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的栏目化

电视新闻的栏目化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时代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电视荧屏的面貌焕然一新。这种变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电视节目实现了栏目化。之后,一些国家相继开办了不同名称的电视新闻栏目。1960年1月1日,中国电视上设立了第一个“电视栏目”——《电视新闻》。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联手各省级电视台,开办《新闻联播》并正式播出。电视新闻栏目的“脸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精心制作,乔装打扮的。

二、电视新闻的栏目化

时代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电视荧屏的面貌焕然一新。电视节目不论其形态、内容、类型、长度、播出时间安排、上下节目之间的衔接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量的逐渐扩大上,质的稳步提高上,形的基本稳定上。这种变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电视节目实现了栏目化。

(一)何谓“栏目化”

“栏目”之名,来自印刷媒体。电视本来没有“栏目”之称,“栏目”一词是从报纸、杂志上借用过来的术语。电视又从舞台上借用了“节目”一词。印刷媒体的栏目,刊登的是同类题材、体裁的文字作品,一般都有固定名称、版面位置及空间大小。电视借用“栏目”这个词,同样为它赋予了基本相同的内涵:有特定的节目和栏目名称;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即版面位置;版面上的空间大小则相当于电视播出时间的长短;在特定的时间中安排大体相同的题材内容;表现这些内容的体裁和形式也大体相同。因此,凡是按“电视栏目”编排的节目,都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同类的内容和同样的体裁。

1.电视“栏目化”界定

电视栏目是电视节目的一种载体,是特定的电视传播内容按照相对统一稳定的标准和规则组织串联在一起的一种载体。电视栏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较更强调相对统一稳定的播出时段、时间长度及标识、标志等。

世界上第一个新闻栏目可谓是1951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开办的《骆驼新闻大篷车》,因为它是由生产“骆驼”牌香烟的公司赞助支持的,所有冠之以“骆驼”名称。1951年11月18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接着开办了又一个电视新闻栏目《现在请看》。之后,一些国家相继开办了不同名称的电视新闻栏目。1960年1月1日,中国电视上设立了第一个“电视栏目”——《电视新闻》。《电视新闻》当时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首播时,就有固定的播出时间,相对固定的长度,相同的内容和题材。这个稚嫩的固定栏目播送的主要是16㎜新闻片和短纪录片。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电视再没有其他名称的“栏目”。中国的电视荧屏未曾认识“栏目”的亮丽,也未曾有过“栏目”应有的席位,观众对“栏目”这个名称更是陌生的。直到1977年10—11月,才增设了《世界各地》和《外国文艺》这两个栏目。“电视栏目”在当时的业界或是在观众中,都是非常时髦的新鲜名词。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联手各省级电视台,开办《新闻联播》并正式播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电视荧屏呼啦一下成了“栏目”的天下,人们对“栏目”这个名称逐渐熟悉并亲昵起来,一个个“栏目”像春笋破土而出,“栏目”之称目不暇接。从此,中国的电视登上了“栏目化”的大雅之堂。

所谓“栏目化”,就是以星期为单位,节目按周进行安排,即把电视台的播出时间按计划分割、交付给各个“栏目”,其中的节目按既定的播出时间和长度,有规律地甚至是周而复始地播出。“栏目”播出的周期主要有天循环和周循环两种。有的“栏目”是每天一期,定时播出,如《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30分》、《西藏新闻》、《烟台新闻》、《今日说法》、《焦点访谈》、《天气预报》、《夕阳红》、《经济半小时》、《动画城》、《大风车》、《生活》、《金土地》……有的“栏目”是每周一期,定天定时播出,如《新闻周刊》、《新闻调查》、《幸运52》、《开心辞典》、《象棋世界》、《艺术人生》、《音画时尚》、《实话实说》(注:该栏目2009年11月停办)……除此之外,直到今天,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电视台,仍有个别两周一期的“栏目”和为重大会议、重要赛事而开设的特别栏目。

