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客观性体制与权力的同谋

新闻客观性体制与权力的同谋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客观性体制与权力的同谋政治、经济制度对传播制度有着决定作用,表现在传播实践中,就是政治、经济制度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和制约,在媒介市场化背景下,新闻的客观性受到利用,新闻客观性所依托的传媒体制不得不走向与权力的同谋。但是,任何一种新闻运动都没有动摇客观性体制的权威地位。最后,保持新闻客观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新闻与国家的关系。

一、新闻客观性体制与权力的同谋

政治经济制度对传播制度有着决定作用,表现在传播实践中,就是政治、经济制度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和制约,在媒介市场化背景下,新闻的客观性受到利用,新闻客观性所依托的传媒体制不得不走向与权力的同谋。[32]

新闻的客观性这一概念由西方学者提出,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于客观事实,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33]新闻客观性是新闻也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要求。客观性的具体内涵包括: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19世纪以来,西方先后出现了党派新闻、劳工新闻和商业新闻等,它们与新闻客观性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从19世纪末的朴素现实主义的事实观,到20世纪初吸纳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再到解释性报道的发展,和随后反叛性新闻的出现,西方新闻经历了由实证主义到消极性新闻的演变过程。

在有着健全的西方民主历史的加拿大,朴素的现实主义事实观曾使加拿大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公司CBC的报道“客观得像处女般贞洁”。[34]但到了解释性报道时期,CBC不得不承认,它们所认定的客观性是以承认新闻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倾向性或主观判断为前提的。那么,如何协调假定中立的、对事实的镜像式呈现与记者的主动性解说之间的关系?西方学者的观点是,既然解释性与客观性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并不相容,只要记者避免主观性意见,在新闻学的逻辑上这二者还是可以和谐一致的。由此,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发言人”加入了解释性报道行列,新闻成了建构政治与公众之间关系的桥梁。在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电视的娱乐化特点使电视报道的叙事方式朝着更富戏剧性的方向发展,由此产生一种反叛性新闻出现。这种被称为“新新闻”的运动热衷于寻求隐藏在人们意识与记忆中的真相,并最终推动了主流媒体以“水门事件”为标志的调查性新闻的兴起。但是,任何一种新闻运动都没有动摇客观性体制的权威地位。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西方新闻客观性完成了从新闻本体到西方民主化身的塑造,随着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发展,新闻客观性不仅成为一种职业理念,而且成为一种机构化的体制,这也许是客观性被称为“不死之神”的原因所在。[35]

作为不死之神的客观性与资本主义的商业逻辑、技术发展乃至国家意识之间存在着机制上的联系。按照企业集团的观点,新闻成了从市场上获取利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文化或政治价值的体现。商业逻辑下的新闻首先要快速便宜地卖给消费者,然后把消费者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在这一过程中,新闻成了用来吸引消费者的副产品。经济的压力一方面使新闻内容趋同,一方面助长了新闻的去政治化,并由此助长消费主义的盛行。商业逻辑的最终结果是媒介的集中和垄断,在美国,六家大公司几乎统治了美国所有的大众传媒,他们的高度垄断与自由主义理论原来设想的自由竞争的意见市场主张之间形成悖论。至于充分运用电子技术的特有魅力,渲染和制造视听上的新刺激,既能使政治竞选成了对领导人形象的竞争,也刚好符合了新闻娱乐化的要求。最后,保持新闻客观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新闻与国家的关系。一方面,国家具有干预市场垄断、保持公平竞争的权力,另一方面,在关乎国家利益时,客观性与政治需要会“合二为一”,国家从新闻媒介的制度设计上保证了这一机制得以实现。

作为规范的客观性要求似乎很简单,它要求记者遵循诸如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但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包括文化价值和政治力量极大地影响着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标准,这些要求并不容易达到。客观性成了一种体制框架内的道德准则、认识论和实践,“客观性说到底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创立了新闻体裁的等级制度”。[36]从性别角度看,客观性被认为主要由男性构建的,因为男性的观察更具客观性。作为体制的客观性由于和当权者的同谋关系,潜在地制造了社会中性别、阶级和种族的不平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