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电视产业的政策依据和客观要求

发展电视产业的政策依据和客观要求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把广播电视列为第三产业。电视在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已被人们逐步认识和接受。由此可见,发展电视产业,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政策,既有充分的政策法律依据,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电视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发展电视产业的政策依据和客观要求

从以上关于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电视产业兴起的回顾可以看出,经过2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电视产业发展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包括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等的滞后,电视产业尚处于发育阶段或初级阶段。而且,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电视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东西部的差别还相当大。(以广告收入为例:1998年,广告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省市为:上海13.67亿元,广东11.52亿元,浙江11.03亿元,江苏10亿元,辽宁5.98亿元;广告收入低于1亿元的省区为:新疆0.82亿元,甘肃0.56亿元,海南0.39亿元,宁夏0.3亿元,青海0.17亿元,西藏0.02亿元。)但是,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看,大力推进电视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理由如下:

(一)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电视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它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提供教育、娱乐、信息服务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把广播电视列为第三产业。电视在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已被人们逐步认识和接受。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和计划时,一直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曾深刻地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市场,实现技术产品和信息商品化、产业化。1996年,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积极开拓第三产业,促进信息市场健康发育和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信息的社会共享。朱镕基同志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论述了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意义,把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列为政府要着重抓好的四个方面工作之一。

此外,电视和广播已被列为国家信息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支柱之一。党和国家对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同样提出了明确的方针政策。例如,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要逐步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把“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显著提高”,列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之一。

信息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产信息产品和开发利用信息产品的综合能力,它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信息能力尚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之列。该研究所通过对世界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信息能力指标有关原始数据进行测算后得出的结果是:我国的信息能力得分为6.17分,仅为美国的8.6%,韩国的15.2%,巴西的40.2%,位列28个国家的倒数第二。

由此可见,发展电视产业,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政策,既有充分的政策法律依据,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里不妨举个实际的事例:

1998年初,原广电部在全国广播影视厅局长会议上提出2000年底以前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事业发展目标。此事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明确指示把它纳入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经过全国广电系统的共同努力和各级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截至2000年7月底,全国累计有89849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占全国《责任书》盲村总数93796个的91.6%。这不仅使原来根本看不到电视的行政村的村民看到了电视,而且还促进了广电设备和电视机销售,拉动了需求。据统计,到2000年7月底,累计已拉动内需57.96亿元。这件事表明,发展电视产业,很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既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又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普遍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电视台都毫无例外地面临市场问题、效益问题、竞争问题。这都是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问题。过去我们长期把电视看作单纯的宣传工具,不承认电视经济属性和经济价值的一面。记得当初周鸿铎教授提出“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的观点时,许多人有异议甚至非议。其实,电视作为大众传媒,都具有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当中又包括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社会主义电视事业同资本主义电视事业,传媒的上述属性都是共同存在的,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所包含的内容、目的和方向,在于媒体掌握在谁的手中、为谁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既要坚定地坚持电视政治、文化属性的社会主义方向,求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又要充分利用电视的经济属性,发挥经济功能,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电视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电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外部条件;电视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丰富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适应国际国内传媒挑战与竞争的需要

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传媒竞争愈演愈烈,并购风潮此起彼伏。这里不妨举一个最近也是世界上最为轰动的事例:2000年1月10日,世界最大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出资1900亿美元,购并世界最大的媒介集团“时代华纳”公司。这一举措的特点是:实力强大的公司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增强抗衡实力与竞争力;各个行业通过大公司在资金、技术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的重新组合与集中,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信息网络服务业与广播电视服务业开始从“各自为政”向一体化发展。

如何看待这一奇特的现象呢?我认为,这种典型的强强联手的目的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实力,创造新的优势,力求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这一事件并未对我国产生直接影响,但却值得我们深思,即如何加快发展我们的电视产业,增强传媒的实力,应对未来的国际竞争和挑战。对此应当未雨绸缪。

如果说这还是一种潜在的挑战,那么,空中卫星广播电视的竞争则是现实的挑战。我们知道,冷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把国际广播电视的战略重点从欧洲转向亚洲。美国的“美国之音”、“自由亚洲之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广播公司”(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英国的BBC世界广播部电视台等西方媒体,都通过卫星节目加紧对我渗透,借以瓦解我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同一性,影响接受者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像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不久前发表的题为《与中国相处》一文中所注释的:“即使不能强制性地要求中国向民主化转变,外界也可以对这种演变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这种挑战,除了必须强化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依法管理之外,只能同样用我们的广播电视实力同他们抗衡,以维护我们国家主权、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从国内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是台与台之间的节目收视已经初步形成竞争的局面;二是有线电视联网后同无线电视的竞争将逐渐展开;三是报业集团等新闻单位已逐步介入电视节目市场,颇有竞争潜力;四是新媒体互联网的崛起已对电视带来冲击。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竞争,才能促进电视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这对于各级电视台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四)适应电视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电视事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至今仍然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如果还是抱残守缺、依赖吃“皇粮”,不要说发展电视事业,甚至连维持生存都成问题。电视是重装备、高科技、高投入的行业,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是难以发展和发挥喉舌功能的。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绝大多数电视台,特别是东部地区电视台,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创自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有些台还具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电视产业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就拿中央电视台来说,作为目前实力最强的国家台,其产业业已初具规模,但是它的主要经济支撑仍然是广告。1999年,它的总收入是51亿元,其中广告收入47亿元,占92%,其他经营收入只占8%。鉴于广告收入会受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很难连年有较大突破,该台经认真研究分析后,已明确提出新的思路,即结合电视行业运作体制的总体改革,在基本保持现有运作格局的基础上,突出电视产业特点,发挥电视优势,积极进取,开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电视资源为基础的广泛、活跃的电视产业经营活动,逐步建立起“第二经济支柱”。他们这种居安思危、开拓进取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我想,这对其他的电视台同样具有启示意义,那就是:大力发展电视产业,增强经济实力,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更好地发挥电视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