2.电视“栏目化”观念的确立

作为电视传播的一种载体方式,电视栏目早已有之。但当电视节目还是一种稀缺资源的时候,电视还是“卖方市场”的情况下,栏目的重要性并未显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土节目、引进节目和对外节目三大节目系统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在电视界内部,多种频道、多种节目的竞争加剧,电视节目市场逐步形成、壮大。这一切都使得电视观众对于节目的选择有了相当大的主动性,换言之,电视节目已逐渐不再成为稀缺资源,或者说,电视节目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于是,以单一节目的标志和尺度,以单一节目作为基本单位的播出体制就暴露出来一个突出问题,即单一节目播出的随意性与电视观众的主体选择形成一对矛盾。一方面,电视节目的传播主体更多考虑的是创作与制作的需求,在节目内容、形式、制作规格等方面,更多体现传播主体的需要;另一方面,观众在相对过剩的众多电视节目的选择中,又迫切需要较为确定的“约会关系”。显然,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缺乏统一标准,规则的随意性与观众需要形成确定“约会关系”的稳定性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电视台就有必要解决这对矛盾,其有效措施就是整合零散节目,实现栏目化,按“列车时刻表”运行。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率先提出宣传管理要实行“栏目化”,到1985年,中央电视台“全部节目实行栏目化播出”。自此,全国的电视媒体也开始向“栏目化”目标迈进,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栏目化”。

(二)电视新闻栏目的特征

如果说,中国电视于1960年1月1日创办第一个“电视栏目”——《电视新闻》是一种探索的话,那么,1978年1月1日开办的《新闻联播》则是一种成功的模式。经过30多年的健康运行,它已形成自己固定性的特征。任何事物只有性质稳定,这个事物才稳定。固定是稳定的基础,固定性是栏目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直观的特征。固定性是一种对性质的粗放地概括,其内涵可细分为:

1.固定的栏目名称

名称是栏目的标签,是栏目的“文字记号”。栏目的名称一经确定,都不轻易更改,长期地反复地在荧屏上展现,以期在观众心目中培植出栏目的品牌形象,扩大栏目的影响力,树立栏目的权威性,让观众一看到名称就想到内容。比如:《天津新闻》、《四川新闻》、《黑龙江新闻》、《江苏新闻》……此类名称大都用了40年左右就是佐证。

2.固定的片头

片头是栏目的“脸面”。电视新闻栏目的“脸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精心制作,乔装打扮的。片头是栏目最先奉献给观众的一组画面,其字体、图案、徽记、音乐、色彩、特技的运用都非常考究。片头一旦设计、制作出来,一般不会轻易更改,它是栏目的又一标记,也是栏目最固定的部分。

在栏目的名称、栏目的片头中,都没有人声语言。

3.固定的节目内容

这是由栏目的指导思想和宗旨决定的。选题、题材是为宗旨服务的。电视新闻栏目所播的内容,无疑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里发生在当天、昨天的重要的新鲜的新闻或即将发生的预告性新闻。一个栏目形成以后,在栏目这个“筐”内,装几类什么“菜”是有所选择的,是有标准的,而且这个标准不能随意改变,不是什么“菜”都往里面装。这样,才能保持栏目内容的一致性。

4.固定的播出时间

电视成熟的其中一个标志是把要播的内容按事先安排好的时间准时播出。准时播出是电视台对受众的承诺,尊重,是电视台的义务,也是受众对电视媒体的基本要求。准时性已具有社会意义,标志着电视台的诚信

5.固定的节目长度

各栏目组必须按规定的节目长度制作节目。可以在正负5秒的范围内编辑。节目长度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准时播出的前提。没有固定的节目长度,就像列车提前进站或者晚点,不可能做到正点运行,给旅客带来烦心和麻烦。

