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市报向传媒主流话语领域拓展的新趋向

都市报向传媒主流话语领域拓展的新趋向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3.1 都市报向传媒主流话语领域拓展的新趋向传媒在重大新闻事件上的报道和发言能力,无疑是其监视环境、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传媒社会影响力的核心话语领域。对严肃新闻、尤其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将从根本上深化都市报的新闻层次,拓展都市报的新闻视野,令其以自己独特的报道角度和风格,实现向传媒主流话语领域的拓展。

5.3.1 都市报向传媒主流话语领域拓展的新趋向

传媒在重大新闻事件上的报道和发言能力,无疑是其监视环境、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传媒社会影响力的核心话语领域。尤其对综合性报媒来说,事件性新闻和综合性新闻始终是受众关注的焦点所在,受众能否通过报纸了解每天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报纸的市场生死和社会影响力。

以提供服务性、娱乐性以及社会新闻信息见长的都市报在传媒的主流话语领域曾一度失语,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与评述上,往往就是采用新华社通稿或摘登其他党报内容,基本不加评论,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版面分配上也甚为吝啬,基本上是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另一方面,都市报曾经惯用的一些“非常”手段、厉行炒作的方式,都令都市报多少沾染上一些小报习气,扮演着一种在传媒主流话语领域缺乏发言力的报业“另类”角色。

但近年来,部分都市报在壮大自身市场力量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向传媒主流话语领域倾斜,尝试着进入这个过去曾主动放弃的话语领域,在报业实践中开始呈现出新的价值取向。

回归新闻本位,突显新闻特色

过去,都市报一直突显的是它“市民生活报”的早期定位,虽有大量简约的消息快报,却也充斥着大量时效性不强、报道风格累赘的副刊周刊,对部分新闻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也显得过于“软化”,这种价值取向虽然开发了报纸的多元化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对生活服务性信息和情感方面信息的需求,却在整体上冲淡了都市报的新闻特色。因此,都市报在广大市民中虽然占据了最大量的市场份额,却并没有充分建立起它作为综合性日报的“新闻纸”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报业的不断发展和报纸消费者的逐渐成熟,读者必然会显示出对都市报进一步增补新闻内容的强烈需求。在2002年我们对武汉市民媒体接触习惯的调查中,最受读者喜爱和关注的报纸信息内容,即为“事件性新闻”和“综合性新闻”;根据2003年的《楚天都市报》读者意见调查,读者对专副刊版的关注度远不及对新闻版的关注度。研究结果均映证了报纸的第一卖点是新闻的说法。

作为对读者要求和市场发展的回应,不少都市报已开始调整自身的新闻价值观,首先从版面的重新分配上即报道的量上满足读者需求,大刀阔斧地削减副刊,将版面还给新闻,像前文所述《楚天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等报纸的改版扩版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思路。甚至有的新办都市类报纸在创刊之初,就只有新闻版而全无副刊,极其突出报纸的新闻特色,强化“新闻立报”的精神。

不回避重大时政新闻,积极参与重大题材的报道

在重新确立新闻为本的办报理念后,都市报除了在新闻报道整体的“量”上做了改进外,还力图实现对新闻报道“质”的突破,其中最富意味的便是开始调整新闻结构,不仅不回避重大时政新闻,还积极参与重大题材的报道,在报道角度的选取上,则较传统党报更为注重新闻事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我国都市报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过于偏重社会新闻、“软新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但近年来,一部分较有影响的都市报在继续保持该类报纸原有优势的同时,开始以更主动的姿态,更浓重的笔彩,强化对国内外重大时事和新闻事件的报道,强化对事关国家重大政治经济生活的更为宏大的新闻题材的关注。比如《北京娱乐信报》在中国入世一周年当天出了一个八版的专刊,是在所有北京报纸中“唯一比较集中和系统回顾入世过程的一个”。[20]而《新京报》自创刊以来,则相继用大量篇幅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人才工作会议,解读会议精神,指出会议与每个人发展和成功的关系,采访对象涉及决策者、专家、普通人等,还配发不少评论。《新京报》甚至还将关注国家的重大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作为以后的主攻方向。[21]

在对严肃新闻、重大题材的报道上,都市报仍沿袭了其一贯的报道风格,能尊重和考虑受众的信息接受水平和习惯,并根据受众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报道方法和操作方式,从而较好地满足了受众对各种重大题材新闻信息的需求,反过来也进一步培养了受众对这类新闻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加强了读者对都市报的新闻信息依赖度。

对严肃新闻、尤其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将从根本上深化都市报的新闻层次,拓展都市报的新闻视野,令其以自己独特的报道角度和风格,实现向传媒主流话语领域的拓展。

