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综合性文化会展

中国综合性文化会展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各种综合性文化会展不断涌现,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各种文化产品的展示、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该届文博会在展馆外还组织了第十七届大学生和平大使总决赛、中国深圳国际儿童文化艺术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第一节 中国综合性文化会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必然课题,国家和政府也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大力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各种综合性文化会展不断涌现,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各种文化产品的展示、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当前,中国综合性文化会展数量众多、水平参差不齐,国际性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主要有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昆明)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东北(沈阳)文化产业博览会和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会,初步形成了以地域为特点的四大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基本格局。这四大综合性文化产业会展格局的形成,无疑进一步明晰了区域推动的发展思路,也为各个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一、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深圳文博会是全国第一个国际性文化产业展会,由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深圳市人民政府承办,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协办。

首届深圳文博会于2004年11月18日开幕,参观各项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近50万人。首届文博会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11部影视剧本和小说影视剧改编权成交额为594.5万元;古玩城艺术品拍卖成交336万元;名家书画拍卖成交9200多万元,其中赵朴初、关山月等22位书画大师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合作的《和平颂》以5000万元被拍走,创中国书画拍卖的最高价;大芬油画村分会场成交3亿多元。全国文化系统的7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招商引资情况良好。该届文博会设置的包括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中国文化发展战略论坛在内的7个论坛,被称为文化大餐,受到中外宾客盛赞。该届文博会在展馆外还组织了第十七届大学生和平大使总决赛、中国深圳国际儿童文化艺术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第二届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于2006年5月18日开幕。该届文博会以“文化中国、创意未来”为主题,以“创意”和“科技”为核心,安排了博览、交易、论坛与会议、评奖、节庆和网上展会六大板块,设置了产业成果交易、创意设计、国际演艺、传媒科技、工艺美术、动漫游戏、华文出版、职业教育、书画艺术等九大展馆和六个分会场。

第二届深圳文博会期间,参观各项展览、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达96.77万人,不仅参与人次多,而且嘉宾来源广、层次高。展会期间,仅政府各部门接待的海内外嘉宾总规模近1900人,其中,来自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的73个参观团,嘉宾人数超过1300人,省部级以上嘉宾52人;外国及港澳台嘉宾600多人。

与其他类似文博会相比,深圳文博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规格高。深圳文博会由国家三大部委及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李长春、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文博会。纳米比亚前总统、西南非洲人民组织主席努乔马,柬埔寨、韩国、毛里求斯、塞尔维亚、委内瑞拉的国家文化部长等海外高层领导人也亲临现场。从主办方、参会人员等方面来看,深圳文博会的规格十分之高。规格高也表现在论坛方面,文博会的论坛主办单位多为国家部委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出席论坛的嘉宾大多是来自国内省部级以上的政府官员及相关行业的顶级专家,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理论大师、业界领导和企业家,如著名的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艾伦·斯科特、时代华纳集团副总裁皮特·沃尔夫等。

(2)国际化。深圳文博会的国际化特点十分突出。第二届深圳文博会吸引了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外国文化名人、使领馆人员、侨商以及3400多名海外参展商、采购商和专业观众。26个外国城市组团参展,柬埔寨、韩国、毛里求斯、塞尔维亚、委内瑞拉的国家文化部长也出席了文博会。在论坛方面,大多数论坛除冠名“国际论坛”外,所邀请的专家学者也来自世界各地,论坛的主题如“全球文化贸易与中国”,也体现出文博会论坛的国际化视野和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学术使命。

(3)专业化。第二届深圳文博会按照行业标准,划分了九大展馆,充分体现出专业化的特征。各论坛也紧扣当前中国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等重大专业性课题,在进行宏观的战略探讨的同时,更注重具体的行业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的交流与碰撞,对产业政策、文化贸易、传媒、动漫、印刷、设计、创意、职业教育等行业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讨。