6.固定的形式结构、主持风格(特征)、叙事方式

一个栏目其所以能够区别于另一个栏目的因素除了内容之外,就是节目的形式结构、主持风格(特征)以及叙事方式。各个栏目由于栏目定位和观众定位不同,它所包含的子栏目就不同,有的多达10个左右,像《东方时空》;有的仅有一二个或二三个,像《新闻调查》、《新闻联播》。由于节目报道的内容不同,更由于节目主持人的素养、经历、特长、性格特征不同,他们的主持风格自然不同,像《焦点访谈》注重主持人的分析、判断、评论能力;《东方时空》注重主持人衔接子栏目和驾驭整体节目的能力。在叙事方式上,有的以报道见长,像《新闻调查》;有的以评说见长,像《焦点访谈》;有的以播报见长,像《河北新闻联播》;有的以“说”为特色,像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凤凰早班车》。

7.固定(相对)的节目主持人

英文为HOST,意为家庭主妇。世界各国电视台的各个栏目,都有各自的栏目主持人。他们是栏目的构成成分,也是栏目的标识,观众见到主持人就自然联想到他(她)所主持的栏目。栏目造就了主持人,主持人往往给栏目增光添彩。主持人和观众在长期的面对面的接触中,使观众了解他(她),信任他(她),喜欢他(她)。这样,容易形成亲和力,也使栏目产生吸引力。

8.固定(相对)的收视对象

作为一档日播或周播的栏目,在栏目开播之前的策划中,就认真考虑过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此栏目是办给谁看的?也就是栏目的定位问题。在电视节目实现了栏目化之后,再没有哪一个栏目仍然是让所有观众都喜欢的“公共汽车”,而是都有明确的观众定位。有的是办给包括聋哑人在内的普通老百姓的,像《本周》,用双语播出,体现出强烈的平民色彩,关注的是人的感情和经历,充满着人文关怀的气息。有的是办给热衷了解事实真相、内幕,关注社会变革中的热点、难点、疑点,有一定理解、分析、判断能力的观众,像《新闻调查》。

当然,这里所讲的固定性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其内涵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些栏目在运行十年左右后,会被新的栏目取而代之,一些栏目还将继续运行。

(三)电视新闻栏目的类型

新闻节目的栏目化,既是满足电视节目准时性、规范性播出的需要,又是基于电视媒体竞争的需要。数字及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开拓了电视频道资源。过去靠频道资源占有观众市场的理念已经落后,只有创办个性化的新闻栏目才能吸引众多的观众。于是,各具形态、各具特色的新闻栏目相继诞生。但是,假如把电视新闻栏目进行一番归纳的话,它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1.集纳型新闻栏目

集纳型新闻栏目是将不同领域、不同内容、不同节目形态、不同表现手法的新闻组合在一起,以简明新闻为主的电视新闻栏目,是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汇编单位和划分形式。这是电视屏幕上最常见的一种新闻栏目,通常是动态消息的组合,能够最简明、最快捷地向观众报道最新的新闻事件。

在实行栏目化之前,各台的电视新闻节目,无论早、中、晚时间段,节目的内容与形式都没有多大区别,多数时间是新闻的重播,造成了电视资源的浪费,传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新闻节目实行栏目化播出后,媒体人员增强了栏目的策划意识,力争按节目时段的规律对各栏目进行准确的定位,以满足不同时间、不同观众对新闻信息的不同要求。如早间新闻栏目内容,侧重于对前一天发生的事件作变动的连续报道和观众急需了解的服务性信息,包括天气、交通、市场等与老百姓一天生活密切相关的资讯。这类节目出现了一些较有个性风格的栏目,如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北京电视台的《北京,你早》、湖南电视台的《潇湘晨光》、上海电视台的《上海早晨》和湖北电视台的《新闻早班车》、中央电视台的《朝闻天下》。

晚间新闻节目一般是各电视台竞争的焦点。为了在黄金时间段赢得更多的受众关注,各台都不遗余力地在晚间节目中展开较量。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选择观众感兴趣或与观众生活贴近的社会新闻作为报道内容,像美国的《CBS晚间新闻》、《NBC晚间新闻》和《ABC今晚世界新闻》,往往把灾难报道等作为头条新闻安排。在表现方式上,我国一些电视台采取组合报道方式,加强新闻的深度报道,满足观众对某一新闻事件求知、求新、求深的欲望,使单条新闻也争取达到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效果,如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报道》和湖北卫视的《新闻空间》。

