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客观性的不同认识

新闻客观性的不同认识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新闻客观性的不同认识台湾学者彭家发的《新闻客观性原理》是研究客观性问题比较经典的著作,这本文献型的研究著述,列出了非常详尽的关于客观性的研究书目。特别是在一些专制国家,新闻客观性会成为一种维护统治的手段而不能发挥真正作用。

第二节 新闻客观性的不同认识

台湾学者彭家发的《新闻客观性原理》是研究客观性问题比较经典的著作,这本文献型的研究著述,列出了非常详尽的关于客观性的研究书目。关于新闻客观性,彭家发教授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论证,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三种看法和倾向:一是新闻不客观,二是新闻不必客观,三是新闻不可能客观。彭家发教授的叙述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国内外学术界在新闻客观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一、新闻不客观

《华尔街日报》前主编罗伯特·巴特里曾感叹说:“崇尚客观性的新闻业正在死去。”他认为,新闻界正在被一类人主宰,他们的政治文化观点都一样,新闻媒体应该承认自己的“主观”立场。

英国的格拉斯哥媒介小组采用社会学方法对媒体、政府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在客观、公正、中立的名义下,英国电视新闻表现怎样”。格拉斯哥媒介小组设计了一种命名为新闻游戏的接受分析方法,将受众按其所属群体的特点分成小组,每人得到一套选自媒体关于特定论题报道的图片,并以记者的身份写一段与论题相关的报道,通过这种方法来检测媒体对人们的思维、观点、影响。[17]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电视新闻和时事新闻节目既传递传播行为、动作、面部表情以及举止、场景和行为者,也传播语言信息,所以,较报纸提供的任何新闻报道而言,它们似乎更完整,更令人满意。‘目睹性’很容易构建‘真实性’,因为广播员的任何介入在大部分情况下都看不见,通过影片或录像记录下来的事实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其说服力和真实性的保证是言语无法企及的。电视新闻对‘目睹性’的不追求反而落入了自己的陷阱中。”[18]格拉斯哥小组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即使是BBC的新闻报道,也存在大量不真实、不客观的内容。

彭家发在《新闻客观性原理》中提到布什在1988年竞选美国总统时,便与哥伦比亚电视网(CBS)的著名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有过一次激烈的言辞冲突,布什指责拉瑟的报道中在谈及他的政绩时,只提伊朗军售案的丑闻。因此,拉瑟在布什执政的四年当中,都无法受邀参加白宫的记者会。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W.麦科德(James W.McCord,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促使尼克松辞职。由于新闻报道对于这些政治公众人物的丑闻报道,造成了一般人对政府失望、选举时投票率低落,有时连同支持它的新闻界也会受到影响。

针对现代主义是“理性”的、绝对的、客观的、真理的观点,后现代主义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世界上没有科学的或绝对的认识,因此,一切认识最终只可能是某一方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把所有事实都概括为“所谓事实”,对任何“所谓事实”都持怀疑态度。[19]这一观点明确地表明:客观性只是一种理想,现实社会中的新闻是不客观的。

二、新闻不必客观

有学者认为新闻报道不必客观,因为新闻传播媒体是国家或者政党利益的维护工具,在此利益链条的牵制下,媒体必须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不能有一定的独立性。特别是在一些专制国家,新闻客观性会成为一种维护统治的手段而不能发挥真正作用。新闻的客观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往往被视为轻率、肤浅报道的原因,特别是在“水门事件”发生以后,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比较盛行,对于新闻客观性的强调就比较少,这也正是新闻不必客观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和实践。

同时,一些自由主义者也认为新闻不必客观,他们提倡新新闻主义的思想,主张将文学写作的手法运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心理和细节描写。在这种新闻报道方式里,洋溢着浓郁的小说化气息和主观性色彩。他们认为媒体要提供解释性报道和分析性报道,对于客观性的要求和重视程度降低。

在缺乏衡量客观性的标准,以及客观性本身就不客观或不值得追求的三重原因的影响下,新闻报道客观的原则虽然在表面上维持了“新闻业信条”的地位,实际上它已经成为现代新闻学上的一种困惑。正如美国当代知名记者汤普森(Hunter Thompson)、摩尔斯(Bill Moyers)及布林里(David Brinkly)等人都认为,客观性是不可能的迷思。[20]

三、新闻不可能客观

有学者(Schiller,1981)认为,新闻和任何文学或文化形式一样,是依附常规而呈现,因此不可能客观。新闻学者妞菲德(Newfield,1974)在论及新闻报道是否客观时说:“控制媒体机器的男男女女,并不是中立、无偏的电脑。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倾向,在客观的表象下,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与价值。这些价值是经过《纽约时报》、美联社、哥伦比亚电视长期洗礼……我想不出有哪个白宫记者或电视评论员,没有这些价值观,而同时他又宣称自己是客观的。”妞菲德较为明确地提出新闻不可能客观,新闻报道难以客观,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第一,从社会大系统看,社会对新闻界存在多方面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政治控制和经济牵制两个方面。这也是与新闻媒介、政府机构和社会其他系统有深刻影响力的两要素。加拿大著名学者罗伯特·哈克特和赵月枝在《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一书中,以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为主,引入福柯的权力王朝概念,深刻剖析了新闻客观性背后的政治、经济权力关系,以及它们与社会民主力量的互动趋势。

第二,从人类认知能力来看,新闻报道也很难做到客观,从业者个人的主观性(把关)过程对于客观性的把握有深远影响。[22]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指出:“我们不能绝对地说一个人的态度是超脱的或者投入的(或者如果他喜欢,可以说‘非理性的’、‘客观的’或者‘主观的’),只有很小的婴儿或成人中的精神病人会立即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各种经验之中,而且只有精神病人才能完全不为周围的事物所动。成年人的行为通常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23]记者在报道一个事实之前,由于之前所存在的生活经验,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都已经存在,他在把关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很难做到不受影响的客观。

第三,从新闻媒介组织的权力结构和文化角度来看,客观性也是难做到的。[24]彭家发教授认为,客观性原则虽然要求报道必须针对事实且坚守中立,新闻机构却和任何其他的社会组织一样,有其组织内的权利结构与文化。身处其中的新闻工作人员很难为了坚持专业理念而完全置身事外。[25]媒介组织的实际运作过程实际上就影响了新闻客观性的把握,记者编辑处于媒介内部组织系统中的一员,要受到媒介系统的限制;媒介组织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员,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制约。这些关系限制都决定了客观性是难以实现的。

根据菲律斯(Phillips,1977)的看法,新闻机构难以实现客观性的原因有四个:人力资源、财力及时间不足;避免意识形态或不同的社会话题,接触到不同的读者群;追查证据及评量真相皆有其困难;新闻工作者未能专精于某一个学问领域。[26]

总体而言,“新闻不客观”、“新闻不必客观”、“新闻不可能客观”三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根据。“新闻不客观”是从人的认知能力来看难以做到客观;“新闻不必客观”试图在所谓人有不够客观的先在弱点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立论,人都有着不够客观的天性,新闻更加不必客观;“新闻不可能客观”的观点实质说的是“人不可能客观”,存在许多主观性的因素,但同时这样的判断不能否定人对客观性的追求和期待。

正如彭家发教授所言,“我们拥护客观性,因为客观的真理的确存在”。实现客观性尽管有难度,但是我们应该克服各项内在、外在因素的限制,实现最大程度的客观性。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对客观性确实有过怀疑和挑战,但是对新闻的客观性追求仍然是主流,而且客观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新闻传播者,要致力于将客观性的新闻呈现给受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