(4)活动丰富多彩。展会期间,各种相关活动丰富多彩。第二届文博会始创“文博会艺术节”,各分会场和各承办单位为展会配套的演出、活动多达20余项,文博会各场馆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现场表演活动。

(5)以文化贸易为中心,突出了文博会的交易平台功能。与第一届文博会相比,第二届深圳文博会的定位更加明确,就是要促进文化产品交易,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第二届文博会在招展的同时尤其注重招商,以召开推介会、在境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寻找招商招展的代理中介机构等方式,广泛邀请国内外采购商、投融资商参会,有买有卖,推动交易,使文博会的交易功能、推进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核心功能得到了强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产品与市场和资本的对接。

二、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

首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于2005年12月8日至1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首届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展示西部文化成果,拓展招商引资方式,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旨在达到推介项目、招商引资、洽谈交易、展示成就、扩大影响、树立形象的目的。

首届西部文博会的参展企业达到642家,展位1703个,其中标准展位695个。首届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签约项目合作协议金额达到152亿元,签约合作项目总计41项。其中,签约金额30亿元的一项, 10~20亿元的4项,1~10亿元的12项,5000万元至1亿元的6项, 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17项。41个项目中涉及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社会娱乐服务等11个文化领域,合作项目的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民营企业(含个人)参与投资的项目涉及了所有的41个项目,民营企业成为最大的赢家,这也是首届西博会最鼓舞人心的成果之一。另外,41项中涉及国家机关或国有文化产业集团、企业参与投资的项目38项,涉及国外投资的项目4项,涉及云南省外投资(含港、台地区)的27项。展馆内现场交易也取得突出成果,各展馆现场总成交额达3544万元,合作协议或意向性协议金额达到5800万元。

另一大亮点是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系列论坛。其中主论坛“西部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和“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家论坛”分别汇聚了12个省区市代表团团长及国内文化产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共260余人,他们对西部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探讨;分论坛“艺术设计与未来”邀请了全国艺术设计界有关专家40余人出席;“传媒发展高峰论坛”则邀请了来自全国媒体的顶尖高手,共商传媒发展大计;“茶马古道暨茶文化研究论坛”邀请了来自韩国、日本及中国云南省内和港台地区的茶文化界专家学者200余人,深度解读云南的茶文化。系列论坛的成功举办,提升了首届西博会的品位,扩大了社会影响。

首届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还首次采取了完全向社会开放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市民进场参观。4天内进馆参观人数达到20余万人次。

三、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

2005年9月23日至27日,东北地区首个文化产业博览会——首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工业展览馆举办。

作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它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为宗旨,以“彰显文化内涵,创造文化价值”为主题,开创了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多项第一,从规模和内容上为东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引擎和助推力。

首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共设置了以辽宁工业展览馆为中心的3个展区,展位近千个,展场总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共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500家企业、单位参展,观众人次达到30万。从规模上看,堪称是一次文化产业的大展示。参展内容包括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两大部分,基本上涵盖了文化产业的所有门类和产品,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文学艺术、演出、民间工艺品等。

在该次文博会中,东北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的举办、文化产业交易项目的推广,以及各项文艺演出活动,无不显示了组委会打造一个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和信息平台的用意。

东北文化产业发展论坛邀请了10多位目前在国内文化产业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参与,专家们结合各自的学术研究以及东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和论证了东北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及其今后的战略发展方向。作为东北地区首次有关文化产业的论坛,达到了总结发展成果、把握发展方向的目的。参与论坛的东北三省,特别是沈阳市的听众表示,这次论坛为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动力和思路,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为充分发挥文博会作为文化产业项目交易平台的作用,东北三省以及沈阳市以东北文博会为平台,面向海内外广泛开展了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活动,征集到102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到80.5亿元人民币。在2005年9月26日举办的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上,重点推出的10个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了国内外的30余家投资机构和海内外驻沈阳商会的代表参加。推介会上签约的10个项目,签约额达1.2亿元,达到了挖掘和整合东北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的目的。

