事件。这都体现了在制作上做新闻,力求奉献给受众更精良的新闻作品。当然,电视的这种多手法正是其优势所在,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2)“精雕细琢”的新闻脱颖而出的原因

①电视新闻自身发展的结果。新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发展必然要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造就了千姿百态、内容万千的新闻源,新闻事业也自然随之发展进步。而新闻事业的发展也从其自身的一些特性体现出来,尤其是主观性逐渐显露,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于是包装策划等手段开始在新闻上显现活力,使新闻的生命之树越发枝繁叶茂,新闻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一些思想先进、勇于创新的电视台,首先在早、晚间新闻上做文章,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现在已经不仅说新闻、讲新闻故事,甚至开始唱新闻,加上地方小调,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新闻既然是对事实的报道,那么,只要是“报道”就难免加进记者、编辑、制作人员个人的东西,尤其是电视新闻,具有声、画、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手段,不同的人自然就有不同的选择。而恰到好处地利用多种手段且不影响新闻的事实,就能增加其感染力,使新闻更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果一味地强调客观性,就会约束新闻的主观性所具有的魅力,也势必会影响创作者的能动性,致使本来可以具有吸引力的一些消息造成粗加工,在报道方式上过于单一死板,不利于表现主题,这对新闻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浪费。新闻应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发展到今天势必要精雕细琢。

②媒体之间激烈竞争的结果。当今时代是信息的社会,靠吸引人们注意力的“眼球经济”成为朝阳产业。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新闻媒体的产业特性也更加明显。为了自身的生存,那些敢于“吃螃蟹”的勇敢者,正在把新闻当成一种资源加以开发——新闻加广告——利用新闻吸引注意力的功能,开始大吞广告市场上的“美味”。而这也有别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广告,可以视之为一种软性广告,具有较大的可接受性。有报道称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今年的插播广告已经卖出了天价,让不少同行羡慕不已。于是有人开始思考,新闻也具有产品的某些特性,尽管它本身不是商品,但完全可以包装策划,穿上精美的衣服,为经济服务,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最有效的动力。在电视媒体由单一靠新闻立台开始向综合经济实力立台的转变过程中,各级电视台都在研究、探索如何开发新闻资源,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经济高效益。于是新闻在改革中发展了、丰富了、壮大了,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③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为包装策划新闻提供了空间。电视是一种高投入、高科技的媒体,技术力量对新闻的制作有着强大的制约性。随着数字概念进入电视新闻的采编制作播出,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越来越现代化,非线性编辑、制播网、直播室、虚拟演播室等多种新型的编辑理念、制作方法以及播出形式,开通了新闻采集—后期制作—观众接收的绿色通道。这些现代化的手段,使电视工作者在编辑制作中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电视新闻也就越来越靓丽了。齐齐哈尔电视台的《晚新闻》“十一”特别报道,采取模拟直播的形式,分5组记者,从5个切入点,在同一时间到现场报道齐齐哈尔绿色园林城的建设,完全有别于以往的陈旧报道,令人耳目一新。如果没有电子计算机的特技和非线性编辑的技术支持,那么即使有高妙的策划,也难以达到有5组直播车在现场的感觉,也就难以让观众立体化、多方位地观看齐齐哈尔这几年取得的建设成绩。

新闻舆论环境要求及受众收视心理水平的提高,也是电视新闻呈现“百花齐放”的重要因素。这种精雕细琢的新闻给了电视工作者一个崭新的理念,但在包装策划上必须遵循新闻本质上的特性,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影响新闻的真实性甚至刻意制造假新闻,那是要坚决摒弃的。追求快速的反应,注重简单、实用、方便的工作流程,避免过分追求华丽而造成舍本求末、南辕北辙,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完成人民和历史赋予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