在我国,各省、地级电视台都办有集纳性新闻栏目,如《江苏新闻》、《西藏新闻》、《黑龙江新闻》、《武汉新闻》、《西宁新闻》、《海口新闻》等等。

2.杂志型新闻栏目

杂志型电视新闻栏目是采用杂志的编辑手法,将内容不同、长短不一、表现形式各异的新闻性稿件按栏目的宗旨加以取舍,有机地组成一个定期定时播出的节目单元。由于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运用了多种新闻报道手法与评论手法,比主题单一的专题新闻容量大,也便于吸引各界人士参与节目,因此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同时,这种类型的新闻节目制作比较经济,花费少,因此也受到了我国电视业界的借鉴和推广。

在我国,最早的新闻杂志栏目是上海电视台1987年7月1日开播的《新闻透视》,时长30分钟,每周一期,当时设置了6个固定板块:《纵与横》、《当代人》、《观众中来》、《长焦距》、《广角镜》和《快节奏》。而中央电视台于1993年5月1日开播的《东方时空》,则后来居上,成为当今电视界影响最大的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的创办在我国电视界形成了一股冲击波,乃至全国许多电视台纷纷效仿,形成了一个杂志型电视节目热。《东方时空》为了保持栏目长久的吸引力,曾先后三次改版,从最初的《新闻》、《东方之子》、《东方时空金曲榜》、《生活空间》和《焦点访谈》5个板块,改成现在的3个节目板块,包括《东方之子》、《时空连线》和《百姓故事》。我国的《东方时空》栏目在1995年和1996年两度荣获中央新闻单位名牌栏目殊荣后,近年来的收视率仍排列在中央电视台节目排行榜前20名。在中央电视台杂志型新闻栏目的影响和带动下,省级电视台的杂志型新闻栏目也相继问世。

新闻杂志节目(Magazine-format Documentary Series)的概念最早由美国NBC董事会主席西尔维斯特·韦沃(Sylvester Weaver)提出,并于1952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杂志型新闻栏目《今天》(Today)。NBC《今天》主要由四个板块组成,包括新闻、演播室访谈、天气预报和交通状况,其间穿插数次广告和针对本次节目的滚动预告。每期节目时长120分钟,到星期六,从早上7:30到10:00,节目时长为150分钟。“轻松活泼的风格不仅使这个节目成为播出时间最长的节目(至今仍在播出),并且该节目使NBC在早间的时间板块中牢牢站稳了脚跟,持续保持早间节目收视率的第一位,因此,《今天》为美国晨间电视节目确立了风格和规范。”《今天》的创立不仅为NBC打造了一个长达近60年常播不衰的名牌栏目,也给其他媒体带来了重大影响,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名牌新闻杂志栏目,有CBS的《60分钟》、ABC的《20/20》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CBS的《60分钟》。

《60分钟》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创办于1968年,在每周日晚的7:00至8:00黄金时段定期播出。它通常由片头节目介绍、三则具体报道和评论员评论三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主持人。报道内容包括严肃的新闻题材和轻松的软新闻报道,这个栏目多次成为黄金时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该节目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声称:“曾有300余部电视剧直接或间接取材于《60分钟》的报道。该节目曾数十次荣获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大奖’,《60分钟》的记者们也多次因他们出色的工作而获各种殊荣。”

在美国,虽然三大广播公司新闻杂志节目的收视率有所下降,但由于这种形态的节目制作费用比娱乐节目低得多,因此,它仍是美国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的重头戏。近几年来,在我国,出现了回顾、评述国内、国际重大新闻的《新闻周刊》、《世界周刊》。新创办的新闻周刊方兴未艾。

3.专题性新闻栏目

专题型新闻栏目是指每期只有单一专题报道的新闻栏目。它以题材的单一、内容的集中为特点,以深度报道见长,是相对于杂志型新闻栏目而言的。这种形式是电视专栏中最常用的体裁。

专题型新闻栏目由于可以在空间上对新闻事件做背景式的呈现与拓展,在时间上可以从容地对事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详细的叙述与预测,因此影响深广。