东北文博会的各种文化活动也十分丰富。在首届东北文博会期间,组委会推出了一批精品剧节目,如开幕式综艺晚会、《美丽的传说》、《梨园唐韵》等,为参与文博会的展商和观众奉献了精彩的演出。

四、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

首届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于2006年10月27日至29日在武汉举办。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部六省联合举办,突出文化成果展示和文化招商功能,体现文博会大聚集、大容量的交易特点,为中部地区展示文化产品、交流文化信息、进行文化交易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国内外客商创造了相互合作的良好机会。首届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一个主会场和八个分会场同时举行,总展出面积16.7万平方米,展会还吸引了14个省会城市、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和企业参展,参展主体3500多家,其中有6家是世界500强企业。据了解,首届中部文博会期间,还配套举行了武汉杂技节、武汉·俄罗斯年等70多项文化活动,创下了武汉地区展会活动的新纪录。

五、其他综合性文化会展

(一)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于2006年12月10日至14日举行。博览会期间,共签署产业基地建设、基地项目引进、文艺演出、出版发行、版权贸易等合作意向、协议184个,总金额37.63亿美元。四天之内,约15万各界人士到会参观。博览会主论坛和10个专业论坛,有189位包括国际政要、国家部长级权威人士和文化创意领域世界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到会演讲。以省市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文艺演出项目等为内容的18场推介交易活动,吸引了来自海内外3000多人到会洽谈。

据不完全统计,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推出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相关项目4000多个,成为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舞台。仅文艺演出展馆和舞蹈节目专场推介活动就与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文化机构演出商签订海外演出意向、协议15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葡文版《西游记》连环画与巴西康拉德出版公司的版权交易,开创了与南美国家的版权贸易往来。

有关人士表示,首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具有五大显著特点:一是促进文化产业化,面向市场展示推介项目;二是汇聚前沿思想理念,直面热点难点话题;三是创意贯穿始终,创意无处不在;四是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助推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五是现场法律咨询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2007年11月8~11日,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据不完全统计,第二届文博会期间共签署各种合作意向、协议220个,总金额38.27亿美元。与首届文博会相比,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功能更为明确,特点也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签约项目结构更为优化

首先,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交易明显增加,现场交易和拍卖额比首届增长1.72倍;其次,集聚区项目入住和产业链延伸项目比去年明显增加,显示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过一年的建设,已具有了较强的产业聚集和拓展功能,产业链整合取得较大进展;再次,兄弟省区市签约项目大幅度增长,其中河北、江西分别在会上签订了75亿元人民币和近37亿元人民币的产业合作大单。

2.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展览规模、活动场次大幅度超过首届。

文博会期间,共举办了综合活动、展览展示、论坛峰会、推介交易、文艺演出、创意体验等六大系列,近百场活动,内容涉及文化创意领域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版权贸易、文艺演出、动漫游戏、设计创意、文化旅游、古玩艺术品交易、国际会议和体育九大产业,共有来自海内外政府、学术界、产业界、金融投资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界群众26万人参与了文博会活动。其中,设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文博会主展场,四天接待以业界专业人士为主的各界观众18万人次;在文博会举办的15个论坛上,有278位包括国际组织高层负责人、国家产业主管部门的权威人士和国内外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到会演讲,其中境外来宾75人,到会听众4800多人;以投融资项目、省市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游戏动漫服务及软件开发项目、工业资源项目以及艺术品拍卖项目为内容的18场推介交易活动,吸引了来自海内外5200多人到会洽谈。

