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媒体的性质和任务

我国媒体的性质和任务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我国媒体的性质和任务对我国媒体性质的界定同样应从政治属性和产业属性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宪法》对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规定。我国媒体的这一性质是由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自身属性决定的,也是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所决定的。

第四节 我国媒体的性质和任务

对我国媒体性质的界定同样应从政治属性和产业属性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从媒体经济理论出发,我国媒体具有“二重性”,即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同其相适应,媒体又具有两种功能,即喉舌功能和产业功能。

一、我国媒体的政治属性和要求

我国的媒体是我国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党、政府和人民的意愿,在符合党、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社会作用的。

宪法》对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规定。《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由国家的根本大法所规定的这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我国新闻事业和媒体传播活动的根本方针。在此后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都对出版事业、电影事业、广播电视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表明,在我国,只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闻事业才有合法地位,一切违背这个方向的新闻都是错误的。

从根本上说,我国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通过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发挥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我国媒体的这一性质是由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自身属性决定的,也是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所决定的。根据我国媒体基本性质的要求,媒体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时应严格遵循下列原则:

(一)党性原则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进行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新闻媒体在代表党的意志法律范围内开展活动,以推动和促进党的纲领路线的实施。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核心就是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表现在思想政治观点上鲜明的立场和倾向性、坚持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密的组织观念等方面。

根据我国几十年来宣传工作的经验,以及党、政府对新闻传播的要求,媒体宣传的党性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所有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允许公开发表与之相违背的言论。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994年江泽民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更加明确了正确舆论导向的要求。所谓舆论导向,就是掌握新闻舆论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的特点,主动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3)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正面宣传的目的是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人民和社会而奋斗,正面宣传必须占主导地位,批评和揭露性报道只能占次要地位,并要起到建设性作用。

(4)坚持新闻真实原则。新闻真实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是我国媒体新闻宣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善于处理政治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把无产阶级政治倾向性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二)舆论宣传原则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媒体充分发挥党、政府和人民舆论“喉舌”的作用,通过传播无产阶级的新闻舆论,去影响社会舆论,使之成为各种社会舆论中居于支配地位的舆论,进而推动各种社会舆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就是媒体贯彻舆论宣传原则的基本要求。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媒体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作用:

(1)反映舆论:媒体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是要忠实、准确地反映社会舆论。因为只有正确地反映了社会舆论,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对媒体的信任。

(2)组织舆论:即指对舆论宣传的选择、取舍和安排,以及对敌对舆论的排斥和批驳。

(3)引导舆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把握舆论的导向”,以媒体的倾向性引导社会舆论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防止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问题。

(4)舆论监督:即媒体代表人民,依靠舆论的力量对社会生活发挥监督作用,鞭挞邪恶,扶扬正气。

(三)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我国媒体是党和政府的新闻传播机构,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经营活动,而是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媒体的经营所得,是用于更好地向社会提供服务和更好地发展传播事业的。因此,我国媒体的首要任务是搞好宣传工作,其他各种经营活动都必须服从搞好宣传这个大局,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媒体绝不可以抛开社会效益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二、我国媒体的经济属性和要求

对于产业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曾将产业表述为从事物质性产品生产的行业,这个定义曾被人们长期普遍接受为唯一的定义,也正是因为“物质性生产行业”的定位,我国的媒体始终没有被赋予产业的属性。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将广播影视列为第三产业。此后,关于媒体的产业属性,业界进行了一场较为普遍的争论。持反对一方担心媒体机构成为营利性和独立性为主要特性的市场主体后,局部的经济利益就会冒充社会经济效益而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其结果将导致我国媒体事业的蜕变;中间态度的一方认可媒体作为一个产业,其产品也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但是媒体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产品属性与一般的商品属性不同,因此,在实践中产业化很难行得通;持肯定态度的一方认为媒体作为一种特殊产业,既有产业属性,又有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政治属性,在双重属性下我们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体产业运作模式,既不能完全照套物质商品的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也不能照搬西方的某些理论、概念和做法,而应该在借鉴的基础进行体制创新

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报告,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文化建设和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特别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这一要求,并对“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发展目标、发展手段、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的辩证关系作了全面论述。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分类