1958年11月18日,美国CBS创办的《现在请看》栏目以独特的新闻纪录片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被看作是最早的专题型新闻栏目。这个栏目制作的第一个大型战争报道节目《圣诞节在朝鲜》,时长一个小时,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节目,“这个节目令人信服地向美国人民说明朝鲜战争还处于僵持状态”。

我国最早产生社会影响的专题型新闻栏目,当数中央电视台1980年7月12日创办的《观察与思考》。这个栏目通过对具有普遍意义或群众关心的事件、问题或人物进行调查、介绍、分析和研究,说明某种道理,引起观众思考,起到影响并引导舆论的作用。后来,到了1994年3月底,《观察与思考》栏目播出了最后一期节目,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开启了专题型新闻栏目新的一页。

在当今各种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出台、社会现象日益复杂、多种思想交错碰撞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亟须引导。《焦点访谈》适时推出,并定位于“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后来仅用一句“用事实说话”的节目定位关键词,对鞭挞社会不良现象、弘扬社会道义正气、树立典型人物事件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与“桥梁”作用,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影响,该栏目的收视率一直处于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前列。

《焦点访谈》在国内电视界独树一帜,开风气之先,各省市电视台紧随效仿,创办了一批“焦点”式栏目。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另一个专题型栏目《新闻调查》开办,成为迄今为止篇幅最长的专题型栏目,同样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除固定的专题栏目之外,电视专题栏目有时打破常规,制作一些专题新闻,安排特别时间予以播出。比如:《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专题新闻》(2009年3月5日—年3月13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专题新闻》(2008年8月8日—8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专题新闻》(2009年10月16日—10月28日)、《2010南非世界杯》(2010年6月11日—7月22日)。

电视栏目化的全面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它要求栏目的设置、栏目的结构与电视市场和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收视心理,呈现出运动与变化中的大体吻合,在动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但是,栏目化作为电视栏目“版面”编辑的基础工作,现在可以说这个任务已经完成。

请看一则完整的专题性新闻:

【共同关注】(栏目)

骨灰盒从批发到零售价翻60倍(标题)

清明节就要到了,殡葬用品又到了一个销售的旺季。有关于殡葬行业的暴利现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节目日前作了相关报道。

在天津有个叫六道口的村落,村子不大,但在京津冀地区却颇有名气,因为这里是殡葬用品“专业村”,作为殡葬用品批发源头地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京津冀等省市经营殡葬用品的商户都从这里集中进货。近日,《天津日报》记者柴波走进这个村子进行了暗访。调查发现,批发价260元的骨灰盒在市场上竟能卖到16000元,小小骨灰盒利润为何能翻60倍?谁从中牟利,又该如何斩断这条暴利链条呢?

柴波:六道口村并不是真正的骨灰盒源头地,真正的源头地都是厂商,而这些厂商基本在河南省和南方等地。他们生产成本大概在100多元钱,六道口村作为经销商给京津冀等地区的商户进行批发。作为一个中转站,这些商户就在每一个环节层层加价,最后到了1万多元钱的暴利链条中。

主持人:对于黑檀、红木的骨灰盒,这个骨灰盒究竟是传说还是真的存在呢?

柴波:我们特意进行了几方求证,很多做骨灰盒生意的老板们告诉我们,他们做骨灰盒生意最少30年了,他们没有见过任何所谓黑檀、红木的。所谓黑檀、红木,术语叫做“贴皮子”,贴一些专业的所谓木质皮子,以黑檀或者红木的骨灰盒进行销售。

主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暴利,目前的监管上有哪些漏洞?

柴波:随后我们对很多政府部门进行了采访,比如发改委是制定殡葬服务价格调配的部门,物价局是定价的部门,工商局是发照的部门。但是,各个部门都表示,根本没法管理,因为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都不是特别具有针对性,现在北京、天津都出了地方法规,这个法规的约束力特别小。所以最后导致的监管空白造成了暴利链条的形成。

(2010年3月29日CCTV—4《共同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