3.首都功能和优势进一步发挥,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

北京作为文博会的主办城市和东道主,在中央主办部委的支持下,二十多个政府产业主管部门合力搭台,充分调动和发挥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的独特资源和地域优势,吸引了国际社会和全国各省市广泛参与。来自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欧盟、国际设计联盟等14个国际组织的高层负责人和35个国家和地区的51个政府、专业组织和企业代表团组专程参加文博会,数十位国际组织高层人士和全球文化创意领域的顶级大师、专家、企业家在文博会论坛发表演讲,同时举办“中英创意产业论坛”、“中韩动漫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文化创意产业的双边和多边国际交流全面展开。全国23个省区市政府代表团和13个省市展团参会参展,显现出四大特点:一是突出了资源优势,注重推出整合创新产品;二是突出了产业特点,注重产业集群化展示;三是突出了品牌优势,注重产业链延伸;四是突出了高技术和创意,注重展示传统产业向高科技转化升级的成果。在展示推介的同时,各省区市全面参与了文博会论坛、创意和各种交流活动,通过文博会平台广泛结交国内外客商,发布和采集产业信息,与首都的对口机构和院校沟通交流。(1)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将于2008年下半年在北京举办。

(二)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首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于2006年6月16日至19日在济南举办。该博览会是山东省首届综合性、国际性文化产业博览会,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全国侨联、中国贸促会为支持单位,山东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出版集团、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文博会以“文化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理念,以“文化·创意·财富”为主题,安排了博览交易、项目招商、文艺演出和文化论坛等重点活动59项,来自海内外的535家客商应邀参展。

在三天的时间里,山东文博会共吸引了96.5万人次参观和参加各项活动。文化产业招商也富有成效,合同类项目签约137个,投资总额316亿元,意向签约项目60个,投资总额273亿元。山东文博会的理念是“永不谢幕的文博会”,文博会将继续通过各种形式延续下去。

(三)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

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由国家文化部、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建设厅承办。

首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于2004年4月30日至5月6日举办。活动本着“打造具有区域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特色文化品牌”的项目定位,把主题定为“南京人民的节日,走向世界的南京”,推出“集古都精华,汇世界精彩;相聚在文化名城,狂欢在博爱之都”的理念与口号。

第二届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于2006年9月22日至28日举办。2006年名城会的主题定位是“促进文化发展,构建和谐城市”;主题口号是“文化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构建和谐城市,共享人类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再创现代文明”,“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彰显文化底蕴,打造城市品牌”,“相聚在文化名城,狂欢在博爱之都”。南京市将举办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意义归纳为“提升城市形象”、“繁荣南京文化”、“丰富市民生活”,以期通过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举办推动跨地区、跨国家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南京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

六、对当代中国综合性文化会展的反思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地方来看,各地也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近期和长远规划。在发展地方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各地纷纷将举办综合性文化会展作为一种主要手段。诚然,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而言,综合性文化会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就中国目前举办的各种综合性文化会展而言,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综合性文化会展的定位问题。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综合性文化会展都冠以“国际”、“世界”的头衔,将眼光瞄准世界市场。在全球化的今天,定位于全球市场、面向世界固然无可厚非,然而,“国际”、“世界”多了,就难免会造成资源重复配置、浪费等问题。

其次,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同时也是一种高端产业。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很难运作纯粹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目前,国内很多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参展商、展示产品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低端化问题。笔者曾参与几次文化产业博览会,但自己和同伴在其中购买到的却只是廉价遥控汽车、清凉油,甚至螺旋藻袜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在展厅中,文化产品摊位前往往门可罗雀,而食品、衣服等摊位前却人丁兴旺。这一方面反映了举办方的问题,即纯粹的文化产品的招商、展示难以运营,为提高展位收入、降低运营成本不得不以低端产品充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市场的开拓仍显不足,广大参与者、消费者的消费兴趣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背景下,办好综合性文化会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今天的市场也是差异化、细分化的市场,如果每个综合性文化会展都好高骛远地将目标定位在“国际性”、“中国最大”上,就会产生诸多问题,甚至会适得其反——劳民伤财而没有任何切实效益。因此,在目前国内综合性文化会展“高烧”的背后,举办者也应脚踏实地,根据城市、区域特点,采取差异化策略,将综合性文化会展办出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