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传播效果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更好地发挥了电视的语言功能故事化电视新闻是发挥电视语言优势的方式之一。(三)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任何媒介都要想方设法吸引受众,“故事化”传播无疑是吸引受众的一个有效方式。而故事化电视新闻更多地提供了一些

四、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传播效果

(一)实践了“三贴近”的报道原则

故事化电视新闻实践了党中央提出的新闻报道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大多讲述的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人物,记录的是老百姓发自内心、不加修饰的大白话以及与之相一致的人物行为,捕捉的是真实的生活,展现的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强调的是故事性、情节性,注重的是贴近性和人情味,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受众感受到其场景、其经历是他们熟悉而真实的,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容易对其新闻报道形成认同感。

从新闻效果看,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受众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某种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直截了当、宣传味极浓的新闻报道只能影响受众的认知程度,并不能影响受众的情感和意志,更不会作用于受众的行动。电视新闻和个体发生联系,其间要经历一个接受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纯粹由理性因素支配的,它还要受到内心世界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只有把情感和意志渗透到理智的思索中去,才能达到理智、情感、意志等心理结构的平衡,从而产生一种活动的意向,进而转化为正确的行为,并在理智和情感发生冲突时,不至于走向两个极端。事实上,缺乏情感剖析的空洞乏味的新闻报道,即使它讲得完全正确,也只能影响受众的接受程度。大量研究表明,理智和行为的形成与转变的关键在于情感因素。电视新闻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只有把受众的情感调动起来,人们才会打开意识中信息接收的阀门,直至理智和行为的形成或转变。因此,用讲故事的方法传播新闻,通过讲述百姓身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通过一个个新闻人物或新闻事实的展示,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这就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心理上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容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并作用于人的意志和行动。

(二)更好地发挥了电视的语言功能

故事化电视新闻是发挥电视语言优势的方式之一。电视是视听艺术,从电视语言的元素来看,主要包括图像、声音、音乐、文字、图表、特技等等,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展现一个多元的视听形象以影响受众。电视语言的这一特点,使它比之于文字语言来说更能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在展现事件的细节和情节上更具优势,也就更适宜活灵活现地“讲故事”。美国传媒大亨默多克在谈到《60分钟》能够广受欢迎时曾说:“我告诉我自己,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够使节目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番。”[5]

随着电视摄录和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新闻的采编同期录音已被广泛应用,它不仅能获取拍摄对象的形象,而且能够声画同步,能把与时空一致的鲜活世界生动地摄录下来,能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故事化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电视纪实手段,截取百姓生活中的某一段流程,捕捉真实的生活,展现生活的原汁原味,这与电视新闻制作画面+解说、人头对人头、数字叠数字的陈旧形式相比更能发挥好电视语言的特色,能够体现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

电视新闻报道借助故事的形式传播,能够把某些沉重敏感的话题,把最积极、最生动、最具闪光点的东西用故事化、情节化、细节化的电视语言描述出来,既有生动鲜活的纪实性、可视性,又有真人真事的启示性、示范性,受众在故事的讲述中能够有一种新鲜感、好奇感,随着电视新闻情节的环环相扣,受众能愉悦地把电视新闻看下去、听进去。更何况中国老百姓本来就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他们始终对那些曲折感人的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

故事化电视新闻在展现新闻事件时,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展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注意突出新闻事件中的细节与情节,同时故事化电视新闻也自然离不开人,要求电视记者要把镜头对准事件中的人,在报道中也能更好地发挥电视的语言功能。电视记者要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迅速、准确、生动地用故事传播出来,要运用电视语言的某些元素,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来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人物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提炼电视新闻报道的主题,除了让人们及时知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外,还要让受众从故事化的讲述中得到某种启迪,某种情感的震动和警示性的感悟,在客观上丰富新闻报道的思想内涵,从而拓展新闻的空间,增强新闻的可看性和感染力。

(三)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任何媒介都要想方设法吸引受众,“故事化”传播无疑是吸引受众的一个有效方式。正如传播学者卡特赖特的劝服模型观点:传播产生效果的基本前提是吸引受众。中国学者郭沫若也曾说过:“中国人是吃故事的。”也就是说自古以来人们对故事抱有浓厚的兴趣,故事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欲望。当今社会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化、需求多元化,他们不单需要那种政治味浓的信息,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获取各类信息外,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媒介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和满足他们“好奇心”的节目。传媒学者李希光在《畸变的媒体》一书中这样描述受众接受信息的情况:“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把《人民日报》从头版头条读到8版末条,或者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忠实地从头看到尾。今天,媒体产业越发达,公众越是星星点点地获取新闻,早上起床听广播,上班路上听交通台,晚上吃饭前看晚报或睡觉前看晚间新闻,或者在等汽车乘地铁时匆忙地浏览一下报纸,或者上班时偷空上网浏览一下新闻网页。他们最多看一下新闻标题、新闻提要,他们更多关注的的是股票行情、体育新闻、明星轶事、交通新闻和天气预报。”[6]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电视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满足了人们对故事永不厌倦的渴望。不可否认,当下有相当数量的受众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低下,他们的感觉也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和追求心灵感悟,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但也有很多受众有一定的兴趣、闲暇和经济条件更多地去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调整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而故事化电视新闻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讲故事、设悬念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使受众在故事化电视新闻中获得休闲舒适之感。故事化电视新闻的成功卖点也正在此:将新闻作为一种娱乐经济并成功地契合受众需要,受众在轻松的故事氛围中获得愉悦。

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故事化电视新闻带给受众体闲娱乐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二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故事化电视新闻在以戏剧性情节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可能流于浅薄。“戏剧性、深度和观众与主题之间的情感互动,虽然它们与新闻故事有相通之妙,但是二者在对现象下面和背后的东西的挖掘上都非新闻故事所能比拟。”[7]所以赫利尔德强调,“如果你感到这个故事背后有更多的新闻,你可能需要做一些背景调查工作,包括与之相关的事件的五W要素和这件事对将来可能发生影响的所有资料。”[8]其二,故事化电视新闻由于情感题材类居多,可能会导致虚假情感的泛滥,甚至会使受众感受过多的刺激从而产生厌倦、麻木情绪的危险。电视新闻的故事强调细节的展示和现场的再现,很多电视新闻不是侧重于分析事件对方方面面造成的影响、新闻本身的价值、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新闻背后的意义,而是从可看性上过分注重事件的故事性,肆意渲染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在新闻标题和解说词中也过分突出情绪化、冲击力,甚至将违法犯罪的细节“揭秘”,把灾祸性的劫难演绎成一出煽情、刺激、好看的“龙虎斗”,这种“滥情”极易造成受众从猎奇到麻木的心理转变。故事化电视新闻造成的这些负面影响值得深思和反思。

总之,从受众的角度看,故事化电视新闻尊重了受众的媒介接近权,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的需求,符合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既体现了电视媒介通过不同选题反映社会、时代的主旋律,在潜移默化中使受众的人生观得到升华,又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理需求和对人情味的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