重视评论,发出自己的声音

南方都市报》以“社论”“个论”首开都市报整版评论之先河,在几年的报业实践中也确实以其精彩的评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南方都市报》在时评版取得的成功迅速引来其他都市报的效仿,一些新创刊的都市报从一开始便将时评版设计进报纸整体版面。

北京的《新京报》自创刊初期就每天设置两个版的时评,主要刊登社论、时评和来信,《京华时报》也每天都有一个整版的“声音”,摘登来自各类报刊的评论。上海的《新民晚报》每周设有一个版的读者观点版和刊发在二版的新民随笔栏目;在浙江的几家都市报中,《都市快报》设有“读者来信”,《钱江晚报》设有“每周时评”,《今日早报》设有“声音”。武汉的《楚天都市报》在2002年辟出“市民论坛”栏目,虽是“小言论”的形式,却同样可以纵论大小天下事、身边事。

就目前来看,这些都市类报纸设置的评论版面或栏目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政策法规和事件、现象为主,文章大多出自报纸评论员或专家之手,目的在于解释时事,提供观点,引导舆论;另一类则以市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事件、现象为主要关注对象,评论大多来自普通读者的主动投稿,目的在于联系读者,深入生活,发现问题,倡导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前者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后者如《新民晚报》、《都市快报》、《楚天都市报》。

这些评论文章虽然内容、风格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与传统党报的评论文章相比,却已形成都市报自身极为鲜明的两大评论特色:一是题材宽泛,从天下事到身边事,报纸都可加以评论;二是言论开放,都市报的评论特别注意不同意见的交流,同时评论主体也因吸纳了广大读者而大大多元化,因此有研究者称之为“思想的圆桌会议[22]

强化舆论监督、社会干预功能

都市报之所以能走进千家万户,与它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也有着重要关系。许多都市报在“打苍蝇,抓生活”的过程中,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不正之风进行批评揭露,发挥了自身舆论监督的力量。近年来,一些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已不再局限于“打苍蝇”的范围,而是“打苍蝇,也打老虎”,像在2003年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孙志刚案”和“刘涌案”的报道,就都是率先出自都市类报纸。

这两次事件分别由《南方都市报》和上海《外滩画报》率先以大篇幅和显著版面、图文并茂地发布事件消息,随即便引来其他传统党报和都市报的跟进报道,一起形成舆论监督的热潮。特别是在“孙志刚事件”中,都市报和《人民日报》等传统党报一起,不只是起到了一般的舆论监督、揭露批评的作用,而且还引发了前后两批法律专家的上书和全国范围的大讨论,最终促成了国家新的城市收容制度的出台。[23]新闻媒介实行舆论监督、社会干预的功能在都市报的身上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直以来,舆论监督就是所有新闻媒体单位的一项天然职责,但实施起来又极为不易。而全国各地的都市报数量众多,又拥有相对稳定的大规模受众群,如果不能发挥出舆论监督的作用,势必将大大削弱我国报业守望环境、监视环境的功能。事实上,我国都市报依托于各党委机关报,不仅可分享母报的新闻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还可承袭母报的权威信誉,完全可以在正确的方针指引下,与母报一起形成媒体引导的合力,使信息迅速传达到最广泛的人群,迅速扩散信息,在社会上造成影响。

强调报纸品质,追求公信力

为进一步提升报纸在传媒主流话语领域的发言力和公信力,一部分都市报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弱化猎奇色彩,摈弃渲染刺激的文风,以更严肃、庄重、客观、可信的姿态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同时,一些报纸在广告经营上转换思路,大大减少前些年充斥于都市报版面上的一些颇为不雅的医疗广告、虚假广告,短时间内广告客户全面“升级”,如《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还有的都市报开始重点抓编校质量,如专门开设“更正与说明栏”的《新京报》。

不管是在文风上的改进,还是在编辑质量上的提高和广告经营方针的变换,都体现了这些都市报已开始具备的报纸精品意识。对报纸品质和公信力的追求,正是打造一张具有深刻社会影响力的报纸所必需的条件。

综合上述信息,无论是增加新闻版面,加大重大题材报道的分量,还是加强评论建设,强化舆论监督,改革报道风格,弱化都市报的低俗化色彩,其目标指向均是为受众提供更大量、更重要、更清晰、更权威和更具可信度的新闻信息和观点,谋求自身在传媒主流话语领域的“发言率”和“发言力”。无疑,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向,不仅会改变都市报自身的市场地位,而且从长远来看,对我国整体报业格局的发展都可能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