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总的来说,制定教育目的时必须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即受来自受教育者外部即社会的制约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制约。诸如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封建官僚和士大夫,西欧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一方面培养僧侣,另一方面培养骑士。教育目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正反映了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应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依据,因此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总的来说,制定教育目的时必须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即受来自受教育者外部即社会的制约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制约。

(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一定社会的教育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为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所以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总是决定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它集中反映统治阶级对培养人的根本要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任何从虚无的或抽象的人性及从生物学的观点去为教育目的的建立寻找依据的方法,都是错误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教育目的也是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而改变,并应当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诸如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封建官僚和士大夫,西欧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一方面培养僧侣,另一方面培养骑士。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管理资本主义国家与生产的英才或所谓的“社会精英”,以及培养既不惊扰主人安宁又能为主人生产超额利润的工人。可以看出,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并基本上同各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教育目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正反映了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二)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水平

社会生产力及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人的培养质量规格提出新的要求。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由于社会生产力及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教育目的各有差异。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这一时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人,教育目的不直接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在近代社会,随着机器大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不再把培养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官员、律师等作为它仅有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培养有文化知识并懂得机器生产的劳动者和技术人员;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物质生活乃至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纷纷把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人的智力开发、个性发展和教育改革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这说明,教育目的已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三)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目的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在于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是通过接受教育进而服务于社会的。离开了受教育者,既不能构成,也无从实现教育目的。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应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程度,要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变化,要符合不同类别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说,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从教育目的上反映了教育要适应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当然,教育目的作为总的指导思想终究只是对教育活动最一般的规定,它的具体化还需要通过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乃至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最后实现。教育目的是一个内在和谐的多层次体系,教育目的任何一个层次的确定,都必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