文化产业是与公共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单位则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十六大报告指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样化趋势,现有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已很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非公益性的文化产业来满足群众的这种需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2003年7月22日成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牵头,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单位参加的“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课题组完成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下简称《文化产业分类》)的研制工作,并建议以国家统计局的名义印发。(3)

首先,课题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个界定,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的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

其次,为反映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文化产业分类》指出了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的划分方法:

(1)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新闻服务、新闻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书、报、刊出版发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广播、电视服务,广播、电视传输,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2)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互联网新闻服务,互联网出版服务,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

(3)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从上述文化产业分类表中可以看出,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等均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我国媒体的产业属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同时,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生产部门,媒体的产业属性不可能会脱离其政治属性而独立存在。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又明确地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了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新世纪新阶段宣传文化战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首先,文化体制改革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其次,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和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决不给错误思想和文化垃圾提供传播渠道。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我国媒体的主要任务

媒体作为我国的最主要的新闻宣传部门和大众信息的主要来源,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1994年初,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思想,凝结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客观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工作的方向、目标和任务。

(一)我国媒体的基本任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国媒体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服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以配合党的中心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1.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也是我国媒体宣传的中心任务。具体来说,我国媒体要准确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和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如实地反映提供各种信息,帮助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全面了解经济建设的成就和问题,了解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揭露和批判各种阻碍甚至破坏经济建设的思想、行为。

2.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

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历史和实践经验证明,只有两个文明一起抓,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不断进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是我国媒体的一项长期的和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基础。文化建设包括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卫生、大众传播、娱乐生活等各个方面。大众媒体不仅是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可以为文化建设的其他各个方面服务。

我国媒体不仅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方针,报道文化建设的进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进行社会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平台,是向人们提供各种文化娱乐内容的舞台。媒体在传播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教育、指导社会生活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媒体以其特有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向人们提供听觉和视觉形象,使人们在直观感受中,获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熏陶。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精神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日益突显出现,媒体逐渐把握市场规律,讲求经济效益。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社会效益”是衡量精神产品的标准。精神产品对于人们有深层次的影响,这要求媒体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3.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服务

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决定了精神文明的性质。我国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媒介,而且是思想宣传最有效的方式,必然在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工具的作用。媒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为维护国内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大造舆论,必须认真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团结、稳定、鼓劲”为基调,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提供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

思想建设包含许多内容,其中心任务是不断提高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现实要求具体体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媒体要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不懈地把开展马列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等主题贯穿到媒体宣传工作中去。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媒体需要提供丰富多彩的、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健康的精神产品;同时,时代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要求,都促使我国媒体要借鉴西方一些优秀文化成果。但是,一些反映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东西,难免鱼龙混杂,趁机而入。媒体是党领导下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部分,有责任运用手中的舆论武器,回击西方敌对势力的颠覆和渗透,保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因此,思想建设一方面要求有益于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精神产品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另一方面要杜绝涣散人民斗志甚至毒害人民身心的有害的精神产品进入人民群众文化舞台。

首先,媒体要运用适当的方式,揭露国际敌对势力的图谋,提高人民的鉴别力和免疫力;其次,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要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有选择地进行,保护和充分发扬一切有利于人民团结、社会进步的积极思想和精神。

4.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涉及内政、外交、民主、法制、民族、宗教、统战、国防以及政权建设、政党自身建设等方面。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体也担负着政治建设的使命,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有秩序地进行改革和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反映社会主义民主在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得最好的“窗口”,也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民主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渠道。

同时,民主化、法制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媒体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宣传,将不断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媒体的新任务

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的增加和文化消费时间的增多,文化消费总量迅速提高,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强。只有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才能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在探讨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时,都要涉及到文化因素,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媒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宣传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文化事业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要求,是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国际间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激荡更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力图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优势,将大量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输入我国,并力图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保持中华文化的主权和独立,抵御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消除腐朽文化的侵蚀,就必须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文化的巨大优势,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具有极大的独特性、丰富性、完整性和消化变通能力,这是任何其他文化所无法取代的。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开放的环境和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也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的媒体,要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4页。

(2)国家体改委等编:《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页。

(3)“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04〕24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计信息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